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為何能成就“貞觀之治”?大唐盛世“盛”在哪?

當風起雲湧的戰爭之後,大唐王朝急需將重心放在治理國家和改善民生上。唐太宗總結前朝的教訓,不敢輕易對外言戰,只為給百姓更安穩的生活。柏楊先生曾經這樣評價過唐太宗李世民

“自從盤古開天闢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國帝王中第一個被中國人真心稱頌崇拜的人物,他沒有讓世人失望。成就了豐功偉業,造就了大唐盛世,給世界留下了一個永恆的背影。”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能成就“貞觀之治”?大唐盛世“盛”在哪?

李世民劇照

李世民富國、利民之路

治理天下、富國強軍必須以民為本,唐太宗能開創大唐盛世,在於他深刻的認識到這一點。貞觀初年,李世民力排眾議,採納魏徵以“王道”治國的政策,這足以看出李世民以民為本的態度。孟子云:“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唐太宗曾今在朝上說過:“凡是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

唐初,因隋末戰爭的影響,經濟、民生、生產等各方面社會問題都嚴重受損,可謂是百廢待興。針對此種社會問題,高祖李淵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可是因為在位時間較短,當時唐朝初定,周邊割據勢力都虎視眈眈,戰爭一觸即發,所以在社會問題上效果並不明顯。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能成就“貞觀之治”?大唐盛世“盛”在哪?

百廢待興的唐朝初年

而貞觀初年,唐朝的社會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於是,李世民首要要做的就是休養生息,恢復生產。天下以百姓為本,百姓以衣食為本,對於百姓來說,土地才是最重要的。為此,太宗下令繼續推行“均田令”,“均田令”雖然起源於高祖李淵,但是由太宗李世民徹底推向全國。與此同時,太宗下令各地官員在所在地勸課農桑,並派遣官員到各地視察。這樣一來可以督促各地官員對朝廷政策的實施力度,也可以隨時理解各地民生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做出相對的政策調整。

開放“計劃生育”,實施“裁員”

百姓有了土地固然是好,但另外一個問題出現在李世民的面前,那就是生產的主體過少,過年的戰亂,導致人口銳減。在以農耕為主體的封建社會,充足的勞動力是社會經濟強大的體現。可是唐初的人口不足隋朝時的四分之一,根本滿足不了生產。為了改變人口不足的問題,李世民可謂是絞盡腦汁,於是開放“計劃生育”,首先,他下令“裁員”

,將宮內三千多人放歸民間。鼓勵百姓多生多育,獎勵婚嫁的政策在貞觀年間得以實施。不僅如此,太宗還將人口增長率放在了官員政績考核中,經過二十年全國上下共同的努力,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朝人口增加了一倍,從原有的二百多萬戶增加至四百萬戶。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能成就“貞觀之治”?大唐盛世“盛”在哪?

朝廷獎勵婚嫁

“計劃生育”成功的實施,離不開太宗的另一個決策,那就是減少百姓的負擔,太宗下令裁併州縣,為了防止各地豪強形成割據的形式。豪強林立與土地割據的現象源自於隋文帝時期,隋文帝為了改變各地“十養九牧”

的現象,下令將東漢末年延續下來的州郡縣三級地方制度改成州縣兩級地方制度。這一制度的改革在當時很有成效,但是隨著隋末戰亂的爆發,各地豪強紛紛割地自立,郡縣制也就形同虛設了。唐高祖為了避免豪強各地自立,恢復了郡縣制,這一舉措不是唐高祖昏聵,而是為了安撫當時的各地勢力,但是高祖設置的郡縣數量遠遠的超過了隋朝。李世民深知郡縣制的弊端,於是下令將州縣全部裁併,這樣一來不僅能提高各地官員的辦事效率,還能很大程度的減輕老百姓的負擔。

興修水利、設立義倉

除此之外,李世民還有很多利民的舉措,如興修水利和設立義倉。農業的發展與水利的建設密不可分,李世民十分重視全國的水利建設,他曾多次親自視察黃河的治理狀況。設立義倉是每個朝代必做的事情,目的是為了儲存糧食來防止災年的饑荒。為此,朝廷還頒佈了具體的方案,規定商人按照資產繳納相應的糧食,每畝良田徵收兩升糧食,經濟條件差和特殊的民戶可以不交良。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能成就“貞觀之治”?大唐盛世“盛”在哪?

賑濟災民的義倉

穩定交易市場的物價也是恢復經濟必不可少的措施,為此朝廷設立了常平監官,以官府的名義對市場物價進行調控。常平監官主要的工作是在物價過低時將商品收購,但收購的商品主要以糧食為主,在物價過高時在將商品賣出,從而來控制市場物價,保護老百姓的利益。

當然,為了讓老百姓能安心生產,李世民還下令推行“輕徭薄役”,這一政策讓百姓生產的積極性得到了很大提升,生產力也得以恢復。史書對貞觀盛世也有記載:

“天下大稔,流散者鹹歸鄉里,鬥米不過三、四錢,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於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齎糧,取給於道路焉”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能成就“貞觀之治”?大唐盛世“盛”在哪?

李世民劇照


勵精圖治、終成“貞觀之治”

隋朝之所以滅亡,很大程度上與隋煬帝發動了太多的戰爭密不可分,造成國庫空虛,民不聊生。唐太宗吸取教訓,儘量避免不必要的戰爭,戰爭對於國家來說消耗巨大,勞民傷財。當時益州都督竇軌上書李世民,稱益州有獠民暴亂,希望朝廷能發兵剿滅。而李世民卻拒絕了竇軌的建議,他認為獠民並非是暴亂,而是一些依山而居民族的風俗習慣,命竇軌要以恩德來感化民心,不能對百姓大動干戈,李世民的這一舉措震動朝野上下,也深得民心。

唐太宗以民為主,處處為民著想,為百姓造福,以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為己任,最終成就了“貞觀之治”的千古佳話,大唐盛世“盛”的不僅是經濟,還有天下必不可少的“民心”,不僅讓太宗,更讓大唐煥發出了迷人的光彩。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能成就“貞觀之治”?大唐盛世“盛”在哪?

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

知識鏈接

“十羊九牧”出自於《隋書·楊尚希傳》

“當今郡縣,倍多於古。或地無百里,數縣並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具僚以眾,資費日多;吏卒又倍,租調歲減;清幹良才,百分無二……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這裡是指朝政管理中的官冗之患,要想剷除這種現象,必須精兵簡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