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大數據殺熟?

王振華


目前大數據產業具備良好基礎,發展前景廣闊。在消費零售領域,它能夠根據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行為以及個人隱私,計算出消費者的偏好、興趣,可以對老顧客提供更加智能與個性化定製的商品與服務。

但如果遭到商家濫用,隨意超越邊界,通過某些應用方式或者方法將其轉化成商業利益,就會損害到消費者利益,像曾曝光的“大數據殺熟”現象,同一件商品或者同一項服務,互聯網廠商顯示給老用戶的價格要高於新用戶。就我自身的體驗,同一段打車旅程,發現同伴的安卓手機和我的蘋果手機的報價竟然不一樣,同樣的產品,老用戶或者收入水平較高的用戶卻付出了更多的費用,這也表明了最容易成為大數據殺熟目標的主要是對於商家形成了路徑依賴的忠實用戶,另外也可能還有對價格波動較不敏感、沒有時間反覆比價的消費者。

從長遠來看,這兩類用戶恰恰具有最高的留存價值,掌控和間接操作消費者,必然會導致用戶流失,商家的“殺熟”行為自然是得不償失的。當然大數據殺熟不僅與大數據處於中心化有關,而且還與大家思維能力集體退化有關,電商,網約車,互聯網廠商定價多少我們都全盤接受,想著大家都買了,大家都在用,不會有啥問題,導致思維能力集體退化,所以大數據殺熟在當下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但是我們可以主動去避免大數據殺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傳統的“貨比三家”,如今華為這方面做的還可以,我們還可同時做出其它企業的分析,即比較不同設備、不同應用對於同一商品或服務的報價來破解這種信息不對稱,從而挑選到價格比較令人滿意的商品或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