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白月光,辅佐唐高宗开创“贞观之治”的一代贤后


李世民的白月光,辅佐唐高宗开创“贞观之治”的一代贤后

唐太宗李世民是赫赫有名的一代明君,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在位期间的文治武功被后世广为称道,流量皇帝乾隆就是他的迷弟。

说到李世民的盛世之功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女人,她就是长孙皇后。作为李世民背后的女人,她见证并参与了李世民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后,她尽显贤后本色,辅佐丈夫成为盛世明君。后人评价长孙皇后,多用“贤后之最”来褒扬赞美她。那么,历史上的长孙皇后倒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长孙皇后出生于隋文帝时期,父亲长孙晟是隋朝的右骁卫将军,母亲高氏是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长孙家族也算是身份尊贵的皇室宗族。

长孙皇后是长孙晟的幼女,深得全家宠爱。长孙皇后的伯父对唐国公李渊和她的妻子窦氏非常欣赏,尤其是窦氏幼年劝说舅舅顾全大局善待突厥公主的故事让其美誉在外,是位贤德而有才能的当家主母。长孙家认为,这样的母亲教育出来的子女一定会也非常优秀。长孙晟听从哥哥的建议,与李家联姻,将长孙氏许配给李渊二子李世民。

这个婚约定下来没多久,长孙晟就病逝了。大家族妻妾成群本就很复杂,长孙氏兄妹和母亲被同父异母的兄弟赶出了家门。好在长孙氏的舅舅高士廉出手相助,收留了母子三人。高士廉也是个很顾念亲情的人,对待长孙氏孤儿寡母三人非常好。

李世民的白月光,辅佐唐高宗开创“贞观之治”的一代贤后

长孙氏的胞兄长孙无忌和李世民年纪差不多,两人从小就是好朋友,李世民时常到高士廉府上探望长孙无忌。高士廉觉得李世民是个不错的小伙子,他知道长孙氏和李世民的婚约,于是在长孙氏守孝期满后,就做主将长孙氏嫁给了李世民为妻。十三岁的长孙氏和十六岁的李世民从此开始了相爱相伴的一生。

隋末暴政,天下群雄份份揭竿而起,掀起了起义反穗的大潮。和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一样,这注定是一场PK战,而最后终会产生一位冠军。

公元618年,李渊赢得了这场PK战最后的胜利,登基称帝,国号为唐。李世民封为秦王,长孙氏升职为秦王妃。

李渊太原起兵本来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李渊建立唐朝后,又改立立李建成为太子。这也间接导致了日后的“玄武门之变”。

唐初,李世民率部先后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声望越来越高。

无论怎么看,李世民的声望和能力都更适合做储君。相比二弟李世民,太子李建成就逊色多了,他知道知道李世民终不肯屈为人臣,为自保必须先发制人。李建成联合四弟李元吉,处处排挤李世民。

李渊又是个优柔寡断的人,他眼见两个儿子的矛盾愈演愈烈却无力制止,这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太子和秦王两派之间的兵戎相见。

李世民常年征战在外,留守在家的长孙氏的日子也并不好过。皇家历来就是是非之地,李家更是一个复杂的大家庭。窦氏过世后,后宫无主,妃嫔争宠之风日盛,后宫妃嫔和前朝多少有一些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又和亲王李世民部下之间偶有矛盾发生。一些得宠的妃嫔因为各自利益和李建成结成了同盟,经常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

李渊本来对李世民的能力和才敢非常欣赏,但是经不住太子和宠妃的挑拨,渐渐对李世民生出了猜忌之心,因为开始疏远李世民。

长孙氏深知丈夫是个做大事的人,眼见丈夫受此冤屈她万分焦急。不过她并没有去为丈夫辩解,而是低调的做好秦王妃和媳妇的本分,小心翼翼地伺候好公公,维护好和妃嫔和妯娌之间的关系,尽量不给丈夫添麻烦。长孙氏的做法让李渊非常满意,他对这个媳妇很是赞赏。

李世民的白月光,辅佐唐高宗开创“贞观之治”的一代贤后

太子步步紧逼,甚至不惜下毒谋害李世民,李氏兄弟之间的矛盾已经激化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公元626年,突厥侵犯唐边境,李世民要求亲自领兵征讨突厥。李建成诬陷李世民想趁机造反。于是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实际他们密谋控制秦王兵马,擒杀李世民。李世民在太子府的眼线将李建成的计划悄悄地通知了李世民。这也成为“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率兵在玄武门设伏,长孙氏一反之前低调隐忍的作风,坚定地站在了丈夫身边。她亲自慰问勉励将士,让将士们非常感动,于是更加奋发无畏的追随亲王。长孙氏兄妹的做法也激励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以秦王的完胜而告终。李世民登基为帝,史称唐太宗,册封长孙氏为皇后,从此明君贤后,交相辉映。

李世民登基后,为褒奖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功劳,多次提出提拔长孙无忌为宰相,但都被长孙皇后拒绝了。她引经据典,向李世民讲述历史上那些外戚做大,恃宠而骄,最后祸及家族的例子。长孙氏要求李世民只给哥哥一个没有实权的闲职就好,甚至直接下令哥哥辞掉李世民的提拔的职位。长孙无忌深知妹妹的用意,向李世民请辞了职务。李世民无奈,只得同意,长孙无忌虽然没有实权,但是满朝文武都知道,如果遇到什么棘手的事情,还是可以请国舅出马解决。

历史上后宫的很多女人都对权利充满了欲望,临朝听政的事情层出不穷,但长孙皇后从来没有这种欲望。她从不干预朝政。但不干涉朝政,并不代表不关心国家大事。长孙皇后是个德才兼备的女子,她尤其懂得怎样去弥补太宗的一些不足,用自己的一腔柔情辅佐丈夫的朝政大事。

只要是人,都喜欢挺好听的话。唐太宗也不例外。魏征的直谏在历史上都是非常有名的,他交经常在朝堂上把太宗弄得灰头土脸。

明君也有脾气,下朝以后,唐太宗愤愤地和长孙皇后说早晚要杀掉魏征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后,并没有直接劝说太宗,而是回到内室换上正式的朝服,然后走到丈夫面前表示祝贺。太宗十分惊奇,询问妻子的用意。长孙皇后则笑着答道:“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我怎能不祝贺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之后更加重用魏征。

出于对女儿的疼爱,长乐公主出嫁的时候,太宗想多给嫁妆。规格就稍微高了点,超过了太宗的妹妹长公主。魏征直言劝谏,认为太宗不应该这样做。太宗心里明白自己做得有点不对,但是感情上还是不太能接受。

下朝回到后宫,太宗把这件事和长孙皇后说了,他原本以为长孙皇后会不高兴,没想到长孙皇后听后对魏征大为赞赏。长孙皇后对太宗说:“魏征能在你做事不妥的时候及时出言制止,确实是个贤能之才“”。事后,长孙皇后亲自送了礼物到魏征府上,以褒奖魏征劝谏之功。

不仅是魏征,长孙皇后对一些随李世民打江山的老臣都优待有加。房玄龄曾因错并罢免官职,长孙皇后知道后劝说太宗说:“房玄龄是老臣,做事稳重妥帖,如果不是大错,还是重新启用他吧”。于是房玄龄重新得到重用。

长孙皇后深明大义,非常开明,而且很大度,在后宫从不专宠,对后宫诸人都非常宽厚,后宫的安定和谐也让太宗能在前朝安心国事,”贞观之治”长孙皇后功不可没。

如果非要说长孙皇后一生可有做过有悖于贤后这个称号的事情,那可能就是她为谋反的异母兄弟求情了。贞观初年,长孙皇后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安业参与谋反,谋反是十恶不赦的头等大罪,按律当诛。但长孙皇后却不顾律法,要求太宗网开一面,太宗最终没有治长孙安业的罪。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太宗对长孙皇后确实宠爱至极,长孙皇后也有恃宠犯错的时候。

也许是上天嫉妒长孙皇后太美好了,一代贤后最终也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她病倒了。生病期间,她还是不忘提醒太宗以国事为重。太宗请了最好的医生,并大赦天下,重修佛寺为她祈福,但长孙皇后最终还是撒手人寰。公元636年,长孙皇后在立政殿崩逝,终年36岁。

长孙皇后去世后,太宗还是重用了她的哥哥长孙无忌,太宗临终之前,将太子李治交给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重臣,希望他们能继续辅佐李家。不过可惜,李治和老爹比实在差远了,他宠爱武氏,将李家江山送给了武氏,长孙无忌最终也被武后害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