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三國時代稱呼領袖為“主公”?

重舟難過千重山


方圓論壇觀點!

主公一詞一般都是臣子對君王的稱呼。僕役對主人人多稱呼。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臣也可以說是帝王的僕役。所以臣子稱呼君王為主公也沒有錯。而且主公這種稱呼並不是在三國時期才出現的。主公一詞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


主公和家臣其實是一體共生的。雙方是互相依存的。而家臣也不是家中普通的僕役。而是為家主裡下過大功,並且忠心耿耿獲得家主認可的僕役才可以稱作家臣。家臣可以說是家裡的半個主人。他們是最忠心於家主的人。春秋戰國時期,四大公子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孟嘗君手下食客眾多,各個都號稱食客三千。而且這所謂的食客其實就是家臣。而主公的稱謂就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


後來在秦末漢初之時,主公一詞又開始盛行。就說漢高祖劉邦,在劉邦趁著陳勝吳廣起義後,佔領沛縣開始的時候,基本上漢初的政治班子就已經開始構建。而樊噲,蕭何,曹參等一直追隨劉邦的人也在這個時候開始稱劉邦為主公。就拿蕭何舉例子。原本蕭何是當官的,不管社會地位還是職務都比劉邦要高。在劉邦沒有開始造反的時候,蕭何稱呼劉邦一直都是叫名字,甚至有時候還很不客氣。但是等劉邦開始造反,而蕭何又要追隨劉邦的時候,蕭何稱呼劉邦就一直用主公二字代替。在也沒有直呼劉邦的名字。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天下大亂,各地諸侯紛紛起兵爭奪天下。這個時候各諸侯與其臣子之間,又多以尊卑相稱,而臣子也多以主公稱呼所追隨之人。在陳壽所著斷代史《三國志》中不論《魏書》還是《蜀書》或者《吳書》,其中均可見到“主公”二字的記載。而三國時期的主公稱謂也是從漢代傳下來的。我們不管從影視作品還是小說中也都可以看到東漢末年起兵諸侯都被自己的臣子稱為主公。

最後有記載的直到唐朝,依舊保留著主公與家臣的稱謂。基本上當時上到唐太宗李世民,下到各個侯爵世家,都有自己的家臣。《說唐演義全傳》中第五十一回記載,“臣受主公大恩,雖粉身碎骨,難以補報”。而唐代詩人杜牧在《張好好詩》中寫道“主公顧四座,始訝來踟躕”由此可見,主公這個稱謂在唐朝還是存在的。直到唐後,再無主公一詞的記載。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多多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發表觀點。


方圓論壇


一般有三種情況叫主公,第一種是臣下對自己的君主的稱呼,第二種是奴僕對主人的稱呼,第三種是賓客對主人家的稱呼。

主,一般指主人的意思,而公是公侯伯子男裡面最高的爵位,對長輩和有名望的人也稱之為公,比如周公。那麼主與公合起來,一般指的就是主公,用來稱呼君主。

而我們看三國演義,知道主公是武將與謀臣對自己君主的稱呼,不管是叫曹操,劉備,孫權,還是董卓都是叫主公,那在三國正史上,真的是這樣叫嗎?這個就得從《三國志》等史書去找了。

我們先來看曹操的,曹操討董卓的時候,被徐榮打敗,曹操的戰馬戰死,曹洪就把戰馬讓給了曹操,他這個時候稱曹操為君。荀彧勸曹操要迎漢獻帝的時候,他稱曹操為將軍。

曹操準備要徵劉備的時候,眾將說:與公爭天下者,袁紹也。這裡是叫曹操為公,並沒有說主公,這時候曹操為司空,是三公之一,後面就有多處記載,諸將稱曹操為公,後來建安十八年,曹操稱魏公。

在漢中之戰的時候,楊修說,王說勸肋,是想回去了,這個時候是叫曹操為王了,因為曹操在建安二十一年的時候,封魏王。由此可見,魏臣叫曹操的稱呼有君,將軍,公,王這幾種叫法,比較少叫主公。

那我們再來看劉備的,徐庶建議劉備到隆中請諸葛亮,他的稱呼是將軍,諸葛亮見了劉備,也稱劉備為將軍。在赤壁之戰前,諸葛亮見孫權,他對劉備的稱呼是劉豫州。諸葛亮勸劉備稱帝的時候,他叫劉備為大王。

劉備拿下益州之後,劉備覺得許靖不可用,而法正建議劉備要用許靖,他對劉備的稱呼是主公。而法正被任命為蜀郡太守,法正睚眥必報,有的人就勸諸葛亮向主公說一下,治一治這個法正。由此可見,蜀臣比較常叫劉備為主公。

那我們再來看看孫權的,建安五年的時候,孫策剛死,張昭開始叫孫權為孝廉,後來叫將軍,周瑜也稱孫權為將軍,魯肅也稱孫權為將軍,建安九年的時候,沈友稱孫權為主上。可以看出,吳臣一般叫孫權為將軍,比較少叫主公。

總的來說,三國裡,只有蜀臣叫劉備為主公,其他的君主就很少稱之為主公,不過主要受了三國演義的小說和電視劇的影響,都把君主叫做主公。


歷史簡單說


三國時代主公是劉備定蜀至王漢中時期的專屬稱呼。三國志和裴注中是在劉備定蜀至王漢中期間有14次臣子稱呼劉備的。其後主公一詞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大規模使用,唐宋時期主僕稱為主人,到後來的三國演義就普及使用了。

孫權自己的專屬稱呼是至尊。在三國志中孫權被多次稱為至尊,這個稱呼一直貫穿了四大都督掌權時期。

曹操的專屬稱呼是三人中最奇葩的——相公,因為曹操既做過丞相又做過魏公。不過相公一詞只出現在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兩首詩中,現實中曹操並沒有使用,而且曹操做魏公不到兩年就升至魏王,也就是王粲想出相公這個詞幾個月後而已。

在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一般能論上品級的人萬用稱呼就是 將軍 ,比如諸葛亮的隆中對就稱劉備為將軍,“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如果做到了一方諸侯,就會被稱為使君,後漢書·華佗傳》:“佗脈之(指廣陵太守陳登)曰:‘府君胃中有蟲。’等到了三公或三孤的地位就可以叫 公或明公 了!比如官渡之戰期間,荀彧對曹操說:“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三國志·魏書·荀彧傳》。地位到了王你在用以上稱呼就是找死了,這個時候一般用大王或殿下比較合適!


那一刻的對望


“主公”一詞,不僅僅是臣下對君主的稱呼,也有僕役對其主人的尊稱,賓客對男主人的尊稱等意思。不僅僅是三國時代臣下對領袖的獨有稱呼。其實在三國時期,很少對主上稱呼“主公”。

最正確的稱呼是視上級稱呼所定的。如曹操當司空之前,曾先後任行奮武將軍、建德將軍、鎮東將軍,他手下的人都管他叫將軍。《三國志 魏書 荀彧傳》記載,荀彧在為曹操出謀劃策時,就稱:“將軍本以兗州首事,平山東之難,百姓無不歸心悅服。徐庶向時任左將軍的劉備推薦諸葛亮時,說:“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

而在《三國志》裡,“主公”這一詞雖然出現了十幾次,但只有劉備集團才用過,都是出現在《蜀書》裡,而且都是用來稱呼劉備的。靖之浮稱,播流四海,若其不禮,天下之人以是謂主公為賤賢也。宜加敬重,以眩遠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先主於是乃厚待靖。——《法正傳》

正說曰:“天下有獲虛譽而無其實者,許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創大業,天下之人不可戶說,張飛嘗就巴宿,巴不與語,飛遂忿恚。諸葛亮謂巴曰:“張飛雖實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雖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巴曰:“大丈夫處世,當交四海英雄,如何與兵子共語乎?”——《劉巴傳》

為什麼大家會覺得三國時代稱呼領袖為“主公”,我覺得更多的是《三國演義》和電視劇的普及。


宇文悅


領袖稱“主公”,尊事之為主也

很多三國題材的影視劇或其他文藝作品中中,很多謀士和武將會稱呼其領袖為“主公”。但在真實的歷史中,“主公”一詞,只是始於劉備,而真正能夠被稱呼為“主公”的,在三國時期中,也只有劉備入主四川到稱為漢中王這段期間。

那麼,劉備為什麼會被稱為“主公”呢? 胡三省注《通鑑》有充足的說明:“主公之稱,始於東都。改明公稱主公,尊事之為主也。”由始而來,主公之稱呼,其實是對在位權者的通稱,來表現主僕的階級上下而來的。

“公”在漢代是一個十分普遍性的尊稱,當時,父尊稱為公,對師長也尊稱為公。而“公”此字,更可以追溯周朝時代,被封為公爵的貴族,也會給予“公”這個字的爵號。

由始可見,“主公”這個詞,是一種非常尊貴的稱呼,而劉備在集團內部,用這個稱號,也有著穩固權力的作用。


重舟難過千重山


我覺得這其實是一種帶有平衡色彩的叫法,按理說,主公只是漢朝時期普通的用語,賓客之間可以叫主公,僕主之間可以叫主公,但到了三國時就變成了君臣之間也就主公,這是為什麼,其實這可能就是為了平衡諸侯與大漢皇帝之間的關係所建立起來的。

我們知道,東漢末年各路諸侯都紛紛招兵買馬,擴大地盤,有的甚至比皇上還牛,可是地盤大了,一天過得皇上過得日子,但皇上畢竟還在,大漢雖死而未僵,如果這個時候稱呼自己陛下,不但諸侯不願意,也會失去民心,對於自己的名聲也不好,所以在經過一番斟酌後,為了和皇帝有區別仍是臣,但又不能太低,所以就改成了主公,這樣,我在皇帝那,我是漢臣,但在我的地盤,我就是你們的主子,我就是最大的。以至於後來,各個出現的諸侯都已主公相稱,到了後來大漢滅亡後,主公一次又到了民間,只是一種身份的稱呼,而不是君臣之別了。


不要懷疑我的未來


主公的官方釋義有三種:
  1. 臣下對君主的稱呼。
  2. 僕役對其主人的尊稱。
  3. 賓客對男主人的尊稱。

不過為什麼三國時代稱呼領袖為"主公“,主要還要利益於《三國演義》,《三國志》裡面雖然開始以主公稱呼劉備,不過也只出現了十幾次,而三國演義中卻出現了數百次,真正的把”主公“這個詞語流行化吧。畢竟《三國演義》是大IP,流行範圍廣,流傳時間長。


而”主公“這個詞語最開始出現,我認為他主要是僕役對其主人的尊稱,或者是家臣對家主的一種稱呼,在自己的主人沒有到達一定位置,有專屬稱謂的時候,稱呼為”主公“,也就是主人家的男人,或者說男主人,既不失禮於人,也不冒進,何樂而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