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密碼|我記憶中的北樑十景(五)——郭穎

【聚焦學習】

作者簡介:

郭穎(禾上葉):男,蒙古族,1951年出生於包頭市。中華詩詞學會、內蒙詩詞學會會員,包頭詩詞學會副會長,東河文聯文創會副主席。著有散文、評論、遊記、詩詞和歌曲集《蒹葭集》、《續貂集》、《點墨集》、《未了集》、《烏啼集》。

我記憶中的北梁十景

人類的腳步走到今天,總會留下許許多多的記憶。它們有的以歷史文字記載著,有的以人文智慧啟迪著,有的以宗教精神教化著,有的以傳說口碑延續著,彷彿是遠古鴻蒙與現代文明跨越時空的接壤,沒有了無根的恐懼,斷裂的迷茫。這正是老城北梁的人文景觀彰顯出有別於其它自然景觀的獨特魅力之所在。

——題記

官井梁坡異域門,中西合璧外國宸。

聖母像下補贖者,禮拜堂前懺悔人。

恩寵榮神經洗禮,自傳自養贊福音。

四海之內皆兄弟,與主同在沐聖恩。

春日的陽光,剪出官井梁沿街一角溫暖的空間,天主教堂內不時傳出唱詩班陣陣虔誠的歌聲。

基督教於明代傳入我國,清光緒年間傳至包頭地區。比利時籍神甫司懷智於王國秀巷內設小經堂,後比利時籍神甫陶維新售出王國秀巷小經堂,與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改建官井梁教堂,並闢成女子小學一所。“文革”期間,神職人員遭迫害,宗教活動中斷;教堂被擠佔,改為官井梁小學,又更名為戰鬥路小學。1983年,撤銷該校,歸還教會,經修繕恢復原貌。1990年,開放教堂,恢復宗教活動。

老城密碼|我記憶中的北梁十景(五)——郭穎

70年代,我在官井梁小學任教。那時,該學校稱作戰鬥路小學。學校的校園破爛不整,教室零亂分散,天主教堂的尖頂建築已被拆除的只剩半截,看上去搖搖晃晃的。教師的辦公室就設在原教堂廢棄的一處歐式建築內。內部設施還挺講究,地板是木製的,窗戶玻璃是雙層的。有一次被視察工作的包頭軍管會曹副軍長看到說:“這哪裡還像一所學校。”

但這所設在官井梁天主教堂院內,“哪像學校”的戰鬥路小學,卻是我一生當中第一次職業生涯的所在。因家庭特殊困難被獲准留城。從轟轟烈烈的下鄉上山運動中逃避出來,居然還能參加工作,那無異於獲得了重生,亢奮、激動之情難於言表。用第一個月的工資請爺爺到紅星食堂吃了一頓燒麥。那時,學校多為代課老師,幾乎都是“老三屆”畢業的學生。相差無幾的年齡,共同經歷的命運,讓我們相互間很快就熟悉起來,彼此間也很快產生了共同的思想感情和語言。我們的快樂似乎不在課堂,而在課餘。學校有一位老教師會彈腳踏琴,每當下午沒課時,他就給我伴奏,我拉奏著舒曼的《夢幻曲》和貝多芬的《G大調小步舞曲》等小提琴獨奏曲。有一位畢業於鐵路中學的女教師,她會唱八個樣板戲中的許多唱段,而且字正腔圓,非常專業,憑此特長,不久就被鐵路文工團招去扮演《紅燈記》中的鐵梅。其他的幾位老師也相繼調入東河區政府工作去了。

老城密碼|我記憶中的北梁十景(五)——郭穎

那幾年,正趕上“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年月,學校決定在操場上開挖防空洞,採用值班制,就是各個年級、班次輪流作業。這是學生們最愛乾的事,也是我們當老師的最喜歡乾的事。男同學在洞裡挖土,女同學在上面用滑輪吊土。完成任務可以提前放學,甚至下午也可放假。最讓學生們開心的是休息時,大家可以盡情地唱歌、玩耍、講故事。有一次提前完成任務,我和另一位老師帶著部分學生去不遠的大水卜洞耍水。聽人家說這裡是雨水積成的一潭死水,但水卻一年四季不消不退。因此也有人說這裡是一個鍋底形水窪地,水中央有一個泉眼在不斷向外噴水,水才永不幹涸。後來又聽人說這裡曾淹死過一個人,枉死的冤魂想早日投胎轉生,總在尋找替死鬼。這話聽起來確乎有點瘮人,所以住在附近的人們都望水生畏、談水變色,更管住自己的孩子不準到這裡耍水。在北梁棚戶區改造中,此地被闢為大水卜洞水上公園。

我初次參加工作,時間不到一年。但在這裡有說不盡的故事,有難以忘懷的瞬間。它培養了我的自信、樂觀,豐富了我的人生閱歷。不久,我從這裡走向我的第二次職業生涯——包頭市文工團。

山門完固且留連,寺古碑殘不記年。

殿貌生輝霞作片,廟容清靜月如弦。

禪堂貫愛初時地,僧院長涵太古天。

落日餘暉催晚客,數家燈火北山前。

溝壑縱橫,丘陵起伏,妙法禪寺矗立其間,它是包頭乃至西部地區一處漢傳佛教規模較大的寺院,國家3A級旅遊景點。

老城密碼|我記憶中的北梁十景(五)——郭穎

妙法寺之名早在建寺之前就有了,俗稱“呂祖廟”,始建於清代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具體時間無考)。當時包頭(東河區)人口僅有2萬多人,財力不足,建廟時間拖得很長,至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五臺僧人續洲募資才建得山門和呂祖殿,供奉華陽真人呂洞賓,並立焚字鐵爐於呂祖殿後。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大同總兵馬升擴建並題寫寺名為妙法寺。光緒七至八年(公元1881——1882年)於廟前建臺,“復屋三楹,蔽其前而牅其後”,始具今日規模。登上石階,進入山門,第一院為天王殿。天王殿北側是玉皇殿,南側是城皇殿。出天王殿,便見到清代建築呂祖殿,該殿為包頭古建築的佳作,古香古色,技藝高超。過呂祖殿,便是中軸線上最後的一座殿堂——大雄寶殿。北配殿有觀音殿,南配殿有地藏王殿和祖師殿。舊日,北配殿是觀音殿和功德殿(內供奉阿育王像),南配殿是地藏王殿和祖師殿,呂祖殿和大雄寶殿之間還有一座彌勒殿(因用石頭築就,亦稱石頭殿)。1992年,在政府和各界人士護持下,妙法寺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工程。在祖師殿以東還有一座伽藍殿,供有關帝像。南院建有唸佛堂,北院建有五百羅漢堂。今天的妙法寺居於盛世,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晨鐘暮鼓,梵音繚繞,呈現出一派和諧、興旺的景象。

老城密碼|我記憶中的北梁十景(五)——郭穎

我念小學時,學校叫呂祖廟街第二小學,與呂祖廟僅有一牆之隔。那時候的天總是很長很長,太陽還老高就放學了,卻又不想這麼早回家,三五個同學結伴翻牆到廟內南小院,這裡是體正方丈的禪房,我們從排水道口向內窺探。體正方丈法名能直,1964年圓寂。有時到後水溝的說書場,擠在人群當中,聽說書藝人眉飛色舞、繪聲繪色地說著:“……上回書說道震八方紫面崑崙俠童林童海川,手中嗤愣愣愣耍著一條亮銀盤龍大棍,口中大叫:‘來者何人?報上名來!’……”還記得有一年全區中小學文藝匯演在紅星劇場舉辦。我是全校的少先隊大隊長,擔任學校大合唱的指揮。已是“五一”節,天氣變得暖和起來,我卻沒有替換的單衣裳,仍舊穿著大棉褲和大棉襖,腳上還蹬著一雙毛氈靰鞡鞋,站在臺上樣子十分好笑。長大後,我成為包頭市的一名政協委員。有一天,我吟誦著“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的詩句獨自到妙法寺遊賞,當時新建的佛堂殿宇還沒有對信眾和遊人開放,是同為包頭市政協委員的包頭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妙法寺住持演培和尚單獨為我開放並陪我參觀了五百羅漢堂。

老城密碼|我記憶中的北梁十景(五)——郭穎

東河北梁各宗教寺廟以妙法寺的香火最旺,老包頭(東河區)人對神靈篤信不疑,生老病死無不和神仙相依相隨,在天上人間虛無縹緲的輪迴中得到慰藉。每月初一、十五眾多善男信女來此燒香敬佛,抽籤占卜,討藥求方。還有朝廟佈施、謝神還願的。廟會期間往往是萬人空巷,熱鬧非凡。真是“神仙不肯分明說,迷了千千萬萬人。”已成氣候的“廟會文化”,與初具規模的“喬家金街”晉商文化聯袂開演,廟會搭臺,經濟唱戲,形成合力,輻射周邊。屆時,山門沿街一帶的集市上,有傳統的招牌小吃,外地引進的特色飲食。還有各類蔬菜糜黍、衣物用具,百貨千品,數不勝數,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給。

妙法寺的廟會文化與喬家金街的晉商文化將會成為特色鮮明的信仰與社會的縮影;多元包容的宗教與經濟的歷史見證;影響深遠的廟會與商業的傳承,從而帶動城市經濟發展,擴展城市發展空間,提升城市整體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