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鐘從業問答」心理學上是怎麼界定一個人正常還是不正常的?

「3分鐘從業問答」心理學上是怎麼界定一個人正常還是不正常的?

摘要:心理的症狀就是一種主觀體驗,比如我就是特別不開心,特別抑鬱,特別焦慮,而且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是這個樣子,我們就說他不正常。

1

心理學上界定一個人正常還是不正常,其實和心理諮詢的目標特別的像。比如說最常見的是有關症狀的處理,如果一個人他都有症狀了,那我們自然說他可能偏向於不正常。這個症狀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生理的包括像心慌,失眠,食物不振等等;心理的症狀就是一種主觀體驗,比如我就是特別不開心,特別抑鬱,特別焦慮,而且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是這個樣子,我們就說他不正常。

第二個有關正常與不正常的指標是內省力,內省力就是我們常說的反省的能力。比如說一個人的婚姻出現了問題,他堅持認為:我沒錯,全是對方的錯!一個3歲的孩子這樣認為我們說正常,但一個30多歲的成年人還這樣認為則偏向於不正常。

什麼樣的人是正常的呢?知道一個巴掌拍不響,吵架是兩方面都有原因。婚姻出現問題,自然你也有問題,我也有問題,這是一種正常。

2

第三個就是自主感,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這個人有沒有主見。遇到事情以後,他能不能自己拿定主意——自己去做一些事情,把問題解決了這個叫自主感。如果一個人的自主感比較正常的話,他清楚地知道怎樣做對自己有利,怎樣做是對自己有害的,那麼我們說這樣的人是正常的。那反之,一個人沒有自主感,經常需要別人來告訴我該怎麼辦,什麼事情都需要聽別人的才有安全感,那我們說這是缺乏自主感的一種表現。這種缺乏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是我們所說的不正常。心理諮詢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發展他的自主感。

第四個方面就是認同感,認同感最主要的就是知道我是誰,我想要什麼,我到底想要一個什麼樣的關係,簡單地說就是他是否認同自己的角色。比如她在家裡是一個媽媽的角色,她很喜歡這個角色;她在單位是領導,她也很喜歡自己的這個角色,這樣的人認同感會比較好。如果你在各個角色中都特別的喜歡自己,做得也很開心,那這樣的人相對來說比較正常。不正常的情況是,

一個人在家裡像在單位一樣的,在家裡也像個領導,說明在家裡的這個角色(母親、父親、兒子、丈夫等),他不是很認同,他才會拿單位的角色去代替家裡的角色,這樣的人呢,即我們所說的不正常的成份會多一些。

第五個方面就是自尊心,這種自尊心可能我們比較熟悉。舉兩個例子:比如說在《甄嬛傳》中的安陵容,她屬於自尊特別低的人,她就屬於我們心理學上的不正常。而跟她相反的華妃,她屬於自尊感特別強的人,她就屬於相對來說比較正常。什麼叫自尊呢?就是自己認為自己有沒有價值,這樣對比一下就知道了。

3

第六個方面正常不正常是我們是否具備認識並處理自己情緒的能力。有些人的情緒來了,比如他很生氣,他能夠表達出來,而且他還能控制。但是有些人,他是不可以的,比如一些社會熱點事件中的人,砍頭的,摔嬰的,這些人認識和處理自己情緒的能力比較差,他就屬於不正常。

第七個方面其實就是自我力量。自我力量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平時遭遇挫折之後仍然能夠從容應對,這樣的能力叫自我力量。你身邊一定有一些人屬於屢敗屢戰,打不死的小強之類,這樣的人自我力量比較強,相對來說比較正常。而有的人遇到一些事情一蹶不振了,從此消沉下去了,我們說他的自我力量比較弱,比如我們初中學過的《范進中舉》裡面的范進,那時那刻他的自我力量比較弱。

大概就是這七個方面。其實所謂的正常和不正常,首先它是一個人群的劃分,具有統計學的意義。比如說我們說自我力量,我們看大多數人處於一個什麼情況下,這個人屬於大多數人中的,還是少數人中的,然後我們把他歸為正常還是不正常。

其次它其實是一個綜合的評估。是把這七項放在一起,最終得出一個結論。而不是單純從理性,感性這個角度來分析。很多人可能某一方面比較差,其他方面比較強可以補充,綜合來看這個人還是正常的。

—The End—

—“3分鐘從業問答”創辦者簡介—

梁明霞/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學講師

北京大學心理學學士,理工科碩士

熱愛心理學,喜歡精神分析

正在以‘’不含誘惑的深情,不帶敵意的堅決” 走在心理諮詢的路上……

收藏文章?不如關注我——想更多瞭解自己,瞭解心理學,請持續關注“梁明霞與精神分析”頭條號,“我在這裡,一直在這裡”。


往期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