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的時候,日本人為什麼那麼堅決,常常全員陣亡都不投降?

“投降兩個字在日本軍人的詞典中是沒有的,軍隊的教育是,武器失去了就用手去戰鬥,手不行了就用腳,手腳都不能用了就用牙咬,實在不行了,就自己咬下舌頭自殺。”

這是日本陸軍大將梅津美治郎在日本即將投降時,在陸軍省會議上說的話。當時美國要求無條件投降,日本陸軍提出自己解除武裝,說如果不是日本陸軍自己下達放下武器的命令,他們是不會投降的。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天皇才在戰後第一天就讓皇族將領東久邇宮稔彥當首相,以皇室的名義命令日本軍人放下武器,接受投降。一般人還沒有這個威信,日軍不會聽話。

二戰的時候,日本人為什麼那麼堅決,常常全員陣亡都不投降?

日本從1860年代明治天皇改革時,就對軍隊發佈《軍中敕諭》,強調:

  • 1、軍人當以盡忠盡節為本分;
  • 2,軍人須以禮儀為重;
  • 3.軍人當尚武勇;
  • 4.軍人當以信義為重;
  • 5.軍人應以質素為旨。

五條訓諭是軍中“聖經”,日軍每天必讀,其核心為第一條“忠”和第三條“勇”。

訓諭中說,“惟以守己本分之忠節為主,須知義有重於泰山。死有輕於鴻毛,慎勿喪失節操。”

二戰的時候,日本人為什麼那麼堅決,常常全員陣亡都不投降?

天皇是日本的魂,天皇的話足以讓每個日本人為之赴死(二戰前)。無論在哪個戰場,日軍每天都朝著日本皇宮的方向朝拜。“為陛下而死”是長期被洗腦的日軍無上的榮光。

要說,強調軍隊忠勇是每個國家對士兵的基本要求,為啥日本就不許自己投降呢?

忠勇是武士道的核心精神,由此衍生禮義恥感文化,在日軍看來,名節比生死重要。怎麼死比死的結果更重要。

東條英機曾用槍朝自己心臟開槍,結果心臟畸形沒有死成,成了笑柄,笑他膽小怕死。而同為陸軍大臣的阿南惟幾,日本宣佈投降後第一時間切腹自殺,血流盡而亡,成了英雄。

二戰的時候,日本人為什麼那麼堅決,常常全員陣亡都不投降?

(看到他胸部的槍口傷沒?)

在戰場,如果被抓為俘虜,那是最大的罪過,即便被敵方放回去,也常被陸軍質問“還不剖腹嗎?”下場很慘。(在中國戰場受傷,被國軍救起看好病送回日本的少佐空閒升的故事)

這就是日本根深蒂固的武士道精神和恥感文化作祟。

如果在戰場上自己生病受傷走不成打不成了,他們就讓同伴把自己殺掉,更恐怖的,他們會死前請求同伴把自己身上的肉吃掉(特別飢餓的太平洋戰場上的事)。這樣在他們看來才完美地實現了自己當軍人的精神追求。

二戰的時候,日本人為什麼那麼堅決,常常全員陣亡都不投降?

(巴丹死亡行軍)

所以,日本人怕投降勝過怕死,戰死還有個名節,投降了回去還是死,身敗名裂,家人頭都抬不起來。

日本不但自己鄙視投降,對待別國的戰俘也不當人看,巴丹死亡行軍,美國人那麼怕死,集體投降,他們怎麼也想不通,於是倍加虐待,不讓吃不讓喝日夜逼著行軍,反抗就殺。

(史料參考:《菊與刀》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