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需求決定一切!如果我們像美軍那樣有全球的基地,那麼當運-20開始服役的時候,就是我們造更大運輸機的開始。
但是!我們現在沒有啊!唯一個海外補給基地,跑道僅能起降直升機和無人機。這樣的需求,決定了我們對於超大運輸機的需求是有,但是不迫切。遠沒有讓運-20大規模量產來的重要。畢竟,現有的伊爾-76機隊太老了,運-8\\運-9還運不了大件,所以此時我們更需要運-20。
對於美軍來說,C-5的存在意義是超級大件、超遠距離的戰略物資運輸。我們可以把它看做是天上的高鐵,是戰略空運的主幹力量;C-17就是普通的綠皮車;C-130那就只能噹噹接駁客車了。
俄軍也差不多,安-124也是俄羅斯和敘利亞之間的關鍵運輸通道,只要是一切急需的東西,通通都可以運。例如之前的S-300,就是安-124一趟趟揹回來的。
知道用途了,我們就得看看安-124或者C-5對於我們的需求是否貼切。中國本身不是個民航業發達的國家,通用航空更沒有辦法說是普及,就算在國內運輸機場條件都不一定完全滿足安-124或者C-5這類超大型運輸機的使用。因此我們定義為運-20級別是非常符合我們當前需求的。畢竟,如果不進入戰時狀態,我們還可以在國際市場上租到安-124或者安-225這樣的超大型運輸機,滿足下偶爾的海外訂單運輸需求,還是夠用的。
但是,不排除未來我們有了更多海外利益需要維護的時候,更大型的戰略運輸機,或許就應運而生了。
以上為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粗淺的認識和資訊整合,僅供拋磚引玉,歡迎更多深入討論。軍事天地
運20才剛剛摸到大型運輸機的門坎,但是福利卻是非常大的,他大大增強了我們的空軍投送能力,增強空軍大規模快速部署能力,而且我們的預警機和加油機也有了一個比較好的平臺,他還能推動我國空軍像戰略空軍轉型。這麼大的好處,怎麼可能止步於此呢?運20運輸能力還遠遠不夠,我們的“老師”美國有C5,俄羅斯有安124,能力遠遠強於運20,因此我們還應該發展一款類似的運30才行!
運20雖然解決了我們大型運輸機的問題,但是還是有很多不足。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俄羅斯的蘇24戰機被土耳其F16偷襲打下來後,俄羅斯在2天內就用安124將S400防空系統部署到了敘利亞;俄羅斯的伊爾20被以色列當擋箭牌而被擊落,俄羅斯在4天時間裡將S300空運到敘利亞,這些大型設備運20還沒有這個能力,這就是差距!
因此運20不可能是終點,我們對更大型的運輸機有著非常旺盛的需求,特別是我們島嶼眾多,需要有快速部署的能力,特別是先進防空武器快速部署能力,如果戰 事突發,我們要能快速將先進防空系統,比如紅旗9、S300、S400在1~2天內部署到位,這需要更大型運輸機才行。
運20運輸機只可能是大型運輸機發展的一個起點,而非終極版本。這也意味著,未來中國將研發性能更加先進,噸位更大的戰略運輸機,從而讓中國在空中運輸方面,在取得一次突破式進步,相信這一步我們正走在路上了。
狗刨電競
運20"鯤鵬"大型戰略運輸機,是我國首款國產大型戰略運輸機,由西飛集團研發,2013年首飛,2017年服役。運20最大航程達到7800千米,滿載航程為4400千米,載重量達66噸,未來換裝國產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WS-20後相關技術性能指標還可進一步提高。
從相關
技術性能上看,運20已經達到了同美國C-17"環球霸王"和俄羅斯伊爾476大型戰略運輸機的同等水平,但從我國未來的實際需求來看,光有運20還是不夠的,還必須研發一款類似於美國C-5"銀河"、俄羅斯安-124"魯斯蘭"的擁有百噸級載荷能力的超級戰略運輸機。
首先,以目前運20的技術性能而論:運20最大航程達到7800千米,滿載荷66噸航程達到4400千米;而美國C-5"銀河"超級戰略運輸機最大航程達到10410千米,滿載荷122噸航程達到5526千米,還可通過空中加油進一步提高。效率方面舉個例子:在同樣都是滿載荷飛行的情況下,運20能運送一輛99A重型主戰坦克,而C-5"銀河"卻能運送兩輛"艾布拉姆斯"M1A2重型主戰坦克;在戰爭發生的第一時間內一架運20一次性能夠運輸一個營級的相關人員裝備,而一架C-5"銀河"能夠運輸一個團級的相關人員裝備。要知道戰場情況瞬息萬變,第一時間內所能快速投送的兵力的多少會極大影響戰爭的走向。而不管是從單機的性能還是使用效率比較,運20都無法同美國C-5"銀河"相提並論。
其次,我國國土面積達到960萬平方千米,運20只是符合我國對於我國國土防禦的戰略需求,而支持我軍對我國日益開拓的相關海外利益開展的海外保護行動就會顯得很吃力。這也是運20的研發初衷:滿足我軍對於跨戰區的快速兵力投送和國土防禦戰略需求。但是卻無法進行大載荷的跨洲際戰略飛行。在我國目前缺乏空中加油機的情況下,運20只能做為一款跨戰區的戰術戰略通用型運輸機使用,在我國日益開拓的海外利益保護需求下,研發一款擁有跨洲際運輸能力、百噸級載荷的超級戰略運輸機勢在必行。再者,目前我國對運20
的需求巨大,運20對於我國空軍而論,不僅僅是一款戰略運輸機而已,還是預警機、加油機等特種機型的重要改裝平臺。西飛集團運20生產線的生產壓力巨大,目前如果光憑運20一款運輸機型想趕上美國空軍的戰略運輸能力需求就達到400架,後面還有預警機、加油機等相關特種機型改裝平臺的生產需求,未來還有國際市場上相關海外客戶的需求。急需要有一款新型百噸級載荷超級戰略運輸機的出現來緩解運20生產線面對未來實際需求帶來的巨大壓力。
我國戰略運輸機家族未來不能只是運20一支獨秀,還必須得有一款擁有百噸載荷的超級戰略運輸機的加入來優化我國戰略投送能力的結構。這樣不僅可以減輕運20生產線的壓力和降低我國在戰略投送能力方面對運20運輸機的過度依賴程度,還可騰出運20生產線大量生產資源,以運20為改裝平臺研發生產其他特種機型如預警機、加油機等。
以上是小編個人的看法,歡迎大家來評論。
無語勝似有語
Y20戰略運輸機已經“參軍服役”了。
今後會不會研發更大噸位的戰略運輸機?
只要有需要一定會。
戰略運輸機作為一種戰略投送工具,對於像我國這樣地域遼闊,海洋麵積大的國家非常重要。Y20已經滿足我國戰略戰術上的裝備需要。
像伊爾76,C17同類型機型經過戰爭的實戰考驗以及重大行動上的運用事實證明這種噸位的運輸機是非常適合的。
研發比Y20更大一些的運輸機,中航工業已經有計劃,一款Y20加長版的模型已經在公開的航展上展示了。
從設計生產製造技術上講,研發更大型號的戰略運輸機對我國來講已經不存在技術問題,只要有需要肯定會有新的戰略運輸機的出現!
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一款比Y20更大,更粗(這是關鍵詞),載重量更大運輸機出現!Y20“胖妞”還有點不夠“胖”。
由於戰場環境的特殊性,前線機場的限制,戰略運輸機的最佳載重量100噸是比較適合的機型。
從美國在各類戰場條件下應用戰略運輸機的經驗上看,出勤率最高是c17,c5。以及徵用的民航波音747貨運型。
機場的承載力限制了大型飛機的活動。
孔乙己亂彈
美國國防大學智庫研究認為,中國將至少裝備400架運-20,中國還打算建造更大的運輸機,可與美國的C-5銀河或俄羅斯的安225相媲美。既然美國人都說了,我們當然不能讓他們失望,一定要發展,大大發展。
“錢到用時方恨少”,2008年汶川地震,我們僅有的幾架伊爾-76承擔著繁重的救援任務,不堪重負。中國航空人痛定思痛,開始著手研製新的大型軍用運輸機。
由西飛公司殲轟-7的設計師唐長紅擔任總設計師,採用了三維建模設計、3D打印,以及先進的“骨架”平面建模技術,在2013年1月就迅速造出了第一架運-20原型機,設計載重,達72噸,可以裝運一輛99A型主戰坦克。除了戰略空運,運-20可以作為預警機、空中加油機、海上巡邏機、電子戰飛機的平臺。
運-20最大航程7800千米,此時載油量很大,可用載重就相當有限了,運-20並不是一款既能全球到達,又能大規模投送物資的運輸機。“胖妞”雖然身處魁梧,但那是與運-8這種中型運輸機比,對於一些超大尺寸的裝備物資,“胖妞”也是無能為力的。
一位美國將軍曾經說:一個月運往戰區一個師,還不如一天運去一個營。戰爭初始階段,誰先用兵,誰能把部隊投送到戰區,誰就掌握了主動權。此外,一些超大尺寸的戰爭急需物資同樣需要更大的運輸機來承運。可以說,擁有可以全球到達的戰略運輸機是一個軍事大國的必須品,達成“哪裡有需求,我們就能到哪裡去
”的目標。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一家俄羅斯民用航空公司居然在網上公開銷售安-124“魯斯蘭”重型運輸機,童叟無欺,報8.332億盧布,約8000萬人民幣。“魯斯蘭”龐大的機艙可容納4架米-8直升機,或者一架蘇-100噴氣客機,或者一列地鐵,甚至曾經運過一座115噸重的水力發電機渦輪。我們完全可以買一架回來,玩一玩拆解、拼裝的遊戲,探索一下其中的奧秘。
最後跟您說,這種大飛機當然要造,關鍵時刻必須有,用得著。不過,有幾架就夠了,太多了養不起,沒必要,不划算。
紅龍防務觀察
運-20只是一個開始,我們的目標時星辰大海。
運-20的戰術性能大體相當於俄羅斯伊爾-76或者美國C-17這樣的大型運輸機,運載能力相對於過去的運-8、運-7等渦槳發動機運輸機而言,已經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根據公開報道顯示,運-20的最大運載能力達到66噸,滿載情況下的航程達到4400km,可以運載步兵戰車、坦克、全副武裝士兵、自行火炮等,這個快速運載能力已經超越了周邊很多國家的空軍運輸能力。
但是相比於美國,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畢竟滿載情況下的航程才4400km,也就是滿載情況下只能運達亞洲大部分地區,而無法運達更遠的非洲、中東、大洋洲等地。如果利用運-20構建全球運輸保障體系,就需要前出分佈軍事基地,這樣才可以有效的維護和包圍國際利益。
對比之下,C-5這種才是我們下一階段必須要研發出的戰略級別運輸機,構建全球快速反應遠程打擊部隊投放能力,24小時,能夠像全球任何一個國家投放一個滿載合成化、模塊化步兵師。這樣才能夠和老美向抗衡,讓我們的軍隊隨時都能夠響應國家的號召,保護好國家得了利益。
OK,關於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
獲取更多軍事、航空知識,請關注“老鷹航空”。
老鷹航空
運20作為我國第一款國產大型軍用運輸機,從其2013年首飛成功到2017年裝備服役部隊。運20的服役代表了我國在大型軍用運輸機上取得的成就和一路走過的坎坷。眾所周知全世界能夠獨立研製並裝備大型軍用運輸機的國家屈指可數,而大型軍用運輸機作為一個大國空軍的標配,是其實現由戰術運輸打擊到戰略運輸打擊的核心裝備。
放眼全世界能夠獨立研製並裝備大型軍用運輸機的國家目前也就只有中美俄三家,雖然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繼承了蘇聯的大型軍用運輸機的研發製造產業,製造了世界上起飛/載重世界第一第二的安225/安124大型運輸機,但是自解體後烏克蘭由於國內經濟的衰敗早已失去了研發和製造能力;其次歐洲多國聯合研製的A400M軍用運輸機和日本研發的C2軍用運輸機從其性能參數上來說並不能算是大型軍用運輸機,因為這兩款軍用運輸機都不能完整運輸本國的主戰坦克,只能運輸一些輕中型裝甲車,所以目前也就只有中美俄三傢俱備獨立自主研製大型軍用運輸機的能力。
雖然我們已經擁有運20的研發和製造能力,但是從運20的性能參數來說並不拔尖,運20雖然是我國現役起飛/載重量最大的軍用運輸機,但是放在全世界空軍部隊對比來看的話,其前面還有俄羅斯裝備的安124“魯斯蘭”大型軍/民用運輸機和美國空軍裝備的C5“銀河”大型軍用運輸機,就連美國空軍現役主力運輸機型C17軍用運輸機在最大起飛重量和最大載重量上都超過運20一截。
雖然大型軍用運輸機大多以最大起飛重量在200噸級、最大載重量超過60噸來衡量,但是在面對很多軍用戰略運輸任務的時候這個載重量仍然偏小,比如像運20、C17 、伊爾476這種200噸級的軍用運輸機一次只能運輸一輛主戰坦克,而且也不具備運輸一些超長超重的軍用設備,所以像美國在裝備C17這種最大載重量達到77噸的世界上唯一一型同時具備戰略/戰術運輸能力的大型軍用運輸機的同時,仍然裝備有貨倉更寬更長、最大載重量達到108噸的C5大型軍用運輸機;俄羅斯目前在裝備有大量的伊爾76軍用運輸機和改進版本載重量更大的伊爾476軍用運輸機的同時,也裝備有幾十架貨倉更寬更長、最大載重量達到驚人的150噸的安124軍用大型運輸機。所以我們雖然已經開始量產裝備可以運輸我軍大部分軍用武器裝備的運20大型軍用運輸機,但是仍然缺乏一款載重量更大的大型軍用運輸機。
研製一款載重量更大的軍用運輸機並不是簡單的放大即可,這裡面牽扯到機體結構、起落架設計、機翼設計、貨倉地板結構、所裝配的發動機的推力等眾多參數指標,所以我們雖已批量裝備運20,但是目前運20仍然還處於初級階段,後期絕對是要改進的,比如最顯著的就是目前運20裝備的4臺小涵道比渦扇發動機(不管是否已經國產)都存在推力偏小和油耗較高等缺點,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儘快提升我國在航空發動機技術上的進步,因為研製一款載重量更大的大型軍用運輸機沒有推力更大和經濟性更好的渦扇發動機是無論如何也飛不起來和飛不遠的,那也就談不上戰略運輸資質了。
魑魅涅槃
這個是必然的追求,但任何的追求都和能力相匹配,也和自身現實背景需求相匹配,對於大國而言,也是和自身國力有著很大關聯,我們現在國內最大的自研型號就是運20運輸機,但君不看我們也已經有了公開的下一代研發需求,就是400噸級的,而目前運20屬於200噸級的。
所以現在的問題不是有無必要研製的,而是能夠更快研發更快進度出現的問題,這也就表明我們現在是否有能力研發更大型400噸級甚至是更高級別的,從通用性的角度而言,現階段的運20,已經解決了我們當前最迫切的問題跨域,而要發展更大號的400噸級的則完全是更高層次的追求問題。
也就是說這是為了迎接未來可能在較短時間內就會碰到的運20航程受限問題,雖然這會在它的加油機出來以後,局面上會有一定的改變,但有和沒有是完全兩個概念,也是不同的結果,所以筆者看,雖然我們在更大型的飛機研發上沒有什麼現實意義上的借鑑,但已經有了運20,相信總比沒有一點基礎就進行研發總會更好一些,也會更快一些。
長安小師爺
中國目前不需要更大型的戰略運輸機
戰略運輸機是指主要承擔遠距離(一般是洲際間的)、大量兵員和大型武器裝備運輸任務的軍用運輸機。
中國空軍裝備目前最大的運輸機是從俄羅斯和烏克蘭購買的20多架伊爾76運輸機。
首先從戰略運輸機的作用上來講,戰略運輸機是指主要承擔遠距離(一般是洲際間的)的運輸任務。
我國的中長期國防戰略目標是積極防禦,目前我國的主要威脅來自於周邊日本,印度,俄羅斯,以及美國在
亞洲部署的軍事力量。當前我國的綜合國力以及軍事實力,還不具備,也不能保證對洲際範圍內的戰略目標
進行有效以及持久的打擊。這也不符合我國當前的整體國防戰略防禦目標。
其次要知道,一款飛機的設計、製造、試飛、定型、量產需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週期也很長。
美國C-17一架的成本在2億美金。美國18年的國防預算預計在6400億,而中國據財政部3月5日最新發布的報告,
2018年中國國防支出費用將達到11070億人民幣,約1581億美金,當前中國急切需要升級換代的領域在空軍的殲擊機,
以及海軍方面。此時花費龐大的經費去研發,生產和維護戰略運輸機不符合我國當前的國情。屬於資源浪費。
大型運輸機涉及材料,氣動,動力,電子,信息,軍事裝備,結構,機械加工等行業,是典型的高技術和高集成產業。
特別是航發領域,目前我國航空發動機仍處於世界三流水平,遠遠落後與美英俄法等國,與世界最先進的水平還有起碼30年的差距!
運 -20 目前使用的發動機主要是俄羅斯科研生產聯合體提供的 D-30。只有一部分國產 WS-18 發動機。我國也是剛開始發展高涵道比航空發動機,
很多相關的技術還是不成熟,WS-18 發動機,相對於運 -20 已經步入正軌的量產來說,不僅數量遠遠不夠,而且 WS-18 發動機的使用壽命更讓人堪憂,
單晶葉片的良品率仍然飽受詬病。在兩款發動機中,雖然 WS-18 的單項指標更甚一籌,但是總體可靠性遠遠不如 D-30。
目前已經量產的運20可以滿足陸軍大部分的軍事裝備投送,航程7800千米,基本可以實現在整個亞太地區、環印度洋地區和歐非戰略利益區的快速投送。
中國的利益在那裡,中國的軍隊就要在那裡”運20已經完全可以滿足解放軍目前的戰略需求。
所以在當前整體國家戰略目標沒有大的變化,大型運輸機整體技術儲備不夠的情況下,國防經費應該用於完善海軍以及空軍戰鬥機力量。
但是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國防預算逐漸充實。國防戰略的轉變自然會促進下一步大型戰略運輸機的研發工作。
凜雪梅
當然有,首先中國有需求,無論軍用還是民用都有需求,其次,外貿市場現在還沒有提供安124或C5這樣超級戰略運輸機整機的國家,當然空客大鯨魚除外,最後就是中國人有一顆勇攀高峰的慾望,凡事都要爭第一,相信我該來的總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