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叛逆:父母如何听懂孩子的“独立告白”

随着第一颗痘痘爬上儿子原本光滑的脸颊,第一次用略带浑厚的语调与我不耐烦地交谈,第一根胡须扎眼的立在他的下巴,第一丝眼神里透露出对父母的热情变得内敛,我突然感觉:孩子与我之间开始疏远。这种疏远,不是感情的逃离,而是他在不知不觉用另一种方式向我告白:他已经是青年,不再是那个懵懂无知、站在海边牵着我的手颤颤地喊“我怕,抱抱”的孩子,也意味着他的“叛逆期”来到了。

青春期的叛逆:父母如何听懂孩子的“独立告白”

父母的观念要发生改变。青春期的叛逆,不同于幼儿时期对父母底限的试探时的固执,不同于小学时代面对父母的管束极力挣扎,寻求自我认定却心虚胆怯时的底气不足,现在,孩子已经是青年,他们的世界观开始萌芽,如同雄鹰站在崖壁边,犹豫着抖动翅膀,积蓄探索未知的勇气和力量,迫切的想用自己的意愿去触摸和了解世界。

但是,外界纷繁的信息量引发的不确定性,冲激着他们的思想,让他们在左与右,对与错,成功与失败之间徘徊彷徨,加上学业带来压力,身体发育蕴生的冲动,层层叠加,情绪浮沉不定,严重的会出现言行举止的冲动和暴力行为。

其实,“不叛逆,枉少年”,青春期的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比尔盖茨在12岁时曾因行为与母亲格格不入,十足的强烈叛逆;古天乐18岁时因为打劫,被判进入少年感化院服刑22个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十几岁做过瘾君子……

青春期的叛逆:父母如何听懂孩子的“独立告白”

孩子的“叛逆”,并非是从心里要与父母“拉开战争”,他们只是单纯地感到周围的环境和事情不能随自己的心意进行改变,这时候,父母如果延用以前的观念看待孩子,常常会引起彼此的冲突,用拳头暴力和辱骂等简单粗暴的形式去展现权威、宣扬家长地位的父母,更是愚蠢的父母。

聪明的父母懂得“强求无用”的道理,会允许孩子在可控的范围内犯错,给予改正的机会,让孩子在“试错”后明晓“叛逆”的代价。只有经历失败、磨难和挫折,才会让孩子知道父母的正确,才会明白世界的残酷,才会让孩子由“冲劲十足”的青少年变成“睿智感性”的青年。

遇到难以沟通的问题,既不能“冷处理”,弃之不管,也不能热处理,“一天不解决,父母睡不好吃不好”,结果反而越来越糟;更不要用“居高不下”的命令口气,用家长的身份来压制孩子,应当采用“以柔克刚”的方式,多采用调侃、幽默、商量口吻,像对待朋友一样和他们沟通,简短表达出观点,委婉提出问题的解决方式,用理性和信任的方法提升在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让孩子在反思过程中认清自身的缺点。

多倾听,多关注,多引导,少说教,多从孩子行动中觉悟孩子思想变化的轨迹。父母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叛逆期的孩子会与父母的交流会越来越少,即便是交流,往往是“言简意赅”,很难再回到曾经无隔膜地交流的时光,因此,父母不要“感情失落”,要会“察颜观色”,不留痕迹地从孩子的言行判断孩子的心态和想法。

青春期的叛逆:父母如何听懂孩子的“独立告白”

随着孩子的成长,在内心深处会对父母的所作所为做一番评价,对于有些不认同的地方,他们会固执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自身的局限性又无法解决迷茫、困惑和不顺心的事情,无处倾诉的时候只能“憋在心里”,甚至将自己关在房里,用逃避的方式摆脱现实带来的失败。

父母不要责怪孩子的疏离和缄默,而是要想尽办法尝试打破孩子心中的“坚冰”,比如用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借口嘘寒问暖聊几句,孩子能说出心事更好,不想说,父母不要逼,适可而止,轻描淡写告诉他们一些自己的看法,关键让孩子明白:生活本来就是有苦有乐、喜忧参半,但是所有的坎坷,所有的风雨,家长都会站在身后,用全部力量来保护他,陪着他承受世事带给他的痛。

即使双方沟通,父母尽可能避免长篇大论和说服式教育,“过犹不及”,过多的说教反而适得其反,让孩子厌烦,刺激孩子与父母的对立情绪,甚至会用他自己的理论依据与父母“据理力争”。

因此,孩子的叛逆期,是父母与孩子关系的紧张期,也是加强孩子与父母感情的关键期,将孩子拉回父母身边,就要多听孩子的“叛逆告白”,如果孩子宁可把心事写进日记,也不喜欢与父母分享,父母需要反省自身,哪些方面阻碍了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青春期的叛逆:父母如何听懂孩子的“独立告白”

叛逆意味着孩子渴望被他人认可,渴望被世界承认,渴望用成功镌刻自己独立的印记。他们最希望父母是第一个认可他的人,所以,给予孩子尊重,多听取他们的意见,让孩子从失败中得到教训,“吃一堑,长一智”,远比父母耳提面命的长篇大论更有说服力。

世界上许多聪明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能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从小受到了错误的教育。这种错误的教育,首先是从家庭教育开始。在孩子青春期时的叛逆期,越急切的管教,越是“欲速而不达”;想让孩子敞开心扉,父母要先学会倾听孩子的“独立告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