苏联为什么不惜一切代价要在美军之前攻下柏林?

色影君


客观而言,在"进攻柏林"这件事情上,美国也做了一定的顺水人情:事先已经预见柏林一战必将血流成河、白骨累累;既然有义愤填膺的苏联人冲在前面,美国人何必送上人头!

从史料记载来看,柏林会战基本上就是纳粹德国与红色苏联的单挑:斯大林集中260余万兵力发起猛攻、希特勒80万残部负隅顽抗……

1945年开春后,包括美、英、法、苏在内的盟军都已经开始在德国本土作战。而此时的苏军和美英法盟军距离柏林都仅一百公里左右,在此期间还发生了东西两线盟军首次碰面的著名事件:易北河会师(美苏)。

其实早在攻打柏林之前,同盟国作战委员会经过协商,已提前确定将柏林划归为苏联战区。之所以能达成该协议,很大程度上是考虑到苏联曾是德国最大的受害者之一!

尽管已有协议在先,但美英等盟国临近柏林城的时候依然有所动摇!毕竟谁攻下柏林对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不过在最后关头,美英一方面考虑到毫无疑问的巨大伤亡,另一方面则是自己在该地区的兵力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

实事求是地评价,苏军攻进柏林后更多的是复仇,烧杀抢掠无所不做,许多已经缴械投降的德军士兵仍会被当场击毙……苏军高层对这种情况熟视无睹,直到持续五天后才命令宪兵进行制止。

我是军武最前哨!


军武最前哨


柏林战役,苏军250万人攻城,盟军百万大军在柏林西部按兵不动、静静观战。

看似很奇怪吧?!其实放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这一切再正常不过了。大家各取所需罢了。

虽然英美苏等巨头在二战中结成同盟,但随着德日法西斯崩溃,这种同盟自然就逐渐回归昔日的敌视了,苏联迫切需要一场硬仗,给英美等国展现一下苏联的实力,为自己赢得安定的战后重建环境。

我们知道,冷战的开端就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作为一个非常反苏的领导人,他骨子里就很不喜欢苏联,这可能也代表了几百年来欧洲对沙俄的一贯态度。
二战末期,英美盟军在欧洲集结了500万军队,上万架飞机和上万辆坦克,可谓兵锋正盛,丘吉尔就幻想着乘势把苏联政权也一块儿消灭掉。

在丘吉尔看来,苏联能反败为胜不过是依赖于英美的援助,苏联在几年的战争中已经被严重削弱了,而且也绝不会想到盟军会进攻它,所以丘吉尔把这个攻苏计划制定为“难以想象”,力求一举攻入苏联,肢解苏联。

在计划中,丘吉尔说:“苏联军队此时已非常虚弱……装备也已消耗殆尽……把他们赶回到战前边界……迫使斯大林下台应该没有任何困难……作为恐吓,可以轰炸莫斯科……。

英美政客对苏军战斗力的忽视也情有可原,毕竟苏军一直在东线和德军死磕,英美联军1944年中期才登陆欧洲,对苏军战斗力并不了解,也未曾想去了解。

由于几十年来西方媒体一如既往地丑化苏联形象,在西方很多政客心里,苏联也不过是个落后和黑暗的国家,只要外国军队进去,苏联人都会夹道欢迎。

而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去世,接任总统的杜鲁门是个个性极强、也非常反苏的人,正好和丘吉尔不谋而合,而两国统治集团内许多人页开始上蹿下跳,鼓动对苏战争。

对于这些战争威胁,斯大林怎么会感觉不到?他决定抢先攻克柏林,向西方显示苏联军队的实力,有力震慑他们的企图。

于是,从4月16日到5月2日,250万苏军,集结了6200多辆坦克,7500架飞机,对柏林展开了排山倒海的立体进攻,久经战场考验的苏军对于这“关键的最后一战”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士气如虹,一举消灭了柏林内外的上百万德军,并俘虏了48万德军,缴获上万火炮和坦克以及4500架飞机,德国政府在冷战结束后也承认了苏军战报的准确性。

柏林战役可以说是二战中规模数一数二的攻城战,250万人攻城的巨大规模,百万盟军全程目睹了攻势,那些怂恿攻苏的英美政客和将军们见状后,立刻就软了下来,谁也不敢再提攻苏的念头,因为谁想攻苏,谁就是疯子。

于是,这个世界就清净多了,英美苏安排好德国人的“后事”,就开始各自拉上一帮小伙伴,搞起冷战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