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過剩導致癌症的發生,那麼經常吃“發物”會導致癌症復發嗎?

都知道癌症的發生跟吃密不可分,據專家統計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吃出來的。現代人生活條件好了,經常大魚大肉也是常態,但是長期高脂肪低纖維的營養攝入,導致癌症的發生率不斷增加,譬如胰腺癌、腸癌、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等都跟高脂肪的飲食密不可分。

癌症的發生跟飲食密不可分,那麼癌症的復發會不會也跟飲食有關,這些營養過剩的食物被人們稱為“發物”。除雞蛋、蝦蟹、牛羊肉、鴨鵝等常見的發物之外,不少我們習以為常的食材如菜油、擺酒、豆腐也被歸納進了發物的行列,如果嚴格按照各地的發物習俗,腫瘤患者將面臨一長串禁食菜譜,“發物”之說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營養過剩導致癌症的發生,那麼經常吃“發物”會導致癌症復發嗎?

發物”這個概念本身就值得商榷,“發物”的出現多來自於民間經驗的歸納總結,其主要對象是腸胃疾病和過敏性疾病,食用某種食物容易引起某種疾病或者加重某種疾病,只有與腸胃疾病及過敏性疾病發病有關的食物才能稱之為“發物”。腫瘤患者沒有必要顧忌所謂的“發物”菜單。

現代目前定義發物為,發物是指富於營養或有刺激性特別容易誘發某些疾病(尤其是舊病宿疾)或加重已發疾病的食物。發物禁忌在飲食養生和飲食治療中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通常情況下發物也是食物,適量食用對大多數人不會產生副作用或引起不適,只是對某些特殊體質以及與其相關的某些疾病才會誘使發病。

營養過剩導致癌症的發生,那麼經常吃“發物”會導致癌症復發嗎?

魚、蝦、蟹類本身就含組織胺,而組織胺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微血管擴張、充血、血漿滲出、水腫、腺體分泌亢進及嗜酸性白細胞增高等,從而導致了機體變態反應,即過敏反應,誘發皮膚病,如出現紅斑、丘疹、水皰、發熱等。 有的高敏病人,甚至對大米、小麥、玉米等都可產生過敏反應。酒、蔥、蒜等可通過酒精或揮發刺激物質直接引起皮膚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加速,使原有的皮膚病病情加重或病情遷延。 現代臨床研究還證實,忌食發物對於外科手術後減少創口感染和促進創口癒合也具有重要意義。

營養過剩導致癌症的發生,那麼經常吃“發物”會導致癌症復發嗎?

但目前現代研究在這一領域上沒有確切的科學依據,吃了這些所謂發物是否一定會導致腫瘤的復發。比如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們日常吃的就是牛肉、羊肉,他們患了腫瘤怎麼辦?就不能沾肉了?所以關於“發物”的問題不是很有科學證據,應該說只要沒有過敏反應,吃了沒有不良反應,這些東西可以少吃。只要控制一下吃的量,比如一個月只吃1、2次,每次少吃點,應該沒什麼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