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袍加身”的后周大将赵匡胤,北宋开国皇帝,为何收回兵权?

Devon000


其实说到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他为什么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其中,这就要包括军权的回收,这就要看赵匡胤所处的时代,赵匡胤所处时代是五代十国,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它是从唐朝灭亡之后开始的一段混乱时期。 说到这一段混乱时期,不得不提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就存在着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藩镇割据,藩镇割据,其实就是武装将领闹独立的一种局面,他们是拥有财政权力,行政权力和独立军权于一身的土皇帝,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唐朝中央集权制度,唐朝皇帝的统治力极大的被削弱了。 许多藩镇将领根本就不承认皇帝的领导,这种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以及五代十国这种混乱局面的出现,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后周的军事政治大权之后,建立宋朝并且实行了统一天下的政策。 其实他也认识到了,五代十国最大的矛盾就是,武将权力过于巨大,造成了割据天下的混乱局面,要想结束这样的局面,必须进行全面的制度建设,也就是在宋朝实行了全面的中央集权制度建设。 赵匡胤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有行政方面,财政方面,军事方面从各个层次全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 其中重要一方面就是军事方面,对于地方军队以及武装将领的权力削弱,把地方军事权力以及将领中的兵权收归中央所有。 这都是赵匡胤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所谓的冰酒释兵权这样的行为,为的就是削弱藩镇将领对于地方势力的割据,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王朝,避免唐朝末年以及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再一次出现。


沐风说史


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

赵匡胤是如何当皇帝的?他原本是后周的军事将领,在陈桥驿,手下披了一件黄袍到他身上,然后欺负人家后周的孤儿寡母,他就名正言顺地成了皇帝。

当了皇帝后的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的和平方式,将兵权收归自己。

防止出现第二次“黄袍加身”

赵匡胤作为军事将领可以通过“黄袍加身”当皇帝,他手下的军事将领各个都立有汗马功劳,又拥兵自重,同样可以复制他的成功。赵匡胤吃到“螃蟹”,当了皇帝,但不能让别人再来吃“螃蟹”,抢自己的饭碗。为了防止“黄袍加身”的历史重演,他必须要收回兵权。

避免再出现五代十国的乱世

自唐朝末年以来,天下打乱,各路诸侯拥兵自重,纷纷占山为王。有了”枪杆子“,就会有地盘。拥有军权的人多了,就容易出现乱世。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就是因为军阀之间相互争斗。赵匡胤是军人出生,知道军事将领不听指挥的危害性。

皇帝与朝廷,需要集权

新朝建立后,卸磨杀驴的事情数见不鲜。当初打天下需要将领,治天下的时候,这些手握重兵的功臣就成了威胁。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也面临这个问题。皇帝需要加强个人权威,北宋朝廷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军权的集中必然是重中之重。收回军权,赵匡胤才算大权独揽,才能全九五之尊,才能政由已出。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一次和平的权力交接,也是一次政治交易。通过这次交易,君臣之间应该皆大欢喜。赵匡胤解除了心头之患;将领消除了皇帝的猜忌,为自己换取平安和富贵。对比刘邦与朱元璋的手段,赵匡胤集权的方式,最为温和。既不用流血,也没有伤和气。


陈陈秋媚


自晚唐以来藩镇割据,彼此攻伐,最终结果就是造成了只要谁能有兵权,实力够强大,就能把皇帝拉下马自己坐。

这种混乱的政局出现的直接原因便是节度使们权力实在太大,地方实力远远大于中央实力,且无法制衡,动辄就打进中央把皇帝拉下马。



如此情形下,谁敢安心做皇帝,怕就什么时候惹怒了这些军头,一言不合,让你皇帝做不成,还把命搭进去。

当然这只是站在皇帝的立场来看待问题,

而站在政局上考虑,中央无法压制地方,军队凌驾于律法之上大搞军政府,军阀们毫无国家观念,当能压制他们的皇帝挂掉之后,极其容易发生政局动荡,以至于分裂攻伐的局面。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为了保证王朝稳定发展,收军权于中央,“被”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对自己的老伙计们来了一出“杯酒释兵权”。

军事权力的收回中央对于一个王朝能够在稳定中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毕竟中国自古以来“彼可取而代之”的思想深入人心但凡权力膨胀到了一定程度,谁都想攫取一下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

只是宋朝的军事政策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导致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恶果,故而有宋一朝,守成有余,而无力拓取。毕竟五代的中央皇帝文臣在武将屠刀下瑟瑟发抖的前车之鉴还没过去多久。

大概大宋还是想着拓取恢复唐时疆域的,但过于防范武将,有能力的武将出征在外,或者在一地呆不了多久就要被喊回来,时刻都担心这些“贼配军”哪天神经大条就造反了。



所以说军政应该分开,军队不参与民政,而民政也不能肆意干涉军队,只有在战时,或者准备发动战争的时候,才能协调双方,以达到政局稳定而兵出无忧的结果。

以上个人浅见,欢迎讨论交流。


缘説


第一,众所周知,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前,是北周禁军统领,负责的是守卫都城与皇家的安全,深深的明白军权过大对于自己统治的影响力,害怕有人效仿自己“黄袍加身”。

第二,军权与皇权分立是长期以来的历史问题。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到北宋时期,军权与皇权的矛盾已非常严重,为加强自己的皇权与维护自己的统治,必须削弱武将的军队影响力,同时重用文官,加强思想控制。

第三,北宋初步实现了对南方的统一,需要休养生息,安抚人心,对外战争减少,杯酒释兵权,收回军权刻不容缓!

个人观点,欢迎补充!


须臾杂谈


唐朝自安史之乱就开始衰落,唐末黄巢起义拉开了藩王乱事的五代十国大分裂局面。

北宋赵匡胤结束了五代时期,他本是后周的大将,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

在北宋建国初期,仍然存在后唐、后汉等十国的藩王政权,赵匡胤起兵先后消灭了各个地方政权,艰难统一了全国。

赵匡胤深知唐末到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都是由于政权分散,藩王割据势力过大造成的。因此他要想稳定北宋的政治局面,必须削藩,加上中央集权,政治、军事、财政必须集中掌握在皇帝手里,才能让北宋延续数百年。

赵匡胤鉴于唐末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藩王割据的情况,以及自己黄袍加身完全继承后周军队大权的事实。赵匡胤决定杯酒释兵权,收回手下大将的兵权,北宋的军队都归皇帝统一指挥,以确保大一统的北宋不再出现五代十国的大分裂的局面。

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虽然稳定了北宋的内部局势,但同时也削弱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北宋处于安于享乐、积贫积弱的状态,再加上王安石变法失败,青苗法激化了社会矛盾。当北方的金、辽等外族入侵时,已经无法组织起强大的军队北伐。

靖康之难、,二帝被俘,北宋灭亡。完全没有当年赵匡胤统一五代十国的霸气,这都是北宋长期积贫积弱的政治策略所导致的。

因此,“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赵匡胤收回大将的兵权稳定北宋江山。同时也给“靖康之难”留下了隐患。


语文360


赵匡胤在登上帝位后,“终夕未尝敢安枕而卧”,说明了他对领兵大将的极度不放心。当将领们以“今天命已定,谁敢复有异心”回答时,他却说:“一旦以黄袍加汝之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这是他和义社兄弟石守信、王审琦在一次宴会上的一段对话,强烈反映了他担心“黄袍加身”的再次重演。

五代十国以来,依靠中央禁军改朝换代的,是后周太祖郭威和赵匡胤二人。以节度使夺取中央政权的,乃是梁、唐、晋、汉四朝。因此,中央禁军将领和地方手握重兵的节度使,成为赵匡胤收回兵权的第一步。

下面我们详细讲讲赵匡胤收兵权的步骤和办法。

首先讲讲对中央禁军将领,中央禁军作为北宋的正规军事力量,解除领兵大将的军权是首要事项,赵匡胤采取的办法是将他们调离中央,到地方任节度使。

首先是任侍卫亲军司马军和步军都指挥使的张光翰和赵彦徽,解除二人兵权后,分别改任永清军(治贝州、今河北清河西)和建雄军(治晋州,今山西临汾)节度使。

接着是殿前、侍卫两司的最高长官。殿前都点检慕容钊在赵匡胤免去赵彦徽的军权后,心领神会,于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二月到京为赵匡胤庆贺生日之机,主动请辞兵权。赵匡胤马上同意,将其改任山南东道(治襄州,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区)节度使。殿前都点检一职就此废止。

与赵匡胤“情好亲密”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在慕容钊自请解职这久,就被赵匡胤免去军权,出任成德军(治真定,今河北正定)节度使。

不久,赵匡胤就采取“杯酒释兵权”的策略,解除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的军权。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石守信被任命为天平军(治郓州,今山东东平)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出任忠正军(治寿州,今安徽凤台)节度使。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被免去军权后,任命为归德军(治宋州,今河南商丘市)节度使。

侍卫亲军司的正、副、次长官不再同时并设,后来干脆就缺而不设,侍卫亲军司逐渐以下属的马、步二司为直属机构,地位大为下降,以防止统兵过重而发生兵变的可能性。

我们接着再讲手握重兵的节度使,赵匡胤采取降低殿前司地位及将侍卫司二级单位马军司与步军司变为独立机构,消除了中央禁军对皇权的威胁。但出镇地方,宛如帝王作派的节度使们,是比中央禁军更加危险的集团。赵匡胤为此曾向赵普问策,赵普回答道:“方镇太重,君弱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赵普的话可谓是一语中的,道出了节度使跋扈自雄的根由。于是,在赵普的帮助下,赵匡胤开始按照“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三步走的办法,逐步解除了节度使威胁皇权的可能。

先说“稍夺其权”,自五代以来,节度使对辖区内的所有事务,不论军、政、民等,都一手操控,根本无视朝廷委派的县令。赵匡胤规定“藩侯郡牧不得更令亲随参掌公务”,彻底消除了自五代以来节度使以亲信干预公务的状况,使得辖区内的县令能独掌所权,专心办公。节度使的权力进一步被约束,“夺其权”的目的,基本上达到。

再说“制其钱谷”,自唐代中叶以来,节度使不仅掌握兵权,行政权,而且可以将辖区内的所有赋税收为己有,称为“留使”或“留州”,几乎不向中央政府缴纳。这样一来,不仅会影响到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节度使造反的力量。于是,赵匡胤规定“诸州自今岁受民租(田赋)及管辖之课(商税),除支度自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又特设转运使一职,全权负责转运赋税。

最后说说“收其兵”,赵匡胤为了彻底消除节度使对皇权的威胁,下旨“天下长吏择本道精兵骁勇者,籍其名送都下,以补禁旅之缺”,要求各节度使将其麾下精兵送到京城充当禁军,只留下一部分老弱病残充当“役兵”,负责维护地方治安,这些人就是“厢军”。这样一来,那些长期依靠骄兵悍将改朝换代的节度使们,彻底丧失了与中央政府对抗的本钱和底气。

经过“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三个目标的完成,节度使已完全丢失与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局面。节度使不再成为独霸地方,不服王命的割据势力,他们只是礼遇很高的州(府)级行政长官,与刺史、知州(府)在职权权没有本质的区别。

自此以后,赵匡胤的收兵权终于全部完成。


历史的小学生


首先来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纵观历史上:开国皇帝收回大权最温柔的举措,但这也为宋朝重文轻武埋下祸根。宋朝自建国以来总是收到外族欺凌。

其次,赵匡胤能够黄袍加身,全赖赵匡胤手握兵权,大权在握。在赵匡胤之前开国帝王大多都是兵权在握的武将,朝代更迭频繁,都是这一原因,在当时来看已经屡见不鲜。人们在意识中已经默认。为了自家江山,他这样做也无可厚非。

最后,赵匡胤为了稳固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但是在政令的实施过程中,武将已经严重阻碍了政令的实施,为了长治久安,他不得不杯酒释兵权。大权独揽为了稳定也为了发展民生,休养生息。


敷衍比欺骗更罪过


王朝建立以后,最令统治者头疼的就是手握重兵的开国功臣。在西汉是韩信、彭越、英布,在北宋则是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北宋上承唐五代藩镇割据,大臣已经习惯了掌握兵权,割据一方,不听中央安排。那么,赵匡胤为什么能够用“杯酒释兵权”这种方式和平解决功臣军权问题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嘛!


大白兔小哥


首先他自己就是‘黄袍加身’当的皇帝,如果他手下的人也这么做,岂不是这个皇帝的位置根本就坐不稳?要知道一个将军没有掌权之后,他手底下的人可不会跟他掌权的时候一样对他那么忠心。而且赵匡胤的黄袍加身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而是学的郭威的,郭威是柴荣的义父,才这么短的时间王朝就灭亡了,赵匡胤当然得收回兵权。


乌鸦大婶


赵匡胤是后周大将星,掌握着军权,说实在话,在阵桥兵变中他确实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有负柴荣。他黄袍加身后,也怕部下学他的样,因而又安心。他有一句名言,做皇帝不就是披上黄袍吗,假如有一天黄袍披在你身上,不做皇帝行吗。于是他只有大释兵权,才能安心做他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