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再发声!传递楼市重要信号,调控不是权宜之计!

官媒再发声!传递楼市重要信号,调控不是权宜之计!

或许大家都还记得,在年中的时候,新华社连发四篇文章,四问楼市调控,而随后,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出台了“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的新要求和新目标。而在随后,针对市场中关于调控取消或放松的谣言四起的时候,新华社再次发文,指出,根据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所强调的“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的调控精神,决不会允许房地产调控半途而废、前功尽弃。然而,同样是官媒,也会有不一样的声音。11月6日,《经济日报》刊发题为《房地产进入“寒冬”了吗》的文章,一改之前官媒对房地产的高压态度,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文章提到,房地产市场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对满足居民住有所居,提高居住品质的需求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既不愿看到房价过快上涨,也不希望房地产市场过于冷清。“不希望房价过快上涨,也不希望过于冷清。”这种表述,看起来比较中立,但是,这不仅与之前新华社的文章立场不符,而和7月份政治局会议上“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的表述相比,口径有所放松,又加上了“过快”二字。该文章还对当下楼市进入寒冬的言论进行的批判,文章说:“一些城市‘环比下降’和‘涨幅回落’就代表房地产市场进入寒冬了吗?这种声音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站不住脚的。”这也被人们解读为官方在为楼市调控放松传递信号,但是在过去半个多月之后,并没有发现任何放松的迹象,相反,各地楼市调控持续深入,对楼市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也在加大,这也表明,人们这种解读,并没有道理。

官媒再发声!传递楼市重要信号,调控不是权宜之计!

就在前两天,经济日报又刊登了一篇题为《保持楼市调控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时评文章,分析了当前楼市的现状,对未来调控的走向做出预判,也释放了一些楼市信号。该文章指出:我国各地房地产市场的基础和现状不同,发展的规模速度不同,采取的调控措施不同,进度数据所呈现出的特点也有所不同。但“房住不炒”的定位仍适用于房地产市场,必须长期坚持。面对稳中有变、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的环境,在调控效果差异明显、楼市走势出现分化的情况下,更要坚持楼市调控的方向不动摇,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从上面的表述之中,明显与之前的文章有所差异了,一是要坚持“房住不炒”,必须要长期坚持;二是要坚持楼市调控的方向不动摇,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该文章还对一些地方政府对楼市调控的态度和行为,做出了批评,文章提到:“此前,在某些房价有所回落的地区,竟然出现了房企因适应市场主动降价被政府部门约谈、业主因房价下行而围攻开发商的乱象。虽然是少数个案,但确实值得警惕。由此,一是表明某些地区依然没有摆脱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如果不是担心降房价影响销售额和税收,继而影响经济增速,为什么不惜以行政手段干预企业的市场行为呢?二是表明确实有一些炒作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世界上没有哪样商品价格只能涨不能跌,如果购房是为了住而不是炒,在一定时间内就不可能出售,为什么不能容忍商品住宅价格有起有落呢?如果不是炒作资金,而是自住需求,这也显示了保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价格不再快速上涨以免“骑虎难下”的重要性。”对于楼市总体降温,人们认为房地产市场拐点或“寒冬”已经到来,甚至出现有人呼吁放松调控的声音,经济日报在该文章中说到,即使在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价格也只是部分和短期停涨或略有回调,且态势能否延续尚有待进一步观察。而且当下,我国一二线城市房价还在世界前列,二三线城市还在快速上涨,调控难度已然很大。文章还指出,如果此时放松调控,结果极可能是前功尽弃。如果要拿这篇文章和之前的那篇文章来相比,无论是从语气,还是分析佐证,以及最终结论上来说,这都是一篇强化调控,表明楼市调控将持续的信号,这其实也是让那些抱着房价还将继续上涨、调控不会持久的幻想的人,尽早打消念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