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自己理財似乎效果不佳,為何理財卻不見“財”?

Wiil_wei


在我們還沒有錢的時候,我們看不到一種人他們做金錢的生意,也看不到一種職業叫做理財師。所以今天的人們如果足夠仔細點,應該能認識到一點:金融公司和理財師還不就是我們養活的麼。要是能夠理解到這一點了。你就該知道理財是什麼了。你不理財人家才不理你呢。這就是那句話真實的意思。

一個誤以為有錢的人,養活了一個全靠別人有錢才能存活的行業。基金,這是最早我們看到的理財手段。你買個基金,自己不用跟著炒股票了。但是基金不管贏不管虧,管理費它是要先提走的。也就是賺了,它提走了管理費之後,給你一個紅利,要是虧了,那就直接從你兜裡掏錢養活它。而接下來是保險,主要是壽險。很多人對保險有誤讀,還對其中的壽險有誤讀。當然保險理財也是需要養活一群人,然後你才能賺錢。但是保險理財中比較保險的事情是它直接從你的本金裡提走了業務員的提成。而壽險是你壽命終了終結了,才可以享受利益的保險品種。它不像車險那樣。車總是出險,總是能賠到錢,但是我們人卻只能出一次狀況。即使在資管新規沒下來之前,銀行也有一個專門的部門來對付有錢人。當我們憤憤不平於銀行VIP櫃檯,還給一個私密小房間給VIP辦理業務的時候,其實他們已經是案板上的肉了。只是銀行不希望其他人去打擾他們的計謀。銀行的大客戶部門也好,金融理財部門也好,也是專門養了一批人來對付那些有錢人。

橫豎是這樣,你要想通過別人賺錢,你至少得把別人養活了,多少還得搞點利潤給人家。這樣你才可以賺到錢。

所以經濟好的時候吧,他們吃完了,留下利潤了,分給你一點,要是經濟不好的時候,直接就是違約。那咋辦,還咋辦。就這麼辦。大家都這樣。


大舟財經觀


理財是一種累積習慣,理財初期就是節省錢,多儲蓄,待資金量達到一定數量時,理財直接效果才會出來:比如存1000元,年收4%,到年底收入為40元,基本上做不了什麼事;如果存入100000元,年收4%,到年底收入為4000元,一年的水電氣費基本上就掙到了。

另外理財的目的是要發揮複利的作用,需要靠時間的累積,比如說25歲時買入10000元收益為4%的理財產品,每年堅持4%的收益,到50歲時26658元,資金增加了1.6倍,如果多學習一些理財知識,將收益提高至10%,到50歲時108347元,資金增加了9.8倍。

所以,理財效果靠資金量複利的時間效果自己理財能力(收效率

)來決定,在年輕的時候每個人都有很好的掙錢的機會,收入除了滿足生活需求之外還要省出一部分進行理財,隨著年齡的增大,大多數人的掙錢能力會越來越差,但是收入並不會減少,因為年輕時種的小樹,已經長成了結滿果子的大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