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前薛暮橋和錢學森一場對話,奠定科學與經濟融合

34年前薛暮桥和钱学森一场对话,奠定科学与经济融合

CFIC導讀:

科技如何與經濟相結合,一直是科技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但在34年前並不為人所熟悉。薛暮橋和錢學森的對話,某種意義上講,正是解決這一核心問題的肇始。“薛錢”對話所提出的理念已成為此後一系列國家戰略的出發點。

34年前薛暮桥和钱学森一场对话,奠定科学与经济融合

《瞭望》週刊1985年第2期上的一篇文章——《薛暮橋和錢學森的對話》,在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的關鍵節點上,記錄了著名經濟學家、時任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前身)總幹事薛暮橋和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就自然科學如何更好地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系統工程方法如何運用到經濟研究併為經濟發展服務的一次思想碰撞。

這篇報道吸引了社會注意並推動了科技與經濟結合。

34年前薛暮桥和钱学森一场对话,奠定科学与经济融合

刊登在《瞭望》週刊1985年第2期上的《薛暮橋和錢學森的對話》 楊樂攝/瞭望

一次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思想碰撞

薛暮橋當時的秘書李克穆,至今仍對1984年10月的那個下午記憶猶新。

幾天前,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召開,討論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在北京京西賓館的走廊裡,正在參會的薛暮橋和錢學森,迎面相遇。李克穆記得,薛暮橋開口道,我們中心有不少研究人員都在研究數學模型,數學模型究竟怎麼用在經濟方面,特別是用在經濟改革方面,你是系統工程方面的專家,很想聽聽你的意見。錢學森答道,我的確是做這個的,但是怎麼運用到經濟領域,這方面的研究我還欠缺。哪天會散得早,咱們可以聊一聊。

會面如約而至。兩天後,錢學森來到了薛暮橋房內。

“一句客套話沒有,直奔主題。”當時,在場的李克穆感到二老談論的這個問題太重要了,急忙找紙筆記錄,房間裡居然沒有紙。情急之下,他抓過一張報紙,在空白處就記起來。二老談得興奮,一聊就是一個多小時。

他們認為,怎樣更有效地利用自然科學知識為社會科學特別是為經濟發展服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如何把系統工程運用到經濟研究中去,並收到有價值的實際效果,很值得研究。

今天已是共識的這一判斷,在34年前能夠提出來,無疑極具前瞻性,為經濟和科技的結合找到了一個抓手。那時,“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已經提出6年,但在實踐中,科學技術究竟如何與經濟更有效地結合、如何才能成為生產力併為經濟發展服務?各地小有探索,但遠未成氣候。

錢學森的秘書塗元季向《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回憶說,改革開放之初,百廢待興,一些好的管理方法被破壞,管理混亂導致很多工作推進緩慢。科研工程中的眾多研究方法,特別是系統工程方法,對提高管理水平很有借鑑意義。但當時學科融合尚在探索,自然科學對經濟學等社會科學的重要性並不被充分認識。

李克穆進一步解釋道,宏觀經濟問題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兩種,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那之前,我國經濟研究用定性分析居多,而薛錢二人所說的系統工程等方式,是定量分析的應用。“如果經濟模型成功的話,會大大提高經濟發展的效率。不少國家的穩健發展都與經濟模型的運用有著直接和重要的關聯。”

此外,薛暮橋、錢學森還特別提到系統工程在為經濟服務的實踐中,要解決的幾大難題。如,經濟統計數據不夠準確、一些地方在運用數學模型時出現生搬硬套的情況等。“他們談到,一定要本著求真務實的態度推進這件事。”李克穆說。

回憶起這段經歷,已從保監會副主席任上退休的李克穆依然激動。“這不是他們兩位的事情,這涉及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自然科學跟社會科學怎麼結合,數學模型究竟怎樣有效地為改革開放服務,為經濟發展服務。”

切實推動科技與經濟結合

《瞭望》編輯部從上會記者口中得知有這樣一次對話,立刻意識到,這是經濟和科學領域兩位巨匠難得的思想碰撞,是多學科融合的風向標。同時,在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這個經濟體制改革大幕即將拉開的歷史節點,探討科技如何為經濟發展服務,具有特別的前瞻性和現實意義。

“第二天,《瞭望》週刊的記者就找到了我。”李克穆回憶說。

1985年1月,這篇對話稿出現在了《瞭望》週刊1985年第2期的“特稿”欄目中,並加了“肩題”和“編者按”。

“編者按”認為,兩位科學、經濟學大家的這次對話是偶然的,但是他們所涉及的問題卻包含著某種必然性。

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發展趨勢,使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滲透和融合在不斷加強。自然科學的概念和方法逐漸深入到社會科學之中,成為社會科學研究工作的重要手段。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對自然科學的發展也有著愈來愈直接的影響。因此,沒有哪一個學科能夠獨立解決現代社會所提出的任何複雜課題。在這種情況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對話,就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

《瞭望》週刊彼時的這一判斷,在多年後的今天屢次得到驗證。

文章刊發兩個月後,中共中央發佈了《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強調應當按照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尊重科學技術發展規律,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對科學技術體制進行堅決的有步驟的改革。

塗元季告訴記者,文章中提到的系統工程,是上世紀70年代末,針對中國當時組織管理水平較低的狀況,錢學森對航天系統工程實踐經驗的一般性理論總結。即,以數據為基礎,通過模型計算、定量分析等環環相扣的嚴密流程,提高精確度和效率。

他記得,上世紀70年代中期,在一次彙報中,錢學森曾向病中的周恩來總理介紹了系統工程的方法,周總理聽後認為這個方法很好,很多領域都可以採用。改革開放之初,系統工程這一方法再次被提起,並得到決策層的重視。很快,國務院有關領導就請錢學森前去做報告,主題就是如何用系統工程的方法管理經濟,在宏觀政策的制定中用數學定量分析的方法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1985年,《瞭望》週刊以兩位科學大家對話的形式,將這個話題放在全國視野之下,一下子引起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這篇文章很多人都跟我談起,也有不少人和薛老談起,說這個對話太好了,太重要了。”李克穆回憶,當時就有人建議,應該以這篇對話內容為主題召開一次座談會,還有幾個部門有意籌劃,但後來因各種原因,未能落實。

但是據他了解,文章提到的“多建立一些實體,專門從事經濟系統工程的研究和實踐”等建議,都“有了下文”。在薛暮橋和錢學森的主持下,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社科院、中科院分別推進了一系列相關工作。因為“薛錢對話”影響較大,《瞭望》週刊刊發的這篇文章,最終被收錄在顧吉環、塗元季等主編的《錢學森文集(卷四)》中。

對話中提到的問題也得到回應。李克穆回憶說,在後來的多次會議上,一些部門領導人都提到《瞭望》週刊這篇稿件,督促有關部門要跟進,把事情落實到位。並特別說到,不要為了搞數學模型而搞數學模型,一定要確實有用。

這篇文章的“編者按”還寫道:“我們期待著兩大科學頻繁而有效的‘碰撞’。相信這種‘碰撞’將迸發出人們預料不到的巨大的創造能量。”

如按語所言,這篇對話稿所提出的自然科學和經濟相結合,特別是科學技術為經濟發展服務的理念,已成為此後一系列國家戰略的出發點。

本文來源:《瞭望》2018年第47期

作者:《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徐歐露 孫英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