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選擇了劉備為主公?

壯鄉小鄒


常言道,良禽擇木而棲,良才則主而事!諸葛亮能夠在群雄並起的亂世中,選擇實力弱小的劉備,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諸葛亮胸懷大志

諸葛亮號稱“臥龍先生”,雖躬耕於南陽,但心懷天下大事。劉備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就以遊山玩水的名義遍訪荊州益州之地,名為遊山玩水,實為探查地形,為後來的出山做準備。

諸葛亮自詡管仲樂毅,管仲樂毅何許人也?管仲相齊,協助齊桓公問鼎中原,成為春秋一霸,有“華夏第一相”之稱!至於樂毅,是在燕國即將滅亡、輔助燕昭王振興燕國的功臣啊!諸葛亮將此二人作為人生的標杆,不就是是想做如同他們兩個一般的人,並認為自己有如同他們兩人的才華!因此,雖躬耕于山野的諸葛亮胸懷大志,要像管仲樂毅一樣,做出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業!


諸雄內部實力的格局分析

既然雖躬耕於南陽,但心懷天下安危的諸葛亮要做管仲樂毅那樣的豐功偉業,選擇一位可盡數施展才華的主公很重要。在隆中時的諸葛亮肯定早已分析了當時各諸侯實力的情況,尤其是各家謀略人才的儲備情況。

首先曹操集團勢力最大,平臺最好,人才濟濟,與諸葛亮才華不相上下的就有有郭嘉、荀彧等,因此諸葛亮對於曹魏而言,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甚至連盡情發揮的機會都不多。最重要的是,曹操的名聲在當時的社會實在太差,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絕不是一句空話,影視上的那句每個大漢子民恨不得吃其肉,喝其血更是曹操名聲狼藉的真實寫照。



孫吳作為當時少有的幾個地方諸侯之一,雖然平臺也不錯,但江東地區人傑地靈,與諸葛亮旗鼓相當的人也不在少數,著名的有周瑜、魯肅、張昭和陸遜;

因此,諸葛亮不管到了曹魏還是孫吳,都難以盡情的施展才華,作為一個後來者肯定比不過老臣老將。在當時還有兩大大勢力可以投效――劉表和劉璋。但是憑藉諸葛亮的眼光,肯定也是早已看出劉表和劉璋均非成大事之人。所以不可能投效曹操、孫權、劉表!



那就只剩下一個“漢室宗親”的劉皇叔了。劉備當時屯兵新野,實力還相當弱小,武將充足,奈何手下謀臣不多,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而且諸葛亮也發現了劉備是一個英雄!劉備集團的窘境和實力正式諸葛亮苦苦尋求的“平臺”,一個可以讓他盡情發揮的平臺。

第三,報答劉備的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是一個歷史上知名度很高的故事。“三”在古時為多次、幾次的意思,說明劉備是去隆中多次去拜見諸葛亮。諸葛亮的《出師表》中也寫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徐庶在臨行時,向故主劉備舉薦了諸葛亮,而當時的諸葛亮除了水鏡先生的一句臥龍鳳雛得一而安天下的名言,其實名氣並不大。



而劉備不認為諸葛亮名聲卑微、見識短淺,反而降低身份,多次去草廬中拜見諸葛亮,諸葛亮非常的感激,就心甘情願的為先帝劉備奔走效勞。當時劉備拜訪諸葛亮的時候已有40餘歲,而諸葛亮只有20餘歲,可見劉備有多麼的求賢若渴! 在古時,“士為知己者死”的思想根深蒂固,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劉備就好比伯樂,給了諸葛亮這匹千里良馬施展才華的平臺,而諸葛亮也好比給了劉備一個鯉魚跳龍門的機會!

猶記得新三國裡有這麼一句臺詞,是張飛說的:與其是諸葛亮造就了劉備的天下,莫不如說是劉備成就了諸葛亮。


獨舌視界


一、諸葛亮寧為雞頭,不為鳳尾。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如果只是隨隨便便去哪一方勢力做個二流謀士,這不是諸葛亮的志向所在。



曹操有五大謀士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已死),孫權有張昭、張紘、周瑜、魯肅,連劉表都有蒯越、蒯良、韓嵩,諸葛亮投奔他們,沒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劉備勢力尚未崛起,謀臣班底偏弱,只有糜竺、孫乾、簡雍之流。諸葛亮一到劉備集團,立刻鶴立雞群,擁有話語權。



二、諸葛亮看好劉備未來的發展

劉備雖然暫時棲居新野,寄人籬下,但劉備有強烈的建功立業,“不甘打工”的心態。劉備之前跟過公孫瓚、陶謙、曹操、呂布、袁紹、劉表,但最後劉備都選擇了離開,繼續“獨立創業”,而且每次都能迅速聚集起規模不小的部隊。

劉備當時的官銜是左將軍、豫州牧,又帶著“劉皇叔”的高帽子,作為一面政治旗幟,比較好使用。



三、劉備真心對待諸葛亮,放手使用

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後,說自己如魚得水。對諸葛亮充分信任、放手使用。

諸葛亮剛加盟劉備集團,劉備就派諸葛亮代表自己出使東吳,商談孫劉聯盟的大事。在此之前,諸葛亮還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小字輩,一下子和東吳重臣坐而論道,可謂大膽重用。而且這對君臣之間的信任感比較強,比較投緣。


三國摸金探秘記


劉備曾三顧茅廬恭請諸葛亮出山,在隆中相談甚歡,諸葛先生提出三分天下這一戰略性的建議,為劉備假設出了一條通向未來的光明之路!

諸葛亮身懷大志,天下英豪諸多,為何單單選擇了劉備呢?為何不是曹操?也不是孫權?更不是劉表呢?

第一、諸葛亮身懷大志

諸葛亮身懷怎樣的大志呢?陳壽的《隆中對》開篇就寫道:“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樂毅是什麼人啊?管仲是“華夏第一相”啊!樂毅呢?樂毅是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的功臣啊!諸葛亮是想做如同他們兩個一般的人,說明自己也認為自己有如同他們兩人的才華!諸葛亮要做丞相一般的、可以振興一方的大事業!

第二、劉備的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是一個歷史故事,“三”在古時為多、幾的意思,說明劉備是去隆中多次去拜見諸葛亮。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也寫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先帝劉備不認為諸葛亮名聲卑微、見識短淺,反而降低身份,多次去草廬中拜見諸葛亮,諸葛亮非常的感激,就心甘情願的為先帝劉備奔走效勞。當時劉備拜訪諸葛亮的時候已有40餘歲,而諸葛亮只有20餘歲,可見劉備有多麼的求賢若渴!

在古時,“士為知己者死”的思想根深蒂固,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劉備就好比伯樂,給了諸葛亮一片用武之地,而諸葛亮也好比給了劉備一個鯉魚跳龍門的機會!

第三、諸雄內部實力的格局

在隆中時的諸葛亮肯定早已分析了各集團實力的情況,而自己遠大的報復是做一個像管仲、樂毅一般的人,要成就一番大事業。像曹操集團,與諸葛亮才華不相上下的有郭嘉、荀彧等;孫權集團也有與諸葛亮旗鼓相當的人――周瑜、魯肅;所以不管到了曹魏還是孫吳,諸葛亮的才華都難以盡情的施展,作為一個後來者肯定比不過老臣老將。在當時還有一大勢力可以投效――劉表,但是憑藉諸葛亮的眼光,肯定也是早已看出劉表非成大事之人。所以不可能投效曹操、孫權、劉表!

那就只剩下一個“漢室宗親”劉皇叔了,劉皇叔當時屯兵新野,實力還相當弱小,手下謀臣不多,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而且諸葛亮也發現了劉備是一個英雄!

三顧茅廬使劉備如魚得水,也使諸葛亮之才華有了施展的空間!

喜歡的朋友點贊+關注!我是唐門說史,為您解讀精彩!







唐門說史


“良禽擇木而棲,良才擇主而事!”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英才倍出,都想在亂世之中,一展平生才華,青史留名。在當時有“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傳言,而臥龍指的就是諸葛亮,可見諸葛亮之才天下聞名!

為何擁有曠世奇才的諸葛亮選擇了劉備,而不是曹操、孫權、劉表,亦或是袁紹呢?

我認為,諸葛亮選擇劉備,不僅是因劉備三顧茅廬的感動,而且還有其他原因:

諸葛亮隱居廬中,卻心繫天下,時刻關注著天下局勢變化,分析各方勢力。

經過數年的殺伐與兼併,當屬曹操、袁紹實力最強,劉表、孫權次之,劉備最弱。

曹操求賢若渴,身邊聚集有郭嘉、荀彧、賈詡、荀攸、程昱等智囊謀士,特別是郭嘉,號稱天下第一謀士,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傳聞,智謀絕不在諸葛亮之下,而且早就追隨曹操左右,出謀劃策,打出一片天地。諸葛亮後期加入曹操集團,才能也未必能得到盡數施展,其次,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強權與霸者之政與諸葛亮儒家仁政相侼,諸葛亮斷然不會選擇曹操。

袁紹雖然勢力與曹操不相上下,但是個人才能與報復與曹操相距甚遠,志大才蔬,身邊謀士知其不能成大事,離他轉投曹操,這樣的人,諸葛亮肯定不會選擇。

劉表、孫權,偏安一偶,只想保住自己已有的勢力範圍,無一統天下的雄心,孫權本人也是一人傑,手下有周瑜、諸葛謹、陸遜,而劉表,顯得太厚道,又優柔寡斷,堅持有限的戰爭,自己的家事的都愁不過來,毫無雄主的個性,這些都不符合諸葛亮的選擇。

只剩下劉備,雖然勢力最弱的,但他有一個優點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皇室宗親,是其他人不具的號召,而且,劉備以仁義自居,施仁政,以光復漢室為口號,影響力是巨大。

其次,劉備手下武強文弱,急需行軍打仗、出謀劃策的人才,劉備慕“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而來,三顧茅廬,誠意可見,加入就能盡展才華,諸葛亮已年過而立之年,怕錯過劉備,就“過了這村就沒這店”,等不起,況且,劉備有光復漢室,一統天下的雄心,選擇劉備,也是“良禽擇木而棲,良才擇主而事!”


大風起兮雲飛揚y


東漢末年,皇室式微,諸侯爭霸,到處烽火,世家大族為了生存和傳承,也是為了分散風險,分別投效不同諸侯。諸葛亮家也是如此,他的一個哥哥在曹操處效力,另一個哥哥在孫權處當官。 諸葛亮肯定知道魯肅版的三分天下之論,作為和曹操孫權並列的劉表他也很熟悉,因為他就住在劉表治下的南陽,劉表是他妻子的姨父,蔡瑁是他妻子的舅舅,荊州上層有不少人是他的親戚,可他卻沒有投奔劉表,這很奇怪。竊以為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劉表沒有看上他,可以說劉表是看著他長大的,聽說他自比管仲樂毅,認為是書生狂妄,不以為然,不願重用。其二是諸葛亮沒有看上劉表,認為他沒有大志,不願輔佐。

有句話說的好,學會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諸葛亮肯定不願意一身才學埋沒山林,正在為難之際,劉備來了。劉備在北方屢戰屢敗,被曹操打的沒有立足之地,只好投奔劉表,而劉表將劉備安置在荊州北面的新野,以應對曹操可能的進攻。在荊州劉備遇見了諸葛亮,可謂是一見如故相見恨晚,劉備有大志,諸葛亮有大才,正是相得益彰,其時劉備兵不滿千,將不過十,謀士寥寥無幾,正是落魄之際,也是雪中送炭之時,諸葛亮面對劉備的招攬,順勢投效,這才有了後面的諸多佳話。


天盡頭處是滄海


劉備三顧茅廬打動了諸葛亮,諸葛亮也需要有一個自同道合的主子。所以他們一起戰鬥了一個時代


張發章


一天諸葛家哥仨決定出山,仨人思想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哥仨分別跟三個老大,這樣無論如何諸葛家都有了退路。老三最弱去了最強的曹家老二最強去了最弱的劉家,最後老大去了孫家。


老崔65347117


諸葛亮有一種思想,忠君愛國,符合的只有劉備,劉表和劉璋雖然是皇室後裔,但是一來此二人沒有報復,二來此二人都是土皇帝,算不得忠臣


笑笑亦是一生


沒人要啊!種了八年田,徐庶、龐統都有人要了,諸葛亮沒人要。換作我我也不要,諸葛亮喜歡吹牛皮說,有管仲樂毅之才。結果都看到了管仲把弱小的齊國發展成最強大的國家,諸葛亮卻一直保持三國墊底。後來有出來個樂毅,以弱擊強打敗強大的齊國一連攻下70餘座城池,諸葛亮別說連打70座城池,把一生總共加起來有沒有十座城池都是問題。所謂的不自量力就是這麼一回事。

牛皮吹得太大結果沒人要,剛好趕劉備缺人,劉備就收了去。


不應該32


第一,劉備帳下無良謀,這給了諸葛亮發揮自己的空間;第二,劉備有遠大志向,這給了諸葛亮施展才華的土壤;第三,劉備求賢若渴,這給了諸葛亮尊崇;第四,劉備打著漢室旗號,給諸葛亮以漢臣之忠。這都是諸葛亮選擇劉備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