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出土的何尊上的銘文“宅茲中國”指的是哪裡?有哪些歷史依據?

孔孟123


何尊上的第一句

唯王初雍,宅於成周,這是地域紛爭最大的一句,也正是因為這一句話,使得中國落戶雍州與洛陽之間,搖擺不定。為了弄清淵源,我特意找了一份何尊銘文的高清版,我們來看看圖片。

從右往左數第一列第四個字,這到底是個什麼字呢?有人說這是雍州的雍,有人說這是遷徙的遷。查詢古漢字字典之後,發現這個字應該是字。為了避免爭議,特意附查詢結果的照片一張。

事實證明我沒有瞎說,那個字的確是遷字。如此一來,第一句話也就變成:

唯王初遷,宅於成周。這樣一來,所有的解釋也就說得通了。翻譯過來就是:在當時啊,成王開始考慮遷都,到底該遷往哪裡建都呢?

周成王也是非常鬱悶,因為他也拿不定主意,於是便向列祖列宗禱告。就如何尊上所說:禮福在天。意思是說,向上天祈求好運,找到一塊兒合適的地方當首都。

緊接著,銘文中出現了最關鍵的一句話: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很多人在看這句話的時候,往往只看後面八個字,而忽略了前面兩個字:餘其。餘其是什麼意思?餘是我的意思,其作為語氣助詞,可以忽略不計。

餘指的又是誰呢?結合上下文,我們不難發現這個餘,指的是周武王。這句話的意思是:老子好不容易在天下之中之國治理萬民了,你們這幫小傢伙們,一定要禮天敬地孝敬祖宗啊!

上面幾句話結合起來,會得到一條非常重要的信息:周成王想要遷都,卻沒有合適的理由。於是就向列祖列宗禱告,希望在他們的遺訓裡,找到遷都的理由。最終,他們發現周武王曾經想在洛陽建都,於是大喜過望。

宅茲中國這段話之後的內容,都是在表達找到遷都理由的喜悅之情,同時也對祖宗神靈胡亂一通馬屁亂拍。

關於周成王遷都這一歷史事件,《史記周本紀》也有記載: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難道自古以來都信任司馬遷的肉夾饃,忽然不相信他的話了?

而何尊的出土,恰恰證明了成王遷都時,向周武王致敬的故事。至於何尊為什麼會在陝西被髮掘出來,這是個邏輯問題,不作過多解釋。


祗樹


何尊是西周的一件青銅酒器,是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紀年的青銅器。

1963年,何尊出土於陝西省寶雞縣賈村鎮(今陳倉區)。這件青銅器造型十分莊嚴,紋飾精美,尊內底鑄有十二行一百二十二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就這個上面,何尊為國家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宅茲中國”,大概的意思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這也是關於“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當然,關於中國的詞義和內涵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經過不斷演變、發展、擴充的,才有了今天“中國”的定義。華夏民族的童年期,由於受天文地理認識的限制,總認為自己的居域為“天下之中”(中國),而把它族夷、翟、戎、蠻諸族居域為東南西北四方。

夏朝建立以後,“中國”才真正有了政治涵義,它標誌著國家政權的誕生。《尚書》:“華夏,謂中國也。”可見,何尊的銘文,記載的“中國”一詞,與《尚書》記載相佐證,反映了當時人們的中國觀、民族觀與地理觀。商朝時也出現“中商”的稱謂。從周初開始,“中國”的概念是指黃河流域為中心。這些說明,上古時代的“中國”,是指後“國中”,也泛指“中原”。但此“中原”又有不同於現在的“中原”。

漢代開始,人們習慣把中原地區建立的政權國家稱為“中國”。漢以後,一些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建立的政權中心,其統治範圍之內的地區也稱為“中國”。比如,魏晉南北朝時的北魏;再比如,元朝、清朝。

直到19世紀中葉,“中國”所指範圍包括了我們國家版圖之內的全部領土。


書房記


我們先看銘文是怎麼說的:“唯王初壅,宅於成周。……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茲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與這段文字印證的是《周本紀》說周武王“南望三塗,北望嶽鄙,顧詹有河,粵詹雒伊,毋遠天室。營周居於雒邑而後去”。

那麼,這兩段說的就是周武王選擇在“中國”定都,具體選址就是成周洛邑,那麼洛邑(包括成周和王城)應該就在“中國”之內。有人認為洛邑等於中國,其實洛邑只是中國的一個點。因為商朝是當時方國聯盟的盟主,所以整個舊商故地應該都是“中國”。“國”其實就是“城”,中國應該就是中原若干個城。這個中國更多是方位概念,文化概念還相對較弱。

與之相應的“東國”和“南國”都有記載,都絕不只是一個點,而周也被稱“西伯”,即西方各國之長。可見,今天河南一帶的舊商故地,在商末周初被稱“中國”是沒有疑問的。雖然是陝西寶雞出土的,但不代表就指陝西,不過寶雞岐山是周人宗廟所在,也是周人重要的都城,所以何尊在寶雞出土也並不奇怪,今天還是寶雞青銅器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不過到了春秋時期,“中國”漸漸有了共同體概念,就擴大到周族的勢力範圍,並漸漸和“華夏”混同了。


林屋公子


這個問題,很容易讓一些逆向種族主義者像嗅到春藥一樣興奮,因為他們往往會借「中國」兩個字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下的不同含義而用來虛無我們國家的名字。

例如,前面排頭的幾個回答都說什麼“18世紀以後「中國」才逐漸成為我們國家的名字”——這就是典型不懂裝懂,不求甚解!

國:甲骨文作「或」,正如《何尊銘》裡的一樣,「或」是它的本字。作何解了?

這是它最常見的兩種甲骨文體寫法。

旗幟+戈,很明顯是表示有武力守衛的中央之城,領袖之城,也就是都城。

所以,《何尊銘》裡武王說的話“宅茲中國,自茲萬民”,就是指他要把洛陽作為自己國家的王城,並且在這裡統治天下。

武王這樣做的目的,史家已很明瞭,就是要同時駕馭東西兩方,平衡天下。

東:殷商原疆域。

西:周人的大本營。

到西周中後期,「或」字加上了「囗」,即國——表示有了城牆,僅僅只是這點不同而已,不要想多。

✔周代與殷商不同,考古發現,殷商的大多數城市是不修築城牆的。象形字反映的是最真實的情況,不會有太多偏差。

正是因為很多人不知道在商周時期,國的含義不同,所以往往胡亂釋讀。

商之國:都城,就是指安陽殷墟。

周之國:族,大族所居之地,也就封地。

為什麼會有這種不同了?

因為殷商沒有“辯昭穆,明世系”的習俗。

而周人是嚴格講究族系的。因此,以國為族,以族為國就成必然——大族,必須為國。

但是,由於武王一錘定音的宣告,因此「國」在西周又延續了商之國的含義。

在商之國基礎上,還加上了「中」字,不僅指明地理位置,還指明瞭政治中心。

那麼:問題來了?

那西周的國名叫什麼了?

這個肯定沒有疑問,西周的國家名字就是「華夏」或「夏」。

★《書·康誥》:“肇造我區夏”。 ★《書·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 ★《書·立政》:“乃評我有夏,式商受命”。 區:甲骨文作眾多城邑“圍城”狀。 有:甲骨文作手持有狀。

很明顯,周人心中的「夏」,是有地理範圍的——在哪裡了?

西漢揚雄《方言》曰:

“夏,大也。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物之壯大者而愛偉之謂之夏”。


「夏」,實際上就是指「中原」。

請河南同胞注意!「中原」從來、都沒有,且一直都不是僅僅是指河南!

而是如上圖一樣,是下列地方共同組成的:

東邊:山東半島與江蘇北部與安徽西北部。南邊:河南全境與湖北北部(一小部分)。西邊:陝西全境。北邊:山西南部與河北南部。

這才是真正的「中原」,也是真正的「夏」。

而又《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說文》:“夏,中國之人也”。

因此,凡是居住在中原地區的人,就是「夏人」、「華夏人」、「中夏人」、「中國之人」(當然,主要是指姬姓宗親)。

但是,由此可見,「中國」與「華夏」在特定語境下,是同一個意思。並不是完全獨立的。

也就是說,夏、華夏、中國,都是周的國名。

正如今天的國際新聞解讀中,外國人常常拿「北京」來代指我們。而我們也時常拿別國的首都來代指他們的國家一樣。

只不過,由於那時候還是分封制,萬國林立,因此,「中國」作為國家名字的定義比「華夏」低一檔而已。

但是,隨著秦始皇統一了天下,中國原來的「中央之國」、「姬周之國」的意思消失了。

秦漢之後,雖然各朝代一直沒有用行政手段宣告「中國」就是國家名字。

但這不代表它就不存在。

《史記·太史公自序》:

“三代以來,匈奴常為中國患害;欲知彊弱之時,設備征討,作匈奴列傳第五十。”

此處的「中國」不是指「全中國」,莫非還是指洛陽或中原不成??

《史記·酈生陸賈傳》:

“及高祖時,中國初定,尉他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陸賈賜尉他印為南越王。陸生至,尉他魋結箕倨見陸生。陸生因進說他曰:“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在真定”。

尉他,就是趙陀。他本是秦朝的人。

如果按某些人的解釋,說“18世紀以前中國都不是國名”,那漢朝派來的說客陸賈憑啥不叫趙陀秦人而叫他「中國之人」?

這不正說明「中國人」早就是共識嗎?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很多人知道。但很多人卻不知道,媒體鋪天蓋地的傳的這句話:是錯的!


全句是: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討南羌。

這裡的「中國」,你總不會理解「中原討南羌」了吧???

《舊唐書·本紀第二·太宗上》:

“自古突厥與中國更有盛衰。軒轅善用五兵”。

把「中國」與「突厥」對比,不會是「中原」或「洛陽」了吧???

《舊唐書·列傳第十一(溫彥博)》:

“遼東之地,周為箕子之國,漢家之玄菟郡耳。魏、晉已前,近在提封之內,不可許以不臣。若與高麗抗禮,則四夷何以瞻仰?且中國之於夷狄,猶太陽之比列星,理無降尊,俯同夷貊。”

遼東、四夷比中國,你說,這「中國」是指哪裡?

“(吐蕃來)揭碑國門,明不得已而叛,嘗曰:"我上世世奉中國,累封賞,後嗣容歸之。若唐使者至,可指碑澡祓吾罪也。"——《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說這個話的人叫「閣羅鳳」,是唐代雲南的南昭國第五位君王,他初臣服唐廷,後叛唐投吐蕃,心裡不安,常言道:“哥我祖祖輩輩,都是中國人”。

再然後,他又決定復歸大唐,在和群臣討論時他說道:

“中國,有禮儀也”。

毫無疑問,「中國」一出現,就等於中國。


無風即風


較早記載王城與成周之名的,從出土文物所見,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何尊銘文,一個是令彝銘文。

何尊於1965年在陝西寶雞賈村出土,其銘文12行、122字,記載了武王克商和成王命周公營建洛邑成周的史實。

文雲:“隹(惟)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珷王豐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宗室曰:……肆玟王受茲大命,隹(惟)珷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先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之乂(治)民。……隹(惟)王五祀。’”

大意是說:成王開始在洛邑成周營建新都,對武王舉行豐福之祭。四月丙戌這一天,成王在京室對宗小子進行訓誡,其內容講的是,宗小子的先父公氏跟隨文王,文王受到了上天所授予的統治天下的大命。武王在消滅大邑商之後,則告祭於天說:我要以此天下四方的中心——“中國”(洛邑)作為都城來統治人民。

何尊銘文中的“宅”字,學界大概有如下四種觀點:第一種是曰宅,即是遷都;第二種是曰宅,為營建都城;第三種是曰宅,即為相宅;第四種曰宅,應將“宅”二字分讀而成為“惟王初,宅於成周”。而以第四種觀點為是,因為它既能從文字上講得通,又能與文獻記載相符合。

再者就是“中國”一詞的出現。銘文中所說的“中國”,應該是說洛邑居天下四方的中心。《召誥》中說:“王來紹上帝,自服於土中。”“土中”和“中國”意思相同。

文獻記載此說的不乏其例,說明周王朝已把洛邑(成周、王城)稱為“地中”、“土中”和“天下之中”。鑑於此,周公受武王之命,居九鼎,營洛邑,把洛邑成周作為統治天下四方的政治中心。


光明大先生


武王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或,自之乂民”。是說武王打敗殷商奪取天下後,向上天告白,表明心志:我將效法往聖先賢,堅定地止守中道,並以之為治理天下的準則。相當於如今國家元首的就職宣誓。向上天宣誓怎麼會傻傻地說我要住在哪裡!至於說“中或”是指成周(洛陽)就更扯了,當時成周八字還沒一撇,難道要等到建好後才開始治理天下麼?去讀一讀《保訓》就明白武王說的“中或”是指什麼了。武王所謂“中或”,既不是鎬京也不是洛陽,根本就不是指某個具體的地理位置,而是指中之所在、天理之所在,更明確地說就是指人的德性,古曰明德、俊德。

以中道為治國準則的國家便是中國,奉行中道文化的人便是中國人!





淡漠千里1


宅茲中國(中原洛陽)





河洛郎五



中文名

何尊

外文名

He Zun,ritual wine vessel

出土地

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賈村鎮

出土年代

1963年

尺寸

高38.8cm,口徑28.8cm,重14.6kg

銘文數量

12行、122字

館藏點

中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一不是考古學家,二不是社科院的,還想顛覆歷史,太搞笑了。

閉門只管書乾坤,

任憑通達亂黃昏。

千古江山尋常事,

笑看春秋對何尊。



行者視野


西周初成,周公吐哺,成王繼位,開始大規模建設都城灃京。告誡大臣宗室子弟。我們將來要住到京城去。這裡的京宅顯然是指的灃都京城。因為西周初期,洛邑還是荒草叢生,以前什麼都沒有。還是原始狀態。荒草悽悽。怎麼可能住到荒草叢生的地方去。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什麼歷史資料充分證明西周之前洛陽是大都市,也沒有充分資料證明是周之前那朝那代的城市。僅靠挖出來一些東西也是現代人評估的。不足以證明,我們還是以歷史計載為依據。如果連歷史計載的都不認可,必須在歷史計載的基礎上研究歷史,不認可計載的歷史,現代人研究的東西就沒有可信度。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閉門造車,唯心論者。

從古到今洛陽就比西安低一個當次,西安建都史是從西周的灃鎬兩京,但西安“楊官寨城市遺址”的發現已經將西安建城史定格為6000—5000年。是仰韶時期最大的城市遺址。敢問時期誰有能有能力建造這樣大的巨城?洛陽僅僅是周成王時期平叛三監之亂後,由周公去建造的一個監獄性質的軍事基地,而演變成後來的城池。而後大多數時期給西安當陪都備胎。周秦漢隋唐中國的大一統王朝皆以長安為國都。洛陽也就在唐朝做個陪都。名子叫東都。其實洛陽也很悠久,不過地位尷尬,建都洛陽的統一王朝只有東漢,西晉兩朝。其餘的全是陪都備胎或胡人省長時的割據政權。比如鮮卑建立的:北魏、東魏。還有沙陀族兒皇帝石帝敬唐建立的後晉、後唐。最尷尬的是洛陽人引以為豪的武周神都是稱乎,可是雖然武周遷居洛陽給洛陽升級為神都,但仍然是陪都的地位。就像再得寵的嬪妃,即便晉了貴妃的地位份以然是二奶。母儀不了天下。而且西安眾多光環中也有神都,可以在西安蜜宗祖宗青龍寺看到唐代譴唐高僧空海所撰寫的石碑《大唐神都青龍寺故三朝國師灌頂阿g黎惠果和尚之碑》。但洛陽沒有任何遺蹟證明神都,除了“狄仁傑之神都龍王”這部影片。洛陽給自己湊數除了把給西安做陪都的歷史加上,更把夏商強加自己身上,只為超越西安,可昔夏朝連一塊遺蹟記載都沒有找到,洛陽卻把夏朝都城搞到自己身上,史學家全體否定,連國家文物局都要求洛陽不得使用“夏都”自稱。而商代建都地很多。洛陽也自稱商都,結果又被史學家駁斥。連臉面都不要了。被著名史學家考古學家鄒衡先生髮文質疑。洛陽捏造得不到史學界和官方認可。於是從聯合國“減災署”搞了個世界聖城。近幾年河南也是活躍,一方面搶臨近省資源,一方面自己造歷史。06年把一個新鄭明清時期的普通黃帝廟愣是搞成黃帝故里,搞笑的是雕像還得模仿美國總統山,結果又被史學界質疑。易中天、蒙曼、嚴文明、李伯謙等眾多學者專家反對。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科書中也是反對。於是河南人在陝西成立個“古都協會”,這幾年硬是把河南四坐城市塞進四大古都裡,湊成八大古都,得了便宜還要把髒水潑給西安。論影響力,西安是絲綢之路起點,漢唐盛世長安,周禮,大唐盛世長安萬國來朝,世紀聖典,中華第一國都(第一位始皇帝建的國都),漢語、漢文化、漢族、漢服、等等有關漢文化的歷史聖殿,華夏漢文明靈魂的歸宿。說不完道不盡有關漢族歷史的悠久文化遺產。到目前已有兩百多位外國元首訪問,是國外領導人訪問中國的老三站之一,所以洛陽的朋友提這個問題不是抱大腿就是找難看。


白石61


指的是提問的是沙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