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进士看江西,江西进士看吉安,明朝初年的吉安人,牛!

《滕王阁序》中,诗人王勃赞誉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实则这更像是一个初唐时期的预言。

事实上,一向有“吴头楚尾”之称的江西,由于地理位置偏离中原的缘故,无论经济还是文化,在汉唐之前并不繁盛。

江西的发达,最初可能起源于西晋年后北方士族的“衣冠南渡”(据说至今仍有这样的家族躲藏于深山老林),隋唐之后才日渐起色,至宋明时期臻于极致,一时领天下之风骚。

据统计,自唐朝开科到清末1905年废除科举,在这一千多年中,江西出过进士一万余人,而全国的进士总数十万余人,换言之,历代进士中,有十分之一是江西人。

全国进士看江西,江西进士看吉安,明朝初年的吉安人,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朝初年的科考中,在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中,状元胡靖、榜眼王艮、探花李贯均为江西庐陵人(今吉安),而二甲第一名吴博、第二名朱塔、第四名金幼孜(笔者先祖)也都是江西人,在前七名中,江西人竟占了6名;

而令人吃惊的是,在接下来的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中,状元曾棨、榜眼周述、探花周孟及二甲第一名杨相、第二名宋子环、第三名王训、第四名王直,前七名全被庐陵人囊括。

如此连续两科,名列前茅者均被江西尤其是庐陵人拔得,这在科考史上堪称是奇迹。

不光是科举,在“二十五史”中列传的江西人高达八百余人,其中不乏如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等知名历史政治人物,而其他闻名天下的文学之士如陶渊明、曾巩、黄庭坚、晏殊、周必大、杨万里、姜夔、汤显祖等等,无一不是中华文苑中的灿灿明星。

全国进士看江西,江西进士看吉安,明朝初年的吉安人,牛!

从传统王朝的主流思想儒家学说来看,江西也是重镇。宋朝以后,儒学发展为理学,而其中又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支。

其中,程朱理学中的朱熹是婺源人,而且长期在江西活动,陆王心学中的陆九渊是抚州金溪人,王阳明虽是浙江余姚人,但其学脉主要在江西,并形成后来的“江右王门”。

那么,宋明时期的江西为何在经济与文化上突飞猛进,取得如此耀人的成绩呢?其中原因,恐怕有以下几条:

首先,江西是丘陵地带,又有长江天堑与北方相隔离,因而在历史上战争不多,即使有战争,规模不会很大,烈度也不会太高。和黄河流域、华北平原相比,江西的环境相对和平,有利于生产,也能吸引更多的北方移民。

其次,从历史脉络上看,自秦汉至唐宋,中国的整个经济文化重心呈现一种由北而南的趋势,而作为承接的前站,江西正是这个历史大趋势、大背景的受益者。从这个角度上说,宋明时期江西的繁荣,实际上是此前汉唐中原文明的一个再生或者说复兴。

全国进士看江西,江西进士看吉安,明朝初年的吉安人,牛!

第三,江西的水土环境有利于农业耕作,气候也堪称适宜,自然灾害较少。因此,在北方移民将耕作技术传入后,江西的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宋明时期的领头羊。

此外,由于宋明时期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江西实际成为当时经济区域的中心,而长江、赣江及大庾岭商道如同大十字架一样贯穿全境,对江西经济的发展尤其助力。

正因为以上几个原因,江西在宋明时期的农业经济及传统工商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这也为江西文化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在明朝中后期后,江西开始被江南(苏南、浙东)所超越,到清朝开始退居第三。

而在近代长毛之乱后,江西人口剧减一千四五百万,元气大伤,自此即一蹶不振,近一两百年也未能恢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