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讀《彥光易俗》

淳風化俗,善莫大焉。為政者不僅有讓百姓安居樂業的責任,還要身體力行,破除陋習,使當地社會風氣向善向好。要達到這一目的,積極的態度與合適的方式兩者不可或缺,《隋書》中的一則史料很是典型,為後人做了很好的榜樣。

隋朝初年,岐州民風淳厚質樸,刺史梁彥光以清靜無為的方式治理岐州,合境大安,連年考評優秀,得到隋文帝的讚揚。幾年後,梁彥光轉任相州刺史,仍然像治理岐州般為官施政,沒想到,相州風俗雜亂,訴訟之事“百端千變”,梁彥光以道理教化,成效甚微,致使民風日下,被罷免了職務。

一年後,朝廷起復梁彥光為趙州刺史,梁彥光上書隋文帝,表示自己以前任職相州,因軟弱無能被稱“戴帽餳”(餳為一種糖,戴帽餳指戴著官帽看似威嚴,實際軟弱無能),如今有恢復官職的機會,想再次治理相州,改變過往治理的方法,著力改變當地的風俗。隋文帝答應了他的請求。梁彥光到任後,一改過去清靜無為的作風,終日走訪民間,“發摘奸隱,有若神明”,即對作奸犯科的行為明察秋毫,如同神明一樣。豪猾無賴之徒見劣跡敗露,四處逃竄,惶惶不安,梁彥光的威望大為提高。

為了徹底改變相州的民風,梁彥光決心從抓教育著手,聘請博學大儒,在每個鄉里都建立學堂,以先賢聖哲之學說及事蹟教育學生,每月每季進行策試。如發現勤奮好學與智力超眾者,便請到大堂之上,用美食招待,以示褒獎。對那些喜歡狡辯是非、學業懶惰無成的,就讓他們坐到庭院中,並且只能坐在草墊上。於是,人們都漸漸地剋制自勵,知書達禮,相州民風日厚,長期以來惡訟之習俗從根本上得以消除。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梁彥光最初以岐州之法醫相州之疾,無異於刻舟求劍,但梁彥光知恥而後勇,調整了治理方略,先治標再治本,寬嚴相濟,久久為功,最終取得了善治的效果。(蔡相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