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为什么后来杜甫的影响比李白大?

乡土新阳


公元813年,尚在荆州贬所的元稹,应杜甫之孙杜嗣业之请求,为老杜作了墓志铭,而老杜辞世已经43年了。在这篇墓铭之序中,元稹说道,“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故意把李白写的弱一点儿,先肯定李白的豪纵,认为他的乐府诗勉强跟杜甫打个平手,至于律诗嘛,跟杜二就差远了。

两三年后,与元稹、白居易关系疏远的韩愈老夫子,写诗调戏张籍时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韩愈讽刺的是元、白——他们也是张籍的好友。这两位都推崇杜甫,有意贬斥李白。对李杜之并称,有点不以为然,觉得亏了杜二。韩老夫子坚信,这俩货的脑子进水了,就写了这首诗,教育教育他们。


其实,李白生前,已名满天下,是整个唐王朝的大名士、大诗人。杜甫呢,就是祖上阔过,爷爷杜审言有些诗名,他很自负,而水平和名气都一般,跟他关系要好的沈佺期、宋之问等人,人品都不怎样。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等作品,确实曾一度引起人们的注意,不过,当时的大诗人如李白、王维、孟浩然等人,都没把他当回事,整个盛唐也没把杜甫当回事。

当然,你可以说,杜甫年纪太小了,比李白和王维小11岁,比孟浩然小22岁。这些大腕如日中天之时,杜二还在忙着生计,在首都长安为生计发愁呢。

但是,不可否认,杜甫生前名气很一般,别说是跟李白并称,就是跟高适和岑参这两位哥们相比,他的名气都更为逊色。

杜甫生前及死后一段时间内名气较小,还有几个佐证。

第一,他为李白写了许多首诗,李白就回了两首。

其中,有首还是嘲笑杜甫写诗太费劲,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后世有些推崇老杜的学究争辩说,这首诗是伪作,不是李白写的,是后来无聊文人胡写嫁名李白的。你相信这种说法吗?我是不相信的。

第二,安史之乱,长安陷落时,官大、名气大的人比如王维等人都被抓住、被“统战”了,杜二同志被放过了。

难道只因为他官小、年龄小吗?显然不是,名气不大,也是重要原因。


第三,盛唐人的诗歌选本中,都没杜诗。

唐人选唐诗,特别是当时人编的选本,最能反映当时诗人的江湖地位。著名的《河岳英灵集》收了今天公认的盛唐的大部分名诗人,如李白,王维,王昌龄,孟浩然,高适,岑参,李颀,崔颢,祖咏,常建和储光曦等人,单单没有杜甫!这部诗选,选的可是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的重要诗人。孟浩然、王维等人,年龄大于杜甫。从杜甫诗来看,他跟李白、高适和岑参关系不错,可是连比他小的岑参都入选了,他却没有。

如果说这部诗选变成时,杜甫诗名未著。那么《中兴间气集》编集时,杜甫应该已经颇有名气了。这本诗选紧承《河岳英灵集》,选了公元756至779年间的诗歌,恰恰涵盖了杜甫的后半生(755-770)。

可惜,这本诗选中,也没选杜诗。没选杜诗,未必一定因为杜甫诗歌不好,可能因为当时人不太喜欢他的诗歌,而大家不怎么喜欢他的诗歌的自然结果是,他在当时的名气不会太高。

第四,杜甫身后,一段时间内,未得到名人的关注

公元770年,59岁的老杜挂在湖南耒阳。这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七年了。如果老杜名气像李白那么大,恐怕他死后,就算不会很快就归葬河南老家,至少也会像李白那样,有一批名人为他作墓志、文集作序。

可是,我们没有发现这类资料。直到40多年后,老杜的地位,因为元稹和白居易,才陡然上升。其后,推崇杜甫、有意无意贬低李白的人,就多了起来。到了宋代,经过黄庭坚及江西诗派中人的推崇,杜甫的集大成地位,已然确立。当年的小老弟杜二,竟然被抬到诗人殿堂的头把交椅上。杜二哥如果天上有知,估计会因惶恐,再次死去。

不过,那些推尊他的学者,可不管,他们继续赞美杜甫,好像着魔成瘾了。盛唐时,诗坛最耀眼的明星李太白,反而很少有人肯定、赞美了。一旦与杜甫相提并论时,谪仙人反而相形见绌。

到底是因为什么,造成李杜评价一降一升的变化呢?


首先,杜诗成就,确实堪与李白诗歌相提并论。

可是,杜甫生前,他的诗歌却未得到应有的肯定和评价。这是不少尊杜者,不惜贬低李白的重要原因。他们觉得杜甫亏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生前没有得到的荣誉,他们要帮杜甫挣回来。


其次,激赏李诗的时代越发遥远了,杜诗的时代,却代代相续。

李白的魅力,即是盛唐的魅力。极度外向,无比狂放,高度自信,气势恢宏,有种冲破一切的豪情和气魄。这种精神面貌,不止是李白所独有,但在他身上最为典型,这是大唐盛世所特有的士人气质。

之后,中国进入了多灾多难的时代,纵然出现过北宋前期的百年的安定,明清时期的长时期的太平,但是,整个民族心理,已经告别了青年,步入老境,再无李白式的天真、狂放和自信了。

多事之秋的人们,读老杜饱含深情的描述人间世,仿佛写了我们身边的种种不幸,更容易让人动容。

这样的岁月里,杜甫的诗歌,更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对杜诗评价较高,也就很正常了。


第三,天才不可追踪模仿,人杰可以学习效法,这是许多人尊杜抑李的重要心理动因。

李白是超级大天才,天才中的天才。他年轻时,也努力过,熟读乃至仿写过《文选》。后世不还流传过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嘛。然而,相对而言,杜甫更为努力,他的天分也是一流的。只是他并不满足于天分,甚至主要不依赖天分,他老是琢磨怎么写更好,人功要多些。

对后世人来说,杜甫显然是可学的。李白,则是难以学习的。除了陆游、高启等人,勉强学了李白的一些精神气儿,其他人学得都太不像了。很多人,就放弃学习李白了。李白是仙人,在仙界飞驰,可以仰慕,但不可接触。杜甫是诗中圣人,虽然十分完美,但毕竟是人,有迹可循。这让人觉得李白高而远,杜甫虽然有些高,却十分温和可亲,对两人的评价,也就有别了。

毕竟,人们更容易爱上可亲者,而非可敬者。


第四,严格来说,杜甫名篇完篇更多,李白相对逊色。

这并不是有意贬低李白。李白存诗将近1000首,绝大多数,都是一口气写就的,他自己懒得改。随写随扔,不在意,临终前,意识到自己要靠诗篇“不朽”,而手里的文稿不足所作的十分之一,遗憾不已。

杜甫存诗1400多首,总是写了,吟诵一下,又哼一哼,看看顺不顺,新诗改罢自长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老爷子作诗态度端正,又有家学,本来水平就高。毛爷爷不是说,凡是就怕认真嘛。杜老爷子,恰巧就是这么认真的主儿。

据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王兆鹏先生的统计,唐代十大诗人排行榜上,杜甫和李白,稳居冠亚军。唐诗百首名篇中杜甫有16,李白13篇。唐诗三百首名篇中,杜甫有52首,李白才38首。详情,可参《寻找经典—唐诗百首名篇的定量分析》(王兆鹏、孙凯云合著,《文学遗产》2008年)。


第五,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道家思想处于次要地位,杜甫和李白的历史地位,与两家思想和历史上的地位变化息息相关。

两人都受儒道释思想的影响,不过,李白明显偏向道家,杜甫偏重儒家。

唐代前期,道家思想地位高。中唐以后,儒学复兴运动兴起,儒家思想地位回升,之后一直到清代,都处于统治地位。杜甫身后地位上升,李白地位下降,正是两家思想在历史上消长的反映。



风雅人文观察


李杜的影响之大小,对于此类比较,评判往往没有标准。先来看百度搜索结果:

搜索“李白”,结果2720万个,搜索“杜甫”,结果2280万个,数据说明了一切,这一局,李白完胜,这说明你出题目前没有做好调查。

再来看看其风格:杜甫是现实主义风格集大成者,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个饱经忧患的民族来说,一提到现实,往往感同身受,杜甫的诗,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身及身边的人,看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八月秋高风怒,卷我屋上三重茅”,让人不禁大腿一拍,大叫"这写的不就是我现在的状况吗?"1300年前的老杜,写的不仅是民间疾苦,他所写的简直就是人间疾苦。而我们的老李,浪漫主义诗人的翘楚,说他是第二,没有敢称第一。现实是残酷的,但我们还有梦想,读李白,不光到美国能做美国梦,也可以做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多么地大气,我现在穷怎么啦,只要我肉身不死,我还是会富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你老王家的现在牛什么,我一样可以笑着出门,一样可以黄袍加身,虽然送的是外卖,但我也有梦想,你还不要瞧不起我。

所以说,李白和杜甫,一个残忍地揭开你的疮疤,一个告诉你,痛一点没什么,这都不叫事儿。他们对我们国人的影响是不分伯仲的。凡事不要总要分个优劣出来,你看到,你感动就行了,至于为何感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历史与人像


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犹如郑板桥的写竹,全是民间疾苦声,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忧国忧民,诗词为民众而歌,属现实主义写真。

虽然李白也写过《豫章行》,但是在总体上,李白的诗歌展示自我抱负的多,李青莲洁身自爱,陶醉在自我感觉中。酒精浓度高,为浪漫主义奔放而豪迈缤纷。

诗人的才情有多高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社会留下正能量的影响力是多少?欣赏诗人的文彩,同时也包括欣赏诗人的文品。

也许李白没有经历过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苦难,也许李白是一醉解千愁才没有杜甫的沉郁。


快乐人生40206654


因为说得是“影响”而不是“水平”。

关于水平,我们可以简单提出一句老话儿“文无第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文学的领域,评价标准是多样化的,换一个评价标准,这个第一就变了。

打个比方,武侠小说里头有各种流派的武功,一般的武功和神功当然是有明显区别的,但您要说哪个神功更厉害,恐怕还是要看修炼者的修为了,练到极致就很厉害。《天龙八部》里头乔峰一手粗陋的太祖长拳,不是照样打得群雄束手么?

诗歌里头也一样,说风格清新雅致,写到极致很厉害;但换一种风格,说让写得缜密深刻,写到极致,难道就不如前者了么?

所以,李白、杜甫,恰都是各自风格领域内的大宗师,论想象雄奇,气象阔大,无人能出其右;而若论技巧缜密,音节铿锵,句法繁复,杜甫的成就也是天下第一。论李、杜优劣,这是纯粹闲得慌。

但是若要论影响,却要结合时代文化心理来具体看待了。这这一方面,杜甫远远要超越李白。

从宋代以后,杜甫因为其“纯儒”的形象,被时代抬举成了文化偶像,是儒家观念内的“圣”。文人们写作也越来越受到杜甫的影响。

比如宋代著名的江西诗派,后来提出派内的“一祖三宗”,这个祖就是杜甫,三个宗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他们从杜甫的诗歌内部挖掘出了很多宝藏,汲取了非常多的营养。

从此以后,中国但凡学诗的人,无不在老杜的笼罩之下,人们惊叹,他的技法之严整,已经几乎穷尽了旧体诗的可能性,成为了这一领域说一不二的立法者。

而李白,虽然也有许多学习他诗歌的人,但李白就像是传说中几百年一现的剑仙,岂能是那么好学的?性情不合,才情不具,最后都只能学个徒有其表罢了。

所以,在后世,杜甫的徒子徒孙满天下,李白却是独行侠,影响当然是前者大于后者了。


夜小紫


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这是李白写雪的一句诗。

看完什么感觉?反正我当时就是把这句翻来覆去读了好几遍,然后感叹,真是谪仙,真是天纵奇才。

所以李白的诗你怎么学?会有人看到雪,能想象是天仙喝醉了,把白云揉碎吗?

只能说,李白这个人,注定就是诗仙。

而杜甫不同,他的诗讲究格律,现实主义,所以后世学诗之人都会尊崇杜甫,久而久之,在诗文界的影响力,杜甫就大过李白了。

李白有座房子,嵩阳玉女峰。是悬着朗月的万古宅。

杜甫也有座房子,可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可以说,论对文学诗词影响,杜甫影响了无数古代文人,而李白,那个青天骑白龙的诗仙,则高高的站在中华千年文化的最巅峰,孤独的对影成三人。

人才常有,天才难得,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喜欢李白。😁😁😁😁


你要笑死我了


李杜并称,为什么后来杜甫比李白的影响大?提问中的所谓“影响”应该是就官方而言。

并称李杜而不是并称杜李,就可见李优先于杜。诗歌史上有很多并称或齐名的情况,人们热衷于将诗歌风格相近或成就相当的人相提并论。像王维、孟浩然,田园山水诗人,岑参、高适,边塞诗人,孟郊、贾岛,苦吟诗人,杜牧、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元稹、白居易并称元白,等等。

其中,最著名最典型的CP就是李白、杜甫。一个诗仙,一个诗圣。他们的并称,完全就是以在诗歌史的地位而论,因为他们二人的诗歌风格截然不同,分别代表着诗歌创作的两大主要手法且特征都十分鲜明。

李杜地位的形成过程也是不同的。李白是横空出世,瞬间一颗明星腾空而起。从贺知章的“谪仙人”惊呼一出,诗仙的地位就奠定了。

杜甫的地位是后世通过“政治确立”的方式慢慢实至名归的。这跟宋代程朱理学的兴起和元明清封建制度加强统治有关,可以说,诗仙是民间的认定,诗圣是官方的认定,但二者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直到成为今天的理所当然。

至于李杜谁的影响力大,应该说难分伯仲。但是也可以分析一二。据我了解的情况,浪漫主义的传播性欣赏性要强于现实主义一些,纯以个人喜好而言,今天李白的粉丝应该略多于杜甫。百度搜索的数量也证明了这一点,二人相差不大,但搜李白的确实多于杜甫。

毛泽东作诗喜欢“三李”——李白、李商隐、李贺。毛泽东诗词是现实问题的浪漫表达。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像“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像“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像“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像“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像“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既现实又浪漫。

普通人而言,我的一位诗友将他的诗歌偏好用诗表达为:若问平生何所慕,太白乐府东坡诗,并请人书写将之印刷在个人诗集的封底。

我高中时候有位女同学,长相甜美,性情温柔,人送外号:sugar(糖)。我记得清清楚楚,当她得知李白比杜甫大11岁的时候的惊讶表情,她说,杜甫给人的感觉总是一个忧国忧民、郁郁不得志的老头儿。

李白似乎从未老过,杜甫似乎从未年轻过,跟所有名人一样,二人的形象被标准化、脸谱化了。我们读书,脑筋如果太懒,就会成为叔本华所说的:不过是被别人的思想在自己脑袋里跑马践踏了一遍而已。

题主之所以产生杜甫比李白影响更大的“错觉”,我估计原因有二:

一是杜甫诗可学,李白诗不可学。杜甫是后天努力的优等生,李白是天才。所以后世学杜诗的人多,学李诗的人少,或者说学杜诗而有所成的人多,学李诗而有所成的人少。

二是杜甫的舆论引导性。课堂上、考试中、历史评论时,总不好鼓舞大家都学李白仗剑游侠、访仙问道、蔑视权贵吧。而杜甫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思想和形象就特别适合教授们拿来做课题研究申请经费。再者,一个再个性再浪漫的诗人都不可能公开说忧国忧民有错吧,都不可能公开表示讨厌政治正确但是整天呜呼的大道理吧,不合时宜嘛。

所以,李、杜对后世的影响难分伯仲,否则也就不可能并称了。必须排序的话,江湖上李白影响更大,庙堂中杜甫影响更大。综合指数,李大于杜,中国人学的第一首诗歌往往是《静夜思》,家喻户晓。

以上,谨答。





颜亭月


李白年长杜甫11岁,两人虽有三次短暂相会,但李白对这位超级小粉丝却并无深刻印象,却是杜甫一生念念不忘的幸福时刻。杜甫家境贫寒,屡试不第,只做过几年小小的科级小官,完全不能养家糊口,落魄回家未入门却闻哭泣声,原来是稚子饿死。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啊!

杜甫一生怀念李白,有诗作十几首,著名诗句有: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就是为李白而作,而李白却没有一句诗提到过杜甫。

李白一生豪游,一掷千金,始终过着贵族般的生活,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走到哪里,就有人如众星捧月般侍候,不知贫困为何物。

而杜甫却一生潦倒,颠沛流离,吃食总靠友人接济。在安史之乱中,更广泛深刻地见证了下层劳动人民疾苦,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杜甫一生忠君爱国,忧国忧民,其《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反映了封建士大夫应有的道德品质,是为文人楷模;而其律诗讲究对仗工整,成就极大,因而被后世誉为‘’诗圣‘’,与李白‘’诗仙‘’并立,号称李杜,是对其极大的奖赏和认可!杜甫有一首律诗节奏欢快,被称为天下第一快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但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全诗一气呵成,除首联外,全是对仗句,在近体诗中并不多见。尾联嵌入四个地名却全无斧凿痕迹,可见其律诗功底。


云卷飞山


如果说到二人的影响,要从几个方面来看。只是说知名度的话,我个人感觉应该不分伯仲,但凡中国人从小启蒙就读唐诗,只要是学唐诗的话没有不知道李白和杜甫的。

相对来说李白《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可能更早一些接触,再大一些就会学到杜甫的《春夜喜雨》、《江南逢李龟年》,上了学以后语文书几乎都离不开李白和杜甫了。因此从知名度上来说,两个人的大名无人不知。

一定要说杜甫的影响偏大一些,应该是后人学习杜甫的多,学习李白的少,因此研究杜甫的书籍也远远多与研究李白的多。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李白的诗风与才能学不会学不了。

李白被称为“谪仙人”,很大的原因是他的诗作像是不食人间烟火之人的作品,学习李白不但要有大学问还需要有一定的天才,这不是后天可以养成的,因此学李白容易搞成“邯郸学步”,画虎不成反类犬。

其次李白的古体诗见长,而我们学诗一般是以格律诗作为基础,而李白的七律作品太少精品不多。

2、杜甫的作品的优势

杜甫诗作多描写现实,思想内容健康向上,无时无刻不忧国爱民,一定程度上很好地体现了读书人所崇尚的儒家精神。这是后人学杜的原因之一。另外杜甫的古体、近体都有一流的作品,不但质量高而且数量多,特别是近体诗经过几代人的继承与发展,在杜甫手里达到了高峰,因此学诗大多要学杜。



古人读书写文章一定要写诗作赋,因此作为后人师表的杜甫相对来说,比李白影响会大一些。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把唐诗的发展推向顶峰的,首先是李白,然后是杜甫。李杜二人一出,给盛行盛唐诗坛的宫体文风,以有力的冲击。可以这样说,李杜二人启开了唐朝一代新诗风。所以韩愈就发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气势磅礴、内容宏赡、章法奇变的大量诗作,把唐代诗歌的发展首先推向高峰。他写出许多猛击唐朝的黑暗政治,热烈追求美好理想,呼唤光明,讽刺无能的达官显贵的光辉诗篇,表现出强烈的判逆精神。他的五绝及七绝,如《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黄鹤搂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小诗,也都写得:内容充实,刚健有势,千百年来为后人所喜爱。但若认真分析,李白的诗中,宫体文风的形式主义并未荡涤干净。一直到小他十二岁的杜甫登上诗坛后,才在李白诗歌革新传统的基础上,一洗齐梁宫体文风的影响,完成了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巨大变革。杜甫不但创作极丰,还有精辟的诗歌理论,可称之为:自觉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唐朝由盛到衰,又经历了安史之乱。他目睹了官僚骄奢,朝政腐败,穷兵黩武的黑暗政治及人民的痛苦生活,写出了《兵车行》、《三史》、《三别》、《奉先咏怀》、《北征》、《羌村三首》等许多伟大的现实主义诗篇。他的诗歌象一面镜子,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的各方面的社会现实,成为“诗史”。他的小诗如:《七绝·两个黄鹂鸣翠柳》、《望岳》、《春望》等都写得有内容、显风格、艺术性强,为后人传不释口,故被称为:诗圣。他的诗和李白的浪漫主义诗篇,堪称唐诗双璧,象明珠一样,在中国的诗歌宝库里放射出璀灿的光芒。他们的诗歌是在盛唐诗歌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下出现的,是“恰合时宜”的,就如同香港新派武侠小说两位大家一样,梁羽生首开新派武侠小说先河,而金庸实践了梁羽生的新武侠理论,最终发扬光大也!李白实践了陈子昂的理论,把唐诗推进,而杜甫才在陈子昂、李白诗歌革新传统的基础上,完成了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巨大变革!


阿燚黄南开


其实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在历史上是齐名的,至于说后人觉得杜甫的影响比李白大,我像主要还是从他们的诗上说起。

唐开始诗盛行的一直是格律诗,现在格律诗是主导正个诗界的。有人说作诗不按格律出牌,就是胡闹。虽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格律诗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李白诗的造诣自然是很高的,高的让后人只可望而不可及,尤其是他常常写古风体诗,就是不谙格律出牌,字数可多可少,句子能长能断,这是他豪放和洒脱的性格决定他的作诗风格的。所以古人说诗如其人,一点都不假。

再看杜甫杜工部,他的诗作主要是格律诗居多,而且首首经典,深刻,尤其是他的七律,几乎可以说在诗人中堪称一等。这样从格律形式上来说是后人作诗所推崇的,自然就会看他的诗多,学他的诗多,那么相对而言,李白就少了。

但是这也并不能说明李白比杜甫差,如果有一天后人推崇古风体,估计李白影响力就比杜甫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