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史教科書如何講述中日近代史的?

jinkie


家裡有孩子的,怕的不是兒子犯錯,怕的是兒子犯了錯不承認。關鍵這錯還不小,因為當年他趁他老子年老體弱的時候,打了他老子幾巴掌。日本人之所以會被我們這麼痛恨,不僅僅是我們被他們侵略殺害同胞,還有他們不承認啊。



日本的教科書其實出版出來還是很繁瑣,基本上所有的依據文獻。都是在二戰後,美國在背後給予日本指導,出版了《學校教育法》和《教育基本法》等文獻。

具體不展開只是簡述一下。每一本教科書出版,都是通過從小學到大學的教授,然後再加上各級專家討論。最後再交給一群日本的文部省大臣討論決定出版,其實還是很複雜的。

但是也可以從另一點說明,日本出版的每一款教科書。都是獲得了知識分子的認同,以及國家相關部門的點頭。所以那些精日份子,不要來洗地了。如果認為說的不對的,可以自己去查資料。有關於和我們的中日近代史,主要集中在三點:甲午戰爭、九一八事變、南京大屠殺三件事情。

▲:書本順序見最後一段

甲午戰爭——被描述為文明與野蠻之戰

甲午戰爭實際上是日本入侵朝鮮,我們作為朝鮮的宗主國,受到了朝鮮請求庇護的請求。表面上是日本入侵朝鮮,我們出兵被日本打敗。但是實際上日本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們是想打中國。朝鮮只是有個和我們打起來的藉口,實際上是有計劃有預謀的侵略戰爭。
▲美化侵略朝鮮

但是在他們的教科書裡面,這些背後的內容全部沒有描寫。只是淺顯的草草帶過,並且市面上所有的教科書都是不約而同的,避免了談及旅順大屠殺事件。

在這場對於朝鮮的入侵中,絕大部分的教科書又避而不談的,有關於入侵朝鮮王宮的事情。畢竟只要寫了,就不是為了保護日本大使館而出兵朝鮮了,而是自打臉的侵略了。
▲甲午戰爭

九一八事變——被描述為滿洲事變

日本在教科書裡面這樣解釋日本在東北的權利:一戰後日本提出二十一條,並且佔領了山東半島。之後又在東北扶持了滿蒙,把這裡當做是自己的生命性之地。這裡關於二十一條,基本上都是承認的侵略。但是在後面的九一八事變當中,所有教科書全部沿襲滿洲事變。

什麼是滿洲事變?就是說當時東北局勢危機,日本關東軍認為應該儘快把偽滿洲國納入自己的管轄範圍。因此關東軍參謀長在1931年9月18日炸燬鐵路嫁禍中國軍隊,才開始滿洲事變。但是內閣當時態度是不誇大方針,準備無視關東軍的行為,沒想到開戰半年後佔領了滿洲。

意思是什麼哪?是說九一八事變是日本關東軍參謀長的暴走,和我日本本土內閣沒關係。但是在實際當中,日本內閣在1927年就通過了田中義一的對華政策,並且獲得了天皇的認同。所以實際上這是日本有計劃的侵略,在教科書裡面寫成了是幾個參謀長的自我行為。
▲九一八事變

全面侵華與南京大屠殺——基本承認,但是努力淡化。

有關於七七事變,日本教科書這樣描述:1937年7月7日,日本與中國軍隊在盧溝橋發生摩擦。雖然政府採取的是不擴大方針,但是內閣在不久後出兵華北。隨後日軍和中國軍隊在上海開戰。在沒有宣戰的情況下,戰爭不可控的擴大。

雖然中國軍隊一直抗爭,但是我們還是佔領了中國東北和華中的主要地區,並且佔領了首都南京。隨後發生了包括殺害許多中國貧民在內的南京事件。
▲南京大屠殺

這是什麼意思?他們只是在說南京事件發生了,然而語焉不詳。只是說在南京殺了人,到底殺了多少,怎麼殺的。在整個日本教科書中,都沒有提到過。不知道的還以為在南京有過小的流血事件,但是傻子也知道打仗就會流血就會死人。我們幾十萬人的性命,到了日本人筆下就是幾行字帶過。 ▲南京大屠殺

總得來說,日本對於中日近代史描述,基本上是語焉不詳。就算是不得不提的內容,也是簡單的一筆帶過,儘可能的去淡化日本侵略性。上面這些還算是有識之士寫的,雖然努力淡化,但是有的地方還是承認了日本侵略性。但是也有的很少部分的教科書,完全是在美化侵略。

上面所有內容,基本上全部來自: 《第一學習社教科書》、《東京出版社教科書》、《清水書院版教科書》等。


史之策


和各國一樣,日本的歷史教科書由大大小小不同出版社出版,再由各地教育廳自行審查選購。由於不同編者不同出版社有不同的立場,僅以南京大屠殺來論,有出版社相對客觀,比如東京書籍、清水書院等等,他們的教材有對於“南京事件”的描述與批評,只是都會加一句:軍方未將此事告知於日本國民。但有一點,所有這些出版社對於30萬這個數字都是否認的,多數寫15萬人,有的則用死了很多人含混。

部分出版社則對二戰這一部分只有隻言片語,草草略過,如実教只用了一句話就寫完了南京事件。

當然,也有明顯篡改歷史的,比如大名鼎鼎的扶桑社,在其書中,九一八事變與七七事變的起因皆變成是中方先尋釁滋事。其對中國的抹黑與對日本軍國主義的美化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唯一慶幸的是,扶桑社的教材並未在日本廣泛用於教習。

總體而言,日本的歷史教材出於己方的民族主義考慮,在中日近代史上的著眼與中方多不相同。主流教材不能說歪曲事實,但確實有避重就輕之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