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入侵使用的坦克,為何在面對美蘇方面不堪一擊?

asd57362118


那得看什麼時候了,早期的日本坦克性能並不是很差,甚至還算是中等偏上,日本是比較早將坦克運用到實戰中的國家,所以在使用坦克時日本也發現了坦克使用汽油機的問題,所以它還是最早為坦克換裝柴油發動機的國家,哪怕是到了1939年日蘇諾門坎戰役時日本坦克的性能甚至比蘇聯坦克還要好。



說到坦克大家不是想到德國的虎豹,就是蘇聯的T-34,在不濟也搭上美國的謝爾曼,說到日本坦克的形象就是小豆丁,這其實是誤解。在1940年之前世界各國用的坦克性能都差不多一樣矬。蘇聯坦克在針對諾門坎戰役的表現整出的T-34前裝甲首上裝甲依然是45毫米,而在蘇德戰爭中遭遇T-34危機時德國的各種坦克才開始將裝甲加厚、炮管加粗,而這時也差不多進入了1943年。
蘇聯的BT-7坦克,性能還沒有日本的97式坦克好,但是它的數量多啊,不過參戰400多輛就被日本人報廢了200多輛

而在1939年德國閃擊西歐時的主力也是2號和3號這種薄皮大餡的輕型坦克,日本在1940年之前對華戰爭擁有著絕對的優勢,沒有對手的日本哪怕使用裝甲車中國軍隊都沒有有效的反制武器,所以日本沒有對手就沒有必要去發展重型坦克,而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時主力是海軍,而且當面對擁有有效的反坦克裝備的美軍,那些曾經對付中國軍隊堪用的坦克變得不堪用,但是到了1944年這時日本已經沒有更多的資源再去發展坦克了。
在中國戰場上的日軍89式坦克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其實二戰早期日本的坦克並不落後,甚至有些還要強於美蘇德的坦克,比如1939年時,日軍的97式中型坦克,就給在諾門罕給蘇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而此時美國人還在搞只有機槍的M2輕型坦克,德軍坦克的主力還是1號和2號坦克,3號坦克還只是少數。

但是由於戰術戰略以及資源等問題,日本坦克的發展基本停止在這個階段。日本陸軍的戰術非常陳舊,包括其步兵武器裝備,裝甲兵兵器以及相關戰術,基本還是一戰時期的水平,再加上日軍現有的坦克基本能滿足作戰需要(比如中國戰場當時的交通條件就很不利於中型坦克使用,而輕型坦克基本能滿足需要),所以就沒有大力發展坦克這種兵器。

還有就是資源了。日本一直缺乏鋼鐵等資源,而且日本是島國,因此更重視海軍的發展,所以後來日本海軍一直擁有世界一流的大中型戰艦,但是陸軍後來卻鮮有一流的坦克。

不過日本其實有少量試驗性新式坦克,但是基本都沒有大量生產使用,比如三式中戰車(總產量不到200輛),四式中戰車(僅完成6輛)等,於是真正作為主力的還是95式97式坦克,這樣的坦克面對美蘇等國戰爭中期發展起來M4、T34等自然難以應對了。


前沿陣地


日本二戰時期的入侵別國的坦克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基本沒有敵手是因為,一、日本擁有制空制海權。二、對手多數是像中國、泰國、菲律賓那樣的落後的農業國家。但是日本坦克面對美國和蘇聯卻是不堪一擊,很容易就被美蘇坦克擊敗。為什麼?

圖為日本97式CHI-HA坦克

日本是亞洲尤其是亞洲東部唯一的發達國家,但是日本那狹小的領土和貧瘠短缺的自然資源,因此,在設計坦克和生產坦克能力上是遠遠不如美蘇的,在戰鬥中美國、蘇聯坦克對上日本坦克往往是摧枯拉朽。

舉個例子,97式中型坦克是日本二戰中產量最多,15噸的重量其實在那時完全已經淪為輕型坦克了,主炮口徑57mm,25mm裝甲厚度,哪怕是蘇聯在蘇德戰爭初期淘汰的那些坦克都可以將其擊穿,更別說蘇聯的主力坦克了。57mm主炮,火力也是十分弱小,美蘇坦克主炮口徑都在70mm以上,所以日本坦克可以在中國耀武揚威,但遇到美蘇坦克立刻就成了廢物。

圖為蘇聯的T-34

蘇聯T-34坦克25噸重量,76.2mm主炮,後期型更是換裝85mm主炮,正面45mm傾斜裝甲,美國的M4謝爾曼坦克是75/76mm,裝甲厚度在50mm以上。同樣都是中型坦克,噸位、火力、防護能力、續航力卻都不是一個級別的。

圖為美軍MN4謝爾曼坦克

到了戰爭後期,日本在中國深深陷入無法掙脫,太平洋上美軍一摧枯拉朽之勢向日本本土攻去,那時,美蘇坦克各方面性能都更先進,數量質量大大提高,日本那挖掘殆盡的戰爭潛力加上接連不斷的失敗無法從外部獲取資源,日本坦克在數量和質量上都被美國和蘇聯碾壓。所以,1945年8月蘇聯進攻日本關東軍,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結束了戰鬥。

所以,日本主動發起戰爭才是“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兵器次元


日軍入侵使用的坦克之所以在美軍和蘇軍面前不堪一擊,主要由兩個方面:第一,日本尤其是日本陸軍的工業基礎相當差,很難設計出一款合格的坦克以及坦克炮;第二,由於日本所處的特殊戰場形勢,日本陸軍不需要也不重視坦克的發展。

事實上,日軍的坦克起步並不晚,甚至可以說,在相當長時間內,日軍的坦克並不落後於蘇軍,甚至比美軍還先進。與蘇軍一樣,日軍的坦克也是從英國的維克斯型坦克起家的。雙方的發展理念也幾乎完全一致:緩慢而不斷加大坦克的噸位,提升坦克的火力,提升坦克尤其是坦克炮塔正面和車體正面的防護。因此,至少在1937年之前,日軍現役的坦克並不落後蘇聯坦克太多。在諾門坎戰役中,日軍的95式坦克也沒在蘇軍當時的主力坦克——T26M1933型坦克上吃多大的虧。而對比同時期美軍那不靠譜的多炮塔M2和M3坦克,日軍的坦克至少還能有效投入實戰。

但是隨著侵華戰爭的爆發,日本陸軍為了維持前線部隊的武器彈藥補給,不得不將大量寶貴的鋼產量轉移到步槍、機槍、野戰炮的生產上。由於日軍的對手,也就是國民黨軍隊和共產黨軍隊,都沒有什麼坦克的生產能力,所裝備的坦克也都是落後於世界的老貨,因此,日本陸軍就放緩乃至擱置了坦克的開發。當然,這也與中國的地形不適合坦克部隊大規模行動有很大關係。

反觀美蘇,由於對德作戰的需要,美蘇的坦克開發可謂一刻不停,快馬加鞭。美國研製生產了大量著名的M4型謝爾曼坦克,蘇聯則開發出了里程碑式的T34型坦克。在T34、M4這些噸位達30噸級、裝備75MM以上坦克炮的坦克面前,日本的97式坦克、一式中戰車自然遠遠不夠看。


軍情解析


在人們的印象裡,二戰日本坦克一向都是脆弱的代名詞,在其他列強的坦克面前不堪一擊。那究竟是原因什麼造成了二戰日本坦克性能低下的印象呢?

其實,在1939年二戰剛開始的時候,日本的坦克並不比其他列強坦克差。雖然當時日本的坦克都是一堆小豆丁,但當時其他列強的坦克也強不到哪兒去,也是一堆小豆丁。德國還在大量使用一號和二號輕型坦克;英國裝備的絕大部分坦克還是維克斯超輕型坦克,美國裝備的基本上是M2輕型坦克;而蘇聯還在大量裝備T26和BT系列輕型坦克。相比之下,當時日本最新的97式坦克並不上面這些坦克差,甚至在某些方面還略勝一籌。

只是,當其他列強的坦克都在二戰中飛速發展的時候,日本的坦克卻在原地踏步。在戰爭進行到1944年的時候,蘇聯人拿出T34,美國人拿出了謝爾曼,英國人拿出了克倫威爾和丘吉爾,德國人拿出了虎式、豹式、四號。可日本的坦克還是那些小豆丁。對比產生差距,人們自然就產生了二戰日本坦克不堪一擊的印象。


紫龍防務觀察


有網友問二戰日軍坦克為何在美蘇面前不堪一擊?這是一個設計思想的問題。蘇軍的戰場就是中歐和烏克蘭大平原,對手是德軍這樣的裝甲大國。那麼,蘇聯軍隊就非常重視坦克的發展。

美國要到歐洲大陸打擊德軍,又要在太平洋擊敗日軍,而且美國還是世界上唯一,可以跨洋運輸重型和中型坦克的國家。並且,也是二戰時期,工程機械遙遙領先的國家。

日本不同於蘇聯,日本的主戰場是太平洋,最需要的是飛機和船。而日軍的戰場是太平洋小島礁,亞熱帶山區,還有我國的水網地帶,丘陵山地。而日本又沒有美國那麼發達的工程機械力量。

並且,日本也沒有足夠數量可以運輸18噸以上坦克,自備重型起重機,甲板加固型運輸船。也就是說,日本就是製造1000輛30噸以上坦克,也沒有能力部署到海外戰場,說到底還是工業能力和國力不行,雖然天天自稱大日本帝國,但是實力還有很大差距。

在二戰只有美國有這樣的能力,蘇聯和德國也沒有這樣的大規模坦克部隊跨洋海外長期部署和保障後勤供應的能力。在這種條件下,日本坦克的主要功能其實就是協助步兵,打擊對方的機槍陣地,發起追擊戰。

如果是這樣的需求,16噸以下就足夠使用了。但是,這樣的坦克是不具備反坦克能力的。日本後來研發3號,4號和5號坦克這些中型坦克的原因是進行本土決戰。

可以說在需要的時候,日本有能力造中型坦克,比如44年年底,日本匆忙開發的5式坦克,就達到了35噸全重,的最大速度45千米/時,行程200千米。原計劃使用日產88毫米炮和自動裝彈機,但是,時間緊迫,最後還是安裝了75炮。但是時間,已經不夠了,到45年只完成了1輛樣車製造。

為什麼3、4、5式坦克可以製造的更重呢?因為,到了本土決戰的時候,日本就不需要把坦克部署到海外了,全部都部署在本土抵抗美軍登陸就可以了。日本本土鐵路也具備,因此,日本也就可以把坦克造的重一些,大一些。


深度軍事


日本坦克之所以能夠在中國沒有對手主要還是因為中國當時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工業幾乎可以忽略,而日本當時在東亞地區則算的上是一個工業化國家了。



不過日本在當時雖然也算是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可是由於其國土面積狹小加上自然資源短缺,導致其在坦克設計和製造方面大幅落後於美蘇的坦克,日本的坦克在美蘇坦克面前同樣是不堪一擊的。

以日本在二戰中裝備數量最多的97式中型坦克為例,其雖然擁有15噸的重量並配備一門57毫米炮,裝甲厚度為25毫米,這樣的坦克在缺少坦克和反坦克武器的中國當然可以在戰場上橫著走,可萬一遇到美蘇坦克則完全沒有勝算的。

早期的蘇聯的T34坦克重25噸,後期的甚至高達30噸以上,配備一門76.2毫米炮,裝甲厚度普遍超過了45毫米。美國的謝爾曼坦克重33.65噸,坦克炮口徑為75毫米甚至更高,裝甲厚度普遍也在50毫米以上。可見雖然同樣是中型坦克但日本的坦克不管是在噸位,坦克炮口徑,防護能力以及續航力等眾多指標上都大幅落後於美國和蘇聯的坦克。


後期隨著戰爭的推進,美國和蘇聯的坦克都普遍擁有了更強悍的性能,大國戰爭機器開動後數量和質量都會有顯著提高,而日本則由於戰爭潛力挖掘殆盡加上太平洋戰爭的失敗更加難以獲取資源使得其後期的坦克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更加落後於美國和蘇聯的坦克。

可以說日本在面對美國和蘇聯兩個工業化大國的時候根本沒有辦法打贏的,但是日本依然是在北邊挑釁蘇聯,在南邊跟偷襲珍珠港,不僅給亞洲許多國家帶來了災難更是讓其本國在戰後被美國接管,至今美軍依然有不少部隊駐紮在日本。


火器營營長


因為日本和美蘇相比,作戰需要、戰略戰術等都是不同的,更重要的是其工業水平都不在一個水平,因此日本幾乎沒有拿得出手的坦克也就很好理解了。

二戰中日本的主要作戰目標就是中國等亞洲國家,而當時包括中國等國家,軍隊的發展情況很不好,僅僅相當於一戰之前水平的西方軍隊,主要還是依靠輕武器,火炮等數量稀少,戰艦、戰機等更是少得可憐,難以起到作用。

而此時的日本,已經發展起來,不僅具有強大的海軍,還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航空作戰力量(但並不是空軍,日軍的戰機分屬海軍和陸軍),而當時日本軍隊對機械化作戰並不是十分重視,就更不用說建造新式坦克等這些裝備了。而當時日本的資源並不是不能建造更先進的坦克等裝備,除了之前的戰術思想等問題,就是運輸、部署等細節問題了。

像大型坦克裝甲車輛等,需要專門的運輸船才能將其運往別的地區,而即使是運輸到了,在作戰中還會受到地形的影響,比如中國當時的道路通行條件很差,僅適合輕型坦克的使用,而且南方地區水網密佈、佈滿山地,對坦克裝甲部隊作戰而言很不適合。

而像蘇聯,當時就已經有大縱深戰略理論等機械化戰爭理論支持,而且在技術、資源等方面也沒有阻礙,而且蘇聯所在地區主要是平原,十分適合坦克這種武器的使用。因此發展較快,在戰爭末期已經完全碾壓日軍坦克了。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主要發展的就是輕型坦克。不過後來日本也感到了研製重型坦克以及中型坦克的必要性,但是等其研製的新式坦克出現時,已經太晚了,日本已經瀕臨戰敗。而且就是想生產,也已經沒有足夠的資源進行生產了。


憤怒的子彈


  因為日本的坦克不論從火力,還是防護,還是動力都距離當時世界水平差了十條街,甚至都不如中國當時進口的坦克強。別說坦克對坦克,蘇聯當時用這種不上臺面的玩意都能搞死日本的坦克。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發明了坦克這種陸戰大殺器後,各國陸軍就一直在研究能對付它的辦法,除了常見的如反坦克槍,反坦克炮,反坦克地雷,反坦克手榴彈,火箭筒等常規武器外,各國也發明了一些特殊的反坦克武器,而今天要講述的,正是這些特殊的反坦克武器中的一員——反坦克鐵絲網。

  

  (我軍的一次反坦克戰鬥演習)

  反坦克鐵絲網是由蘇聯紅軍發明的,什麼是反坦克鐵絲網呢,其實就是最普通,最常見的鐵絲網,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波型,長10米,寬4米,高40cm,另一種輪型,由10~20個捲成圓柱狀的鐵絲網堆積而成,作戰時鋪設在茂密的草叢中。那麼有人會問了,反坦克鐵絲網究竟如何“反坦克”呢,我們都知道,坦克的移動是靠著坦克的主動輪驅動履帶運動的,只要讓主動輪停止運動,那麼坦克便會停止移動,因此,反坦克鐵絲網就是在坦克壓到鐵絲網時,利用鐵絲纏死坦克的主動輪迫使其停止移動,為己方反坦克炮或者坦克等爭取進攻的有利機會,從而達到反坦克的效果。

  

  (蘇聯紅軍的反坦克鐵絲網)

  但反坦克鐵絲網有一個缺陷,倘若坦克的重量過大,那麼沒等纏繞在坦克的主動輪時,就會被直接壓扁了,因此反坦克鐵絲網因此只會對中小型坦克起到作用,也正為這個問題,使得這種反坦克設備並沒有在歐洲戰場使用過幾次,但對於日本那個彈丸小國的坦克來說,這種毫不起眼的鐵絲網確實它們最大的“戰車噩夢”

  

  (諾門坎戰場的日本坦克)

  1939年5月,日本關東軍為了實現蓄謀已久的“北進計劃”,悍然派遣第23師團搜索隊,步兵第64聯隊第一大隊等部隊在諾門坎地區向蘇蒙軍隊發起進攻,雙方激戰到5月28日,日軍被蘇蒙軍擊敗,傷亡慘重,於是為了報復蘇蒙軍隊,也為了進一步擴大沖突,關東軍於6月20日下令正式組建一支機械化部隊——安崗支隊,該部由第一戰車團(戰車第3,4聯隊),步兵第28聯隊第3大隊,獨立野炮兵第1聯隊組成,擁有84輛坦克和8門野戰炮,是當時日本陸軍最精銳的戰車部隊,日本原以為投入裝甲部隊會迅速打開戰局,但接下來迎接他們的卻是一場死亡之旅。

  

  (被鐵絲纏繞主動輪而動彈不得的日本坦克)

  7月3日中午,由吉丸清武大佐指揮的第三戰車聯隊向第731高地發起進攻,但蘇軍工兵已在731高地附近鋪設了大量的反坦克的鐵絲網,又藉助諾門坎地區豐茂的野草,使得日軍沒有發現任何的反坦克鐵絲網,12點30分,距離攻擊發起的時間僅僅過了十五分鐘,吉丸清武大佐的坦克就中了頭等獎——被反坦克鐵絲網纏住了主動輪,就在吉丸本人下車逃命的時候,被蘇聯狙擊手一槍斃命,隨後更多的日本坦克駛入隱藏著草叢中的反坦克鐵絲網中,之後便被蘇聯反坦克炮挨個擊毀。

  

  (被摧毀的吉丸清武座車)

  安崗支隊的戰鬥僅僅持續了3天時間,便被蘇軍擊毀了42輛坦克,到了7日上午,由於損失過於巨大,關東軍是徹底對這支部隊死了心,於是命令安崗支隊灰溜溜的撤往後方,隨後解散了安崗支隊,此後再未重建過。日本陸軍最精銳坦克部隊,卻被小小的鐵絲網給擊敗了,這真是世界戰史中最有趣的一段故事。請支持本團隊製作的《戰爭特典》《鐵血文庫》系列實體圖文書!獨立專業 有種有料!


戰爭史


二戰時期,日本陸軍裝備的所謂坦克,其實,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叫有炮的裝甲車,似乎更合適一些,都是薄皮餡子,所以不堪一擊。

由於日本是個島國,礦藏等資源非常有限,所以傾其國力發展海軍,沒有獨立的空軍,空軍只是依附在海軍和陸軍中,稱海軍航空兵和陸軍航空兵。

而日本陸軍的裝備技術有限,未能徹底實現機械化,作戰時基本上騾馬化開進,擁有極少量的輕型坦克和汽車等。

日軍部強調刺刀見紅精神,所以陸軍裝備了大量的栓動步槍,衝鋒槍都不裝備,認為百發一種,太浪費子彈。

太平洋戰爭爆發,殘酷的奪島戰中,日海軍陸戰隊和守島陸軍吃足了美軍衝鋒槍和自動步槍強大火力的苦頭,再來生產百式衝鋒槍時,戰爭已接近尾聲了。

對機械化大兵團作戰,日軍部歷來不重視,再則條件也不具備,更無視裝甲兵的作用,其生產的坦克不僅數量有限,基本上全都是輕型坦克,坦克炮僅37毫米,能有多大的穿甲威力,薄皮坦克即使用37毫米戰防炮,都能一炮轟翻,徹底打趴下。

太平洋奪島戰役中,日本有限的輕型坦克,都經不住美步兵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的一擊,更不要說是美海軍大口徑艦炮和榴彈炮的毀滅性打擊了,日軍的薄皮小坦克焉有不被打爆的道理。

諾門罕戰役,日軍的小坦克在蘇軍佈設鐵絲網面前,都寸步難行,成了日軍小坦克的噩夢,被纏住輪子不會動了,更不要說是蘇軍天上飛機轟炸,地面火炮打擊,和坦克集群衝鋒了,日軍的小坦克如何經得住此番打擊。

總之,二戰時期,由於日本資源有限,有限的國力重點發展海軍作戰裝備,導致陸軍裝備是極大地落後於美蘇德英等強國,不重視坦克生產和裝甲作戰,更強調士兵的個體精神,即所謂的武士道精神,因此日陸軍只裝備了數量很少的輕型坦克,且運輸還極端依賴於騾馬,有限的坦克也經不起美蘇軍隊猛烈打擊。整個二戰期間,日本都沒有拿得出手,性能可於美蘇坦克一搏的坦克。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