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肖賢:看好大成長和小成長公司 公募基金髮展呈三大趨勢

本期嘉賓介紹:來肖賢,申萬菱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研究生、碩士,曾任申銀萬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國際業務總部投資分析師、部門副經理等。2004 年加入申萬菱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歷任監察稽核總部副總監、公司督察長、公司副總經理。

從1998年到2018年,中國公募基金業已經走過了20年。作為公募基金行業資深業內人士,他如何看待過去20年中公募基金取得的成就以及可能存在的遺憾?他對下一個20年有何設想?未來公募基金髮展將呈現出哪些趨勢?行業領先者會擁有什麼特徵?他對未來中國經濟怎麼看?對此,東方財富網邀請到了申萬菱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來肖賢先生做客《財富觀察》欄目,跟大家分享精彩觀點。

來肖賢在接受採訪時介紹指出,未來公募基金髮展主要有三大趨勢:一方面,基金公司將把風控技術融合進去;另一方面,互聯網的應用會深深地滲透到基金管理的全產業鏈當中;同時,公募基金行業達到一定體量以後,會開始進行整合,中小公司如果想生存下來,就必須走差異化道路。

來肖賢表示,未來能夠作為行業領頭羊的公募基金應該具有三方面特徵:1)強大的渠道能力;2)過硬的投資管理技術;3)優秀的管理體制和機制。

對於未來A股市場哪個板塊更有機會,來肖賢認為,經受的折磨越大,未來這個板塊一定是最有前途的。他看好前期有高比例技術研發投入的大公司以及科創型的小公司,前者在未來會爆發出非常強的盈利能力,後者將深耕於特定的細分行業。

以下為採訪實錄:

主持人:今年是中國公募基金行業成立20週年,這20年中您覺得國內公募基金的發展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又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呢?

來肖賢:對這個行業來說,20年其實是從起步、再到成長的過程,歷時比較長。過去20年,從規模來看,這個是毋庸置疑的,整個公募行業管理的資產已經超過20萬億,在中國整個大資管行業中處於非常強的地位,這個我就不多說了。

另外,我覺得20年中公募基金行業培養了一大批精英人才。同時,從一開始建立的一些制度和體制,保證了整個公募基金行業的透明、規範,以正面的形象,為社會上所有公募投資人取得了非常好的收益,應該說這些成就是非常巨大的。

在這一塊我覺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成就,目前來看公募逐步分支出來的很多資產管理公司、平臺,他們的人才其實是公募發展20年後精英人才的溢出。也就是說,它帶來的效應不僅表現在收益方面,而且更多的是整個國家,為整個社會的財富管理,提供了很好的精英群體,它已經不只侷限於公募行業了。

當然,雖然取得了這麼大的成就,其實還是有很多的不足。我們看到公募基金規模已經超過12萬億,但是我們看到的是什麼呢?在這12萬億當中,我們的結構不是特別令人滿意。在主流的股票市場的資產管理資產中,07年最高的時候佔了整個流通市值的28%,但到18年中期的時候我們只佔了3%,那麼這是什麼概念?這意味著非常主流的A股市場的佈局,在這幾年是持續下降的。儘管公募基金從4萬億不到,增長了200%,達到了以前的3倍,但是我們在主流戰場中的地位是下降的,這個背後其實說明什麼?就是投資於證券市場的這些投資者,公募基金給他們的吸引力下降了,在過去20年中,這是一個很明顯的問題。

另外一個問題,不光是在股票市場,公募基金能運用的工具是非常有限的,那麼在這樣的一個狀態下,我們提供的產品可以滿足投資人需求的,應該說也是在非常狹窄的一個範圍內,所以現在的整個公募基金行業,其實不光是公募基金,包括我們的專戶,能不能做到全方位地為客戶提供理財服務,其實從這一方面來說,我覺得還處於一個比較初級的階段,這一塊未來的發展應該還會很大。

主持人:

剛剛提到了公募基金行業中存在的不足,如今我國正處在資產管理大時代的風口,您覺得未來國內公募基金的發展會呈現出哪些趨勢?

來肖賢:公募基金的發展趨勢可以分幾個方面來看。一個是從基金公司本身,包括公司運用的技術,還有本身的進化角度,基金公司會越來越把風險管理的技術和現在投資管理技術進行融合。

我剛才講到了一個問題,就是說我們本身的投資與風險資產,現在當然最多的是股票資產在下降。那麼從客戶角度來看,他們的選擇越來越多。公募基金管理人管理的是一些什麼產品?固收類的產品、貨幣類的產品。那麼他之所以做這樣一個選擇,其實有很多的原因。一方面,這麼多年來整個市場中投資人的風險偏好持續下降。另一方面,基金尤其像股票基金,每年以高於8%的增長在為投資人提供回報。

但是如果我們做一個客戶調查會發現什麼呢?其實客戶的感受不是這樣,尤其是投資股票基金的客戶,或者是投資混合型基金的客戶,都不是這樣。什麼原因呢?因為基金的業績波動太大,如果我們拿年度為週期來考核,會發現什麼問題?很多情況下,我們出現了一個大牛市,或者某一年業績非常好,某些基金排名非常好,收益率也很高,但第二年它會下降得很快。

這個是什麼概念呢?就是說投資人可能在業績最好的時候進入到投資人群體來,那麼經過一年或者說從短於一年的小週期來看,他可能後面是虧錢的。

為什麼會產生這個問題?其實就在於,我們過多地強調,投資在一個很短的時間的收益率。但是我們從投資也好,從風控也好,其實沒有考慮到在追求收益率的同時,我們承擔了市場的風險,那麼這些風險導致了投資收益率會產生比較大的波動,回撤也是非常大的。那麼這樣的話,投資者的感受是非常差的,尤其是經過很長時間以後,投資人反反覆覆在這個波動當中,而他實際上是很難承受當中的波動,去完成一個非常完整的投資週期,導致他的感受和我們自己計算的投資收益,會有非常大的一個反差。

那麼怎麼去克服它呢?我覺得各個基金公司會越來越多地把風險管理的理念運用到投資裡面來。也就是說,我們在構建組合做資產配置時,在歸因收益的時候,都要考慮風險的存在,把波動和回撤控制住。這樣的話我覺得投資人在未來幾年的投資裡會感受好得多。從基金公司層面,把風控技術融合進去,我覺得這是一個比較大的趨勢。

另外一個趨勢,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看到了,投資者也好,整個社會公眾也好,都觀察得到。就是互聯網金融,尤其在我們基金投資方面的應用,我覺得這將是未來迅速演化的一項,將體現在技術或者模式上。最開始互聯網的應用,大家都看到了,是從貨幣開始的,是從最低風險端的產品擴展開的。未來我相信互聯網在集聚了很大一批年輕的或者新生的投資人以後,它一定會深深地捲入到我們整個基金管理的全產業鏈當中來。這是一個相互融合的過程,互聯網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壯大,它的群體不斷地壯大。從基金公司角度,它會逐漸擺脫掉單純對線下渠道的依賴,會把基金投資的理念,更快地推向社會公眾。我覺得這是第二個層面的趨勢。

第三個,我覺得是跟我們的行業發展有關,大家可以關注到現在行業達到一定體量以後,它開始進行整合,這個整合的趨勢未來一定會反應出什麼?就是極化的現象越來越顯現,頭部的公司,它整合資源的力量、發展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市場佔有率也會越來越高,而且它有用的資源也會越來越多。以前我們說頭部公司,可能在十年前頭部公司跟中游的公司差別不大,甚至可以說它在一個平臺上,只不過是量上有差別,但是到了今天以後,頭部的公司和中下游的公司,其實已經不是一個量的概念,它可能在一個平臺方面已經有了非常大的差異。

這也帶來另一個問題,就是說中小公司如果想生存下來,我們以前還說中小公司要發展的問題,但是現在要談的是中小公司的生存問題。中小公司如果還想生存下來,就必須走差異化道路,它要精準地定位。所有的競爭,和其他同行的相對優勢,都是通過差異化和精準定位來開展。我相信在未來更長的過程中,頭部公司,不能說是前三位吧,我們說第一層次,比如說TOP10,其實它們也要進行一個分化。因為每一家頭部公司,在擁有的相對優勢和資源方面都有很大差異。所以未來即便是頭部公司,也會產生很大的分化。

我剛才簡單地歸納了一下,這三個方面,就是基金行業會走的未來一個大的趨勢。

主持人:您能不能聊一下對互聯網基金髮展趨勢的看法?

來肖賢:剛才稍微提到一點,我現在把互聯網用在我們基金行業,稍微做一個簡單的回顧。其實互聯網進入基金行業,應該來說是為時不長的一個現象。最開始的時候,大家沒有意識到互聯網對基金行業會產生這麼大的衝擊。因為我們本來一直認為基金行業是一個人力資源加上技術層面,這麼一個因素構架下的產業。

但我們突然發現,互聯網進來了,帶來了大量的長尾客戶。在早期它確實是需要長尾客戶,因為早期互聯網提供的產品和這些長尾客戶,應該來說是非常吻合的,是一個相匹配的過程。因為像早期的貨幣基金,我們現在來看它也是屬於風險最低的這一層的基金,那麼對於絕大多數長尾客戶來說,他持有這種貨幣基金,相當於是獲得了一種體驗——花很小的資金,基本上談不上資產,可能都是零錢,就獲得了在互聯網上進行理財服務的體驗。其實這跟投資者去做資產管理或者說他的財富積累,其實都還沒有關係,因為那一點資金量實在太小了,但它獲得的是一個體驗,互聯網進入到基金業,其實最早是從一個體驗入手的,把這些客戶納入到了資產管理的領域。

一開始大家都沒有把它當作是很主流的東西,但是現在看來這是越來越主流的事情。因為有幾個這樣的標誌,一個是我們行業當中出了一個“巨無霸”,這個“巨無霸”恰恰是通過互聯網的這個路徑,獲得了非常巨大的市場份額和行業地位。第二個,現在你去任何一個基金公司,它都不敢說自己沒有電商,說自己不幹互聯網業務。也就是說,互聯網已經滲透到了每一個基金公司,滲透到了每一個基金公司一定層面的客戶。

現在的互聯網基金,應該說比以前跨出了很大一步,為什麼這麼說呢?以前最早的互聯網,它提供的基金和服務,就是以現金管理為主,那麼這也是很正常的。我相信互聯網它最大的作用,它能夠快速推廣,一定是風險最低的,同時最容易被大家接受和認識的一種基金。

還有一個很重要,大範圍的推廣,像我們基金行業二十年做客戶培育的工作,但是互聯網這一塊到今天也才五年的時間,我們說主流發展才五年的時間,你怎麼去把投資管理這麼複雜的東西灌輸給客戶?因為它把資金導進來,同時要把很多知識、經驗和所有的這些東西,要灌輸給那邊的客戶,其實它有一個要標準化的產品作為載體,產品越複雜對它來說傳遞的信息的損耗是越大的,它的客戶是越難理解的,那麼它的互聯網銷售的適應性也差。

這兩年我們也越來越關注到互聯網基金,其實除了貨幣基金以外,越來越多地把風險和收益比的矩陣逐漸往上挪了,通過標準化產品的方式逐漸往右上方移動,也就是說,風險逐步加大,但是它標準化程度也很強,客戶還是越來越多,互聯網端的這些客戶,也越來越能夠理解基金管理是怎麼回事,每一類基金產品的風險度是什麼樣的。

也就是說,它在互聯網那端的客戶,除了最早的小白客戶以外,它通過培育,那一批客戶逐漸成熟起來。同時還有一批以前不是在互聯上的線下客戶,逐步也開始往互聯網的線上客戶遷移,這樣一個過程其實是合流,現在線上、線下客戶在互聯網這一塊逐步合流,這樣的話也會使互聯網承載的產品,在風險和收益的矩陣方面向右上方遷移。

我們看到,現在互聯網也開始推廣指數化的基金產品,推廣固收的產品,而且推廣的速度比我們原來想象的要快得多。我們這個行業的指數化產品,是很晚的事了,剛開始我們是以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主動管理為主的,後面才開始指數化,但我們現在看到在互聯網和基金行業的相互演進過程中,它的這個技術路線和產品路線,與以前的傳統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它的速度會非常快。

那麼同樣,除了這些產品以外,互聯網基金在客戶服務方面,包括跟客戶建立線上的社區,讓管理人更貼近客戶,這些面向客戶的服務、陪伴,這一塊其實都是以前我們在做線下業務時候所做不到的東西,但是互聯網已經幫我們在線上建立了一個投資的家園,讓基金管理更加貼近於客戶。我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能夠這麼近距離地貼近我們的客戶,這麼快速度地響應我們的客戶,這就是互聯網帶給我們的東西,我想未來互聯網肯定還會朝這方向走得更快。

主持人:隨著國內公募基金數量不斷增加,基金業的競爭也日趨激烈,您覺得未來能夠作為行業領頭羊的公募基金應該具備哪些特徵呢?

來肖賢:我剛剛稍微提到一點,其實作為行業的領頭羊,它們可能是有千差萬別的,一定有非常大的差異,所以它們才不會相互重疊,才能夠有各自非常大的市場份額。所以刻畫這個東西其實是很困難的,我想過這個問題,我們在定義未來行業領頭羊或者我們說的行業領先者,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

我們可以做一個最簡單的刻畫,實質性理解基金管理行業只需要從三個維度。

第一個是什麼呢?是資金流,所謂的資產管理肯定得有資產,得有現金。那這些從哪來?一定是從客戶端來。客戶又怎麼來呢?我們現在絕大數的客戶就是兩個來源,一個是渠道過來,還有一個是自己的機構直銷過來。但是從未來來說,我相信作為一個普惠金融,或者說作為一個為公眾理財的金融機構來說,渠道還是主流的來源,因為就算是機構客戶,也可能是從渠道過來的。所以渠道是一個層面,就是如果我們定義資金和渠道掛在一起的話,那麼渠道是刻畫領頭羊基金公司中的一個維度。

那麼另外一個維度是什麼?是自身投資管理技術,這個管理技術其實是涵蓋著投資管理和風險管理兩個最核心的東西,這兩個技術相互促進,才能真正在理財服務中達到收益率和風險的目標。也就是說,技術涵蓋了產品、投資,還有風控,那麼這是第二個維度,一個公司應該具有優秀的投資管理技術。

第三個維度是什麼呢?第三個維度跟公司本身的經營管理組成一個平臺,就是公司的體制和機制。一般人會認為這好像跟公司經營沒關係,但實際上是有很大關係的。因為體制和機制最後會產生什麼?就是可以在這個平臺上用最有效的方式去匯聚和整合技術、人力資本,這是很重要的。

也就是說,我們通過這三個維度來刻畫未來我們行業的領先者、領導者。其實到目前來看,即便一個公司現在已經處於行業第一,那麼它是不是三個維度都能夠做到碾壓對手呢?其實做不到。在這三方面都很強的公司,其實是可遇不可求的。你可能有很好的渠道,我們以前一直在標籤化,或者我們把基金公司分類,銀行系、保險系、券商系,還有其他系。這樣分類的潛臺詞就是,基金公司是不是擁有渠道或者客戶基礎。

三個方面都有著強大優勢,或者是說三方面都領先於人家的,這是很少的,鳳毛麟角。但是我相信,未來的領頭羊其實它做好兩個,就已經可以非常強地領先於其他對手。我覺得在這個行業中如果要生存,你只要有其中一項很強,那麼相伴而生地可能都會慢慢發展出另外一項強勢。

但是你如果三項都很強,我覺得這個是非常困難的。要達到機制方面的領先,比如說你這個公司本來沒有渠道的,但是我的機制很好,我的技術也演化得很強了,我通過技術上面的優勢,創造出了需求,我們現在行業中也有這種公司,但是這種確實是非常頂尖的公司。

當然除了這三個維度以外,我們還可以說很多其他維度,比如說文化很好,或者是其他什麼方面特別強,但是我相信從上述三個維度就可以很好刻畫了,其他都是從這三個相對獨立的維度演化出來的,就不再展開去刻畫了。我覺得通過這三個要素,已經足夠把未來非常重要的幾個因素刻畫明確了。

主持人:您認為跟其他基金公司相比申萬菱信的核心優勢是什麼?

來肖賢:其實我相信每一個基金公司在行業中經過十幾年的積累,或者是能生存下來繼續往前走,一定有跟其他公司差異度非常大的東西。每個公司都在尋找自己的定位,那麼對於申萬菱信來說,我們先撇開申萬菱信,看看我們行業中的很多同業,我們發現了什麼呢?很多公司被廣大的投資者、媒體,貼了很多很多標籤,比如說某某公司在某一個領域,比如說在主動權益的管理領域,它是成長型的或者它是價值型的,那就意味著這個公司在這方面有很強的能力,它在這方面很有強勢。

回到我們公司,其實我在跟客戶、媒體接觸的時候,我也聽到以前給申萬菱信的標籤,或者說是申萬菱信給外部轉遞的信號,一個是ETP產品的提供者,也就是交易所場內產品,我們以前在這方面做了很多,一度也做得很強,這個標籤就貼那了,你是提供指數化產品的,提供工具產品的。其實我們再通過標籤的表象,看看內部的一些東西,看看背後的一些東西,申萬菱信具有什麼樣的優勢。

申萬菱信在做指數化產品的時候,它需要什麼東西呢?它需要很強的金融工程的研究。因為我們在做指數化產品的時候,不是很簡單地到市場中隨便拿一個指數過來,而是通過精挑細選,有很多指數是我們定製的。那麼在做指數產品的時候,我們不簡單地從結構上,做一個平淡無奇的指數,其實我們做了很多結構化的設計,包括利用技術進行精挑細選。

我們當時第一個產品就是滬深300價值,幾年前很多投資人都在問我,為什麼去選滬深300價值這麼一個指數?為什麼不是滬深300指數?因為在前幾年,滬深300指數的寬度和影響力,遠遠超過滬深300價值指數,但是在這兩年你會發現,成長最快的居然是滬深300價值指數。我們就簡單多了“價值”兩個字,它背後的含義已經遠遠不是最早的滬深300指數了。從邏輯上來看,它就是一個因子,它是一個價值因子在裡面起到的作用,如果我們把它再貼一個標籤歸類,就是現在講的最時髦的一個詞“smartbeta”。幾年前沒有“smart beta”這個概念,但是我們在實踐當中已經把它融合進去,我們做這項工作是在8年前。

後續我們做了大量的指數分級,當然現在指數分級不是鼓勵的方向,但是在當時我們做的分級,你可以觀察到我們做的分級跟市場中有很多是很另類的,我們做了很多跟人家模式不一樣的分級,其中每一個不一樣的分級,背後花了大量的時間去論證、去演算,去做各種模擬,做了非常大量的金融工程工作。我們在指數方面,雖然看著是指數,但是我們在前端的產品設計上,是做了很多的工作。

另外,我們在做指數分級或者做指數的同時,其實一直在開發數量化的模型。也就是說,在這幾年,您可以看到我們在市場中,還有另外一個標籤,就是“數量化投資的提供商”。我們在這一塊確實也做得比較前面,而且我們在各方面的風格、各方面的模型佈局上,也是比較全的。同樣一個滬深300增強的模型,我們跟市場中大多數的模型提供方和產品提供方相比,有很大的區別。

對於申萬菱信來說,我們一直致力於哪怕是做同一類產品,我都希望跟我的競爭對手是不一樣的,有差異的。但是這個東西要通過你對產品的瞭解和深度觀察,然後你才能有所發現。其實從這一方面,也可以說明申萬菱信內部在技術的儲備、演化更新方面,是非常快的,儘管我們很少去做這方面宣傳。因為客戶並不一定很關心你在背後做什麼?他們只是通過產品來觀察你這個公司。

今天我有這個機會,我覺得正好可以把這些跟大家進行分享。也就是說,我們一個很重要的競爭優勢,就是在金融工程方面花了大量的精力去開發模型、開發指數。這一塊是我們未來還會在未來的產品和服務當中去體現的內容。

還有一塊,可能以前大家更不關心,是什麼呢?就是風險管理,我們公司在風險管理和合規方面,有著非常龐大的隊伍。在這個市場中,我們從2004年開始成立運營到現在,你幾乎很難看到以前的申萬巴黎、現在的申萬菱信,有什麼投資方面的風險,你甚至幾乎沒有聽到說申萬菱信某隻固收產品出現了什麼問題、踩了什麼雷、有什麼違約的債券品種。你也很少看到,我們投資某隻股票出現嚴重失敗,或者投資某項衍生品出現了什麼問題。

其實這個背後體現的就是我們風險管理非常強,也就是說我們在做產品的時候,我們在投資管理最前端的時候,就已經把風險管理融進去了。比如說,我們在固收這一塊,我們對流動性管理、信用管理、對手風險管理,我們都有很嚴格程序。

所以從這一塊來說,可能有時候外界說我們很保守,確實是的,我們在風險管理政策方面的確顯得保守,我們的管理很嚴格。我相信在未來,剛才我講過未來一個趨勢就是基金公司在這個行業中要長久地生存下去,要做大的公司,一定會把風險管理和投資管理進行融合,其實在這一塊,你可以看到我們其實是有傳統優勢在裡面的,這對我們非常重要,但是這項優勢恰恰不是很容易被投資者直觀感受到。

主持人:您剛才提到了基金行業在進行不斷整合的一個大背景,那申萬菱信未來將進行哪些創新?會如何加強和突出公司的行業競爭力?

來肖賢:您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其實就承接了我上面講的一些內容。其實現在行業中也逐漸把一些新的金融工具、新的理念融合到產品、投資,還有各項服務中去。我剛才提到過,前十年或者多少年以前,我們的產品當時的情況和現在已經有了很大的差異,我們現在也是在投資過程中考慮如何最優化地投資。所謂最優化,就是承擔最低風險的情況下獲得最好的收益,或者我們在獲得相同收益下承擔最低的風險。

現在行業中有各種各樣的技術來實現最優化投資。比如說,越來越多的公司推動“smart beta”,或者是可攜帶的阿爾法,這一類產品其實對資產管理人和產品提供方的要求是很高的。比如說,我舉一個例子,“smartbeta”給大家的認知,肯定是投一個指數化的產品,投一個市場組合,那麼這個組合我們稱為Beta組合,但是其實這個概念、這一類產品,遠遠比這個要複雜,因為它是基於什麼呢?我們要構造一系列的因子,這些因子在一定市場環境下能夠獲得相對於其他因子更好的收益,那麼其實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它叫一個指數,但是這個指數其實是主動管理化的指數,而不是以前我們說的非常極端的passive管理方式(指跟蹤大盤指數的被動投資)。

我們會發現做這樣一個“smart beta”的策略,它對資產管理人或者投資管理人的要求非常高。一方面,投資管理人要非常瞭解指數,什麼樣的風格、什麼樣的指數,你怎麼去編一個指數,用什麼樣的策略,做多少的優化,其實都要有很強的經驗。另一方面,你要有很強的金融工程技術,這樣才能夠辨析出最有效的因子。在不同市場環境或者不同的市場週期下,提煉出一個真正的超越一般Bata的“smart beta”。

這對投資管理人來說,要求就是多面的了。剛才我講過,我們申萬菱信在指數化方向、在金融工程領域,同時在風險管理方向,能夠有機地融合起來,我相信未來在這方面我們的優勢會更加顯現出來。當然,這只是說申萬菱信要利用我們的優勢去做,把這一塊強化下來。我們以前在這些技術方面很強,但是未來一旦市場中有這樣一個需求開發出來的話,一定要把我們所謂的優勢變成強勢領域,這是我們申萬菱信未來基於現在的優勢要去強化的一個東西,未來能夠體現出來的一個東西。

主持人:您能不能介紹一下申萬菱信經營理念和團隊管理理念?

來肖賢:其實從最早的申萬巴黎,到現在的申萬菱信,公司已經有14年了,明年就是15年了。我們的經營理念一直沒有改變,秉承的就是“誠信立本,專業引航”。我們現在發出去的所有PPT也好,我們做的所有材料也好,都會有這樣一個理念,或者說經營管理的哲學。

“誠信”,誠以待人,就是對待我們客戶;“信”,其實就是信守我們對投資人的承諾。所謂誠信待人,大家可以看到,這幾年我們的指數也好,我們的量化也好,包括我們主動管理的產品也好,我們會明確定義產品的指向和風格,我們現在越來越沒有非常模糊的概念的產品出來,也就是說我們把這些風格都定義好以後,客戶就會很明確,你想在什麼市場環境下去做什麼樣的資產配置。對於我們來說,我們誠信待人,不去追逐市場熱點,我們完全按照基金的合同和基金合同對客戶的承諾,為客戶提供產品。客戶也知道我們的投資邏輯和投資理念,基本上知道自己承受什麼樣的風險,如果你對指數有了解,你就知道這個指數波動率怎麼樣,可能的收益範圍怎麼樣,根據歷史可以去做一個推演。我們其實一直以來都在這方面不斷嚴格化,去做相應的改進,因為我們守住合同中的規定,其實就是在遵守對客戶的承諾。這僅僅是我說的從投資方面的一個反映。

還有很多,另外對整個社會公眾來說,我們很少去做很多虛誇的東西,跟我們專業無關的這些泡沫化的概念的東西,我們基本上做的比較少。所以你可以看到,申萬菱信就是通過業績、產品,來展示投資管理人的形象,但是這個怎麼說呢?我們在這方面不虛誇,不追逐熱點,不去做過多的宣傳,並不意味著我們是一個追求平庸,或者追求平淡的一個公司。

其實所提到的另外一點,就是“專業引航”,這意味著什麼?這是我們申萬菱信團隊,內部來說非常具有匠心的精神。我們在做每一個產品的時候,都希望做成一個與眾不同的東西。我們在做投資管理的過程中,嚴格遵循當時的設計,也是希望通過時間,通過市場的檢驗,打磨我們的商品、產品,希望將投資、風控、產品研究等方面,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給我們的客戶,這是我們整個公司經營理念這一塊。

在團隊管理方面,這麼多年來,我感觸最深的是,我們是一個開放、寬容的團隊,這兩點是最基礎的。另外還有一個,持續地學習。持續學習讓我們整個團隊進化,因為我們這個行業發展得太快了,其實不光是我們行業,和我們這個行業伴生的銀行、信託、證券,還有保險,整個金融體系在這幾年的演化非常快,所以沒有持續學習,那是根本跟不上的。通過持續和累計的學習,就是希望把緩慢的曲線,變成越來越陡峭。這個陡峭的未來的結果,就是我們團隊的進化,到一定程度它就進化了。

當然,最終所有前面提到的這些東西,都是為了能夠協同推動業務目標,這個很關鍵,如果前面這些管理團隊的東西,有基礎,有中間的方法,但是最後達不到協同,那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對我們團隊管理來說,我們就這四個方面。如果把它們串起來看的話,其實有一個很緊的邏輯,它不是一個割裂的。

主持人:您在申萬菱信這些年您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麼?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又是什麼?能不能分享一下?

來肖賢:其實遇到的挑戰確實是挺大的。對我來說,挑戰可能來自於兩個方面。一個挑戰是我自身的轉型,我最早做過督察長,當時是風控和合規,接著轉型到產品,轉型到投資,最後公司把整個管理的職能加到我的肩上。這個過程中,其實從專業方面轉得多一些,對我來說是一個更有挑戰的轉型,因為它要實現很多方面的平衡,包括專業方面的平衡、管理方面的平衡,以及通過各種資源的調配來達成目標,包括我們現在公司的情況。

我們公司什麼情況?實際上,這就是我說的另一方面的挑戰,我們公司也在轉型。你可以觀察到申萬菱信將近15年了,我們的整個業務轉型跨度很大,最開始我們是做主動管理業務,但是到了一定階段,我們突然轉到指數化,做場內交易所產品,但在這幾年,我們又在做持續轉型,我們的產品結構或者資產結構在研發上發生急劇變化,這個問題不光是我們看到的業務轉換的問題,在我們公司實際上更多的是一個經營模式的轉換,因為做場內的業務和做銀行渠道,或者做互聯網渠道的業務,它有天然差異,從營銷到方法,從產品的設計再到各種資源在每一個環節的分配,都有非常大的差異。

對我來說,這幾年花了很多時間去重新整合團隊,因為以前做業務的時候,我們的意識形態是那樣子的,我們對業務的理解和現在是完全不一樣的。其實從量的角度來看,相對容易,但是一旦你要調整對業務的認知,調整業務的模式,這種挑戰過程是非常大的,而且這個挑戰過程恰恰伴隨著是什麼呢?我們整個金融體系,外界的金融體系,我們的法律法規,還有我們的市場的變化,所有的東西疊加在一起。

這個挑戰其實對我來說,我一接手發現就在做各種心理方面的適應,在進行更多的學習,適應各方面的壓力,我本來不做銷售或者是營銷方面的,我必須去把自己很多一部分精力,放在更全面的銷售方面,這個過程對我來說已經很有挑戰,再疊加一個,公司整個業務模式都在轉型過程中,這個轉型對我來說確實是一個很有挑戰的過程。

從我個人來說,首先我覺得個人應對挑戰,首先要很開放,思想上要絕對的開放,因為不開放就會被越壓越緊,然後會跨掉,一定要接受這個挑戰,然後我要在這個挑戰中脫穎而出,必須有一個非常開放的心態,接受一切可以給我們帶來啟發的內容,不管是批評也好,責難也好,或者是各方面的壓力,或者是各方面的衝擊,都必須用開放的心態應對。第二就是自己的修行,把這些能夠處理好。最後就是知行合一,你所有達成的新的認識和認識,都要運用到行動當中去。

對於公司來說,我們公司所有的團隊將一起去克服各種轉型方面碰到的障礙、短板,這個過程遠遠沒有結束,這個挑戰其實到現在還存在著未知。就是說我們只有看到我們在某一部分獲得了很明確的突破以後,那我覺得我們會進入到一個更快的快車道。但是在這個之前,我們都是在負重前行。當然,我們希望通過努力把這個過程越縮越短,利用已有的優勢和技術,我相信我們能創出一條更好的路來。

主持人:您如何看待未來中國經濟?您認為A股市場最大的投資機會在哪裡?

來肖賢:這個問題,應該說現在討論得非常多,討論經濟也好,討論A股市場也好,其實我們的經濟,現在就是一個什麼呢?它首先是有一個週期,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四十年經濟高速增長,那是一個長週期的奇蹟,但是我們知道,只要你承認經濟有周期,那它一定會從高速增長進行遞減、衰減下來。所以從週期來說,它就在這麼一個正常的週期裡面來,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是什麼呢?我們這個週期中,經濟增長速度發生減速以後,我們在幹什麼?我們在做經濟增長動力的切換,我們在做相應的產業升級。前面四十年,我們看到,實際上也有過幾次產品升級,但是以前的產品升級並沒有上升到密集的技術方面的突破。在前一段時間,我們也看到很多核心技術,還是受制於人的。

但是未來我們要做什麼?恰恰是要把製造,我們說中國是個製造很強的經濟體,未來不光要製造,還一定要在技術方面獲得很強的突破。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其實這個切換過程是經濟在減速,同時要技術升級,所以經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個波動,我們正好,從週期角度看,四十年增長到現在,確實是增速要下降了。那麼行業或者從產業升級迭代角度看,也到了這個時間點,它是一個重疊的結果,本身就有一個需求,

大家為什麼對經濟這麼緊張?更迫切的一個因素,我們周邊體系的衝擊或者說衝突疊加上來了,背後是一個全球經濟體系的問題,涉及到利率、匯率這些東西。那麼這幾項疊加以後,我們看到週期角度,我們正好處在下行的階段,我們發現這個階段可能會被拉得比較長,所以大家可能在這個當中會擠壓得比較難受,這是一個經濟擠壓的過程,但是我覺得每一個經濟體的成長,肯定會有這個過程。

我相信外部的衝擊現在是逐步要進行緩和了,因為這個衝擊不光是對我們,對所有的經濟體都不利,所以慢慢走向緩和以後,對我們國家的經濟來說,大家可以看到的過程就是它會穩定下來,我們對未來的前景還是非常充滿期望的,這是對經濟的看法,但不可否認我們現在確實是在一個比較難受的階段,包括前期金融方面的一些整頓,實際上也是為了防止在一個下行週期中過渡暴露金融風險,但是我相信這個階段已經開始慢慢穩定,我們預期在這些利率、稅收的政策之後,還會出一系列的綜合性經濟對策,這些肯定會推動經濟起穩再到復甦。我覺得將非常有效,但是這需要時間。

對於A股市場來說,我自己有非常不成熟的一些想法,那麼這些想法可能未來會在我們的投資管理體系裡面顯現出來。

我覺得A股未來最大的機會,其實是兩方面來看。一個就是說我們現在擔憂的是經濟的下滑,所以A股市場反應特別劇烈。我覺得現在A股市場確實可以反映經濟,以及整個社會的綜合情況,而且反映得比較充分。我們只要看到經濟開始有增量的變化,或者哪怕沒有看到這個量的數據,但是大家感受到預期的變化,這個時候就可以在市場中發現跡象,進行修復。如果我們再跟蹤經濟數據的變化,能夠逐步,因為不可能一次性驗證很多數據,只是每一項數據能夠逐漸驗證經濟好轉,那我覺得這個市場從總量來說,或者從市場的指數化來說,會有一個跨度很長的牛市。但這僅僅是表示一個市場的牛市。

對於市場中哪一個風格,或者哪一個板塊有更大的機會呢?其實我覺得我們要結合我們處的這個時代,或者說我們未來的經濟來判斷。我們經受的苦難是什麼,經受的折磨是什麼?經受的折磨越大,未來這個板塊一定是最有前途的。

我們現在正好處在技術迭代的過程,我們對前面幾年的A股市場風格做了一個歸因,發現在2017年之前,2014、2015、2016年,什麼風格做得最好呢?最有超額收益呢?其實就是小盤加價值,小盤股,還有價值型,這種風格是做得最好的。到2017年,大家會發現小盤不行了,但是價值因子還在起作用。但到了2018年,你就發現雖然價值因子還在作用,但是不像以前這麼強了,如果我們僅僅投資價值因子,可能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實現不了超額收益。

這是為什麼?如果我們把它映射到我們的經濟週期或者經濟因素看,就是說在經濟結構或者說產業迭代之前,有一大批的產業已經發展到了頂峰,製造業等很多行業已經到了頂峰。我們看到它們的收益、現金流等狀況都很好,這些公司成為了“巨無霸”企業。

但是痛苦在哪呢?一旦過剩的話就很麻煩,我們可能會預期到一些很好的公司在未來可能會沒有以前的增長速度了,但是問題在哪?前幾年我們看到經濟調整過程中,需要大量投入,但是本身不是很強的這些公司,在前幾年飽受痛苦。

所以在未來我看好兩大類公司,這兩個大類其實也是分離得比較開的。一大類是一些很大的公司,但是它們在前期有很多持續的高比例的技術研發投入,不管是生物醫藥也好,科技類的電子、計算機也好,還有新材料,還有包括跟軍工相關的各種各樣的裝備,有大量的投入。在未來一段時間的商業化過程中,這類公司會爆發出非常強的盈利能力,未來還會演化成更加巨無霸的龍頭公司,這是一類。

還有一類是什麼呢?就是中小型公司,但是它確實是科創型的公司,不是去忽悠的公司,它確實是在特定的細分行業進行技術投入和研發。這些公司要麼會變成長,它可能是小成長和大成長。

其實這兩端是我最看好的,中型這一塊我會打個問號,大的和小的我都會覺得未來的空間很大。所以如果下一次週期來的時候,我一定會看成長型風格的東西。我為什麼今天來說這個呢?我們公司未來在下一階段其實有很多產品,我們會考慮在成長風格進行佈局。我們公司對未來經濟,對未來市場的判斷,我們有一個基本觀點,通過我們產品的佈局,給投資人推出這樣一個產品,大家能夠認同的東西,其實我們是在做我們的一個投資價值導向。這是我對這個經濟和市場的簡單觀點。

主持人:謝謝來總的分享,最後您能不能對基金二十週年,東財以及天天基金送上祝福寄語?

來肖賢:東財和天天基金的朋友們,你們好!二十週年對於一個產業來說其實是非常年輕的,基金行業通過二十年走到開始逐步成熟的這麼一個階段,未來的前景還是非常廣大的,不管是從技術的演進還是我們市場容量的擴展來說,這個行業還有非常巨大的空間,申萬菱信和所有的基金公司都希望在這個巨大的市場中推動行業健康地發展。

對於東財和天天基金來說,這些年陪伴我們這個行業快速發展,成為了各個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投資人的很好的朋友,充當了我們一個非常有效的溝通的橋樑和為我們提供服務的一個橋樑,我們祝願東財和天天基金能夠更好地發展,為所有的市場參與者提供更好的平臺和服務。謝謝大家。

關注東方財富網微信號【 eastmoneynews 】,每天為您推送權威、專業的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