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之治”有多少水分,居然比隋朝還窮,為什麼比隋朝強大?

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可以說是千百年來的政治標杆,百世稱頌無不稱讚,正如南宋真德秀所言:“後世人主好學者莫如唐太宗,貞觀之規模不可以不復。”

李世民成了歷代帝王的學習榜樣,為李世民樹碑立傳的《貞觀政要》也變成了皇帝的教科書,少數民族皇帝也是崇拜的五體投地,遼 聖 宗 耶 律 隆 緒 經 常 翻 閱 《貞 觀 政 要 》 ,謂 太 宗 為 “五 百 年 來 中 國 之 英 主 ”。

“貞觀之治”有多少水分,居然比隋朝還窮,為什麼比隋朝強大?

“貞觀”為唐太宗李世民年號,出自《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意即以正道示人。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勵精圖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逐步恢復隋末戰亂帶來的破壞力。李世民的確是一代雄主,開疆拓土穩定邊關,奠定了唐朝的第一個治世,為開元盛世打下很好的基礎。

“貞觀之治”確實厲害,但是被史學家吹捧過度,水分太大,《貞觀政要》這樣描述“貞觀之治”的盛況,“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鬥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 皆不糧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貞觀之治”有多少水分,居然比隋朝還窮,為什麼比隋朝強大?

實際上“貞觀之治”還稱不上盛世,根本達不到盛世的標準,居然比隋朝還窮,更沒有開元盛世的富裕,“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這才是盛唐的頂點。

歷史學家錢穆在《國史大綱》中寫道,“自隋大業七年至唐貞觀二年,前後十八年,群雄紛起者至百三十餘人,擁眾十五萬以上者,多至五十餘,民間殘破已極”。貞觀初,戶口不滿三百萬,經過一百多年,到天寶十三年( 754),戶口才達到九百六十多萬,“為唐之極盛,乃始與隋氏相比”。“正惟如此,故太宗一朝君臣,每每以有隋相警惕,不敢驕縱荒佚,而成治世。”

“貞觀之治”有多少水分,居然比隋朝還窮,為什麼比隋朝強大?

唐太宗多次向臣下詢問:本朝比起大業年間如何?魏徵等大臣也常常誠實地回答他“度長計大,曾何等級?”這意思就是說簡直不成比例。隋煬帝大業年間的富強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貞觀時期,老百姓日子過得不是很舒服,也是災 害不斷 、民生凋 敝 、社會蕭條 、徭役繁重 、兵戈不息 ,也是有“人相食”的記載。正如《舊唐書·魏徵傳》中的魏徵語:“今自伊、洛以東,暨乎海岱,灌莽巨澤,蒼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

貞觀五年,李世民擬修造洛陽宮,民部尚書戴胄上奏,批評朝廷賦役繁重:“九成作役,餘丁向盡……亂離甫爾,戶口單弱,一人就役,舉家便廢……。入軍者督其戎仗,從役者責其餱糧,盡室經營,多不能濟。”

“貞觀之治”有多少水分,居然比隋朝還窮,為什麼比隋朝強大?

貞觀十三年(639年),魏徵寫《十漸不克終疏》批貞觀之治走下坡路,“頃年以來,意在奢縱,忽忘卑儉,輕用人力”,“頃年以來,疲於徭役,關中之人,勞弊尤甚”,還揭露唐太宗說過“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在用人方面,“近歲以來,由心好惡,或眾善舉而用之,或一人毀而棄之;或積年任而信之,或一朝疑而遠之……”

貞觀十六年,李世民下發詔書:“自今有自傷殘者,據法加罪,仍從賦役。隋末賦役重數,人往往自折肢體體,謂之‘福手’、‘福足’,至是遺風猶存,故禁之。”徭役重,老百姓沒有辦法就自殘,從隋朝到唐朝都有。

“貞觀之治”有多少水分,居然比隋朝還窮,為什麼比隋朝強大?

歷代帝王都有一個泰山封禪的願望,文治武功雄霸天下,君權神授自我神話,泰山封禪是最好的方式。貞觀六年,群臣請求泰山封禪,李世民也動心,魏徵堅決反對。魏徵的理由很簡單,“戶口未復,倉廩尚虛”,就是太窮國力不允許。

歐陽修曾稱讚唐太宗 “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 ;致治之美 ,庶幾成康 .自 古功德兼隆 ,自漢以來未之有也 ”

史學家呂思勉在其《隋唐五代史》中對李世民卻是另外一種看法,“漢、唐並稱中國盛世。貞觀、永徽之治,論者以比漢之文、景,武功尤遠過之;然非其時之君臣,實有過人之才智也。唐太宗不過中材。論其恭儉之德,及憂深思遠之資,實尚不如宋文帝,更無論梁武帝;其武略亦不如梁武帝,更無論宋武帝、陳武帝矣。若高祖與高宗,則尤不足道。其能致三十餘年之治平強盛,承季漢、魏、晉、南北朝久亂之後,宇內乍歸統一,生民幸獲休息;塞外亦無強部。皆時會為之,非盡由人力也。”

“貞觀之治”有多少水分,居然比隋朝還窮,為什麼比隋朝強大?

呂思勉看唐太宗李世民不過是中材而已,有點過分貶低李世民。唐朝是李世民和他的文臣武將,共同創造的一代奇蹟。“貞觀之治”不是盛世,但是奠定了盛唐的基礎,沒有“貞觀之治”就沒有以後的“開元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以後,確立制度奠定國基,延續了隋代的多種政制,如三省六部制、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調製、科舉制、常平倉制等,堪稱完備,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唐代274年的基業,李世民功不可沒。

“貞觀之治”的一大貢獻,就是政治開明。李世民是歷史少有的開明君主,貞觀年間諫臣盈庭,諍諫成風。 據統計,前後向李世民進諫的人不下三十,除最著名的魏徵之外,還有馬周、 劉泊、岑文本、 褚遂良等人。甚至於民間有人敢直接向李世民進諫。唐太宗與隋煬帝的區別就在於聽不聽取民意,唐太宗納諫如流,隋煬帝拒絕排斥。結果就是唐朝走向強大,隋朝雖然富裕卻滅亡。

“貞觀之治”有多少水分,居然比隋朝還窮,為什麼比隋朝強大?

李世民沒有搞文化專制,全方位開放,儒道佛多元文化兼容幷蓄,鑄造開放的強大的盛唐文化,唐都長安人口近百萬, 成為國際性大都市, 萬國來賀 ,氣勢恢宏,正如王維詩所說: 九天閶闔開宮殿, 萬國衣冠拜冕旒。

李世民開疆拓土威震天下,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讓各民族融洽相處,北方各族共同尊稱為“天可汗”。唐朝的軍威到什麼程度,有的國王能被活活嚇死。

正是在唐代,中華民族新的代稱——“唐人”形成,以後有了遍佈世界的唐人街。

“貞觀之治”不是盛世,而是一種治世。它雖然比隋朝窮,但是比隋朝強大,因為李世民開啟了盛唐氣象,國家騰飛勢不可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