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日軍戰俘心懷不軌,為何蘇聯同意當地女性與戰俘結婚?

用戶61402406


確實有同意過的先例,不過也不多,並不是大規模的允許。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蘇聯紅軍進攻駐紮在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幾十萬日軍望風而降,成為戰俘。蘇聯認為不能把這些戰俘浪費,畢竟是勞動力,因此將他們押往蘇聯境內服勞役,進行勞改。

其實蘇聯也很需要這批勞動力,畢竟在二戰後,蘇聯男性死傷太過於慘重了,男女性別比例原本是持平,在戰後變成了1 : 2.7。由於男性的缺失,日本戰俘勞改的集體農莊幾乎都是女性看守者。要說女看守對這一大批男戰俘沒有“想法”那是假的,畢竟她們已很久沒見過這麼多男性了。




而日本戰俘本來就對異性的渴求十分強烈。據俄羅斯《莫斯科共青團員報》報道,日本戰俘在踏上蘇聯國土的時候,還隨身攜帶了橡膠女娃,用來解決需求。不過戰俘們一下火車就已被窮困潦倒的蘇聯民眾搶劫一空了,啥都不剩。加上又是日復一日的勞役生活,戰俘們就更加渴望了。

日本戰俘與蘇聯女性都渴望異性,蘇聯女性看守男戰俘,這不是一拍即合麼?產生愛情再正常不過了。

對於自己國家女性與日本戰俘之間產生關係,蘇聯當時也是嚴厲禁止的,被抓到會被開除公職,但即便是這樣,依舊屢禁不止。

不過後來似乎也知道禁止不了了,於是選擇為一小部分日本戰俘開綠燈,允許他們同蘇聯婦女結婚,甚至讓他們加入蘇聯國籍。像哈薩克地區,就曾有19名日本戰俘經過批准加入了蘇聯國籍,留在了哈薩克與當地婦女組建了新家庭。


這一小批被開綠燈的日軍戰俘,都是蘇聯“精心挑選”出來的。他們都是工作效率與積極性都極高的人,甚至是能主動參加一系列勞改競選,勇爭勞改第一的那種人。總之,服從意識超強。

對於其他的大部分日本戰俘,蘇聯依然是堅決不同意。很多日本戰俘與蘇聯女性的愛情沒有走到最後,都是以悲劇收場,俄羅斯近些年也拍過很多影片來披露這日本戰俘與蘇聯女性的愛情悲劇。

其實日本有一部分戰俘能夠被允許與蘇聯女性結婚已是奇蹟了!因為像其他國家的戰俘,比如德國、意大利、匈牙利的,都不曾被允許,或許是他們幹活沒日本戰俘乾的賣力吧!


夏目歷史君


蘇聯在打贏德國之後,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修整後也是冰強馬壯。斯大林眼見著日本也是秋後的螞蚱,蹦達不了幾天了,是時候摘取果實了。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第二天100多萬蘇聯紅軍開始對駐紮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動了猛烈的進攻。

此時的日本關東軍雖然人數有70萬之眾,但是基本屬於臨時拼湊的隊伍,在蘇聯紅軍是進攻下幾個照面就損失了近十萬人,剩下的60萬成為了蘇聯軍隊的俘虜。


對於這60萬日本關東軍俘虜,蘇聯可是有著迫切的需要。

在二戰之前,蘇聯人口1.6億;在整個二戰中,蘇聯損失了2700萬人口,戰全國總人口的1/6,這其中大多數是成年男性。

巨大的人口損失導致戰後的蘇聯極度缺乏勞動力,而這60萬日本俘虜當然是被蘇聯人帶去天寒地凍的西伯利亞做苦力了,而看押這些日本俘虜的大多數都是蘇聯女性。

當時蘇聯還面臨著另外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男女比例失衡,導致大量的蘇聯適齡女性找不到對象。所以問題就產生了,不少看押俘虜的蘇聯女性和俘虜們之間產生了一些不一樣的感情。

蘇聯當局對於這種現象一開始是禁止的,但是還是有不少蘇聯女性不怕死的和日本俘虜走到了一起。鑑於這種情況,蘇聯稍微放寬了尺度,允許極少部分的戰俘加入蘇聯國籍,並和蘇聯女性組建家庭。當然,這只是極小部分的日本戰俘才有的待遇,像德國戰俘是完全沒有可能的。

蘇聯之所以會開這麼一個綠燈,也是迫於當時的國情:

男少女多,導致很多蘇聯女性找不到結婚對象,時間久了,很容易影響社會穩定。與其嚴防死守,不如適度允許一部分日本戰俘加入蘇聯,與蘇聯女性結婚。


胡史亂翔


二戰結束後蘇聯,男女比例嚴重失調。這一切都是因為二戰中,德國與蘇聯的歐洲東線戰場是整個二戰中最為激烈的,人員傷亡最大的戰場之一。德國戰車對蘇聯的男性減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據不完全統計,1945年二戰結束後的蘇聯男女比例一度達到了1:2.7。部分地區這一男女數量差距還要更大。


在蘇聯勞改的50萬日本戰俘

我們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歐洲戰場結束之後,也就是德國被蘇聯以及美英等聯軍兩側攻擊佔領之後,世界法西斯軸心國便只剩下了日本一個國家在艱難地做著最後的掙扎。

隨著斯大林的一聲令下,1945年夏天,蘇聯紅軍以摧朽拉枯之勢,從蘇聯的遠東地區南下進入中國東北地區,與日本駐守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展開了激烈的戰爭,並且利用很短暫的時間便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可見二戰後期的日本關東軍戰鬥力已經大大降低,面對身經百戰的蘇聯紅軍很快便敗下陣來。投降做了蘇聯的階下囚。


蘇聯將俘獲的50萬日本關東軍押送回了國內,此時剛剛經歷過衛國戰爭以及對德反擊戰爭的蘇聯男性勞動力稀缺。蘇聯當時很多工作都是由婦女在完成。因此將俘虜的50萬日本關東軍,送去了蘇聯的勞改所進行改造。這樣大大的減輕了蘇聯勞動力稀缺的緊張狀況。但是一種奇怪的現象卻發生了!

蘇聯女性愛上年輕力壯的日本俘虜

資料顯示蘇聯在二戰結束後,大約多出了一千多萬的年輕寡婦,這樣數量龐大的年輕寡婦和適齡未婚女青年們構成了主要的生產力,一方面負責著國家的生產和管理,另外一方面承擔著生理上需求和家庭上的種種負擔。因而十分渴望能夠組建一個新的家庭。



儘管蘇聯官方一在嚴厲禁止,蘇聯女性與日本戰俘及其他各國戰俘通婚或者組建家庭,然而在幾年的相處過程中,到了1947年,蘇聯國內已經出現了很多負責看管日本戰俘的婦女與自己所看管的戰俘產生感情這樣的醜聞。進而屢禁不止,隨後更是有些人組建了家庭,繁衍了子孫後代。


為何是日本丈夫生的蘇聯女性的喜歡呢?其實這跟日本人的性格有關,相比起蘇聯國內剩下的那些男子們,日本男性簡直是完美男人。蘇聯男性酗酒,脾氣暴躁,愛打女人,且對於家庭十分的不負責任。再加上蘇聯國內男性本就十分稀少,因此很多蘇聯女性將目光轉向了任勞任怨、踏實肯幹、身體強壯的日本戰俘。畢竟這些日本戰俘也正好是20多歲的青壯年。自然法則中的異性相吸的天性打破了戰勝者和失敗者的界限。雙方走在了一起,墜入愛河。


隨著時間的流逝,儘管後來蘇聯將日本戰俘遣返回國,依然有一些日本戰俘願意留在蘇聯國內,加入蘇聯國籍,並且在蘇聯組建了自己幸福的家庭。至於婚後的日本戰俘面對自己的俄羅斯妻子是否生活和諧便不得而知了!


珞珈山的貓


二戰結束之後,大批關東軍向蘇聯紅軍繳械投降,為了報復日本當年對蘇聯的挑釁和損失,蘇聯決定將他們送到寒冷的西伯利亞。

西伯利亞這個地方,如果對歷史有研究的朋友一定知道,這裡是個真正的“苦寒之地”,它位於俄國北部、東至太平洋的西伯利亞,一直是沙俄和蘇聯流放罪犯之地。在那片廣闊而死寂的冰天雪地中,等待罪犯的,只有漫長而無盡的苦役。俄國近代文學家杜斯妥耶夫斯基就曾經被流放此地,在他的作品《罪與罰》中,他將西伯利亞稱作“活死人之屋”,用文學的方式明確告訴世人,到了“活死人之屋”,大多數人活著進來抬著出去。

曾經不可一世的關東軍被一節節鐵皮車載到此地,等待他們的除了無情的嚴寒還有繁重的勞作。

日本道蘭公司(NHK)曾經制作過一部關於關東軍在西伯利亞的紀錄片,真實採訪了從那裡幸運活著回國的日本老兵。提起西伯利亞,這些老兵無一例外都害怕並且“留戀”這個地方。也許有人很奇怪,既然害怕為何還要“留戀”。這個問題大獅倒是可以問您說一說。

雖然在西伯利亞關東軍戰俘們要忍受寒冷和折磨以及繁重的工作,但是他們很多人卻在這裡收穫了“愛情”。雖然二戰宣告結束,但是冷戰卻仍未停止,蘇聯在二戰中經歷了大劫難,青壯年男性被大量消耗。為此,女性穿上戎裝替代男人參加戰鬥並且擔任看守工作。而在西伯利亞,蘇聯看守的男女比例是3/7,其實男性看守根本不足30%,大多數為女性看守。這些女性有肥嘟嘟一身贅肉的蘇聯老大媽,也有金髮碧眼的高挺女青年。

不要小看了這些女性,在這裡她們握有生死大權,那些矮個子黃皮膚的日本戰俘對她們十分忌憚,雖然她們不會親自開槍殺人,但可以將戰俘關在沒有任何暖氣和火爐的小木屋中,不許一夜,就能凍成“冰人”,然後就會被當柴火燒掉。那些生病或者受傷的戰俘用所有的伎倆去討好她們,甚至不惜出賣“色相”。

沒錯,不要認為出賣色相是女性的專利,男性同樣可以。這裡除了偶爾會舉行篝火舞會之外,沒有任何娛樂活動,枯燥的生活讓人發瘋。

在NHK的紀錄片中,有個姓河野的老兵,他對記者說道,當時要想離開西伯利亞,需要開始一種特殊的證明文件,有了這個才有被遣返回國的希望。他看到同鄉的兄弟陸續被凍死,然後被當成柴火燒掉,他擔心自己也有這麼一天,以此可以討好自己的看守長,一名39歲身材高大並且健碩的蘇聯女性愛莎波娃(音譯)。

河野表示自己很刻苦學習,因此會說一些蹩腳的俄語,並且會吹口琴,因此受到愛莎波娃的青睞。河野從外人口中得知,愛莎波娃有三個孩子,丈夫被德國人炸死,孩子交給家人看管,她被派遣到這裡擔任看守長的職務。因為很多年沒有丈夫的原因,愛莎波娃如狼似虎一般,經常將長相英俊體格看上去比較好的日本戰俘帶到自己暖和的小木屋中。這些戰俘也很原因這樣做,因為可以用自己的身體換一些食物和伏特加。

河野通過自己的努力很快就接近了愛莎波娃,然後被帶到小木屋中。河野面對鏡頭笑著說,自己在那間屋子裡待了三天,簡直熬幹了自己,甚至認為自己不能活著走出去。不過那三天也是他最開心的三天,不但有吃有喝,還不用再露天工作,只需等著愛莎波娃回來就行。這三天的“辛苦”,也換來了自由,河野最終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證明。臨走的時候,愛莎波娃送給他巧克力和伏特加還有一枚戰鬥勳章,這枚勳章河野一直保存,他承認自己有些愛上了這個蘇聯女人。

跟河野一樣,很多戰俘選擇了這條路,他們有些是為了矇騙過關,有些是真的與看守們產生了愛情。最後在戰犯大遣返的時候,很多日本戰俘不願意回去,甘心留下陪伴自己的愛人,但是很遺憾,全部沒有得到允許,為此有些戰俘選擇殉情,顯然這是令人悲傷的事情。不過有些選擇與當地女性或者看守結婚的戰俘部分人還是留了下來,但要求必須更換國籍,為了愛情這些人大都這樣做了。因此在西伯利亞和俄國其他地區現代還有蘇日混血兒在生活。


大獅


根據當時蘇聯的戰後的國內形勢,超過四分之二男性在戰爭中戰死或者戰殘,蘇聯的男人幾乎耗盡最後一滴血而眾多蘇聯女性失去丈夫就是失去主要勞動力等原因,不能自理社會男女不平衡的問題等,嚴重影響蘇聯戰後的經濟發展,從而導致蘇聯人要從戰俘中挑選一些品格好,沒有犯罪記錄的俘虜,特許他們與蘇聯本土女人通婚,這對蘇聯社會也好,女性和戰俘的人權和生理要求都得到保障,對經濟和社會建設可謂一舉三得。

日本人戰俘也好,德國戰俘也罷沒有犯下任何戰爭罪行的都是普通人罷不能一概而論,士兵是國家的號召下才去打仗,並非都是自己自願的,就算是自願的也是履行自己國家的義務而已,誰不想留在自己的國家中安享太平呢。蘇聯就是根據這些人之常情於情於理給了一些良好品行的戰俘一些機會而已,但總體來說並不是很多隻有少量的一批,這些士兵有一些是高材生,技術員,詩人,音樂家等必須得有專長並且女方同意才能達成通婚。

蘇聯是一個平等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不能聽到西方一些不好言論的就認定蘇聯是一個霸權的國家,虐待戰俘等在二戰結束後的蘇聯是很少發生,因為蘇聯由於戰爭的原因男性的主要勞動力損失人數在3000萬左右,每一個戰俘都是寶貴勞動力,挖鐵礦,等工作在工業發達蘇聯安全設施,工業化自動設施是絕對有的,那些影視作品中採用人工挖掘的區域是非常少也不現實除了憲兵部隊犯下戰爭罪部隊,才會到如此艱苦環境下工作。


歷史的天空歷史的足跡


這事這樣表達也許更合適,二戰後蘇聯當地女性無以慰藉,心懷不軌,蘇聯當局根據實際情況調節政策,允許日軍戰俘在某些方面發揮一定的作用,促進蘇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中加速重建。(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其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60萬戰俘的下場還是很慘的,就是他們心懷不軌,好像出在他們的位置不心懷不軌都不正常了,關鍵是蘇聯軍隊也不是傻子,如果不能及時把日軍戰俘的這種險惡不軌之心撥到正軌,關進籠子裡,那日軍不還得趁機制造第二起諾門坎事件。

開始日軍的60萬左右的戰俘大多數都在遠東地區的礦場等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地方從事重體力勞動,不過蘇聯顯然沒有意識到一下子這麼多戰俘的後勤保障工作,缺衣少食的問題很快暴露出來,就是住的地方也幾乎露天無疑。


這就比較麻煩了,乾的活比牛馬多,比牛馬重,吃的比豬差,住的比狗爛,在這批日軍戰俘精神崩潰以前,身體就先崩潰了,大批的日軍戰俘在“悄無聲息”死亡。

但也有那麼一些幸運的,那就是題幹提到的“心懷不軌”的日軍戰俘,一些思想觀念比較溫和的人就被安排到那些一個婦女帶幾個娃,家裡男人打仗死了的女人家庭,讓這些日軍戰俘接著,地裡的活得幹,家裡的活也得幹,這部分日軍戰俘也被得到特意安排的,而不是他們主動的行為。

他們倒是想心懷不軌,但基本的行動能力早已被蘇軍閹割無遺,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都在蘇軍的嚴密監視之下,稍有異動,很可能挖礦的機會都沒有,直接就槍斃掉了,要不然日軍戰俘1能那麼老實,當然飢寒交迫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處在餓死凍死邊緣的人,是不會有更好的追求的。


歷史三日談


沒有男人的女人比戰俘更危險


青山老鐵


沒聽說過。若屬實,那可能是斯大林的"遠見"。二戰中蘇聯男丁損失殆盡。戰後女人不好找老公,難免出現人口短缺問題。。


王祖蔭1


缺少男人,二戰以後,蘇聯最缺少的是男人


無聊00003


前蘇聯男少!女的多!一箭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