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為什麼每次亂世統一後,都是先經歷一個統一天下的短命王朝,再出現一個盛世王朝?

採蘑菇的大書書


歷史有慣性,人們尋找新的方式要不斷試錯

這個問題有意思。如果我們回顧中國歷史,確實可以發現,中國歷史上時間長的王朝之前都有一個短命王朝。

比如,秦朝是個短命王朝,此後則迎來了長達400年的漢王朝(雖然有王莽從中將其階段了十幾年)。唐朝之前,則有一個30多年的隋朝。宋朝之前,也有一個短命的周王朝。明朝之前,有一個幾十年的元朝。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我覺得是中國歷史上每一個朝代的變革,都必須要經歷一場政治、經濟、文化的變革。這種變革是要進行一種探索,有的時候,會因為歷史的慣性,走上彎路。

漢王朝吸收了秦朝滅亡的教訓,開始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以秦漢王朝為例。秦始皇消滅六國,最終統一中國,他是靠的法家思想,讓整個秦國都變成了虎狼之師,最終能夠海內一統。

於是,秦始皇就認為,統治一個龐大的帝國,也可以複製他們消滅六國的方式,對老百姓進行嚴厲管控,窮奢極欲,讓老百姓都成為自己的奴隸。

但是,讓秦王朝沒想到的是,老百姓會揭竿而起推翻整個王朝。

漢王朝很聰明的吸收了秦朝的教訓,漢王朝自建立之日起,就強調“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無為而治”,尊重老百姓的利益,最終克服了秦王朝的種種弊端。

唐太宗時時以隋朝滅亡為借鑑,政策都反其道而行之

隋唐之際也是這樣。隋文帝年輕的時期,也算是勵精圖治,整頓吏治,一舉消滅了北周的陋習,尤其是他的糧食政策,讓整個隋朝糧食充裕。

錢穆認為,到了隋煬帝時期,正是因為天下富足,才導致隋煬帝開始窮奢極欲。

隋煬帝妄自稱大,多次遠征高麗,最終導致老百姓不堪重負,最終爆發“江都事變”,隋煬帝被殺,隋朝滅亡。

隋朝滅亡之後,李唐王朝取而代之。唐太宗李世民非常看中隋朝滅亡的教訓,多次與魏徵等人討論隋朝滅亡的原因,不敢驕奢淫逸。

魏徵曾經對唐太宗說:“隋以富強而危,我以寡弱靜之而安”。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唐朝的很多政策其實都與隋王朝反其道而行之。

其實,歷史的發展,除了有人的意志之外,還有歷史大勢。每到一個緊要關頭,都會有人站出來適應新的形勢,但是,這種新的形勢,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找到對應的方式。於是,就需要不斷試錯,不斷調適,不斷尋找最佳的方案。

所以,就會出現短命王朝+長期王朝的這種模式。


兮兮說事兒


中國歷史確實有這樣的現象,比如秦始皇統一天下,自號始皇,以後就是二代三代傳個千秋萬代,但沒想到二代而亡,成為了中國第一個短命皇朝,而在接下來的漢朝,東西漢一起卻傳了四百年。

是秦朝不夠好嗎?

當然不是,秦朝是對中國歷史貢獻很大的朝代,秦朝結束了戰國的分裂,統一了全國,而且做了很多有利於民族凝聚的事情,比如修馳道、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開靈渠等等。另外,還有郡縣制。

相比之下,漢朝的制度沒有什麼大的創新,非要說有,就是思想上獨尊儒術。

那為什麼漢朝成功了呢?

這是因為秦朝這個老司機車開得太快,一轉彎就翻溝裡了。秦始皇乾的事情,中國用了二千年的帝制來消化,來磨合,來調整。豈是一個朝代一下就能幹完的?

比如說郡縣制,這種中央集權的模式在後面看來挺好,但其實降低了地方的責任心,因為那些人跟秦始皇沒關係,他替秦始皇管著天下,忠誠度是有疑問的,秦末農民起義,好多都是基層官員起來造反。

所以到了漢朝,漢朝吸取教訓,要變回分封制,把老劉家的人分到天下去,這個就有點過於倒車了,最後微調了一下,分封跟郡縣相結合。通過這個,度過了初始的帝國震盪期,使天下人適應認可了郡縣制。各地方對漢朝形成了向心力,那就好辦了。

還有隋朝,隋朝也是一個貢獻很大的短命王朝,三省六部、開運河、開科舉,但也是二世而亡了。

為什麼呢?也是太激進了,這麼多事情放到短短的數十年要去完成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並不是先進的東西就一定馬上就成功,而是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而楊廣不顧發動機在冒煙,依然強行提檔,最終自然是亡國了。

而之後的唐朝,也是照搬隋朝這一套,運河該用還是用,遼東該徵還是徵。但因為有了過渡期,社會就能適應這樣的變化。

還有宋朝之前的後周。宋朝結束了武人專政的時代,開啟了文人時代,但這個事情在後周就開始辦了,而且五代十國的亂世在後周時期就呈現結束的跡象,只是後周皇帝柴榮去世的太早,被趙匡胤摘了桃子。

從這些例子來看,歷史上存在一種反向微調,當一個東西太靠前時,歷史往往會回調一下,以便更能為社會所接受。這些微調的朝代取得了成功,而激進的反而失敗了。

在商業中也有這樣的例子,很多東西並不是誰衝到最前面誰就贏,贏家往往是後面跟隨的那位,他可以根據前人的經驗與教訓,採取更有利的策略,從而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這就是所謂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吧。


腦洞歷史觀


這個問題我曾經在中學探討過,是有所發現的:凡是斬殺了功臣的王朝,軍力低調,畏民之眾而後廣施善政。凡是保留功臣的王朝,軍力囂張,皇帝失信而後任由民反。

秦朝沒有斬殺功臣,大軍主力遠征南方,秦二世無道失信,指鹿為馬,大臣們忠心不再,聽任陳勝吳廣起義氾濫沒有及時圍剿,所以王朝短命。

西漢朝斬殺了功臣,施行文景之治,所以長久。

東漢朝沒有斬殺功臣,卻也未出現昏君失信,所以也長久。

晉朝斬殺了曹魏勢力,也未有昏君失信,所以長久。

隋朝沒有斬殺功臣,楊廣勞民傷財失信,所以功臣放任農民起義,乘機割據稱雄。所以短命。

唐朝沒有斬殺功臣,卻也沒有出現昏君失信所以長久。

宋朝杯酒釋兵權散了功臣,施行小政府大社會的商品經濟善政,所以長久。

元朝在蒙古大軍分裂後面對漢族人數眾多,也不敢施暴政,所以長久。

明朝殺了功臣,用內閣製取施行勤政,所以長久。

清朝殺了功臣,皇帝自身勤政,所以長久。

總之,保留功臣,自恃軍力強大敢於斯壓百姓的王朝,連功臣都討厭的,一旦有人起事造反即迅速瓦解。殺了功臣,為了護住一姓長久尊榮而作休養生息安民的都可以長久。


甲申卯馬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個道理在過往的封建歷史裡反覆得到驗證。王朝更迭時的戰火,歷史中記載的是英雄事蹟,而無數處於水深火熱的黎民百姓幾乎是一筆帶過。新的王朝建立新的百姓生長,雖然不少王朝興盛起來,但老百姓所受惠利也很少,大部分錢財都流向了皇親國戚,地方豪紳的腰包裡。

一個王朝短命,一個王朝長命,在中國歷史上並不算一個規律事件,秦漢,隋唐算比較明顯的。秦朝是封建帝制的開創者,上接春秋戰國群雄並起,動盪的歷史突然被統一,那種大歷史震盪,可想而知。而秦二世並無始皇帝的雄才大略,震盪直接動搖了秦。隋朝也是類似的歷史動盪期,之前的魏晉南北朝,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動盪紛飛。

得民心者得天下,這算國家統治的一條真理,要走出歷史循環,這是一條可選擇的路。

你覺得如何走出歷史循環?歡迎在下方留言發表看法。


老李有刀


這個問題很不準確。

我們熟知的短命封建王朝+盛世王朝的組合,在歷史上只出現過兩次,分別是秦漢、隋唐。其他朝代,比如五代十國以後就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

但是秦漢和隋唐兩個時代相似度太高,不能用一句簡單的巧合掩蓋過去。

那麼,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奇怪組合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前有紛爭亂世,舊有勢力難以接受

秦朝和隋朝前,都是我國曆史上的著名亂世,其中春秋和戰國持續了550多年,魏晉南北朝持續了360多年。

三五百年,足以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因為長時間的亂世,無論是君主還是民眾都已經適應了相對自由的社會氛圍。我國曆史上思想最開放的時期,也是春秋戰國和魏晉南北朝時期。

而秦朝和隋朝的建立徹底改變了這一切。尤其是秦朝的建立,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統一的統治,對各地進行了嚴密的控制,這深刻地改變了原有的政治面貌。

比如秦朝前期的六國,每個王室都有自己的土地和權威,但是秦朝建立後,天下只能有一個皇帝,六國王室大臣只能被軟禁在咸陽,這是他們在心底難以接受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處理舊有勢力就成為秦朝和隋朝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如果處理得當,舊有勢力可以作為鞏固帝國基石,收攏天下人心的重要工具;而如果處理不當,則會給王朝的發展帶來無窮的隱患,甚至成為天下人口誅筆伐的對象。

而很明顯,秦朝和隋朝對舊有勢力的處理相當“仁慈”。

雖然被扣上了暴君的帽子,但是秦始皇確實沒有對大部分六國王室做出趕盡殺絕的事,消滅六國後,秦始皇將六國王室遷到咸陽軟禁,他要達到的是威服四海的目的。隋朝消滅陳朝後,陳後主及從屬官僚遷入長安,隋文帝在長安修治宅邸,對其禮遇甚厚。

從後世看,善待前朝宗室無疑能收穫一個好名聲,但絕對是極其冒險的做法。因為舊主未死,所以舊地的民眾就會時刻想著發動叛亂,光復江山,甚至救出舊主,再造社稷。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六國舊地上的臣子們紛紛趁機自立,秦朝再度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

而隋朝滅陳後,由於推行抑制豪強的政策,也一度引發陳朝故地江南的叛亂。618年,殺死隋煬帝的,正是在南方的揚州,至此隋朝滅亡,天下再度分裂。

大一統局面衝擊了原有的社會上層階級,由於地位的變化,他們對新王朝充滿抵制。一旦有機會,他們就會選擇群起造反,將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大一統局面徹底毀掉。

另外,秦朝和隋朝建立後,由於確立了皇權專制以及科舉等制度,直接觸及到了原有上層階級的利益,因此必然遭到他們的反擊。

2、後有偉大改革,廣大民眾群起抗爭

但是我們知道,單憑几箇舊王室是成不了事的,如果沒有民眾的響應和推波助瀾,新王朝沒有那麼容易被推翻。

奇怪了,一般新王朝建立,統治者都會新朝新氣象,儘量去愛惜民力,注重休養生息,輕徭薄賦,怎麼會得罪廣大農民,成為眾矢之的呢?

其實這只是因為新王朝面臨的內外環境決定的,特別是對外。

秦朝時期,匈奴肆虐蒙古高原,在戰國時期就不斷侵擾秦國、趙國和燕國等地,三國在北方邊境修築了大量的長城用於防禦。秦朝建立後,匈奴的侵擾有增無減。

相比於秦國趙國和燕國這樣的分散個體,秦朝有了統一的強大實力,具備了徹底解決匈奴問題的能力。在這樣的情況下,秦朝選擇北擊匈奴,同時修築長城鞏固北方邊疆。

長城從秦朝一直修到明朝,是我國北方重要的軍事防禦體系,絕對是造福千秋萬代的事,但這件事用在秦朝身上就是用力過猛。因為長城的長遠作用民眾看不到,只看到了無休止的徵發徭役,這使得民眾不堪忍受,最終紛紛決定鋌而走險。

隋朝也一樣,在北方有突厥虎視眈眈。但相比於突厥,東北的高句麗才是最大的威脅。因此隋煬帝不惜傾全國之力三次遠征高句麗。

打仗就要燒錢,就要老百姓來買單,很多百姓因為三徵高麗傾家蕩產。

除了三徵高麗,隋煬帝時期,還主持開鑿了縱貫南北的大運河。大運河直到今天仍然發揮著南水北調以及航運的作用,同時在隋朝也溝通了東北和江南,成為隋朝有效控制江南避免再次分裂,補給東北消滅高句麗的重要平臺。

但這樣的千秋利好當朝的百姓看不到,卻要承擔著繁重的徭役和壓迫,這是他們不能忍受的。

修建大型工程以及發動戰爭固然有好大喜功之嫌,但本質上是為了鞏固帝國的穩定。雖然犧牲了當朝民眾的利益,但為後人留下了豐厚的遺產,這就是秦朝後面的漢朝,隋朝後面的唐朝。

在民眾無法忍受秦朝和隋朝的壓迫而揭竿而起時,由於秦朝和隋朝的一系列改革,無法再現秦隋之前的大分裂局面,於是後繼的大一統王朝漢唐能夠很快建立。

新王朝建立,吸取前朝滅亡教訓,但也全盤繼承前朝的內外政策,由於手段更加溫和且有相當的鋪墊,後繼的漢唐兩朝贏得了更多階層的擁護,成就了封建王朝的盛世。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亂世出英雄,打下江山一統天下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天下一統之後國事千頭萬緒紛亂如麻,皇帝打理時難免會把控不住方向和速度從而造成翻車,若在被居心叵測之人趁火打劫,那可不就容易江山易手。

但是打天下和治天下又是兩碼事,能打又能治理得好的王朝歷史上也實屬罕見。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前車之鑑不能不察,先出現一個能打天下的統一王朝,再出現一個能治天下的盛世王朝,也合情合理。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無可為鑑,只有摸著石頭過河。秦――漢,隋――唐,後世王朝都對前朝多有借鑑,方能把住歷史的方向盤,多坐幾百年江山!


安安0371


其實這個問題真的不錯,我曾經也思考個這個問題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亂世之後一個短命王朝再加長壽王朝形成了,亂世-短命王朝-長命王朝-亂世;這樣的一個規律。

舉幾個例子:戰國-秦-漢-三國

三國-晉-五胡亂華-南北朝-隋唐

等等。

1.亂世到短命王朝過程

其實有兩個規律短命王朝是建立在亂世基礎上,當這些帝王統一後,一般都好大喜功比如秦朝嬴政父子 ,比如隋朝楊堅父子。他們都是這樣,長城,大運河,對外不斷戰爭就是集中表現。因此導致了,當時人民難以忍受,就拿隋煬帝說吧,大量的工程(如運河),大量的戰爭都導致了民不聊生。於是人民開始起義不斷。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它們短命王朝有一個重要差別和長命的王朝比較,絕不是因為經濟原因導致的。

2.長期王朝變混亂

其實長期王朝往往都能吸取短命王朝的錯誤,不斷的糾正,人們安康穩定了,也就天下太平了,這是長命王朝的重要原因。但是每當後期會出現各種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經濟問題,民生問題,(宋是個例外)等。可以說經濟是絕對因素,因為中央沒錢了,只能靠地方擁兵自重了。於是,漢末的軍閥,唐末的節度使,都有各大地方財團的支持,於是形成了獨立的基本條件,再加上其它少數民族的入侵,起義等原因,中央需要地方自行鎮壓,導致了天下大亂。

3.混亂變短命

其實我認為就一個原因,各軍閥中最後有一個太牛的大人物接近統一了,但是他們也基本耗盡生命了,或者自己統一,或者子女統一。往往都好大喜功,喜歡張揚,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幾百年分裂後一統的天命之人,所以就形成了上述1的局面。

大概和大家交流一下,不到之處請批評,謝謝








橘子豬711


為什麼?我認為原因有一,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二,破而後立。


深究中國的歷史王朝,大致分三類,第一,亂世階段,有春秋戰國、三國、南北朝、五胡十國、民國。第二,短命王朝,有秦、晉、隋、元。第三,不過三百年的王朝,西漢、東漢、唐、宋、明、清。

正應證“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鐵律,在歷史上有兩個重要階段,春秋戰國和南北朝,還有兩個重要王朝,秦隋。


為什麼這麼說?秦朝的功績有兩,大統一思想和郡縣制,隋的功績也有二,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

秦之功績貫穿兩千多年,隋之功績流傳一千多年,這是偉大的。所以,有人才有隋文帝被低估之說法。

除了秦隋,晉元也有功績,晉是九品中正制,元是行省制。

毫無疑問,這些制度是他們立起來的東西,有立必有破,所謂“破而後立嘛”。


所以才有春秋戰國、南北朝,亂世破,待一定時機,立起來新的東西。但新的東西不一定符合“亂世”後的時勢,於是,再破再立起符合時勢的東西,適時過渡,發展壯大。

舉個例子,好比郡縣制,秦西漢的適時過渡流程是戰國時期——秦郡縣制——大澤鄉起義,楚漢之爭——劉邦的郡國並軌——郡縣制。也是破到立,再破再立。

前一個破後立是實在的,探索後的結果,後一個再破再立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糾錯。

如此,中國的歷史時期又可細分多個階段,破的階段,有春秋戰國、南北朝等,立的階段有秦隋等,再破的階段有楚漢之爭、隋末起義等,再立的階段有漢唐。

(楚漢之爭)

同時,這也是一個封建社會制度發展的規律,不符合時代要求了,矛盾重重到爆發出現一個亂世,在亂世中探索出新的制度,由於先進性誕生出一個王朝結束亂世。但這種所謂的先進制度在統一後的時代,有毛病,不合時宜,於是造成起義,後一個王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糾正,使之這個王朝發展壯大。但又有問題了,循環往復。

所以說,沒有正確,只有適合與否,我們要與時俱進。


非常茴香豆


其實,這樣的情況,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也只出現過兩次!

一個是漢代秦,唐代隋。

秦朝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幾百年的分裂狀態,說起來功勞甚大,而且秦帝國奠定了後世統治模式,既君主集權制,郡縣制。

不過大秦帝國一統江山後,面臨著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和侵略,秦始皇一方面派兵攻打匈奴,另一方面,修築並連接燕趙等國的長城,以保萬世基業。

只是因為長期的徵發勞役,嚴刑峻法,不顧及民之生死,讓人民看不到希望,秦二世時期再加上閹人趙高亂政,最終點燃了民眾反抗之火,大秦帝國二世而亡。

漢朝沿襲了秦朝的制度,卻懂得休養生息,再加上劉邦幹掉了不少有能力反抗的將領,有了自己的威信,劉漢政權少了內部的競爭者。面對匈奴的騷擾,歷代帝王又忍辱負重發展國力,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對匈奴發出致命打擊。

大隋帝國,結束了魏晉南北朝幾百年的分裂,國民已經厭倦了戰爭,雖然休息生息的時間很短,卻也出現了開皇之治。同漢高祖一樣,隋文帝和隋煬帝也變著花樣兒屠殺功臣,只是隋煬帝卻沒有他老子那樣的頭腦。

隋煬帝幹了兩件事就把國家乾沒了,一是修建運河,二是三徵高句麗。這兩件事,對於國家長遠來看,都是好事,但是,隋文帝卻把這兩件好事給辦砸了,步子太大,扯到蛋了。

由於長期的兵役和勞役引起人民的反抗,內部出現問題,這是致命的,可惜並沒有引起隋煬帝足夠的重視。當瓦崗軍聲勢浩大的撲向大隋帝國的時候,隋煬帝才發現自己身邊居然沒有幾個可用的武將,這也是他濫殺功臣造成的惡果。

當然,他推行的科舉制,給世家也帶來了威脅,使得他們聯合起來埋葬了大隋帝國。

看見隋朝怎麼滅亡的,老李家皇帝可是經常告誡自己,不要濫用民力。





馬豌豆


“太陽出來東邊亮,天才啥樣我啥樣!”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好朋友有書君。


和大家聊歷史這麼久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中國歷史發展中有一個不成文的自然規律:


就是每當亂世被統一之後,這個統一亂世的王朝都會很短命,而在它之後出現的王朝一般都是一個盛世王朝。


那麼這種現象是如何導致的呢?有書君今天就來和大家討論一下。

我們知道,除了正常的朝代交替之外,中國歷史上有幾個階段出現了亂世時期。比如周朝之後出現七個國家共同佔領中國版圖的情況,後被秦朝統一。


秦始皇的初衷是希望秦朝能夠傳上個千秋萬代,結果才到第二世就滅亡了,光榮地被評選為“中國第一個短命王朝”。但是在它之後的漢朝卻持續了四百年。

還有隋唐時期,之前長輩們一直把兩個朝代放在一起說,以至於有書君小時候以為隋唐是同一個朝代的兩個不同名稱呢。


其實隋朝是在唐朝之前的一個獨立朝代,同樣也是傳到二世就滅亡了。再之後就是後周時代,沒持續多長時間被宋朝給終結了。

那麼這些早早夭折的朝代都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呢?為什麼它們有那麼大能力和本事去統一全國,卻沒有本事千秋萬代呢?有書君總結兩個字,就是“太著急了”(話外音:這是幾個字?)!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秦朝。秦朝時期,學過中國歷史的中小學生都知道,秦始皇滅了其他六國,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開闢靈渠、修建萬里長城,還制定了郡縣制。這些功績相信就算不是刻意去背也能張口就來了吧?

反觀漢朝,接班秦朝之後並沒有什麼更大的創新,除了學術思想上以儒學獨尊以外。這樣的王朝怎麼就持續了那麼久呢?這主要是因為秦朝給他們留下的寶貴資源太豐富了。


秦朝在統一全國之後,秦始皇在很短的時間內做了太多的事情,這樣整個朝代有點兒接受不了,就好比一個車技很好的司機突然受邀去和專業賽車手PK一下車技,結果一個急彎掉溝裡了一樣。


秦始皇直接吞下的“大包子”,後面的若干朝代用了上千年才慢慢消化掉。



就拿郡縣制來講,所有權利集結在中央,從後來的發展來看還不錯,但其實各個地方的勢力是有意見的,這也是為什麼秦朝末期農民起義時,好多地方官員也跟著造反。

因此到了漢朝之後,漢朝馬上就吸取了秦朝的教訓,打算把郡縣制改回分封制,但是這樣一來就有點兒本末倒置的意思了,最後老劉家一想,算了!


在現在的基礎上稍微改動一下,兩者結合起來搞吧,誰也不得罪。這樣就使得漢朝平穩度過了建國前期動盪不安的階段,使國人慢慢認可了郡縣制。

接著再說隋朝,開倉放糧的故事有書君到現在還能想起歷史課本上那幅圖是怎麼畫的。還有三省六部、開鑿運河、開科舉制度等卓越貢獻,結果和秦朝落得一樣二世即亡的下場。


這是為何?答曰:還是太急!這些事情都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做到的,放到了短短數十年就要全部完成,那就只有累死這一條道了。

有書君再拿汽車做個比喻,如果你的車發動機已經起火了,你還敢強行提速麼?楊廣就是那個在發動機起火之後還敢繼續提速的司機,最終把整個國家給搭進去了。

那隋之後的唐朝呢?他們也像漢朝接班秦朝一樣,把隋朝留下來的運河繼續使用,科舉制度繼續執行,三省六部也不廢除。



只不過都放慢腳步,形成一個過渡期,讓百姓先適應這樣的生活變化。後期再搞起自己的大事情來,那簡直是不要太順利!

宋朝之前的後周比南宋更早就開始了文人的時代,他們結束武人專政,重視文人的地位和作用,讓國事不再以莽為主,要懂得如何經營。只是後周的皇帝柴榮英年早逝,讓宋太祖趙匡胤揀了一個大便宜。

綜合上述所有案例,有書君想起了孔明舌戰群儒時說過的一句話:


“我在遇到一個病危之人時,先讓其吃一些清淡粥食慢慢調理,待身體恢復一些,再用良藥和美食滋補。如果直接上來就用猛藥、珍饈一頓大補,那他哪能受得了?”

現在反觀這些案例,好像都是犯了孔明所說的這個錯誤。


一個太超前的事物在普及的過程中要有一個慢慢適應的過程,每個朝代的帝王都想讓自己的國家迅速發展,但是這種激進反而會帶來失敗。


在商業中也有同樣的案例,不是所有衝在最前面的人就一定嬴,柯達和諾基亞當年是各自行業中的領頭羊,現在一個已經倒閉多年,另一個也默默無聞了。

真正的嬴家都是跟著領頭羊在後面走的那些人,他們可以根據前輩們的經驗教訓,採用更合適的方法來獲取最終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