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河南大災為何如此嚴重?

淵底蛟龍


“水、旱、蝗、湯,河南四荒”,水指的是1942年蔣介石花園口決堤阻止日軍南下的黃河水;旱則是1942年席捲河南各地的大旱;蝗則是配合著旱災延伸到河南各地的蝗蟲災害;湯則指人,是說的當時的第一戰區副總司令湯恩伯。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水、旱、蝗、湯”四字包含了不可控的天災,當然也包括了可控的人禍,也就是說河南1942年的大災如此嚴重,純粹是天災人禍的結果。

說1942年的河南大災嚴重,一點不為過,甚至有些詞不達意的輕視感,試想一場能夠死亡300萬人口的災難,那得是什麼烈度什麼慘杜的災難才能達到的效果?

既然說到天災人禍,這人禍就是從這個“水”字上起的,水不是天上來的水,而是人放的水,就是蔣介石為了阻止日軍一路南下的障眼法,雖然後人說沒什麼用,但多多少少在遲滯日軍南下方面還是有些作用。


然而,遲滯日軍不假,但在戕害國人,尤其是河南生民方面,河南自古以來就是天下糧倉,是傳統的農耕文明區,以農業種植為主,沒水不行,水大了不但人受不了,連良田也受不了。

當時放水當年直接絕產,但是國·府下達的徵糧任務只多不少,搞得百姓一邊餓死一邊賣地交糧,後來直接連下種的麥子都沒有,好不容易下發的賑災款,又被河·南·省政·府主席截留。

等到被劃撥到老百姓手中時,播種已晚,只長麥稈不見麥籽,水災過後就是旱災,旱災伴隨著就是蝗災,蝗蟲過處,寸草不生,而老百姓這時候已經沒有活泛的餘地,啃樹皮的都算是還有氣喘的,隴海線沿線餓死的一片一片。

再加上當時抗日戰爭的大背景下,蔣介石也沒時間處理這攤子“爛事兒”,救災方面的不利加劇了水災蝗災造成的破壞烈度,使得1942年的大災最終成了戕害河南老百姓的大難!


歷史三日談


我的老家,就是電影1942的發源地,河南延津縣,也是作者劉震雲的故鄉。1942年,我曾祖父25歲,我曾祖母22歲,她們在那一年結婚,是我曾祖父用一瓢小米換過來的。我曾祖母是14年年底去世的。看過電影1942後,我問過曾祖母那時候的事兒,那時候已經已經九十多歲的曾祖母腦子已經多少有點糊塗,但是我一提這事兒,她眼淚就簌簌的往下掉,嘴裡叨唸著“都死了,都死了……”,她不願回憶,我也就沒忍心在問過。也是從那時候起,我才理解了我曾祖母的一些一輩子的習慣。

從我記事兒起,我曾祖母說話從來就是三句離不開個“吃”字,真的,我一點兒都沒誇張!她的飯量挺大,但是從來不想讓家人知道她吃的多。自己吃的下,想吃,又不願別人知道她吃的多。就是後來生活好了,誰也不會在意那一點兒吃的,但她一直邁不過自己心裡那到坎兒,子孫輩孝敬的吃的禮品,她也不吃,總是散給家裡的小孩兒,並且會讓家裡人知道她沒吃。後來我懂事兒了,就經常偷偷的往她那屋裡放吃的,很小心的,不能讓她認為家裡其他人知道她吃了東西。2014年,曾祖母去世,她這後半生就是在一個“吃”字上推推委委中度過的,我姑奶(爺爺的妹妹)上了一個大貢,十桌吃的,從靈堂一直襬到街上,我姑奶說,她娘一輩子沒吃飽過……。

她去世後,我身邊已經沒有經歷過那場災難的人,曾祖母沒說過,我也不知道當時是怎樣的嚴重,唯一的瞭解,就是我曾祖母一生的習慣。


小明他大伯


1942年這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這是日本人全面侵華的第五年,此時的日軍隨時準備進攻河南。面對此時來勢洶洶的日軍,河南隨時都有淪陷的風險。更準確的說,河南淪陷只是時間的問題,軍事力量差距實在太大,國軍只能儘可能的防守,消滅更有的日軍有生力量。


1941年河南發生天災,基本整個河南省基本顆粒無收,這時候許多百姓家裡就已經揭不開鍋了,只有那些稍微富裕的百姓家裡還有些存糧。到了1942年春天,情況更加嚴重了,存糧都基本上已經吃完了,國民政府知道河南受災情況但是遲遲沒有作為,一直沒有賑災。

不僅如此,由於日本人步步逼近,負責保衛河南的國軍需要大量軍糧。第一戰區長官蔣鼎文曾多次催促省政府繳納軍糧,用來保證在河南抵抗日本的幾十萬國軍將士的後勤,這些軍糧自然需要河南省百姓繳納,這就極大加重了河南百姓負擔。再加上大戰在即,地方官員更加無所畏懼的貪汙腐敗,根本不管底層百姓死活。



上圖的孩子因為吃了泥土不消化肚子腫大

就在這麼一種情況下,河南省百姓被迫開始逃難,朝西安逃荒才能尋找活路。據不完全統計,在這次大災中起碼有三百萬被活活餓死,逃荒路上餓殍遍野,場面極端悲壯。在這場大災中,吃樹皮,吃觀音土,吃草根,吃石頭的現象隨處可見,甚至出現了許多易子而食,人吃人的現象。關於這方面的歷史推薦大家看部馮小剛的電影《1942》,比較真實的還原了當時的場景。


麥地傳奇


1942年的河南大災是天災,更是人禍!天災可抗,人禍難逃。人禍最主要的是日本侵略!不過,對於河南大災,國民政府自己也難辭其咎。

首先,李培基作為河南一省之長,面對河南大災,竟然向重慶報告說“河南的糧食收穫還好”!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向蔣介石彙報河南大災的事。但是,由於地方政府瞞報災情,導致蔣鼎文被中央訓斥了。36集團軍的司令李家鈺去重慶向何應欽彙報河南災情時,也被何應欽以“地方政府沒有報,軍隊報告就是無效”為由,頂了回去。也是因此,蔣鼎文為首的軍方,與李培基為首的地方政府產生了矛盾。

1942年10月份,蔣介石的中央政府派張繼和張厲生兩位大員刀河南視察災情的時候,李培基警告各地代表不要把災情說的太嚴重,李培基自由辦法。各地代表比較有良心,如實彙報,讓兩位大員非常吃驚。

面對中央大員的詢問,李培基彙報說:"起初看到二麥麥苗秀豐,不會不下雨,誰知道皇天這王八蛋刮來一陣黃風,一夜之間把麥苗全刮幹了。"張厲生又問:"有了這樣情形,為何還不報災?"李培基說:"我見早秋長得還好,誰知皇天這王八蛋又來個捋脖旱!"(當地方言,掐脖子之意)。

1942年6月的西安軍事會議,蔣介石將徵糧食作為縣長的考核指標。在縣長們的考核中,糧食佔考績的百分之三十五,抓壯丁佔百分之三十五。

許昌縣長王桓武,預計當年收成是以往的八成,實際只有一成。而他為了完成任務,依然按八成的標準收糧食。不交糧食的,繳不夠的,王恆武就派地方自衛團的團勇挨戶坐催。住在百姓家裡,逼著百姓砸鍋賣鐵交糧食。在災害中,許昌縣死的亡人數是最多,死亡183472人(1943年數據)。

1942年,王桓武提出的徵糧口號是“寧可餓死十個老百姓,不叫餓死一個兵,為抗戰軍事第一也。”

1944年春,在當地士紳多次聯名控告下,王桓武被免職押往洛陽軍事審判處受審。抗戰勝利後,他打算叛國,被老家的團勇活埋了。

1938年,花園口決堤,為阻止日軍西進,蔣介石政府採取"以水代兵"的辦法,炸開花園口堤壩。從此以後,河南災荒不斷。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數十萬國軍在黃泛區兩側,與日寇隔岸對峙。1937年—1942年,河南的出兵出糧數量都位列全國第一。數十萬國軍要在河南就地解決糧食和兵源問題。無意給河南的災害,雪上加霜!

在當時,河南流行一句民諺“河南四荒,水旱蝗湯”。這個湯,指的就是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湯恩伯!湯恩伯的部隊在河南省內,任意欺壓當地百姓,隨意拉壯丁,搶掠百姓糧食和財產。也是因此,當時百姓流傳民謠說:“寧可日軍來燒殺,不要國軍來駐紮”。

國民政府官員貪汙腐化,連救災物資都貪汙。

國民政府參政委員郭仲隗,好不容易從中央爭取到2億元法幣的賑災錢款。結果,經過層層盤剝,最終只剩下8000萬元賑災;後來,中央又追加3億平糶款,用於從外地購買糧食。結果,被河南省府政秘書長馬國琳,和當時的河南工農銀行行長李國珍用於投機倒把。直到半年後,才買回來糧食。


勇戰王聊歷史


簡單說原因主要有五個:一是日本侵略;二是蔣介石下令炸開花園口黃河大堤,導致黃河氾濫;三是連年大旱;四是大面積蝗災;五是政府救援不力。

1942年河南發生的大饑荒,起因可以源自1938年抗戰全面爆發,蔣介石下令炸開了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黃河水氾濫東南流,淹沒了河南東南部以及再往東南的廣大地區,為以後的蝗災留下隱患。

黃河氾濫、日軍蹂躪再加上連年大旱、遍地蝗災和政府的救援不力,導致了這場慘絕人寰的大災難。

慘狀無法用語言描述,比電影《1942》展現出來的還要慘。銘記歷史,不忘歷史,珍惜現在。當時的慘狀用語言難以描述,看看當時英國人拍攝的照片吧,真慘!

更多照片請查看本號推出的相關資料!

深色為日本佔領區

瀕臨餓死的災民

餓死的災民

啃食樹皮

能吃到的樹皮都被吃光了。


科普歷史


1942年對於河南大部分地區來說,是一個災年。在抗戰進行到最艱苦的1942年時,爆發了一場慘絕人寰的大饑荒,300萬人死於飢餓。


這個數字真得是很驚人,但是當時的情景更是讓人無法想象。


當時人們基本上沒有糧食可吃了。他們吃什麼,吃草根、草籽、樹皮、雁子糞便(找裡面的草籽或種子)等等。你以為他們有了這些就不會餓死嗎?不,這些在當時基本上也都沒有了,能吃上這些已經算是不錯的了。人們這個時候,開始吃上了最絕望的食物“觀音土”。


所以悲慘的局面出現了,遍地餓殍。人們賣田地、賣家產、賣妻兒,甚至出現了人吃人、野狗吃人等駭人聽聞的事。當時每天都會有許多人餓死,而活著的人就像由幹骨組成的一樣,面無表情地行走在死屍間,或呆坐在死屍間。



這個場面真是讓人無法想象,簡直就是人間地獄。


但是歷史上也不是沒有出現過大災,那為什麼 1942年河南的大災如此嚴重呢?


一、 自然災害


當時一個春天都沒有下雨,麥收平均只有一二成。在麥收後,人們只好把希望寄託在秋季,希望秋天會有一個好收成。可是誰知一夏又沒有下雨,早秋的苗幾乎全都枯死。


晚秋即使有些地方勉強種上,也因為雨不及時播種太晚。這時的禾苗即使長得還算茂盛,但是它並不結實生籽。這一年可謂是大旱年,造成這次大災基本上遍及全省,沒有一地一縣得以倖免。

可是屋漏偏逢連夜雨,這一年還出現一災,那就是蝗災。


夏秋之交,蝗蟲又來襲。漫天遍野,遮天蔽日,那場景真是害怕。它們落到田間,禾苗立刻被啃光。有些有井的地,本來可以依靠澆水,應當有點收穫的。可是這幫蝗蟲,在它們過後,讓那些人們完全絕望了。


二、 人為災害


自然災害在當時已經很嚴重了,但是人為的災害又大大地加劇了當時已經非常嚴重的災情。



為阻擋日軍西犯,蔣介石炸開黃河大堤


1938年2月,日軍發動豫北作戰,中國軍隊節節抵抗後退至黃河以南,至此豫北全境淪陷。同年5月,日軍發動了豫東作戰。6月初,日軍攻陷開封、中牟,向鄭州進逼。為了阻擋日軍西犯,蔣介石密令在鄭州花園口炸開黃河大堤,洶湧的黃河水向東南奔騰而下。


滾滾黃河淹沒了河南、安徽、江蘇三省所屬44縣5.4萬平方公里土地,89萬百姓在水中喪生。黃河水退去後,形成了長達400多公里的黃泛區。豫東平原的萬頃良田一下子成了沙灘河灘,無法再種糧食。


前線幾十萬軍隊的軍糧負擔,加重了河南人民的災害。


蔣介石為了抗戰,認為“軍事第一”,必須保證軍隊的糧食充足。在那個災荒的時期,不僅沒有積極救災,還加強了剝削壓榨,逼著河南的百姓交糧交稅。稍有遲延,便抓入鄉政府禁閉室拘留。而且還加上清理歷年的天賦積欠,更是火上加油。


在這樣的災年,老百姓哪還有多少糧食啊!沒有辦法的百姓,只好賣土地。而許多農民把收打的一點小麥被迫交出去以後,便生活沒有了著落,被飢餓逼迫無奈就出現了全家投河和服毒的事情。沒有自殺的,有扶老攜幼,逃荒他鄉的。還有的則困守著自己的家園,坐以待斃。


出現了私吞災款,中飽私囊的現象


1942年國民政府撥給河南數億鉅款用來購買平糶糧,但是這筆款被河南省某些官員和農工商銀行的某些官員,利用職務之便,勾結奸商,貸放車皮,囤積居奇,中飽私囊。



直到1943年春天,新麥已出,才把高出市場價的發黴的“平糶糧”從陝西運到河南,強迫災民購買。這非但沒有起到救災的作用,反而還加重了災民的苦難。


就連當時三青團的小頭目王汝泮這樣的人,也居然利用職權,把200萬的救災款直接盜竊回家去買了地。


這些中飽私囊的情況,無疑又加重了當時災民們的災情。


1942年的河南大災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讓我們不忘歷史,同時也是一個借鑑。希望歷史不會重演,當然我們也要珍惜當下的生活,更要珍惜每頓飯的糧食。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1942年河南大災為何如此嚴重?其實很多不明白的原因,把數字拿出來就很好理解了。

當時河南的損失有多大?

河南的1942這所以出名,是因為1942年河南一共死了300萬人,而當時河南的總人口,只有3000萬左右,也就是十分之一的河南人在當年被餓死,也就是說如果當時有十年是這種情況,河南這個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就會徹底沒人了。天災人禍在民國時期是年年有,餓死人更是家常便飯,但如此之大的規模,造成如此慘重的人員損失,這在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當時的河南災民,一個即將餓死的男人摟著已經餓死的孩子

當然說到1942年河南的災難,有些人會說當時是抗戰時期,本來國家就有難,所以賑災不利似乎也情有可原。這樣說乍看起來似乎有些道理,當時確實是國難臨頭,日本侵華如火如荼。但如果考慮到河南和河南人在抗戰時做了什麼,恐怕就更能理解這次災難對河南人的心理產生了什麼影響。

河南對抗戰貢獻和遭受的損失

抗戰是國難,而身為中原人的河南人自然首當其衝。自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以來,河南到1942年一共為國家提供了156萬士兵,在抗戰的前5年是出兵人數最多的省份。而河南歷史上一直是中國最大的糧食產區,到現在仍是如此,河南一省的小麥產量仍然能佔到全國的1/4左右。在抗戰時,河南也一直是為抗戰軍隊提供糧食最多的省份。

抗戰時各省出兵人數,河南在全面抗戰前五年是最大兵源省,全面抗戰整個八年也排名第二

但河南人在抗日戰爭時期卻有什麼樣的遭遇呢?1938年6月9日,在蔣介石一再命令催促下,國軍將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挖開,致使黃河改道,在河南形成了大範圍的黃泛區,而這些行動,事前卻沒有針對老百姓做任何的防災準備,致使河南有140餘萬家庭流離失所,800萬畝耕地被淹,89萬民眾死亡,遇難人數接近南京大屠殺的三倍。可以說在抗戰中,河南一如繼往地在國家有難時站在了最前線,同時也一如繼往地付出了最大的犧牲,遭受到了最大的損失。

1942大災的原因及影響

而花園口決堤之後,河南形成的長達400公里的黃河氾濫區使曾經的糧食主產區豫東地區的耕地,幾乎完全無法耕種。黃泛區使大量民眾淪為災民,極大地加重了河南的糧食壓力。而之後幾年,黃河頻繁改道,一些原來的河道在黃河改道之後又暴露於陽光暴曬之下,在1942年河南的大旱中又成了蝗蟲滋生的溫床。而在當時,普通農民根本沒有任何有效的滅蝗手段,很多時候面對鋪天蓋地而來的蝗蟲,只能任由其把還沒成熟的莊稼咬噬一空,所以當時的蝗蟲表面上是在吃莊稼,實際跟吃人也差不多。

近年發生的蝗災場面,大家可以從中想像1942年河南的蝗災,而當時的農民可沒有任何有效的滅蝗措施

這就是1942年河南人面臨的四場災難其中的三個,即水、旱、蝗。而第四個災難就是雪上加霜,甚至是落井下石的湯。什麼是湯?就是黃埔系骨幹將領,蔣介石的得意門生湯恩伯。在1942年河南遭遇空前大難的情況下,湯恩伯仍然在重災之區大肆征斂,在一些地區甚至將農民所有的收成收走,而且許多逃荒的災民甚至在逃荒的路上還會被湯恩伯的軍隊洗劫一空。湯軍在河南的這些作為,在客觀上大大加重了河南的受災程度。而這四種災禍裡,至少三種都跟國民政府的作為有直接或者間接的聯繫,所以從那時起,國民政府就在河南人心盡失。

1942年,一對即將餓死的父子

正因為如此,在1942年之後,河南人把古籍《周書》中的“天有四殃,水旱饑荒”這句話做了改編,來描述河南當時的災難之慘和災難之源,即“河南四殃,水旱蝗湯”。而河南十分之一的人就在一年之中,死於這四種災殃。同時還有400萬人被迫逃荒到陝西、山東乃至江浙等地。

和水旱蝗並列的河南第四殃湯恩伯(左前)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可憐當時的國民政府竟然連這個如此簡單的道理都不懂,在河南為抗戰做出如此之大的貢獻與犧牲的情況下還在背後捅刀子,所以它在不到7年之後就失去政權其實也一點都不冤了。


桃花石雜談


2012年,由劉震雲編劇、馮小剛執導的電影《1942》上映,成為當年的熱劇,同時也掀起學術界、輿論界對河南旱災的繼續關注。

實際上,中國區域遼闊、自然條件多樣化,各種災荒及次生災害幾乎天天發生,但為何1942年發生的河南旱災如此嚴重呢?1942-1943年河南旱災之所以嚴重,一方面是出於抗戰時期,各種救助無力實現。另一方面是救濟物資經過剋扣和行政損耗,河南是一個人口大省,難以直接和普遍的惠及災民。

災難突發,可以說是哀鳴四野,在洛陽附近,無人掩埋的死屍隨處可見,河南幾乎成為人間地獄,故而此次旱災是民國時期罕見的大災難。

1942年春、夏直至秋天,一場曠日持久的旱情在黃河中下游兩岸地區(包括河南中、南、東 部)蔓延,造成農民的麥收不過二三成,土地幾乎缺收至極,大部土地均沒有種上。

玉米有的不曾出土,就已乾死,豆子顆粒未收,穀子每畝最高收成量是三升多,壞的不過一升,甚至顆粒無收,吃飯成為大問題。這次旱災不斷蔓延,並擴展至晉東南、鄂北及皖北等地,其間夾雜著風災、雹災與蝗災,直至麥收之後,百餘天未有降水,形成數十年一遇的特大旱災。最嚴重的時期:

逃荒者絡繹不絕,甚至有沿途遺棄或鬻賣子女,甚至把小孩兩腳埋入土中,使其不能跟隨,真是慘不忍睹。

旱災之後次生災害擴大化,蝗蟲肆虐,所過之處赤地千里,災情進一步惡化。而且,黑市橫行,糧食價格暴漲,甚至有錢也買不到。根據統計,河南111個縣中有96個縣受災,其中災情嚴重的有39個縣,受災總人數達1200萬人。據河南省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楊一峰迴憶稱,豫北一帶:

亢旱時間又特別長,自從1941年旱起,秋季歉收,一直旱到去年,三季未收,受災之重,除鄭州一帶外,無處可以比得上。

除此之外,再據災後河南省主席李培基的統計,河南共有96個縣份受災,夏季受災農田總面積5000餘畝,秋季為5463萬畝,平均約佔各縣耕地總面積的86%,收成為四成左右。在一年的總食用量中,欠缺75%的糧食。人性與慘烈不斷升級,旱災慘絕人寰,甚至出現人相食現象,我們通過行政院救濟總署秘書室編寫的《河南善救分署週報———兩年業務紀念特刊》中可見:

河南人幾乎死得路斷人稀。魯山白果樹村竟發現人吃人的慘劇。逍遙(鎮)、許昌、襄縣各地市場,任何物價都比人價貴,長成的少女,只要幾個燒餅便可以換來。
至於路旁的餓屍,街頭的棄嬰,也是數見不鮮。僥倖不死的兒童,也都餓得滿臉盡是皺紋,兩眼泛作灰色,使你不敢相信這是人間!

總體來說,發生在1942年夏秋至1943年春夏的河南大旱災,涉及國統區河南省的60餘縣,受災民眾數以百萬計。

災情如火,戰局亦如火。由於河南地處前線,有下級瞞報、政策失誤、交通堵塞等具體原因。通貨膨脹令賑災款的效力大打折扣,災民在大旱中更難生存。即就是,由於河南地處中日對峙的前線,交通斷絕,國民黨中央獲得災情較晚,地方官員貪汙腐化與救災不力等諸多因素,日本侵略也是要負大責任的。

國民政府雖然採取了緊急下撥救災款、設置粥廠、減免徵實徵糧等各項措施,但成效有限,河南旱災持續擴大並形成災荒,迫使大批災民逃向陝西等地,災民死亡人數約達200餘萬人。國民政府的救濟無能,既是天災,也是人禍,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主政河南,雖然有一些救災措施,不過是杯水車薪,其黑暗的統治最終也倒臺了。

所以,在亂世、在災難面前,人的生命和尊嚴是不值一提的。我們一定要珍惜當下美好安定的和平生活,共同努力實現中國夢。

參考文獻:

江沛:《“哀鳴四野痛災黎”:1942-1943年河南旱災述論》,《河南大學學報》,2014年第3期。

歷史傳訊社,基於共享理念下的歷史學人社區。我們團隊立足於原創,書寫歷史,資鑑現實,努力建設為一個有情懷和質量的新傳播媒體,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與交流!

秦右史


越來越多的人知道1942年河南大災很大原因是由於馮小剛的電影《1942》,從電影中我們看到了餓死數十萬至百萬的人間慘劇。但是導致這場慘劇的原因是由於最近幾年的關注才開始逐漸為人所知,總得來說有以下幾個原因。

1.曠日持久的旱情

1942年春、夏直至秋天,曠日持久的旱情開始出現在河南,並擴展到晉東南、鄂北及皖北等地,其間還有雹災和蝗災等。到了麥收以後,百餘天未有降水,形成了數十年一遇的特大旱災。在當時的河南地區,旱災幾乎波及所有的縣城。受災最輕的縣城收成不過三四成而已,比如豫南各縣本來豐收有望,不料一場大風橫掃一個禮拜,加上陰雨連綿導致了農民只等坐視麥子生芽。受災嚴重的縣城基本上是顆粒無收,比如沿隴海線自西向東的各縣城。

2.戰爭極大的加重災荒

當時去河南調查災情的美國記者白修德認為導致災荒的首要原因在於戰爭。早在1938年的時候,為了抵抗日軍的推進,蔣介石無奈只能下令炸掉花園口的黃河大堤,導致了豫東發生了特大水災,華北地區的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幾十萬人死亡,大批的民眾生產陷入困境。同時由於豫北成為了淪陷區,豫中、豫南地區則是中日交戰的前線,這使得民眾成為了戰時徵糧納稅、支援作戰的大戶。

當時在河南前線的第一、第五戰區的部隊高達70餘萬人,長期的徵糧納稅使得農民無法承受巨大災荒。因為軍隊徵收的軍糧往往相當於全年的收成,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更高。這甚至使得農民不得不賣掉牲口、農具、傢俱來交軍糧。

河南地處中原,比鄰湖北、安徽、河北和陝西等省,一旦遇到災荒,災民本可以多處逃荒的。由於戰爭的關係,向南逃往湖北,湖北同樣處於大旱之中,加上中日正在交戰,南逃湖北生路不大。向北則是日戰區,災民自然不願意去,向東則是花園口炸開以後的黃泛區。所以最後大部分人都是隻能逃亡西邊的。

3.災情上報不及時,救災不力

河南災情雖然嚴重,但是由於通訊不暢,以及國民政府對各地具體情形其實不甚瞭解。特別是常常一些省份為了少交或者減免田賦和軍糧,往往謊報災情來欺騙國民政府。這使得蔣介石1941年下令“非有嚴重情形,不準率行報災之旨,令各省出對於災案,切實查勘,如確實嚴重,應所請減免賦稅。”

1942年6月18日,河南省將災情緊急上報上去,蔣介石於是讓行政院從速調查實情。但是知道10月5日,行政院才多方研究協調出臺了《關於救濟豫省災荒案》的辦法。10月20日,國民政府的張厲生、張繼被派去實地考察災情,並且攜帶了求助款項。11月7日,蔣介石以及相關的人員認識到了河南災情的嚴重性,下令減免賦稅以及緊急救災。


歷史是什麼


看看河南作家劉震雲怎麼描述當時的河南一九四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