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能创造出“贞观之治”

经过著名的“玄武门之变”两个月后,李渊下令立李世民为新的太子,但李世民听了房玄龄等人的话,推辞不接受。最后,逼得李渊只好主动退位,做起了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后就居住在东宫显德殿,即为

唐太宗,改年号为贞观。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能创造出“贞观之治”

这时在唐太宗的政权中,充斥着各种政治力量。有原来的隋朝官员,有农民起义军的将领,还有李建成,李元吉集团的重要人物。在各种政治力量上,都需要以李世民为中心进行重新整合。于是,李世民根据自己选人的特点,不管你来自哪一方,只要是有才的,就加以重用。

在李世民当秦王的时候,为了加强自己的力量,就设置了文学馆十八学士,作为自己的智囊团。十八学士中的房玄龄,杜如晦等,都是玄武门之变的骨干力量,由此可见能进入文学馆的学士都是李世民的亲信。在登基之后,又另外设置了弘文馆学士来代替文学馆学士,不同的是弘文馆学士不限制人数,增加了原来秦王集团之外的成员。李世民根据实际统治的需要,而随时变化没有亲疏分别,从而使大量的人才都聚集在自己的周围,这也是李世民用人的一大特点。

另外一个特点即使善于纳谏。这也是李世民笼络人才的高超手段。皇帝纳谏这也是对做臣子的最大尊重,做臣子的必然使出浑身力气来报答皇帝,这是儒家思想“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具体表现。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的关系,就是这种思想的典型代表。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能创造出“贞观之治”

说起魏征,他曾经在隋朝末年参加了瓦岗军,投降唐朝后又成了李建成的幕僚,本来呢是李世民死对头,但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就非常重用他。在李世民登基之后,就问魏征,说君王怎么才能做到明,而避免暗呢?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李世民听了后,非常赞成这句话,因为他知道,自己并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魏征也的确有经国济世之才,而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在治理国家方面:唐太宗即位的时候,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李世民虽然一直想把这个国家治理好,但始终没有具体的办法,魏征认为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像饿极了的人一定要吃东西,这事必须要快。因为,人心就像流水一般,会不断向下流,今天的人也会变成妖魔鬼怪,还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可是“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问题是采取什么措施来治理,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能创造出“贞观之治”

在具体治理国家方略上,魏征提出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魏征认为,隋朝灭亡的教训就是在于扰民政策太多,国家的赋税极重,徭役繁多,以至于弄得全国民不聊生,国家的败亡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静之则安,动之则乱”。所以,唐太宗就实行了一系列的有利于老百姓的政策,比如:减免苛捐杂税,大力减轻农民的负担,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建设,并在全国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以此来修养生息,奖励农耕。因此,在整个唐太宗贞观年间,老百姓承担的赋税和徭役都不算太重。这也是贞观年间社会安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基本保障之一。

在执法方面,魏征提出了宽缓一定要明确。他坚持反对像秦朝那样实行严刑峻法,将百姓当作鱼肉一样任人宰割,但是又提出一定要明正典型,反对徇私枉法。魏征的这些建议,李世民都听进去了,还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

在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方面:唐太宗的基本态度是只要投降就安抚,反叛就讨伐,就是说只要少数民族不公开与唐朝对抗,就封各部的酋长为都督或者刺史,但少数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仍保持不变。相反,如果哪些不断侵扰内地或者对唐朝统治有严重威胁的,就排除大军去武力镇压。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能创造出“贞观之治”

在隋朝末年出现的战乱连年,经济倒退,文化衰败的现象,而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使得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使得唐王朝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因此在唐太宗李世民当政期间,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太平盛世,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