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左右,原計劃要建在河南的大學最後沒有建在河南,原因是什麼?

聽-花開的聲音


我們先不說中科大為什麼沒有遷入河南,說實話一箇中科大就能改變河南高等教育的落後嗎?現在安徽的高等教育很強嗎?

解放後,河南大學的拆分,焦作路礦學堂(今天的中國礦業大學),黃河水利專科學校的迀出,才是河南高等教育落後的開始。河南大學的財經系組成了今天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水利系併入武漢大學,植物病蟲害是今天的華中農業大學,畜牧組成今天江西農業大學。

焦作路礦學堂建於1909年,是中國最早的礦業高等學校,解放後被遷出河南組成今天的中國礦業大學。

黃河水利專科學校與河海水利專科學校(今河海大學)齊名解放後迀武漢,組成今天的武漢水利水電大學。

是河南本身沒有好學校嗎?解放前,河南大學,焦作路礦學堂,黃河水利專科學校都是國立大學,當時全國有30多所國立大學,河南有三所,今天河南有幾所大學能進入全國前三十名?說河南人小農思想的可以閉嘴了,迀出的高校在今天不是985就是211,河南並不缺一箇中科大,把本屬於河南的大學給我們就行了!


雲臺山閒人


1950年前後?從小就聽說過不少的傳言,中科大曾經計劃落戶河南,但是被拒了,不過那不是50年代的事,而是1969年。

這個跟當時的社會大背景有關,當時很流行北京的大學下遷,總共遷走了13所高校,中科大是其中之一。其實也是當時爆發文革以後,工作在北京不好開展,誰想離開北京舉校遷往別處呢。資料顯示:

1970年,中科大遷入安徽省合肥市辦學。南遷使學校儀器設備損失2/3,教師流失50%以上,教學、生活用房嚴重不足,截至1972年,全校講師以上職稱的教師不足百人。

當時中科大決定南遷時,考慮了多個地點,其中就包括河南。

當時中科大分兩組去湖北沙市和河南尋找疏散地址,去河南組的成員因為帶有中央國務院科教組組長劉西堯的親筆信,受到了省生產指揮組組長的接待。河南建議小組去南陽地區看看。據後來回憶說:

在談話中我們意識到他們對科大來河南不大積極。我們在南陽周邊和鄧縣看了不少地方,地區的同志說:土地有的是,三千畝五千畝沒問題,但我們南陽沒有接收一所大學的能力。

兩組選址人員回到北京,都表示這兩地沒有條件,不能去。接著又派兩組,一組去江西,一組去安徽。之後幾經波折,定到了合肥。

只能說,當時的大背景下確實不好,普遍不重視高等教育,也沒什麼遠見。對於河南來說,錯過中科大真的是一個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