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協發文規範基金命名 私募“嚴監管”再加碼

近日,中國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基協”)發佈《私募投資基金命名指引》(以下簡稱《指引》),明確自2019年1月1日起,私募投資基金名稱中不得明示、暗示保本保收益,誇大宣傳公司業績等。專家表示,私募基金產品命名的規範,可以減少私募產品名稱對消費者帶來的誤導,更好地保護投資者。

產品名稱不得混淆視聽

《指引》指出,為促進私募投資基金規範發展,保護投資者利益,私募投資基金名稱不得含有“安全”、“保險”、“避險”、“保本”、“穩贏”等可能誤導或者混淆投資人判斷的字樣;不得違規使用“高收益”、“無風險”等與私募投資基金風險收益特徵不匹配的表述;不得在未提供客觀證據的情況下使用“最佳業績”、“最大規模”、“名列前茅”、“最強”、“500倍”等誇大或誤導基金業績的字樣;不得使用“資管計劃”、“信託計劃”、“專戶”、“理財產品”等容易與金融機構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混淆的相同或相似字樣;同時,私募基金名稱中應當包含“私募”及“基金”字樣,避免與公開募集投資基金混淆。

《指引》明確,按照“新老劃斷”原則,2019年1月1日後申請備案的私募基金命名事宜應按照《指引》執行;2019年1月1日前,已完成備案或已提交備案申請的私募投資基金可以按照《指引》相關約定,調整私募基金名稱,並相應辦理基金的重大事項變更及信息披露事宜。據悉,當前私募基金命名不規範現象並非個例。相關統計顯示,“穩贏”、“保本”、“避險”都是私募基金起名比較青睞的字眼;同時也存在如“金海龜”、“藏寶圖”、“嫦娥奔月”等較為奇葩的名稱。

“目前來看,私募的產品名稱的確存在容易讓投資者產生誤解的情況,《指引》重點對這類極個別產品進行了限制。”上海明汯投資管理公司總經理、投研總監裘慧明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但目前絕大部分私募在產品命名上還是非常嚴謹的,因此《指引》的整體影響不大,且對私募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非常有利。”

“此次中基協規範私募投資基金命名,主要是為了進一步保護投資者權益。”某私募基金投資分析師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私募產品命名不規範或存在誤導性,不利於投資者明確自身購買產品的風險,未來或產生糾紛。同時,‘最強’、‘最佳業績’等也存在誘導投資。不過,在私募監管不斷趨嚴、私募合規性不斷提高的背景下,當前不符合《指引》規範的產品並非主流。”

中基協發文規範基金命名 私募“嚴監管”再加碼

年內有57傢俬募不予登記

事實上,監管層對私募“嚴監管”並非僅侷限於命名,而是多角度、全方面的。如在准入方面,私募機構備案資質材料不斷得到補充、細化,私募登記難度顯著提高。在中基協近日公佈的新增不予登記機構名單中,即包括3傢俬募機構。另據統計,今年以來,共有57傢俬募公司被中基協不予登記。

相關資料顯示,被中基協不予登記的57傢俬募中,有46家因同樣理由被拒絕,即“申請機構提供,或申請機構與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及其他第三方中介機構等串謀提供虛假登記信息或材料;提供的登記信息或材料存在誤導性陳述、重大遺漏”;5家則因為涉及“申請機構兼營民間借貸、民間融資、配資業務、小額理財、小額借貸、P2P/P2B、眾籌、保理、擔保、房地產開發、交易平臺等《私募基金登記備案相關問題解答(七)》規定的與私募基金業務相沖突業務”被拒。

2017年11月,中基協發佈了《私募基金登記備案相關問題解答(十四)》,明確六類備案登記情況基金業協會將不予辦理登記。除上述提及的兩大原因外,還包括申請機構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關於資金募集相關規定,在申請登記前違規發行私募基金,且存在公開宣傳推介、向非合格投資者募集資金行為的;申請機構被列入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的;申請機構的高級管理人員最近3年存在重大失信記錄,或最近3年被中國證監會採取市場禁入措施的;證監會和基金業協會規定的其他情形。

中基協發文規範基金命名 私募“嚴監管”再加碼

10月私募總規模首度下滑

根據中基協發佈的數據,截至今年10月底,私募基金總管理規模為12.77萬億元,規模環比下降312.95億元。值得關注的是,這是中基協自2015年1月公佈私募基金備案數據以來,私募總規模首次出現單月下降。

具體來看,證券類私募和其他類私募雙雙“縮水”,股權私募基金則繼續增長。據統計,截至10月底,證券私募基金規模僅為2.28萬億元,環比減少1094.12億元,連續9個月規模縮水;其他類私募管理規模縮水756億元,連續6個月規模縮水;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的規模達8.5萬億元,環比增長1538億元。

事實上,私募基金規模增速放緩的趨勢早已顯現。今年一季度,私募規模增長0.94萬億元,管理人增加954家,基金產品數量增加4622只;二季度,私募規模增長0.56萬億元,管理人增加503家,基金產品數量增加2814只;三季度,私募規模增長0.2萬億元,管理人僅增352家,基金產品數量僅增483只。

“私募產品總規模‘縮水’與目前的嚴監管關係並不大。”裘慧明指出,“這可能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10月市場大幅下跌,對股票型私募證券基金有較大影響,市值相應縮水;另一方面,由於市場急跌,不排除部分基金可能達到止損線。”“私募基金規模‘縮水’,與A股市場低迷脫不開關係。今年以來,A股下探幅度很大、速度也很快,而且年內明顯反彈跡象並不明顯。證券私募基金在盈利預期不佳的背景下,勢必遭到一定規模的贖回。同時,市場低迷令基金髮行募集比較困難,新成立基金數量、規模都有限。”上述私募投資基金分析師指出,此外,部分私募基金清盤也是規模下降的原因之一。統計顯示,今年以來,私募行業清盤產品超過4000只,創近5年清盤量新高。

記者 田忠方

供圖 今日頭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