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貞觀之治,君主賢明坐江山,治世能臣在朝堂

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年號,而唐太宗在位期間,吸取隋滅亡的教訓,以史為鑑,勵精圖治。唐太宗親眼目睹了隋煬帝的殘暴統治,如今自己當政,一心想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於是,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採取了許多有利措施,他在位的二十六年,經濟迅速恢復,政治環境變得清明,文化逐漸繁榮,人民生活穩定安樂。

貞觀之治,君主賢明坐江山,治世能臣在朝堂

唐太宗

如唐代杜佑在《通典》中所言:“自貞觀以後,太宗勵精為理。至八年、九年,頻至豐稔,米鬥四五錢,馬牛布野,外戶動輒數月不閉。至十五年,米每年值兩錢。”

可以看到正是在太宗的治理下,百姓收穫頗豐,農業、手工業、商業都得到了發展,開創了後世所謂的“貞觀之治”。“貞觀之治”的出現,可以說離不開唐太宗的賢明和他身邊聚集的一批治世能臣。本文將從皇帝和臣子的角度論述“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

貞觀之治,君主賢明坐江山,治世能臣在朝堂

貞觀之治

唐太宗的民本思想

唐太宗的民本思想集中體現在《貞觀政要》中,他把君比作舟,把民比作水。在唐太宗看來,為君之道,要把百姓放在第一位,如果剝削百姓來滿足自己的私慾,那和割自己大腿上的肉來喂自己有什麼區別。

貞觀初年,唐太宗下令放出一大批宮女,讓她們回家鄉成家事農。貞觀初年,關中等地自然災害頻發,百姓還沒有從戰爭中喘息加上天災,關中父老流離失所,於是唐太宗開倉賑濟,輕徭薄賦,並且對許多地方的徭役做了規定,規範了地方上公共工程的民力征發。使得受災地區不違背農業生產的規律,保證了充足的勞動力。努力了兩年,流民迴歸,關中開始豐收。

《貞觀政要》記載:“夫為人君,當須至公理天下,以得萬姓之歡心。若堯、舜在上,百姓敬之如天地,愛之如父母,動作興事,人皆樂之,發號施令,人皆悅之,此是大祥瑞也。”

古代皇帝自稱天子,如有好事發生便天降祥瑞,而君主失德,就會天降災異。所以歷代皇帝都是非常重視祥瑞災異等情況。而在唐太宗眼裡,他認為只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糧食充足才是最大祥瑞,自然現象中的祥瑞和災異不能夠影響百姓生計這個大目標。所以唐太宗追求的便是如史書記載的那種天下大治,萬民歡心,人人安居的局面。

民生是唐太宗施政的首要關心問題,在史書中有關唐太宗重視民生的對話,事蹟記錄很多,包括髮展生產,不擾於民的政策措施也有記載。貞觀年間的安寧風氣與隋煬帝的征伐剝削形成鮮明的對比。所以,“貞觀之治”的出現是唐太宗心繫民生的直接結果。


貞觀之治,君主賢明坐江山,治世能臣在朝堂

唐太宗影視劇照

唐太宗的愛才之心

一個國家的強大除了需要一位賢明有能力的領導外,還需要一大批有謀略、有思想的人才聚集在周圍。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說:“唐多能臣,前有漢,後有宋,皆所不逮。”通過此言,便可窺探出唐朝人才質量和數量的獨特地位。唐太宗以“知人善任,善於納諫”樹立起一帶明君的形象,所以在他的身邊湧現出了眾多文人武將,為“貞觀之治”的出現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我們通過史料來了解唐太宗對人才的愛惜。

貞觀之治,君主賢明坐江山,治世能臣在朝堂

唐太宗君臣雕像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中有這樣的記載:“朕之授官,必擇才行。若才行不至,縱朕至親,亦不虛授,襄邑王神符是也;若才有所適,雖怨仇而不棄,魏徵等是也。朕若以無忌居後兄之愛,當多遺子女金帛,何須委以重官,蓋是取其才行耳。無忌聰明鑑悟,雅有武略,公等所知,朕故委之臺鼎。”

貞觀之治,君主賢明坐江山,治世能臣在朝堂

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兄長,因為他是一個有能力的人,所以唐太宗屢次授予他重要的職位,但是長孫無忌一直礙於外戚的身份推辭,長孫皇后也勸說唐太宗不要授予過高的官位。唐太宗便有了這樣的言論,從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出提到了襄邑王,也就是唐太宗的叔父,他的叔父在唐太宗繼位的時候曾經出過力,所以想要高點的爵位,但是唐太宗並沒有忘記這位叔父在竇建德侵犯山東的時候全軍覆沒,更記得在劉黑闥反叛的時候,叔父丟盔棄甲。所以唐太宗並沒有徇私情給予高於功勞的封賞。提到的另外一個人是魏徵,魏徵起初是太子李建成的謀臣,在玄武門被俘以後得到了唐太宗的賞識,因為他深知魏徵是一個有思想的人,為人心直口快,敢於直言不諱,於是就把諫議大夫的職位授予了魏徵,之後便成就了君子納諫,臣子直言的千古佳話。唐太宗酒醉後說:“魏徵、王珪事隱太子、巢刺王時,誠可惡,我能棄怨用才,無羞古人。”唐太宗任人唯賢的用人標準和珍惜人才的博大胸懷,吸引了大批有識之士,形成了堅強的人才統治隊伍。

貞觀之治,君主賢明坐江山,治世能臣在朝堂

魏徵

君臣一心,共開盛世

唐太宗周圍的人才濟濟,不僅有房玄齡,杜如晦、魏徵、長孫無忌、馬周等這樣的謀臣和諫臣;還有李靖、李勣、範興、侯君集等這樣的將帥之才。眾位文武良將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以房玄齡為例來了解君臣共治的故事。

房玄齡與杜如晦共稱“房謀杜斷”,他們兩人很早就投奔了唐太宗李世民,那時候李世民還是秦王,房玄齡乃是王府舊人,可以說是一路跟著李世民一路征戰的最大功臣。李世民由秦王變成皇帝,他由秦王的記室參軍變成了唐朝宰相。在秦王府的十幾年間,他在許多緊要關頭,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共渡難關。並且幫助李世民發現和蒐羅了許多人才。

《舊唐書》載:“賊寇每平,眾人競求珍玩,玄齡獨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謀臣猛將,皆與之潛相申結,各盡其死力。”

跟隨者李世民從打天下到治天下,房玄齡的貢獻卓著。在宰相的位置上,他進行了制度層面的改革,制定完善了唐朝的法令,整頓了地方上無所作為的官員,整頓了財政。在唐太宗對突厥發動戰爭中也起到了很大的協助作用。同在朝堂為官的王珪評價房玄齡:“孜孜奉國,知無不為”簡單的八個字道出了房玄齡對國家建設的鞠躬盡瘁和責任擔當。功勳卓著的房玄齡並沒有滋生驕傲情緒,功勞越大越謹慎,官位越高越低調。

貞觀之治,君主賢明坐江山,治世能臣在朝堂

房玄齡

據《新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記載:“玄齡佐太宗定天下,及終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號為賢相;然無跡可尋,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禍亂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諫諍而房、杜讓其賢,英、衛善將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歸人主。為唐宗臣,宜哉!”

房玄齡跟隨太宗三十二年,擁有“賢相”稱號,但是從不宣揚自己的功勞,而是努力地讓各位能臣發揮自己所長,忠心於唐太宗,不辭辛苦地輔助君上。正是由於房玄齡為人低調,對自己要求嚴格,又孜孜操勞國事,所以他和唐太宗才能互相信任,一同為大唐朝的興盛貢獻力量,共同見證了“貞觀之治”的到來。

結論

唐太宗李世民可謂一代英主,知人善任,任人唯賢,心繫百姓,勵精圖治。在英明君主身邊又聚集了大量的治世能臣,輔佐皇帝治理朝政。“貞觀之治”在這樣的環境下得以形成,貞觀年間,統治秩序恢復,政局穩定下來,社會經濟得到恢復,百姓專心生產,制度也得到了完善。一系列的治理措施不僅收穫了“貞觀之治”的成效,也為日後的“開元盛世”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一切都離不開唐太宗賢明坐江山,文武能臣在朝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