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海東市地下“大動脈”

一座城市的發展潛力,除去地理位置等外部因素,完備的基礎設施也是要素之一。海東市頗具遠見地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已經在未來的城市化發展當中,擁有了一套較為完善的“供血系統”,可以為未來的百年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能源輸送通道,保證城市地上空間有序使用。

能源輸送的高速公路

11月29日,在海東市樂都區文教路,一臺臺鑽孔機沿著施工面的牆體一字排開,鑽孔聲此起彼伏。“現在這裡正在實施基坑支護作業。”海東市樂都區管廊安全總監陳震一邊說,一邊沿著施工坡道向基坑底部走去。

2018年10月15日,樂都區文教路地下綜合管廊開工建設。如今,文教路地下綜合管廊的基坑已經開挖完成,計劃年前完成主體結構,預計明年5月完成開挖路段的路面恢復。

“地下綜合管廊好比能源輸送的高速公路,能夠為城市建設發展所需能源提供安全的輸送通道。”在文教路已經建好的地下綜合管廊裡,記者體會到了陳震那句話代表的含義。電力艙、綜合艙、燃氣艙,地下綜合管廊的主管廊以這樣的分佈一字排開。“電力艙內日後就可以佈設高壓供電管線,這樣就有效消除了架設電力高壓線在城市上空形成的電力蜘蛛網。”陳震說。

而綜合艙內兩側牆體上,分別安裝了佈設電力和通信管線的支架,而在地上,每間隔一段距離,就設置有一個方形的水泥墩柱。陳震說,地上的水泥墩柱是給供水單位架設供水管線預留的。

燃氣艙則是燃氣管道的專屬空間。陳震說,由於燃氣的特殊性,除了應有的防爆設施外,燃氣艙每隔200米至300米就會預留一個與地上空間相連的逃生通道或是檢修口,以便日後實施快速檢修。

三艙的分佈並非是海東市地下綜合管廊唯一的主體形式。“濱河北路的地下綜合管廊因為有排汙需求,所以,那裡的地下綜合管廊是分上下兩層,最下面的一層是專門給排汙用的。”陳震說。

為了便於日後檢查維護地下管廊的各條管線,地下管廊內還佈設有感溫光纖和相應的監控設備。“比如日後某一段電線溫度過高,我們就可以通過感溫光纖發現溫度過高的確切位置,及時通知相關部門快速處理。”陳震說。另外,為了方便日後維護地下管廊,地下管廊還將建設中央控制室,而能容下2人至3人並排行走的走廊寬度,也給小型機械留下了充足的空間。

目前,海東市建設的地下綜合管廊基本能夠滿足給水、排水、電力、燃氣、通信等行業的需求,並且預留有充足的管線佈設空間,以便日後有需求的行業將管線佈設入地下綜合管廊。

唯一貫穿城市核心區的地下管廊

“在所有的國家第二批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當中,只有海東市的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貫穿了城市的核心城區。”在中國建設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青海投資公司總經理李名偉眼裡,這是海東市地下管廊建設最值得驕傲的地方。

2013年7月,海東在全國率先提出系統建設地下綜合管廊,以城市核心區總體規劃及綜合管線專項規劃編制為契機,全面編制完成了新舊城區地下綜合管廊專項規劃,制定了五年滾動計劃。2014年6月,海東市全力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率先在全省開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到2015年年底已建成廊體16.79公里。2016年4月,在國家住建部、財政部的關心指導和省委、省政府及省住建廳、財政廳等的大力支持下,海東市成功躋身國家第二批中央財政支持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該項目將計劃建設管廊57條共56.42公里,總投資34.13億元。

項目自2016年7月29日開工建設以來,目前已完成主體長度為40.6公里,完成投資額約24.11億元,完成總投資額的71%。平安區管廊主體結構建設基本完成,樂都區僅剩部分廊段正在施工建設中。

目前,海東市水務集團已啟動平安大道管廊內給水管線的鋪設,電力公司已完成繁榮北街綜合管廊內35KV電力電纜的鋪設,預計在今年年底將實現平安大道綜合管廊的試運營。管線入廊後,將充分發揮綜合管廊全網式覆蓋的優勢,為後期的供水、供電等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消除“拉鍊路”

在地下綜合管廊概念普及之前,拉鍊路已經成為了不少城市發展當中不可避免的通病。海東市在之前也並不例外。“城市地下管線有給水、排水、電力、通信、燃氣、熱力等6大類15種,建設投資分屬於不同主體。以往的城市建設中,各部門的各種地下管線往往‘各自為政’,被敷設在道路的淺層地下,在擴容、增容、維護時,就需要不斷開挖路面,既花費大量資金,又容易給交通和市民生活造成影響。”李名偉說。

而建設地下綜合管廊的目的,就是把所有管線都納入到一個“艙體”內,投資一次,可以永續利用百年,地面與道路不會因為管線維護再度開挖。李名偉說,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可有效消除“拉鍊路”現象,又可以節約土地。綜合管廊內的任何管道出現問題後,工作人員只需通過管廊的進出口即可隨時檢修,避免了修一次挖一次的情況,從而大幅降低維護成本。“傳統破路直埋的方式,最多能使用20年,而城市綜合管廊的靈活設計使用壽命可以長達100年以上。地下綜合管廊一旦建成,就相當於打造了百年的城市基礎。”

據瞭解,該項目涉及的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完成後,覆蓋海東市約70萬人口所在的120平方公里範圍的管網基礎設施,將原有各種市政管線納入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後,各工程管線佈置、緊湊合理,極大地節省了地下空間資源,是解決當地地下管線事故頻發、安全隱患突出、應急防災能力薄弱等問題的有效途徑,有利於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市政管網的監控、維修及保養率將得到很大的提高,實現城市建設現代化、科技化、集約化的重大突破,進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效率。

未來,海東市綜合管廊建設里程將達123公里,成網運行的管廊體系將通過大數據與雲計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在線仿真技術探索實現管廊無人化監管,建成“能說話會思考”的智慧管廊。

未來海東市地下綜合管廊的艙室內部、管道上將佈置大量探頭以及數據採集前端,以前端大數據採集的方式,通過物聯網與城市交通、城市規劃、城市環境檢測等實現實時互通共聯。

海東市還計劃採用智能機器人巡檢,不僅能夠將實時數據傳輸到總控中心,同時還能夠提供3D數據,在眾多管線中,準確找到故障管線。最終亦可通過“智能機器人+AR、VR”技術實現人工智能與管理層的互動,實現綜合管廊無人化管理。而智慧管廊還將與智能交通系統、智慧樓宇、智能環境監控實現無縫對接,最終形成智能自控且擁有“自我思考”能力的智慧城市。在主線成網後,自發形成管廊、管溝、排溝為一體的地下管道體系。

探访海东市地下“大动脉”
探访海东市地下“大动脉”

施工現場。

探访海东市地下“大动脉”探访海东市地下“大动脉”

地下綜合管廊。

探访海东市地下“大动脉”

本報記者 海東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