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时期吏治清明,唐太宗是如何有效减少官场腐败的呢

贪污腐败是历朝历代都无法逃避的问题,从历史上看,如果一个朝代官场昏暗腐败,往往离灭亡也就不远了。唐太宗李世民创造的“贞观盛世”可以称得上封建时期贪官最少的一个时期,那么唐太宗是如何有效减少官场腐败的呢?

李世民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经历了隋朝衰败历程的他常常以隋朝的衰败来提醒自己,隋炀帝期间,官场明显倾向于腐败,卖官鬻爵事件频有发生,而官员们枉法裁判、陷害无辜更令百姓寒心。


“贞观之治”时期吏治清明,唐太宗是如何有效减少官场腐败的呢

唐太宗画像


总结前朝的兴衰历程,创建良好的官场风气,为了整顿吏治,唐太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想要政治清明,首先要从源头上管理起来,在国家急需休养生息的时代,需要大量贤能的人才,因此,唐太宗提倡“唯贤是举”来选拔官员。

唐太宗曾说:“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 由此可见,朝堂之上的风气尤为重要,既然是“唯贤是举”,那就不受家世与新故所左右。

对于前朝旧人,唐太宗不计前嫌,重用前太子李建成的旧部魏徵、王珪、韦挺以及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而从前秦王府的故旧因为才学不足、能力有限就没有得到重用。从结果来看,魏徵等人的确能力出众,为“贞观之治”作出贡献。


“贞观之治”时期吏治清明,唐太宗是如何有效减少官场腐败的呢

魏征进谏图


关于新的人才选拔,主要利用科举制。科举制起源于隋朝,在唐朝得到重大发展,因为科举制的出现,国家开始向全社会开放人才选拔通道,结束了官场上的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景象。

唐朝科举制的题目更是多元化地考核考生,以前的选官考察的是考生对儒家经典诗文的掌握,考生只需要把他背诵、默写出来,进行解释,这更有利于“应试型考生”。而现在主要考的是诗赋,让考生现场发挥,这样一来就是从考生的知识储备与个性来考察。

除此之外还有策问,往往是当前国家遇到的疑难问题,以此当做考题,让考生根据法律、民情等等提出建议,这不仅是对考生能力的考察,更具有实际意义。

通过对前朝旧人的不计前嫌,吸引更多有才能的人踊跃而至;通过科举考试题目的增加与更新,使得更有贤能的人才显露出来,如此一来,打击了贵族阶级对官场的垄断,真正贤能的人才得以被委以重任。

“贞观之治”时期吏治清明,唐太宗是如何有效减少官场腐败的呢

科举考试场景图


唐朝的官员考核制度严苛,政绩只是其中一方面,因此官员们还要保持清廉公正,时刻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

关于考核官员,历朝历代都有其方法,他们往往是考核其为官时的政绩,做了多少事情。但是唐朝官员的考核重心并非是官员在位时的政绩。

唐太宗针对各级官员制定了“考课之法”,具体考核标准为“四善”和“二十七最”。所谓“四善”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由此可见,官员的政绩仅为考核的一部分,品德的衡量更关乎着他的“成绩”。

而“二十七最”则是各个职位的任职资格,例如:断决不滞,与夺合理,为判事之最;详录典正,词理兼举,为文史之最;功课皆充,丁匠无怨,为役使之最等等。

根据这个具体到每个职位的标准,全国官员每年都要进行考核,把成绩分成九等,凡是位列一至四等的,每进一等增发一季的俸禄;六等以下,每退一等则要扣发一季俸禄。通过这种奖罚分明的方法,吏治风气逐渐澄清。


“贞观之治”时期吏治清明,唐太宗是如何有效减少官场腐败的呢

唐太宗剧照


有了这些唐太宗还是为了整治吏部而夜不能寐。他把百官的名字写在居室的屏风上,“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也就是说,他将官员所作的好事坏事都记在名字下面,以判断是否“用对人”,不以个人喜好与一时冲动来判断一个官员。

《贞观政要》中提到:“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唐太对于贪官污吏是深恶痛绝的,从来不会赦免他们,另外,他还启用刚正不阿的大臣房玄龄、李靖等人巡查全国,考察风评,惩治贪官。

贞观二十年,官员考核的结果是全国上下共有一千多名官员遭到查处,另外有二十个人因为考核成绩优异获得提升。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时在期官员较少,能够一次性毫不留情地处理这么多官员,可见唐太宗对整治吏部的决心。

“贞观之治”时期吏治清明,唐太宗是如何有效减少官场腐败的呢

房玄龄画像


想要吏治清明,那就少不得法律的制约,对于贪污腐败,唐太宗有其独特的惩罚方法。

唐太宗时期明文规定官员犯罪的“六赃”: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财物、强盗、窃盗和坐赃。凡是有此类罪名者都会进行惩处。而量刑上,凡是官吏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行为,唐朝律法中均规定了比常人犯财产罪更加严重的刑罚。

凡是涉及贪污受贿的法律非常细致,它包括对集体受贿行为的分别论处、对行贿人的处罚、对介绍行贿人的处罚以及“拿人钱财却不替人消灾”的行为的处罚等等。

对于一些小型的贪污事件,唐太宗也绝不姑息,他使用“羞辱”法令其迷途知返。有一次,右卫将军陈万福,在从行宫回京城的路上,路过驿站,由于贪小便宜,便顺走了驿站的几袋麦麸留作喂马。

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当众赐他几袋麦麸,但是要求他亲自担回家,作为一个曾经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揭发,自然是深感羞辱。

无独有偶,开国元勋长孙顺德发现了几个偷盗宫中财物的奴才,他不但没有将奴才治罪,还接受了他们绢绸数十匹的贿赂,作为回报,他将这几个奴才给放了。

结果事情败露,唐太宗念其功劳,左思右想,结果当众赐他几十匹绢,大臣们都很不解:“顺德贪赃枉法,罪不可恕,怎么又赐给他丝绢呢?”唐太宗说:

“人是有灵性的,这样对他来说胜于刑罚。如果他仍然不觉惭愧,那就像禽兽一样了,杀了他也没有用。”


“贞观之治”时期吏治清明,唐太宗是如何有效减少官场腐败的呢

唐太宗剧照


总结:

“唯贤是举”与科举制共同制约的选拔方法提高了官员的总体水平;奖罚分明的官员考核制度让官员认清自己的职责;而唐太宗独特的惩罚方式则是唤醒那些尚有良知的人的廉耻之心。

经过层层选拔与考核,唐太宗得到了他最重要的官员体系,在他们的帮助下,唐太宗得以在短短的二十年的时间里,成就一番冠绝百代的一世伟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