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麼能創造出“貞觀之治”

經過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兩個月後,李淵下令立李世民為新的太子,但李世民聽了房玄齡等人的話,推辭不接受。最後,逼得李淵只好主動退位,做起了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後就居住在東宮顯德殿,即為

唐太宗,改年號為貞觀。

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麼能創造出“貞觀之治”

這時在唐太宗的政權中,充斥著各種政治力量。有原來的隋朝官員,有農民起義軍的將領,還有李建成,李元吉集團的重要人物。在各種政治力量上,都需要以李世民為中心進行重新整合。於是,李世民根據自己選人的特點,不管你來自哪一方,只要是有才的,就加以重用。

在李世民當秦王的時候,為了加強自己的力量,就設置了文學館十八學士,作為自己的智囊團。十八學士中的房玄齡,杜如晦等,都是玄武門之變的骨幹力量,由此可見能進入文學館的學士都是李世民的親信。在登基之後,又另外設置了弘文館學士來代替文學館學士,不同的是弘文館學士不限制人數,增加了原來秦王集團之外的成員。李世民根據實際統治的需要,而隨時變化沒有親疏分別,從而使大量的人才都聚集在自己的周圍,這也是李世民用人的一大特點。

另外一個特點即使善於納諫。這也是李世民籠絡人才的高超手段。皇帝納諫這也是對做臣子的最大尊重,做臣子的必然使出渾身力氣來報答皇帝,這是儒家思想“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具體表現。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的關係,就是這種思想的典型代表。

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麼能創造出“貞觀之治”

說起魏徵,他曾經在隋朝末年參加了瓦崗軍,投降唐朝後又成了李建成的幕僚,本來呢是李世民死對頭,但在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就非常重用他。在李世民登基之後,就問魏徵,說君王怎麼才能做到明,而避免暗呢?魏徵回答說:“兼聽則明,偏信則闇”。李世民聽了後,非常贊成這句話,因為他知道,自己並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而魏徵也的確有經國濟世之才,而且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在治理國家方面:唐太宗即位的時候,天下初定,百廢待興,李世民雖然一直想把這個國家治理好,但始終沒有具體的辦法,魏徵認為大亂之後治理國家,就像餓極了的人一定要吃東西,這事必須要快。因為,人心就像流水一般,會不斷向下流,今天的人也會變成妖魔鬼怪,還怎麼能治理好國家呢。可是“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問題是採取什麼措施來治理,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

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麼能創造出“貞觀之治”

在具體治理國家方略上,魏徵提出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魏徵認為,隋朝滅亡的教訓就是在於擾民政策太多,國家的賦稅極重,徭役繁多,以至於弄得全國民不聊生,國家的敗亡就是從這裡開始的。俗話說:“靜之則安,動之則亂”。所以,唐太宗就實行了一系列的有利於老百姓的政策,比如:減免苛捐雜稅,大力減輕農民的負擔,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產建設,並在全國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以此來修養生息,獎勵農耕。因此,在整個唐太宗貞觀年間,老百姓承擔的賦稅和徭役都不算太重。這也是貞觀年間社會安定,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的基本保障之一。

在執法方面,魏徵提出了寬緩一定要明確。他堅持反對像秦朝那樣實行嚴刑峻法,將百姓當作魚肉一樣任人宰割,但是又提出一定要明正典型,反對徇私枉法。魏徵的這些建議,李世民都聽進去了,還採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

在對待少數民族的政策方面:唐太宗的基本態度是隻要投降就安撫,反叛就討伐,就是說只要少數民族不公開與唐朝對抗,就封各部的酋長為都督或者刺史,但少數民族原有的風俗習慣,社會制度等仍保持不變。相反,如果哪些不斷侵擾內地或者對唐朝統治有嚴重威脅的,就排除大軍去武力鎮壓。

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麼能創造出“貞觀之治”

在隋朝末年出現的戰亂連年,經濟倒退,文化衰敗的現象,而唐太宗在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係等各個方面都採取了一系列的積極措施,使得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民族關係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使得唐王朝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因此在唐太宗李世民當政期間,出現了中國封建社會少有的太平盛世,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