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惨败,主帅丁汝昌自杀殉国,李鸿章痛哭,却17年不许下葬


甲午战争惨败,主帅丁汝昌自杀殉国,李鸿章痛哭,却17年不许下葬


悲情英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佚名

丁汝昌的一生,是被时局撕扯的一生。

他是波涌浪滚的大时代里,一个小人物殚精竭虑的活法。

是拼尽一切一步步闯出来的活路,也是死路。

一场大风,就可以将他半世苦心经营,毁之一旦。


甲午战争惨败,主帅丁汝昌自杀殉国,李鸿章痛哭,却17年不许下葬


道光十六年。

1836年11月18日,安徽省庐江县。

村民丁灿勋的儿子出生了,虽然生计艰辛,但是一个新生命降临的喜悦充盈家里。

丁灿勋满含爱意地凝望着这个幼小的生命,他左思右想,给孩子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先达。

可父亲不会知道后来他的孩子会遭受怎样的命运。

七岁那年,全家节衣缩食,把他送到私塾读书。

在私塾读书时,丁汝昌深知求学机会难得,学习特别勤奋刻苦,他读书、写字都一丝不苟。

因生活困窘,却不得不在十岁那年离开私塾,开始做工维持生计。

父亲把他送到了同族伯父的豆腐坊,一边帮工一边学。

学徒期间,丁汝昌起早贪晚,小心翼翼。不但帮着做豆腐,还帮着卖豆腐。

但他从来没伸手向伯父要过一个钱,每次卖豆腐的钱也总是分文不少地交给伯父。


甲午战争惨败,主帅丁汝昌自杀殉国,李鸿章痛哭,却17年不许下葬


咸丰元年。

1851年,安徽庐江一带接连数月没下雨,眼看庄稼又要绝收。

但雨就是不来,旱情一天比一天严重。

此时,丁汝昌的父母双双卧病在床。

丁汝昌常常跑回家,看着日渐衰弱的双亲,悲苦无措。

这个家,吃饭穿衣尚且成问题,又哪来治病的钱呢?

丁汝昌十分害怕。

可他恐惧的事情还是来了,父母在饥饿和疾病中离开人世。

亲友的日子同样不宽裕,连帮买口棺材的钱都凑不齐,只能把家里仅有的木柜当作棺材,埋葬了丁汝昌的父母。

入葬那天,天格外阴沉,丁汝昌自小贫瘠单薄的身子,被大风裹挟着踉踉跄跄,似乎上天想将他一并带回去。

人生还有什么值得期待呢?

这一年,丁汝昌只有十四岁。

他一下子感到了难以言说的悲哀与孤独,心生生地撕扯着,滴着血生了痂地疼,钝钝的,却足以吞骨噬心。

他虽年少,却已尝尽生之艰辛残忍。


甲午战争惨败,主帅丁汝昌自杀殉国,李鸿章痛哭,却17年不许下葬


咸丰四年。

1854年春,太平军打到丁汝昌的家乡,1月18日攻克庐江。

一天,丁汝昌像往常一样挑着豆腐担,到家乡附近的小镇石嘴头卖豆腐。

当他卖完豆腐准备回去时,看见街上忽然簇拥着很多人,不知围着什么看热闹。

丁汝昌经常在这儿卖豆腐,还从来没看到过街上一下子出现这么多人。

他收好东西,好奇地走上前去,原来是攻克庐江的太平军到乡下来宣传、招兵了。

很多人都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这几句话打动了。

丁汝昌也被这股激流裹挟着。


甲午战争惨败,主帅丁汝昌自杀殉国,李鸿章痛哭,却17年不许下葬


想到自己命运多舛,心中百感交集,扔下豆腐担,转身就往小集镇跑。

到了招兵的台子那里,气喘吁吁地说:“我要当兵!我要当兵!”

就这样,丁汝昌加入了太平军,开始了他起伏多变的戎马生涯。

这一年,丁汝昌刚十八岁。

丁汝昌一入军中,就参加了激烈的庐江争夺战,血染沙场,惊心怵目。

不久,丁汝昌随太平军所部驻守当时的安徽省城安庆,编在程学启部下。

丁汝昌和程学启的家乡相邻,两人是安徽老乡。

程学启比丁汝昌大七岁,丁汝昌尊其为兄长,两人有很多共同语言。

丁汝昌随程学启在安庆驻守了七年多,从这位智勇双全的将领身上学到很多带兵、用兵之道。

与程学启的相识,改变了丁汝昌的人生轨迹。

咸丰十年。

1860年,程学启被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二人所率的湘军招降策反。

丁汝昌随程学启所部,也在1861年2月19日夜间奔向湘军营地的队伍之中。

就这样,原是加入太平军的丁汝昌,被裹挟着进入湘军之中,反成了镇压太平军的“官兵”。

8月18日,程学启、丁汝昌做湘军前导,攻下太平军安庆北门外最坚固的三座营垒。

9月5日,安庆被湘军攻陷。

随后,程、丁二人又随曾国荃攻下无为、铜陵等地。

丁汝昌在这一次次战事中得到了历练。

湘军攻占安庆后,丁汝昌被提拔为程学启部哨官,相当于今连长,授千总。


甲午战争惨败,主帅丁汝昌自杀殉国,李鸿章痛哭,却17年不许下葬


同年,李鸿章得到曾国藩的支持,以团练为基础编练淮勇,大约七千人。

曾国藩派李鸿章率军到苏南地区与太平军作战。

李鸿章以兵力单薄为借口,请求曾国藩调出些兵力给他。

曾国藩为了激励淮军,同意了李鸿章的请求,并出手大方,调拨了八个营给李鸿章,其中包括程学启的开字营。

由此,丁汝昌又随着程学启被编入淮军。

这一次,似乎又是丁汝昌人生中的幸运转折。

1861年5月2日,李鸿章率领淮军乘船到江苏、上海镇压太平军。

丁汝昌佐学启于泗泾、新泾、四江口诸役,每战辄先登。

骁勇异常!

李鸿章称程学启为“沪军第一骁将”和自己的“左臂”,又从用兵方略上夸程学启是十余年来罕有之将。

丁汝昌正是程学启部下的勇将,丁汝昌的骁勇善战,很快引起刘铭传的注意。

丁汝昌率领铭字营,跟随刘铭传作战,屡立奇功,不久就升为营官,率领马队营,开始带领骑兵。

此后,丁汝昌在江淮大地的疆场纵横驰骋,捷报频传。

淮军的武器装备较为先进,尤其丁汝昌所在的刘铭传部,是最早使用洋枪洋炮的军队之一。

不到两年时间,淮军就基本完成了武器更新,全部使用火器。

后来又不断更新装备,较早实现了军事装备的近代化。

丁汝昌也在这个时期成为中国最早接触西方先进军事技术的中国军人之一。


甲午战争惨败,主帅丁汝昌自杀殉国,李鸿章痛哭,却17年不许下葬


同治三年。

1864年,丁汝昌随着刘铭传平吴有功,被提升为副将。

随后,丁汝昌又统帅先锋马队三营,随刘铭传镇压捻军。

丁汝昌转战豫、鄂、燕、齐数地,频频立功。

1868,丁汝昌32岁,又加提督衔遇缺题奏总兵,相当于今师长

然而,几年以后,丁汝昌就因清廷节饷裁兵而无奈地回到家乡闲居。

与此同时,国家灾难深重。西方侵略者在帮助清政府镇压农民起义后,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美国、日本联合武装入侵宝岛台湾;

沙俄侵略者长期盘踞伊犁地区;

英国侵略者则将侵略之手伸向处于中国内地的云南、西藏等地。

丁汝昌为此忧心忡忡。


甲午战争惨败,主帅丁汝昌自杀殉国,李鸿章痛哭,却17年不许下葬


光绪三年。

1877年,秋天,慈禧太后降旨让丁汝昌去甘肃差遣。

当时甘肃有一起牧民起义,清廷要用丁汝昌去剿灭。

过去的戎马生涯中,丁汝昌随着程学启、刘铭传多次剿杀太平军、捻军,现在再也不愿杀害中国人了。

但是,懿旨已经发下,谁也不敢抗旨不从。

丁汝昌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焦急中,他抱着一线希望,从北京赶赴天津,拜谒李鸿章。

这次拜见李鸿章,成为丁汝昌人生中的又一次重大转折。

李鸿章正在为筹建水师物色人选,而且深知丁汝昌的为人,将他视为不二之选。

“如今我正打算创建海军,但缺乏人才统率,你如果能赴英国学习海军事务,毕业归来,就把统领海军任务交付给你!”

丁汝昌对李鸿章深深鞠躬,多谢信任。

1879年11月,李鸿章从英国订购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蚊炮船陆续回到中国,北洋舰只逐渐多起来。

于是他向清廷奏请,将丁汝昌留在北洋,暂任提督。

这是丁汝昌人生之路的又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他四十三岁。

他正一步步地走向人生的终点。


甲午战争惨败,主帅丁汝昌自杀殉国,李鸿章痛哭,却17年不许下葬


丁汝昌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欧洲之行,是去英国接收订购的战舰。

1880年年底,清政府在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订购的1350吨级巡洋舰“超勇”和“扬威”即将交付。

李鸿章请奏,派丁汝昌率领林泰曾,邓世昌等人组成接舰部队,前往英国接舰。

1881年2月10日,丁汝昌等抵达英国伦敦。

丁汝昌深知此次赴英是他开阔眼界、充实学识的极好时机,因此处处留心,不遗余力地研究海军事务。

4月22日,丁汝昌等拜访了英国海军部,会见了凯古柏海军上将、豪斯顿·斯图尔特海军上将及设计师巴纳贝,观看了最新型军舰的图纸和模型。

在伦敦期间,丁汝昌受到维多利亚女王接见。

此外,丁汝昌还马不停蹄地先后在英、法、德诸国参观了军港、炮台、兵工厂、造船厂。

欧洲之行使他大开眼界,从此对欧洲近代海军有了较深了解。

然而,军舰并没有像他们想象那样如期完成。

由于遇到材料涨价、设计修改、工人罢工等诸多事,工期延误了。

远在天津的李鸿章念及军舰,忧心如焚,英方造船效率如此之低,既令他失望,又令他愤怒。

他一再发电报询问军舰制造一事的进展。

1881年,六七月间,发往英国的电报和信件数量远远超出以往。

终于,1881年8月17日,丁汝昌率领高悬龙旗的“超勇”“扬威”号,航行在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太平洋航线上。

所经之处,各国均鸣礼炮表示祝贺。

这是中国海军第一次独立完成远洋航行,人心振奋。

丁汝昌也深受鼓舞,他以为国家有望,海上之梦要正式开始了。

可两艘军舰的回国之路远非一帆风顺。

两舰相离,人员染病,海上飓风。

10月15日下午2时,水兵发现海面上有民船遇险,船民在木筏上挣扎呼救,六个人在破旧的木排上漂流而来。

当时海况恶劣,“超勇”“扬威”号自身处境都很艰难,但丁汝昌还是毅然令“超勇”号停航援救船民。

终救下10名船民。


甲午战争惨败,主帅丁汝昌自杀殉国,李鸿章痛哭,却17年不许下葬


10月16日,李鸿章发来电报,要求“超勇”“扬威”号编队绕行广州、福州北上,沿海宣示主权。

11月18日,丁汝昌率领“超勇”“扬威”两舰到达海军大本营天津大沽。

中外人士目睹中国海军风采,无不为之震惊。

1881年11月2日,李鸿章奏请清廷为接舰有功的丁汝昌等人记功嘉奖。

李鸿章称赞丁汝昌“干局英伟,忠勇迈伦”。

那时无论丁汝昌还是李鸿章都不会料到,这支英姿勃发的海军队伍在后来与日本的海战中,每一步竟然都走得那么艰难。


甲午战争惨败,主帅丁汝昌自杀殉国,李鸿章痛哭,却17年不许下葬


1882年7月,朝鲜发生壬午兵变。

7月30日,日本政府召开紧急内阁会议,商讨对策。

有人力主立即派遣讨伐大军,趁机占领朝鲜,以挑起对中国的战争。

朝鲜形势岌岌可危。

清政府了解到朝鲜局势后,担心日本借机介入,派马建忠、丁汝昌东渡朝鲜平定祸乱。

丁汝昌等奉命率“威远”“超勇”“扬威”三舰于8月9日前往朝鲜。

日本军官见到中国船舰赶在了前面,不敢轻举妄动,便与丁汝昌等以礼相见。

丁汝昌深知来者不善,不为虚礼所蒙蔽,猜度日本方面一定会有大批军舰陆续赶来。

于是他与马建忠议定,解决这一叛乱必须先软禁祸端首脑李昰应

当即囚禁李昰应,擒拿乱党,援助朝鲜国王复位。

丁汝昌亲率小队,以肩舆拥李昰应就道,冒雨连夜赶了一百二十里路,次日到达南阳海口,将李昰应送到“登瀛州”兵轮上。

立刻解送天津,迅速将其幽禁在保定。

可谓兵贵神速!

就这样,丁汝昌等动作迅速,使日本的干涉阴谋未能得逞。

平息壬午兵变,是北洋创办新式海军以来的第一次对外军事行动。

清廷在平定壬午兵变过程中体会到海军行动之迅速和震慑力之强,对北洋海军甚为满意。

9月14日,清廷应李鸿章的奏请,任命丁汝昌为直隶天津镇总兵,统领北洋水师。

清廷也将象征身份和荣誉的黄马褂赏赐给了丁汝昌。


甲午战争惨败,主帅丁汝昌自杀殉国,李鸿章痛哭,却17年不许下葬


统领水师的丁汝昌,决心将北洋海军训练成保卫祖国海疆的坚固长城。

虽然已经是年过半百的人了,但舰队出洋、操演、应战,丁汝昌都身先士卒,亲自登舰督率,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他励精图治,事必躬亲,对与舰队训练有关的一切事务都抓得很紧。

演习中他常常一天几次改变阵形。

甚至给旅顺船坞的信中说:“前超、扬请制边炮铁螺丝桩共八个,曾经送样,蒙允照办。”

1888年5月5日至16日,李鸿章出海巡视舰队。

李鸿章巡视结束,丁汝昌根据其命令立刻着手起草《北洋海军章程》。

10月,章程颁行,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五十二岁的丁汝昌步入了他军旅生涯最辉煌的时期。

这时的北洋海军,有威武的铁甲舰和新式巡洋舰,有一批训练有素的海军军官,实力堪称亚洲第一,让全世界瞩目。

丁汝昌极其重视海军专门人才培养,他受命于国家危急之时,想把北洋海军建成一支无敌之师。

他担任北洋海军提督后,清廷根据他的提议在威海刘公岛筹建了北洋海军学堂,在旅顺口威海设立了水雷学堂,在威海还设立枪炮学堂。

他对刘公岛的军事设施作了总体规划,修建了炮台、子弹库、信号台、船坞、电灯厂、靶场、旱井等军事设施。

毫不夸张地说,丁汝昌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北洋海军建设上了。

但是,个人的力量在时代面前总是显得孱弱不堪。


甲午战争惨败,主帅丁汝昌自杀殉国,李鸿章痛哭,却17年不许下葬


封建专制从根本上束缚着北洋海军的发展。

巨大的船舰在海面上蔚为壮观,轰鸣的雷炮震人心魄,这让清廷洋洋得意起来。

拉帮结派、任人唯亲的习气渐渐在军中扩散开来,军纪逐渐由严明走向松弛。

同时,北洋海军聘用的洋人也不乏骗子和冒险家。

如担任副统带的英国人马格禄只不过在英国拖船上当过船长,实为一个酗酒之徒,对军事一无所知。

美国来的顾问浩威夸海口说在洋面上能轰击敌船二三只,实则根本没有这个能力。

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更是北洋海军发展的最大障碍。

为了隆重庆祝1894年她的六十大寿,她下令修建颐和园。

太监总管李莲英献计移用海军军费,深得慈禧太后赞许。

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后,慈禧太后为“万寿庆典”修筑颐和园的工程仍在进行。

户部见战争需要大量金钱,奏请暂停工程,慈禧坚决不允许。

到甲午战争期间,颐和园工程共用银二千多万两,其中挪用海军军费竟达一千三百万两左右。

这些钱如用来装备海军,几乎可以增加两支同样规模的北洋海军舰队。

因军费被大量挪用,北洋海军从成军之日起,就开始处于倒退状态

成军后,丁汝昌不止一次上奏请求增添新舰,但都杳无回音。

1892年,清廷户部以财政拮据为由,下令停止一切从海外采购军械的活动。

而这时,恰好是世界舰船、兵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


甲午战争惨败,主帅丁汝昌自杀殉国,李鸿章痛哭,却17年不许下葬


北洋海军如同被缚住手脚的猛狮一样停滞不前时,日本海军却开始奋起直追。

从19世纪90年代起,日本海军大力购买新舰。

新舰的技术、性能都远远超过北洋海军19世纪80年代初的那些军舰。

1894年初,丁汝昌又提出二十五艘舰船应该大修,约需银一百五十万两。

既然不准购买新船炮,对旧设备进行修理总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这一年适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举办庆典也需要银子,大修的事只好拖一拖。

三月间,丁汝昌眼看着大修已不可能,又提出一个更少花钱且有实效的方案:

就是在主要战舰上配备速射炮和新式后膛炮,只需银六十一万两。

但这个要求也因“筹拨为难”未能满足。

五六月间,李鸿章校阅海军时,已经看出北洋海军与日本海军的差距。

不禁发出慨叹:“中国自从开办北洋海军以来,这些年没再添一艘船,只能就现有的二十多艘勤加训练,恐怕以后难以为继。”


甲午战争惨败,主帅丁汝昌自杀殉国,李鸿章痛哭,却17年不许下葬


就在北洋海军走下坡路的时候,日本海军经历了由弱到强的转变。

日本官方将他们邀请北洋海军访日说成中国军舰前来示威,以此赢得国民支持他们购舰添炮。

日本发展海军几近疯狂,政府财政给海军的拨款逐年增加,军费由原来占国家财政的百分之十猛增到百分之三十。

甲午战争前夕更是高达百分之四十。

天皇也每年从内库拨款三十万元做海军补助费。

全国大量发行海军公债,政府还动员贵族和平民向海军捐款。

1891年3月,日本购买的“严岛”“松岛”“桥立”三舰均已下水,三艘军舰上都配有大口径巨炮。

专门对付中国的“定远”“镇远”号上的主炮,航速也超过“定远”“镇远”号。

这三艘军舰原是中国订购的,由于海军军费被挪用,最后被日本购得。

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海军已拥有大小军舰三十三艘,鱼雷艇三十七艘,总吨位已达六万多吨

加上日本船舰的舰龄较短,设计时采用的是当时世界军事科技最新成果,性能上大大胜过中国军舰。

实际战斗力显然已超过中国海军!

难怪提及北洋海军时李鸿章坦白地说“亦不过聊壮声威,未敢遽云御敌”

苦心孤诣经营北洋海军的丁汝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迎来了甲午中日战争。

他用尽自己的一生,坚定地以为自己为国家为民族的富强独立而斗。

可谁知一切都是黄粱一梦。

梦碎了,他却要为这场梦付出巨大的代价。

他要为大时代买单,为清政府做替罪羔羊。


甲午战争惨败,主帅丁汝昌自杀殉国,李鸿章痛哭,却17年不许下葬


1894年,丁汝昌见日本不断向朝鲜增兵派舰,险恶用心昭然若揭,深知中日之间的大战此刻已无法拖延。

尽管李鸿章不许开战,他还是对舰队赴朝路线、后路保障等事宜作出了初步打算。

随后,丁汝昌请求主动出击,先发制敌,以免日后陷于被动。

李鸿章却对丁汝昌生气地说:“现在谣言多得很。日本虽然增添了军队,却并没有宣布与我们开战,你又何必请战呢!”

6月30日,丁汝昌再次致电李鸿章,主张采取攻势并陈述了作战方案。

李鸿章却让丁汝昌“前后兼顾”,否定了他的出击请求。

7月4日,丁汝昌经过整备,打算派舰巡航。

李鸿章斥责说:“人们都说北洋海军弱,你自问弱不弱?”极力淡化丁汝昌请战的决心。

7月22日,“济远”“广乙”两舰往牙山护送陆军登陆,丁汝昌再次请战。

李鸿章仍不许可。

1894年7月25日,日军不宣而战,首先向“济远”号开炮。

战争就这样打响!

双方却实力悬殊。


甲午战争惨败,主帅丁汝昌自杀殉国,李鸿章痛哭,却17年不许下葬


日本三舰共有三十门炮,其中速射炮多达二十二门

北洋两舰却只有五门旧的后膛炮,一门速射炮也没有。

三艘日舰的炮弹如密雨一般发射。

北洋将士沉着应战,但北洋海军将士牺牲千余人,经受重创。

“广乙”沉没,“操江”被俘。

如果丁汝昌率大队护航或接应的请求能被采纳,即便不能完全扭转战局,至少北洋海军的损失也不会如此重大。

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同时宣战。

按照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这一年是甲午年,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这一年,也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中日正式宣战后,丁汝昌加紧寻求与敌作战的机会。

丁汝昌一心与日舰决一雌雄。

从8月3日——8日,丁汝昌两次派“定远”“镇远”等六艘船舰开赴朝鲜附近海域寻觅日舰。

8月9日,丁汝昌又亲率“定远”“镇远”等十舰出外游巡。

8月10日,丁汝昌再率战舰十艘出洋,当天傍晚抵达大同江口。

11日,丁汝昌派遣两艘鱼雷艇进探大同江,溯流而上一直到达铁岛。

12日,又西巡到海洋岛附近,仍未发现日舰……

原来,日本联合舰队早已接到间谍报告,知道北洋舰队正在出海远航寻其决战,唯恐“哀兵必胜”。

于是改变战术,倾巢而出袭扰威海卫。

日军这样做是为了制造声势,牵制北洋舰队,使其为了守卫家门不敢开往远海,这样日舰就能在海面任意纵横了。

果然,日舰大队直抵北洋门户,令清廷上下大为震惊。

李鸿章当即传令丁汝昌立刻带整个舰队回来防护。

甚至怕电报到不了丁汝昌手里,李鸿章特意雇洋轮送信。

12日,接到手谕的丁汝昌不敢怠慢,立刻返回威海。

日本海军却一边袭击威海卫,一边广布谣言,传播日军将在直隶海岸登陆的消息。

许多人都相信了谣言,因此,当丁汝昌迅速赶回威海港,脚跟还没站稳,就又按照廷旨立即奔赴山海关一带“截击敌船”。

北洋海军寻敌不遇,又陷入疲于奔命的境况。

李鸿章叮嘱丁汝昌:“以后海军不要往远处走了,全部兵船都要在口岸迎敌。”

这样一来,丁汝昌就只能在渤海湾的近海处游巡。

丁汝昌这种时时不遂、事事掣肘的情形,就连日本人也觉察到了。

23日,朝廷严谕丁汝昌扼守威海、大连湾、烟台、旅顺等北洋要隘,不得远离。

有了朝廷这个命令,本来就不主战的李鸿章在消极防御之路上走得更远了。

适逢六十大寿,慈禧怕战争影响自己的“万寿庆典”,更是积极求和。

然从6月下旬到7月中旬,短短半个多月内,光绪帝多次颁布谕令应该迅速备战。

帝后两党之争殃及丁汝昌之身,他的处境一天天艰难起来。

丰岛海战后,丁汝昌率舰游巡,没能遇到敌舰,奉旨回到威海布置防务。

“帝党”又攻击丁汝昌护航不得力、有意躲避战争,要求交刑部治罪

光绪帝批阅奏章时对丁汝昌深感愤怒,甚至摔碎了茶碗。

而关于丁汝昌怯懦规避、偷生纵敌的流言不停地传到光绪帝耳里。

光绪帝于8月26日明降谕旨:“海军提督丁汝昌着即行革职,仍责令戴罪自效”。

对于丁汝昌遭到的不公正谴责处置,许多人都有意见。

美籍海员马吉芬鸣不平:“8月10日威海卫被袭击之后,北京总理衙门给提督送来一份严令,无论发生何等情况,都不许越出自成山角灯塔到鸭绿江口一线。”


甲午战争惨败,主帅丁汝昌自杀殉国,李鸿章痛哭,却17年不许下葬


1894年9月,清廷为了挽回陆军在朝鲜的败绩,决定再次增兵赴朝作战。

令丁汝昌做好护运准备。

16日凌晨,丁汝昌亲率领十八艘舰艇护送,次日完成渡兵任务准备于午后返航。

演习结束时瞭望兵突然发现一支舰队驶过来。

从望远镜看,舰队悬挂的是美国国旗。

丁汝昌深知日军惯于偷袭,不敢掉以轻心。

果然,逼近北洋舰队时突然全部改悬日本国旗。平静的海面顿时漾起簇簇黑烟,一场恶战即将开始。

丁汝昌已抱定以身许国的决心,他乘坐的旗舰“定远”号冲锋在前。

敌舰攻势十分凶猛。

战斗刚打响数分钟,“定远”号的瞭望台就被敌舰炸毁,正在瞭望台上指挥战斗的丁汝昌被重重地摔在甲板上,身受重伤。

他的左脚受伤,一只手鲜血淋漓,头部和身上多处被火烧伤,腰部挫伤,顿觉疼痛难忍,无法站立。

将士们连忙将丁汝昌扶入舱内包扎伤口。

有人看丁汝昌伤势如此严重,不让他再到外面去。

丁汝昌深知这是生死攸关的时刻。他不顾自己的生死,不听将士规劝,稍加包扎后,忍着剧痛立即出舱。

站不起来,他就坐在甲板上,继续指挥战斗,下达着作战命令。

身上不计其数的伤口仍在流血,透过纱布流在甲板上。


甲午战争惨败,主帅丁汝昌自杀殉国,李鸿章痛哭,却17年不许下葬


战到下午1时许,“定远”舰忽然中了一炮,舰腹被击穿,炮弹炸开的洞口喷出熊熊火焰,火势十分猛烈。

日舰看准时机,迅速向“定远”扑来,频频发炮,想彻底击毁“定远”。

这时,“致远”管带邓世昌见“定远”陷于危难,为了保护旗舰和提督丁汝昌,迅速前往迎敌。

邓世昌要与日舰同归于尽,为北洋海军再尽最后一份力。

陈金揆眼含热泪开足马力,奋不顾身地向日舰“吉野”撞去。

“吉野”舰上的日军见状,惶恐不已;舰长吓得张口结舌。

竟然一死撞之!

舰上鱼雷爆炸沉于大海,邓世昌和全舰二百多名官兵大多壮烈牺牲。

在甲板上督战的丁汝昌见邓世昌壮烈殉国,悲愤不已。

战到下午3时30分,“定远”发出炮弹,命中日舰“松岛”。

经过一阵剧烈震荡,“松岛”号舰体倾斜,在海风中成为一片火海。

“松岛”自身难保,与其他日舰仓皇逃窜。

北洋舰队追击不舍,但终因航速不及日本联合舰队,不得不转舵驶向旅顺。

整个海战过程中,丁汝昌始终坐在甲板上,面不改色沉着督战。

战后第三天,丁汝昌伤势恶化,全身异常疼痛,不得不修养。


甲午战争惨败,主帅丁汝昌自杀殉国,李鸿章痛哭,却17年不许下葬


11月7日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光绪帝率文武百官祝贺,庆典备极一时之盛。

这一天也是丁汝昌的五十八岁生日,他在日军进攻旅顺、大连的炮声中挨过。

也是这一天,大连失守,旅顺告急。

1895年初,日军进犯威海卫,丁汝昌主动请战,说:“北洋海军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来迎击日军!”

李鸿章下达的命令依然是:“不许出战,不许轻离威海一步,如有违令出战者,就算打胜了也要治罪!”

丁汝昌的手脚完全被捆住了,但他早已把生死荣辱都置之度外。

他积极备战,在威海认真筹划防务。

当时旅顺有大量军事设施,牢不可摧,而刘公岛的军事设施远不如旅顺。

事实却是旅顺迅速失守,而刘公岛在丁汝昌的悉心布防下,日军连续进攻八次未能得手。

如果后来援军能够及时赶到,刘公岛是可以保住的。


甲午战争惨败,主帅丁汝昌自杀殉国,李鸿章痛哭,却17年不许下葬


9日,风雪交加,日本海军大小舰艇四十多艘齐集威海南口。

同时还在北岸架起十二门大炮向刘公岛排轰。

丁汝昌站在“靖远”号上率军还击,击伤日舰两艘、大炮一尊。

然“靖远”中弹搁浅,丁汝昌力撑危局,苦守刘公岛,把希望寄托在援兵上。

早在1月22日丁汝昌就得到消息:如果威海能支持二十天,外省援军就可赶来解围。

就在2月7日日军对刘公岛发动总攻时,丁汝昌令鱼雷舰队管带王平率十三艘鱼雷艇和两艘汽艇出海作战。

但王平见形势不利,竟带人乘机外逃。

最后,逃跑的舰艇多被日军击沉。

王平逃到烟台后,不敢据实说话,谎称北洋海军已经突围冲出海口,刘公岛已落入日军之手。

致使原本派往威海增援的陆路援军全部被召回,刘公岛的外援彻底断绝。

在最需要兵力的时刻,王平的逃离让北洋海军深陷绝境。

官兵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混乱,士气低落,人心惶惶。

援军不来,日军伊东祐亨的劝降书却到了。

他在信中反复劝诱丁汝昌逃亡日本,并说我们都是为国而战,可你们清廷不能励精图治,好好改革,必然是要灭亡的。

在刘公岛海军公所里,看罢书信的丁汝昌只是凄然一笑。

他立即将劝降信转交给李鸿章,表明死战到底的决心。

2月8日,刘公岛已经完全陷入绝境。

丁汝昌斩钉截铁地说:“我早知道事情会如此,但决不能目睹这一幕!”

不断有将士前来向丁汝昌哀求生路,声称不愿再作战、不愿再送死。

丁汝昌劝退众人,一人留在提督署内。

他宁死也不愿背叛自己的国家,又不忍心让全岛军兵随自己赴死。

他们哪一个不是像自己一样乱世流离中苦命的孩子。

他曾向众人承诺:坚守刘公岛,自有生路。

如今,是兑现“自有生路”这一承诺的时候了。

2月12日,丁汝昌服鸦片自杀,以身殉国,时年五十九岁。

其实早在威海被围之前,就有人看见他为自己买好了棺材。

谁料丁汝昌殉国当天,北洋海军中的洋员浩威提议以丁汝昌的名义投降,当即起草投降书,由牛昶昞以北洋海军提督印,送交日军。

2月 14日,牛昶昞与日方签订了降约。

丁汝昌苦心经营的北洋海军,至此全军覆没。


甲午战争惨败,主帅丁汝昌自杀殉国,李鸿章痛哭,却17年不许下葬


丁汝昌不忍军兵和自己一起赴死,所以不能像邓世昌那般英勇赴死,死的壮烈而丹青留笔。

可他保全的人竟给他一个叛国的罪名。

他拼死保卫的国家和人民也将他视为奇耻大辱,千古罪人!


甲午战争惨败,主帅丁汝昌自杀殉国,李鸿章痛哭,却17年不许下葬


丁汝昌被整个腐败的清廷扯住后腿,被整个国家制度扯住后腿,他却还在拼死保护自己能保护的人。

可他身死之后,穿上丧服以示囚犯。

棺材封上要涂上一层黑色,再加三层铁箍,再以表明犯人身份。

棺材就停在地上,不准落葬。

没收全部家财。

丁夫人忍受不了侮辱,吞金自杀。

子孙被迫四散流离,又如丁汝昌般成为乱世中的草芥浮萍,命如蝼蚁。


甲午战争惨败,主帅丁汝昌自杀殉国,李鸿章痛哭,却17年不许下葬


丁汝昌死后,正是他的对手伊东祐亨派了艘喪船进去将他的遗体接出来,准备运回清朝,交给清朝政府。

当丁汝昌遗体过来之际,日本全军降半旗,鸣礼炮为他送行。

这是甲午战争之后,给与丁汝昌的最大敬意。

当时日本联合舰队开会之时,许多日本将领希望将清廷将领俘获到日本,但是被司令官伊东祐亨一口拒绝。

在伊东祐亨的回忆录中,曾对丁汝昌作此评价:“丁提督,清国海军名将也。

自居北洋水师职以来,辛苦经营,十年如一日,而今日之战术又有所可观。

其技俩决非可侮也。

于是出于对丁汝昌的敬意,伊东祐亨下令释放了清廷将领。

1959年冬季的一天,人们把丁汝昌和夫人两具尸体身上值钱的东西掠去后,拖到一旁点火焚毁。

棺木劈了。

悲兮!千年一叹丁汝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