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叛逆:父母如何聽懂孩子的“獨立告白”

隨著第一顆痘痘爬上兒子原本光滑的臉頰,第一次用略帶渾厚的語調與我不耐煩地交談,第一根鬍鬚扎眼的立在他的下巴,第一絲眼神裡透露出對父母的熱情變得內斂,我突然感覺:孩子與我之間開始疏遠。這種疏遠,不是感情的逃離,而是他在不知不覺用另一種方式向我告白:他已經是青年,不再是那個懵懂無知、站在海邊牽著我的手顫顫地喊“我怕,抱抱”的孩子,也意味著他的“叛逆期”來到了。

青春期的叛逆:父母如何聽懂孩子的“獨立告白”

父母的觀念要發生改變。青春期的叛逆,不同於幼兒時期對父母底限的試探時的固執,不同於小學時代面對父母的管束極力掙扎,尋求自我認定卻心虛膽怯時的底氣不足,現在,孩子已經是青年,他們的世界觀開始萌芽,如同雄鷹站在崖壁邊,猶豫著抖動翅膀,積蓄探索未知的勇氣和力量,迫切的想用自己的意願去觸摸和了解世界。

但是,外界紛繁的信息量引發的不確定性,衝激著他們的思想,讓他們在左與右,對與錯,成功與失敗之間徘徊彷徨,加上學業帶來壓力,身體發育蘊生的衝動,層層疊加,情緒浮沉不定,嚴重的會出現言行舉止的衝動和暴力行為。

其實,“不叛逆,枉少年”,青春期的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比爾蓋茨在12歲時曾因行為與母親格格不入,十足的強烈叛逆;古天樂18歲時因為打劫,被判進入少年感化院服刑22個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十幾歲做過癮君子……

青春期的叛逆:父母如何聽懂孩子的“獨立告白”

孩子的“叛逆”,並非是從心裡要與父母“拉開戰爭”,他們只是單純地感到周圍的環境和事情不能隨自己的心意進行改變,這時候,父母如果延用以前的觀念看待孩子,常常會引起彼此的衝突,用拳頭暴力和辱罵等簡單粗暴的形式去展現權威、宣揚家長地位的父母,更是愚蠢的父母。

聰明的父母懂得“強求無用”的道理,會允許孩子在可控的範圍內犯錯,給予改正的機會,讓孩子在“試錯”後明曉“叛逆”的代價。只有經歷失敗、磨難和挫折,才會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正確,才會明白世界的殘酷,才會讓孩子由“衝勁十足”的青少年變成“睿智感性”的青年。

遇到難以溝通的問題,既不能“冷處理”,棄之不管,也不能熱處理,“一天不解決,父母睡不好吃不好”,結果反而越來越糟;更不要用“居高不下”的命令口氣,用家長的身份來壓制孩子,應當採用“以柔克剛”的方式,多采用調侃、幽默、商量口吻,像對待朋友一樣和他們溝通,簡短表達出觀點,委婉提出問題的解決方式,用理性和信任的方法提升在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讓孩子在反思過程中認清自身的缺點。

多傾聽,多關注,多引導,少說教,多從孩子行動中覺悟孩子思想變化的軌跡。父母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叛逆期的孩子會與父母的交流會越來越少,即便是交流,往往是“言簡意賅”,很難再回到曾經無隔膜地交流的時光,因此,父母不要“感情失落”,要會“察顏觀色”,不留痕跡地從孩子的言行判斷孩子的心態和想法。

青春期的叛逆:父母如何聽懂孩子的“獨立告白”

隨著孩子的成長,在內心深處會對父母的所作所為做一番評價,對於有些不認同的地方,他們會固執地認為自己是正確的,自身的侷限性又無法解決迷茫、困惑和不順心的事情,無處傾訴的時候只能“憋在心裡”,甚至將自己關在房裡,用逃避的方式擺脫現實帶來的失敗。

父母不要責怪孩子的疏離和緘默,而是要想盡辦法嘗試打破孩子心中的“堅冰”,比如用孩子感興趣的話題,或者藉口噓寒問暖聊幾句,孩子能說出心事更好,不想說,父母不要逼,適可而止,輕描淡寫告訴他們一些自己的看法,關鍵讓孩子明白:生活本來就是有苦有樂、喜憂參半,但是所有的坎坷,所有的風雨,家長都會站在身後,用全部力量來保護他,陪著他承受世事帶給他的痛。

即使雙方溝通,父母儘可能避免長篇大論和說服式教育,“過猶不及”,過多的說教反而適得其反,讓孩子厭煩,刺激孩子與父母的對立情緒,甚至會用他自己的理論依據與父母“據理力爭”。

因此,孩子的叛逆期,是父母與孩子關係的緊張期,也是加強孩子與父母感情的關鍵期,將孩子拉回父母身邊,就要多聽孩子的“叛逆告白”,如果孩子寧可把心事寫進日記,也不喜歡與父母分享,父母需要反省自身,哪些方面阻礙了與孩子之間的溝通。

青春期的叛逆:父母如何聽懂孩子的“獨立告白”

叛逆意味著孩子渴望被他人認可,渴望被世界承認,渴望用成功鐫刻自己獨立的印記。他們最希望父母是第一個認可他的人,所以,給予孩子尊重,多聽取他們的意見,讓孩子從失敗中得到教訓,“吃一塹,長一智”,遠比父母耳提面命的長篇大論更有說服力。

世界上許多聰明並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不能成功,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從小受到了錯誤的教育。這種錯誤的教育,首先是從家庭教育開始。在孩子青春期時的叛逆期,越急切的管教,越是“欲速而不達”;想讓孩子敞開心扉,父母要先學會傾聽孩子的“獨立告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