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國土面積是怎麼分佈的?

食上人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直屬國土的面積差不多,但是繁榮程度差別很大。

先上個圖

從地圖我們可以大致看出,在三國鼎立初期,三家的面積其實差不多。

曹魏佔據今天的河北、山西、遼寧、山東、河南、江蘇等省的全部或大部,甘肅、新疆、安徽、湖北等省的一部,以及中亞部分領土及朝鮮半島北部等,面積大約是200多萬平凡公里。如果去掉西域都護府,大概也就是100多萬平方公里。,

蜀漢佔據今天的四川、重慶、貴州、雲南全部或大部,陝西、廣西一部,面積約100萬平方公里出頭。

東吳佔據今天的浙江、福建、廣東、江西、廣西、湖南、湖北全部或大部,江蘇、安徽、河南等省一部,面積約150萬平方公里左右。

由此我們可見,如果單論領土面積,再去掉曹魏西邊的那一大坨,三家基本上差不多。但是面積差不多不等於實力差不多。曹魏佔據的中原、北方之地,無論從人口密度,還是經濟、文化來說都遠遠比蜀漢和東吳的南方要發達。

即使在220年三國剛開始時,北方遭遇遠比南方更強的戰亂,曹魏實力依然是最強大的。據估計當時三國人口,蜀漢約一百萬,東吳約二百萬,曹魏約350-400萬。

經過兩代人的繁衍,到264年蜀漢滅亡時,人口也不過一百萬出頭(比幾十年前增加了一點),280年西晉滅吳時東吳人口250多萬(未計算隱匿人口)。至於曹魏人口,按官方統計是400多萬,但實際應該在1000萬左右。因為就在西晉滅吳後不久,全國人口就暴增到1600萬了。


巴山夜雨涮鍋


中國東漢至西晉之間的曹魏、東吳、蜀漢三個軍閥集團鼎立的時期稱為三國時期。

曹魏的實力最為雄厚,疆域約佔華北的整個區域,東至黃海、西至甘肅,共有87個郡及12個州(司隸、徐州、青州、冀州、幷州、豫州、兗州、幽州、涼州、雍州、荊州一部、揚州一部),人口共計400多萬。


東吳的實力弱於曹魏但強過蜀漢,疆域佔據長江及淮河沿線一帶,東南至東海和南海,南達越南的中部一帶,共有32個郡和荊州一部、揚州一部及交州(含併入的廣州)三個州,人口共計240多萬。

蜀漢的實力最為弱小,北與曹魏對峙於秦嶺,西與曹魏對峙於河西一帶,東與孫吳相鄰於三峽一帶,西南至岷江和南中一帶,共有22個郡和益州這一個州,人口共計90來萬。

公元263年,曹魏掌權的司馬昭發兵滅掉了蜀漢,兩年後其子司馬炎廢魏自立為帝,國號“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吳,統一中國。


鏟史倌


這個可能會給你更直觀的感受



天堂的光1989


三國時期的國土面積示意圖,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人間正道陳德立


東漢末年天下分為十三州,這個州有點類似現在的省。

到曹魏代漢,獻帝退位,曹魏佔有天下九州多一點,分別為:幽州、幷州、冀州、青州、兗州、徐州、豫州、涼州、司隸、荊州北部;

蜀漢佔天下一週多一點,為益州、荊州西部;

東吳佔天下兩州多一點,為揚州、交州、荊州東部南部;

國土面積為魏291萬,蜀106萬,吳145萬;

人口為魏國有450萬人左右,蜀國有110萬人左右,吳國有250萬人左右;

所以講天下魏有其二,無論是從行政上,面積上,還是人口,魏國國力都遠超蜀吳兩國,不要看那個地圖,看地圖好像三國面積都差不多大,實際上蜀漢西南方,和東吳南方很多地方都不是實際控制區域,因此天下大勢魏國統一是大勢所趨,雖然後來是晉朝統一,但是也是晉朝實際上就是魏國,就是換了一個姓而已。


曹小翔xixi


三國時期並沒有具體領土的概念,所以也就不用面積來比較了。

東漢分天下為12州,曹魏佔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一部(襄樊)、揚州一部(合肥),共87郡。領土範圍大約佔有整個華北地區。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東至黃海,東南到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西南到秦嶺、河西一帶,西北收復了新疆,重新設置了西域長史府。

季漢領有益州和漢中,南中等地,約22郡。季漢王朝疆域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佔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

東吳領有揚州大部,交州,荊州除襄陽樊城二郡的領土。東吳領土範圍大約北至廬江郡(現江蘇中部),南通日南郡(今越南中部),西達交趾郡(廣西東部),東臨東海,涵括我國現今浙江、福建、江西、廣東、湖南省的完整地區,以及江蘇、廣西、安徽、湖北省和重慶、上海市、還包括現今越南的北部地區。大約45個郡。


電視劇裡看歷史


答主在此放一些三國時期重要時間節點(建安元年、建安五年、建安十三年、建安二十四年、建安二十五年)和重要戰役的地圖,可以與三國史料配合參考。圖片是答主在讀三國史期間四處蒐集的,主要來自百度文庫,侵刪。

P.S. 如果是讀《三國演義》而不是讀《三國志》,那建議僅僅參考大致地圖,某些細節問題不要深究……畢竟演義,不說人物故事有多少是編的,有些地點也與史實有所差異,讓你查完地圖以後就發現有胡扯之嫌。

以下放圖:

基礎的,漢末十三州:

以及郡縣圖(這是我能找到的最清楚的了):

黃河流域漕運:

初平元年(190年)~建安四年(199年)軍閥混戰:

期間有董卓、公孫瓚、袁紹、袁術、呂布、曹操、劉備等大軍閥逐鹿中原。此外還有劉表、臧洪、張揚、張燕、張繡、陶謙、張邈、張超等人雖無縱橫之志卻被捲入洪流。

建安元年(196年):

袁紹佔據冀、青、並三州。曹操佔據兗、豫二州。韓遂、馬騰佔據涼州。公孫度佔據遼東。劉備、呂布佔據徐州。袁術佔據揚州的淮南一帶。劉表佔據荊州。劉璋佔據益州。孫策佔據揚州的江東地區。士燮佔據交州。張魯以道教的組織形式保據漢中地區。

建安五年(200年)

直到建安五年(200年),隨著曹操斬殺呂布(198年),張繡投降曹操(199年),袁術嘔血身亡(199年),劉備投奔袁紹(200年),孫策被許貢客刺殺(200年),基本只剩下幾個大的軍事集團,天下局勢初步明朗。

建安五年二月至十月,官渡之戰曹操擊敗袁紹。此後,袁紹、袁譚退走河北;曹操收穫張郃、許攸;劉備南奔劉表屯駐新野。

官渡之戰:

建安十三年(208年) 赤壁之戰

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到夏口,聞曹公已向荊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備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肅徑迎之,到當陽長坂,與備會,宣騰權旨,及陳江東強固,勸備與權併力,備甚歡悅。……備遂到夏口,遣亮使權。

(《吳書·魯肅傳》)

赤壁之戰後,曹操南下受阻,侷限於江北。劉備乘機奪取荊州四郡立足,孫權於江南穩定根基。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曹操退出漢中(“雞肋”)。關羽覆亡失荊州。孫權對魏稱臣。

建安二十五年 =黃初元年=延康元年(220年)

曹操去世。曹丕篡漢自立,改元黃初。孫權斬關羽。


虎臣


三國時代的國土面積怎麼分佈?那時代統制者好像沒有國土的概念,你今天搶走了,明天又丟了,真不好說,按照實際控制來說應該曹魏最大有290多萬平方公里,含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遼寧安徽部分。下來就是東吳,有145萬平方公里,含廣東,廣西,浙江,江蘇,湖南,湖北,安徽部分,最少的就是蜀漢,100多平方公里,含四川,陝西,雲南,貴州等部分。最後這些土地都歸了晉!





張思遠33


有關於三國時期的國土面積,有如下解答

一,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主要是反映曹(操)魏、蜀漢(劉備)、東吳(孫權)所建立的三個鼎足而立的政權。

二,三國成立時,曹魏統轄地域版圖為河北、遼寧、陝西、山西、寧夏、山東、河南、江蘇一部分、安徽等;蜀漢統轄地域版圖為四川、雲南、貴州、湖南、湖北,包括現為直轄市的重慶等;東吳統轄地域版圖為江蘇一部分、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及安徽南部地域等(另:廣西也屬於蜀漢的一部分)。

三,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中,曹操失利,未能統一全國。赤壁之戰後,曹操被迫退居北方,重新積蓄力量;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得到湖南、湖北大部地區,之後又進佔巴蜀廣大區域。這樣一個各保勢力範圍的軍閥割據局面就此形成,任何一方都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在洛陽廢漢獻帝,自稱皇帝,建立魏國。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國;222年,孫權在建康稱帝,建立東吳政權。三國鼎立局面就此形成。

魏國立國後,共有87郡及十二州,人口將近500萬,國土面積約291萬平方公里;蜀國共有22郡,僅益州一州,國土面積為107萬平方公里,是三國中,國土靣積最小的。東吳原有32郡,及擁有三州:荊州、揚州、交州。並於226年設置廣州,後併入交州。吳國國土面積達145平方公里。


蘆嘉玉


其實漢朝對國土已經有了劃分,地方上分為州、郡、縣三級。全國分為十三個州,加上司隸就是十四個。如果以公元220年節點,劉備大致佔據了益州(含漢中大部分),孫權大致佔據了荊州長江以南,揚州長江以南,交州全部。其他都是曹魏的地盤,當然還包括西域,遼東的公孫政權名義上歸屬曹魏(239年徹底屬魏國)。

如果按現在的省份來分析。則魏國佔據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全省,江蘇安徽湖北省長江以北部分,陝西新疆甘肅遼寧的大部。吳國佔據江蘇安徽湖北長江以南部分,江西福建廣東湖南貴州全省,廣西一部分。蜀國佔據四川重慶全部,雲南部分,陝西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