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按部就班”到“對標國際” 四川自貿試驗區的600多天

从“按部就班”到“对标国际” 四川自贸试验区的600多天

11月23日,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成都青白江鐵路港片區。成都青白江區藉助鐵路港實現了老工業基地的成功轉型。 本報記者何海洋 攝

11月23日,四川自貿試驗區成都青白江鐵路港片區,談話間,陳然忽然撥開窗簾,露出窗外大片規整的停車場,和停得密密麻麻的轎車。“你能想象不久前這兒還是籃球場嗎?”這位成都國際陸港運營有限公司多式聯運部經理想表達的是,四川自貿試驗區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生長”。

截至今年9月,四川自貿試驗區累計新設企業逾4.4萬家,其中新設外商投資企業522家。從2017年4月1日正式掛牌至今的600多天時間裡,這片土地創造了什麼?

我們從微觀切入,採訪多位參與改革探索的工作者,用一塊塊“記憶拼圖”,拼出屬於改革者的集體敘事。

試驗什麼?

“由上而下”確立基於現實問題的大方向、提供敢試能試的環境,讓市場“自下而上”去找“小方向”

時間回到原點——2016年8月31日。

省自貿辦綜合信息處相關負責人記得,當天偶然瞥見網上一條新聞,整個人立馬從座位上“彈了起來”:商務部部長當日受訪時表示,黨中央、國務院已決定在四川等省市新設立7個自貿試驗區,“從2013年起四川就在不斷爭取,突然喜從天降。”

第二天,省商務廳6樓會議室,他和各部門同志就正式組成推進四川自貿試驗區相關工作的小組,開始探討一個將用無數次熬夜加班去回答的難題:我們到底要試驗些什麼?

省自貿辦專職副主任陳友清回憶,當時知道核心任務是制度創新,但怎麼把凝練的大方向,變成明確的重點改革任務,需要四川自己探索。

這中間經歷了漫長爭論。建議“蕭規曹隨”者有之、提議“另起爐灶”者有之。在大量研究國內外經驗、深入審視四川開放現狀基礎上,共識逐步形成:四川既要做“規定動作”,推動政府職能轉變、貿易便利化、投資便利化,從而提升營商環境;也要有“自選動作”,實施內陸與沿海沿邊沿江協同開放,推動金融開放、創新創業等相對“短板”發展。

2017年3月,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同年11月,省政府印發相關實施方案。

上述負責人特別提到,“由上而下”的方案,為“自下而上”的探索留出了空間。上述方案更多是確立基於現實問題的大方向,具體“小方向”則鼓勵由政府機關、企業等主體在一線實踐中自主探索。

四川到底要試驗些什麼?繼續答好這個問題的接力棒,傳到了所有一線“自貿人”手中。

陳然回憶起他和同事參與的2017年中國自貿區十大改革案例之一——多式聯運“一單制”改革。當時不斷有中小客戶反映,貨物通過中歐班列(成都)到了歐洲火車站,還要自己設法找人通過汽運運到目的地,耽誤事;此外和海運不同,全球鐵路運輸單據都沒物權屬性,也就沒法通過質押獲得融資。“兩個痛點,讓我們覺得有市場;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提出完善多式聯運標準和服務規則,讓我們覺得有‘底氣’。”

“自貿試驗區的改革動力與方向,更多來自企業需求。”四川自貿試驗區成都青白江鐵路港片區成都國際鐵路港管理委員會負責人提出一個有意思的觀點:四川地處內陸,需要更多傾聽外向型企業訴求,以此來精準確立改革試驗方向;而這樣的傾聽與改革,將一點點重塑當地營商環境,吸引更多外向型企業到來。

“提供敢試能試的環境和氛圍,市場自然會找到‘小方向’。”上述負責人說,四川自貿試驗區恰恰做到了這一點。

怎麼推進?

因自貿試驗而催生的開放視野與學習心態,是催生改革意識、推動試驗向前的最強大動力

確定方向只是第一步,關鍵是怎麼推進。

梳理成績單發現,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多式聯運“一單制”、中小科技企業“雙創債”、中歐班列集拼集運……幾乎每個閃耀光芒的四川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成果的背後,都有不斷碰壁的“挫折史”——

去年底,多式聯運“一單制”改革正遭遇改革尷尬:從當年4月首個案例到年底,實際只執行了20單左右,支持它的銀行“一隻手就數得過來”。

觀望,是對改革不確定性的擔憂:海運方面,多式聯運運輸單據的物權屬性有國際公約保證;鐵路方面,國內外都沒有相應法律法規,只有靠三方合同約定。陳然感慨,“改革一沒法律體系保障,二沒行業慣例‘背書’,銀行還擔心途中因損壞、被盜等原因導致貨物貶值,觀望也有他們的道理。”

今年初,四川自貿試驗區在全國首創的“首證通”行政審批改革,同樣遇到類似尷尬。這項改革力主推動相關部門信息共享,讓辦證照的市場主體不用重複遞交資料,將辦理時間從1個月減至最快1天。但當時內部有人反對,外部考察團來了不少,一個也沒參照借鑑。“一方面改革要增加部門工作量,嫌麻煩;另一方面一些部門有維護信息壁壘的私心,不願意。”一位業內人士坦言。

這些挫折並不讓人意外。“改革試驗進行到今天,任何一項改革都要啃硬骨頭。通過這些基層探索與頂層設計的不斷碰撞和反覆修正,就能尋找到更多切入點,形成從局部突破到全面推進的局面。”省社科院研究員盛毅表示。

問題是該如何突破?有時它需要的,是善於變通、多方探索的“巧勁”。“一條路走不通就退一點,換個思路嘗試。”陳然和同事們反覆琢磨後認為,金融方面條件不成熟,就先“繞著走”:推出不涉及融資、單純“門到門”的多式聯運“一單制”服務,先將改革節省時間和精力的優勢發揮出來,同時逐步升級貨物監控等,“量做上去了,對貨物受損被盜的顧慮打消了,銀行自然會認同。”他說,今年多式聯運“一單制”改革有望突破1000單,是去年的50倍。

……“掛牌一年多,最大收穫是帶動了從業人員的思想解放。”省自貿辦相關負責人感慨,過去是“按部就班,兩耳不聞窗外事”,現在“動輒對標國際,看美國標準是什麼,上海是怎麼幹的。”在他看來,因自貿試驗而催生的開放視野與學習心態,是催生改革意識、推動試驗向前的最強大動力。

11月23日,陳然和記者提到不久前去荷蘭蒂爾堡看當地著名的鐵路港建設,看到當地高度自動化的倉儲管理,讓他興奮不已,“倉儲管理非常先進,貨物出倉等候時間非常短……”讚歎之後,陳然繼而接上一句,“不過,我們未來超過他們的可能性很大。”

在這裡,我們讀出四川自貿人的信心。

記者手記

3天一項創新試驗成果的“秘笈”

前不久,四川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發佈一份成績單:一年半來,形成制度創新成果175項,21項制度為全國首創,相當於平均3天就推出一項創新試驗成果。

看似“不可能”的頻率,如何做到的?

客觀來看,上百項制度創新成果並非短時間“一蹴而就”,且是所在區域數十個部門共同完成。“平攤下來,每個部門每年推出幾項制度創新,總體就有上百項。”四川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

主觀來看,則與四川自貿試驗區自練“內功”、善借“外腦”有關。

自練“內功”,打好提前量。按《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提早規劃好時間表和路線圖,建立與各類改革試驗區聯動建設機制。建立標準管理運行機制,通過地方立法建立四川自貿試驗區管理制度,將所在地區各部門制度創新納入考核,激勵各部門主動作為。

在人員機制上,也早做考量。記者在川南臨港片區官網上留意到,今年初,川南臨港片區就在人才隊伍建設上提出打造“獅子型”幹部隊伍。培養一支敢打敢拼的改革型人才,以思想解放帶動制度創新早已提上日程。

善借“外腦”,也是加快制度創新的重要手段。在四川自貿試驗區官網搜索“合作”關鍵詞,我省與省外其他自貿試驗區的大量合作案例映入眼簾,如川南臨港片區與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探索產業轉移合作機制,建立成本共擔、收益共享機制。

和兄弟自貿試驗區合作之外,還設立“智囊團”,設立自貿試驗區研究機構、建專家決策諮詢委員會、引入第三方機構等,同時搭建課題研究智庫、人才培訓基地。

如今,四川自貿試驗區的制度創新也逐漸從各部門“單打獨鬥”向高質量的協同創新邁進。

全國首創“小時清單制”的推行,正是一個好的案例。這項創新涉及多個部門,用限時1小時、3小時、6小時的“三張清單”倒逼多個部門提高效率,是政府、社會、市場共同參與的疊加式創新機制。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一歲多的四川自貿試驗區剛剛起步,我們期待這塊制度創新的高地有更多“秘笈”出現。

□本報記者 熊筱偉 魏馮

原標題:從“按部就班”到“對標國際” 四川自貿試驗區的 600 多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