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為什麼會認為「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統治者最殘暴的朝代」?

成雪濤


因為金庸先生本人的歷史水平有限,對明朝瞭解並不深入,根據他自己掌握的甚至是道聽途說的只鱗片爪,得出了錯誤的結論。

說這話並非對金庸先生不敬,也不是說他老人家是史盲。金庸先生的歷史知識超過他同時代的絕大多數人,直到20世紀晚期,依然在國內可以算第一流的。他的作品能夠如此受人歡迎,除了文筆的出色和蘊含的傳統文化之外,歷史厚重感也是重要原因。

只是,21世紀後得益於出版業的發達和互聯網的信息大潮,我們這些後輩得到了遠遠勝過前人的知識獲取渠道,歷史平均水平陡然提升。再倒過來看金庸的作品,很容易發現金庸先生作品中大量的歷史錯誤。而且不是那種細枝末節的錯誤,是在大背景和基礎人設上的錯誤。


比如,南宋丞相韓侂冑,雖然在宋史被歸於奸佞一類,但在政治立場上,他是徹頭徹尾的抗金派,不但曾主持給岳飛平反,還曾力主北伐。最後因為北伐失敗,被金人要求殺掉,作為和談的條件之一。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典故是說宋文帝的北伐虎頭蛇尾,其實就是在感慨老韓的倉促北伐。

這樣一個死在抗金路上的主戰派大臣,卻在《射鵰》中被寫成一個奴顏婢膝,勾結金人的投降派,實在錯得離譜了。

比如,北宋中後期,宋遼之間實際上是和平百年。兩國邊境並沒有彼此仇殺打草谷,甚至發生災荒還會彼此賑濟慰問,宋朝也有不少歸附來的契丹人。

蕭峰決不至於因為是個契丹人,就被整個中原武林咬牙切齒痛恨到這種程度。

這些歷史錯誤,我相信絕不是金庸先生故意和歷史反著寫。一些原因是劇情需要,

更多的是他自己腦子裡就是這麼認為的。既然韓侂冑是奸臣,那麼必然是勾結金人;既然耶律弘基是遼國皇帝,那麼一定時刻想著吞併宋朝。這其實是在用《楊家將》套用北宋歷史,用《說岳全傳》套用南宋歷史。這不怪金先生,畢竟他那時候的人都是這麼理解歷史的。

因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金庸先生對明朝如此鄙視了。《袁崇煥評傳》是他在《碧血劍》後面附的歷史論文,這裡面的基調就是袁崇煥是國之棟樑,被愚蠢的崇禎完全冤殺了。進而,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天啟皇帝當木匠寵幸魏忠賢,朱元璋殺大臣,朱棣害死侄兒殺方孝孺,明武宗荒淫無道,嘉靖皇帝光顧修仙……再加上血肉橫飛的廷杖,港臺影視中惡魔般的東西廠錦衣衛,自然讓沉浸其中的滿清名士後人金庸先生對這個朝代產生無盡的反感,倒彷彿中國近代落後西方,喪權辱國割地賠款,全是賴明朝的錯一樣……

然而現在我們知道,評論一個朝代,當然不能只把它的黑暗面拎出來示眾。明朝三權分立的內閣六部言官制度,金老先生大概是完全沒有一點概念的。斗膽假設下,如果攜帶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穿越時空回到金庸先生寫《袁崇煥評傳》之前,請他看完,我相信他對明朝絕不會是這樣的評價——雖然《明朝那些事兒》同樣不能當一手歷史材料看,但我相信給那時候的金老洗腦已經足夠科學。


巴山夜雨涮鍋


向敬之

金庸在《袁崇煥評傳》中強調“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統治者最殘暴的朝代”,也是為袁崇煥冤死叫屈。

這是學者個人的觀點,痛恨明朝帝王專制推行特務政治的極端陰暗。

明朝有過政治輝煌、經濟繁榮和文化昌明,不少文人通過朱皇帝創制的八股取士,成為了濟世人才。

但是,明朝自太祖朱元璋起,為了集中和強化皇權,先後建置錦衣衛、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刺探情報,監控大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特務政治籠罩著整個社會。形形色色的特務機構,由皇帝的親信大臣或近侍太監把持,可以擅自抓人定罪,製造了不少錯假冤案。

雖然朱元璋樹鐵碑不許宦官干政,但,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動不動就躲在深宮長期不臨朝,像嘉靖、萬曆一躲就是二十多年,讓變態的刑餘之人宦官作為皇帝的傳話筒、代言人,甚至操控皇帝如傀儡。宦官弄權,內閣傾軋,結果弄成了這樣那樣的黨爭此消彼長。

《江山風雨情》陳道明版明熹宗與李丁版魏忠賢

明朝政治有三大特色:一是皇帝懶政,一是宦官干政,二是黨爭不斷。先不說明朝最後亡在太監和黨爭之上,就連鼎盛的英宗前期(正統年間),也是皇帝把權力交與太監王振,導致號稱的五十萬大軍傾覆於土木堡之變,大明皇帝做了敵人俘虜,差點毀了大明王朝。然而,此事卻沒有驚醒明朝的皇帝。他們繼續寵信太監,愈演愈烈,最後演成了太監魏忠賢被公開稱謂九千九百歲,直逼皇帝的萬歲。

皇上活不了萬歲,魏忠賢排除異己,專斷國政,弄得天啟帝早逝,崇禎帝即位。崇禎不露聲色地剷除魏忠賢,卻留下魏閹餘孽利用救時良將袁崇煥的書生氣短,製造了危害社稷的陰謀。

在這樣腐朽黑暗的時代,袁崇煥劫數難逃。同樣寵信太監的崇禎帝,雖然有意要做一箇中興之主,卻因怒袁崇煥不爭,殘忍將其地處以了千刀萬剮。


以禮觀書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金庸原名查良墉,浙江海寧人。

一說,順治時著名的文字獄(明史案)的告密者查繼佐,就是他的先祖。查繼佐是海寧袁花鎮人。袁花鎮位於海寧市治硤石鎮東南14公里處,就是查良鏞的老家。

關於海寧查家的族譜介紹,這麼寫:海寧查氏,原籍徽州婺源,系出春秋查子,以地為氏。元至正十七年(1357)查瑜因避兵亂遷居海寧袁花。自第三世,分南、北、小等三支,明清以來是“文宦之家”。明代查約、查秉彝、查繼佐,清代查慎行、查嗣僳、查升、查揆等著名文入學者,及近現代著名人士查人偉、查猛濟、查濟民、查良釗、查良鑑、查良錚、查良鏞(金庸)等均為其族人。

查繼佐惡名昭彰,他是《明史》案檢舉者。

莊廷鑨慕杭州舉人查繼佐之名,擅自將其列入《明史》的參訂名單,查繼佐得知後嚇得心膽俱裂,為求自保,趕忙向學道檢舉告發。

此案先後因此獄牽連千餘人,被殺者共七十餘人,其中十四人凌遲處死,妻子被髮配東北瀋陽附近的寧古塔者幾百人。

他依靠眾多無辜屈死者的鮮血爬了上去,得到了滿族統治者的寵信。查家此後一門竟出了七個進士和五位翰林。在滿人排漢的風氣下,是漢人門庭根本無法做到地,所以雖然金先生死活不承認自己是旗人,但稍微有智商的都知道是怎麼回事。

所以屁股決定腦袋,自己先祖是這種人,難道還能歌頌明朝嗎?


薩沙


明朝在中國歷史上是個什麼樣的朝代,每個人都不一樣。如果有仔細認真看過中國古代十幾個朝代會發現,明朝其實是一個「三無」朝代:無明君,無名將,無名士。


明朝沒有大文豪、大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明朝有,但沒有值得標榜的大文豪和大知識分子,唐朝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

宋朝清朝都有很多,如果說明朝最有名最大的文人就是唐伯虎了,如果跟唐宋八大家比還差了一點。

從開創明朝的朱元璋到朱由檢,認真想想真想不出一個明君,毛主席詩詞裡「唐宗宋祖,秦皇漢武」,也沒用一個明朝皇帝來標榜,明朝皇帝要麼就殘暴嗜殺,要麼就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二十多年不出宮,要麼就喜歡玩玩木匠活。

除了永樂皇帝有一點作為,沒有一個雄才大略。明朝最在支離破碎、內憂外患的時候,基本上是一幫文人在指揮打仗,袁承煥、洪承疇等等都是文人。

明朝最可怕的就是太監干政,最壞的太監是魏忠賢,做太監做的快到皇位了,最有名的太監就是鄭和。
而且明朝後期又腐敗懦弱,被外族打斷了中華民族最後的漢族文明,導致清朝的閉關鎖國,一個世界最強的朝代變得衰敗直到滅亡。


瀟湘家天下


沒錯,金庸的卻是說這樣的話,而且金庸也在《鹿鼎記》中盛讚康熙是一位聖主明君。沒錯金庸的確對明朝沒有什麼好感,也的確對清朝的一些皇帝大加讚揚過。但金庸真的就是某些人口中的滿遺,漢奸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看看其他名人對明朝的評價:

毛澤東:“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餘的都不好,盡做壞事。”而對於明粉口中的聖主明君嘉靖,主席的評價是:“昏庸老朽,不辦正事。”對萬曆:“窮奢極欲一個無道昏君。”然而他對康熙的評價頗高。

魯迅:“大明一朝,以剝皮始,以剝皮終,可謂始終不變”

李敖:“明朝政治中的鬧劇一面,是中華民族的大恥辱”

怎麼說?按照明粉的標準,這些人也應該被劃入“滿遺”或者“漢奸”的行列了,事實上,絕大多數歷史學家對明朝都持負面評價態度,沒有誰會認為嘉靖和萬曆是千古一帝,除了熟讀《明朝那些事兒》的明粉專家們。


另外,金庸不是滿人,不是蒙古人,也不是旗人,祖上也不是包衣,這是非常明確的!說金庸是旗人或者滿人,純粹是無恥的造謠罷了!金庸的祖先和廣大明粉的祖先一樣,都是在滿人的統治下剃髮易服不敢反抗的漢人順民罷了!

而且,金庸的卻不喜歡明朝,他的作品中幾乎沒有為明朝說一句好話,但他也不見得喜歡清朝,否則也不會在《書劍恩仇錄》中將乾隆黑了個底朝天,更不會在《碧血劍》中描寫清軍慘無人道的燒殺搶掠。但明粉不會知道這些,即使知道,按照他們非黑即白,非友即敵的觀點,金庸也一定是“滿遺漢奸”無疑了!

最後聲明:本人是漢族,祖上是明末女將秦良玉的侄子秦翼明,當然後來也遺憾地和明粉們的祖先一樣成了滿清統治下的順民。所以,我不是滿遺,不是韃子,不是雜胡,也沒有資格當漢奸。我不喜歡明朝,也討厭清朝,對我來說,明朝的獨夫民賊和清朝的獨夫民賊都是一樣的。畢竟我是一個現代人,即使在古代我的祖先也是一介平民,犯不著為那些把我們百姓視為賤役的封建皇帝搖旗吶喊。


秦王嬴蕩


因為金庸是滿遺,他祖上查繼佐靠清朝著名文字獄《明史》案告密對清廷有功,分得被害者莊家一半財產,由此起家,並加入滿清漢八旗之一的正白旗。為掩飾他祖宗的罪行,金庸寫小說把他祖宗和另一大漢奸吳六奇(前南明桂王麾下總兵後叛降清廷)粉飾成反清復明的大英雄!

金庸為人偽善,有錢後勾搭明報社附近茶座的一位叫林怡樂的年輕貌美女服務員(林當時才16歲,金庸45歲,大29歲,兩人在跑馬地同居7年後金庸老婆才知道),從而拋棄了一起辛苦創業的妻子朱玫,導致其長子查傳俠因此抑鬱自殺。


蜉蝣之夢0113




答: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心平氣和,客觀冷靜。

首先,金庸在小說寫作上,絕對稱得上大師;但在史學研究上,他的史觀出現偏差和錯誤,卻是有目共睹的。

話說回來,就算真是史學大師,也同樣會存在有史觀偏差和史學錯誤的。

比如閻崇年,比如李治亮,同樣存在嚴重的“貶明褒清”思想。

其中的閻崇年,還遭到了情緒失控的網友的掌摑。

這些人,包括金庸,為什麼如此憎惡明朝而崇尚清朝呢?

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一、史學材料的影響;二、家世淵源。

我寫有一本《是誰在抹黑明朝》,有詳細分析過明史材料被黑的種種因素。

要研究明朝,《明史》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

本來,《明實錄》的記載遠比《明史》客觀,問題是,《明實錄》共兩千九百一十一卷,1600多萬字,且文字鬆散,記載事件斷層、割裂,不是具備執著信念、吃苦耐勞精神的人,很難卒讀。

所以,研究明朝,《明史》是很多人的首選。

而《明史》是清朝政府主持編纂的。

為了編纂這部書,清廷從順治二年(1645)設《明史》館始,歷經康熙、雍正、乾隆幾代,於乾隆四年(1739)刊行,前後歷時九十四年。編書時間之長,為中國古代官修史書之最。

結合出現在清朝那些數不勝數、讓人不寒而慄的血腥文字獄來看,修《明史》的史官,可謂煞費苦心。

則由他們修出的東西,就免不了要“謗明頌清”了。

與《明史》相比,編修《清史稿》的趙爾巽等人為滿清遺民,對滿清有著濃厚的忠君思想,在滿清嚴酷的思想專制下,滿腦子的復辟想法,所採用的修史材料又全都是來自清朝政府的官修材料,兩相參照,“清優明劣”,一目瞭然。

再補充一下,《明實錄》裡,也是有很多歪曲、抹黑前朝的東西的,比如明成祖朱棣抹黑侄子建文帝、明英宗抹黑兄弟明代宗朱祁鈺、明世宗抹黑堂兄明武宗等等,箇中原因,大家都懂。

除了官修史料,再談談民間私修的材料。

關於清朝的文字獄,那可是一字不慎,就會掉腦袋、甚至誅家滅族的大禍事,那麼,民間對清朝的評價,就只剩下歌功頌德部分了。

明朝呢,政治、文化環境太寬鬆了。

寬鬆到什麼程度了呢?

明朝的言官可以毫無來由地對皇帝展開人身攻擊。

比如,明孝宗病倒了,不能上朝,言官就罵他怠政,是當代的周幽王、漢靈帝;明武宗想到江南看看自己國家的風土人情,群臣前堵後追,罵他是隋煬帝、宋徽宗;到了嘉靖時代,海瑞更是抬著棺材痛罵嘉靖施行了惡政,搞得“家家皆淨”;後來的萬曆帝被言官罵怕了,乾脆躲了起來……

當著皇帝的面罵都沒事,那背後說皇帝壞話,甚至胡亂編排皇帝醜聞、緋聞的現象就見怪不怪了。

明朝書肆業發達、印刷業、出版業非常興盛,許多文人科考失敗,就會淪落為寫書的槍手,他們一方面怨恨自己得不到朝廷錄用,就會大肆誹謗朝廷,極力醜化當朝統治者,另一方面,百姓也喜歡看皇帝的八卦新聞,則朱元璋火燒慶功樓、明成祖怒斬三千宮女、明宣宗溺愛蛐蛐、明武宗梅龍鎮戲嬌娥、明世宗喜吞宮女大姨媽等等奇聞怪談不斷以訛傳訛,最後深植民間,幾成歷史定論。

特別要指出的是,是那些明亡入清的文人,他們除了大加引用各種野史文獻來抹黑明朝外,還著極力製造一種皇帝“用人不淑”、“殘害忠良”、“國不愛我,我不愛國”的氛圍,為自己投清順清作藉口。

所以,如果不認真進行考辨,“貶明褒清”的思想就會由此誕生。

接下來說說家世淵源。

以金庸為例。

金庸原名查良墉,浙江海寧人,其祖上查繼佐是明末清初的大文人,名列“江南十八名士”之中。

順治十八年(1661),湖州富豪莊廷鑨從明朝遺臣朱國楨的子孫手裡購得朱國楨收集的許多明朝資料,欲效左丘明編《國語》的做法,私自組織編寫隊伍,編寫前朝國史。書成,為增強書的權威性,私自將“江南十八名士”名字列入參訂名單。

查繼佐嗅出清朝文字風氣的嚴酷性,立刻向當政者檢舉告密。

此舉,牽扯了千餘人入獄,七十餘人被殺人,其中十四人被凌遲處死,數百人被髮配東北瀋陽附近的寧古塔。

而在沖天血光中,查繼佐卻得到了清廷統治者的寵信,走上了一條輝煌發達的大道。

有清一代,海寧查家高居名門望族,官宦世家。

也就是說,清廷對查家是有恩的。

則金庸對清朝是有感情的。

明清兩朝相對比,金庸當然是“貶明褒清”啦。


覃仕勇說史


金庸作為佛教徒,擅長高級黑,高級紅~

小說在反清復明,卻襯托著清朝的皇帝是好皇帝;

武當張三丰天下無敵,不過是練了三分之一從少林帶出來的九陽神功;

全真教第一代天下無敵,然後一代不如一代,還出了個強姦女主角的(史實人物,全真祖師,有建樹);

用劍的門派偽君子真小人多(道教兵器武術以劍為主);

佛教好像處處被人欺負,突顯其道德高尚;

少林雖然不顯山不露水,突然出個掃地僧;

達摩從來沒出過場,但與他帶點關係的武功內功都是上乘甚至頂尖武學。

(小說中達摩從印度帶來的《易筋洗髓經》是真實存在的,大家不妨在網上找來下載看看,再對比一下佛經和《黃帝內經》的行文,你會發現《易筋洗髓經》的理論與《黃帝內經》很相近,與印度文化不沾邊)…

有些歷史人物,與自己宗教信仰不同的,能黑就黑,不能黑就高級黑,修改你的身世來借你捧他自己的…


雲出無心David


金庸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武俠大師,人雖故去但作品傳唱,他對明朝的徹底否定,源自對袁崇煥將軍遭遇的深深同情。

然而,明朝有她各種各樣的弊端和不足,但絕非金庸先生說得那麼不堪,悅史君接下來用正反兩面,給大家說說明朝的自豪與陰暗。

第一,明朝獨一無二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喊著“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同時還收復了五代後晉時期就已失去的燕雲十六州,恢復中原衣冠。

雖然朱元璋在明末,尤其是清朝近300年,黑化得不成體統,但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認為他的統治“治隆唐宋”。

清朝官修《明史》對明成祖朱棣一生成就的評價,更是“遠邁漢唐”。

朱棣雖然剛開始是以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等原因,派遣宦官鄭和去下西洋,但在客觀上促進了我國與世界的聯繫,也是很好的交流機會。

明朝皇帝不是一個個勤政愛民,但沒有出現過漢朝時期的外戚專權、唐朝時期的藩鎮割據、宋朝時期四處送的歲幣,也是鐵骨錚錚。

明朝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崇禎十七年(1644年)朱由檢在城破之際於煤山自縊,實踐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悲壯。

明朝時期各地建立了大量的書院,書院裡的氛圍和環境,是寶貴的財富。

明朝的文學創作也很活躍,科技和經濟都很發達。

第二,明朝的另一面

明朝皇帝為了控制天下,設置了錦衣衛、東廠、西廠、內行廠等機構,這些機構凌駕在司法部門之上,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

明朝推行海禁政策,限制了對外交流和貿易,導致走私現象嚴重,還有倭寇出現。

明朝皇帝素質不一,嘉靖帝沉迷煉丹問道,萬曆帝多年不上朝,天啟帝好木工等,但皇權並沒有旁落。

明朝太監勢力強大,劉瑾、魏忠賢等都是一手遮天,但再怎麼厲害,失去皇帝信任之後,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明朝爵位世襲,尤其是皇族待遇太好,導致百姓負擔太重。

……

總之,說一千道一萬,悅史君認為,明朝積極的一面遠大於其他,袁崇煥的悲劇,有崇禎帝失察的原因,也有他自身的缺陷,金庸先生的判斷不可盡信。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首先明確一下我的立場,我絕對不是什麼清粉,也不是明粉,我的評價儘量客觀而且不帶感情,請各路噴子別急著噴我。

其次,我不完全同意金庸先生的觀點,或者至少後面需要加一個“之一”。明朝確實非常腐朽、黑暗,也許還比較殘暴,但是清朝幾乎完全承繼了明朝的制度,在這些方面兩者是不相伯仲的,而清朝在入關之初對漢人進行的血腥屠戮,以及長期以往的民族壓迫政策,使得這個朝代有的方面還不如明朝。



但是金庸先生的後半句話是正確的,在大明王朝的最後幾年,確實這個王朝已經到了該亡、必須亡的地步了。長年累月的苛捐雜稅、官員階層對百姓變本加厲的盤剝,以及各種各樣的天災人禍,使得這個政權真的沒有什麼存在的必要。此時任何改革都很難將它的痼疾根除。只有一場痛到徹骨的大變革,才能徹底把這個王朝摧毀,然後重建新秩序。


只是,清朝真的是最適合接班的那個政權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