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叛逆”的理解,你之前可能都錯了

說到小孩子,最常說的是聽話不聽話,

再大點的孩子,就是叛逆不叛逆。

不聽話的孩子總是讓人覺得難帶,而叛逆的孩子呢?腦海裡下意識的形容詞總是離不開“頹廢、青春期、不努力”等等。

叛逆真的有這麼可怕嗎?答案可能是NO,看完本文你就會覺得,“叛逆”是孩子的生存之道。不信,你往下看。


01沒有孩子不叛逆

很多父母可能立刻想反駁我。

誰說的啊,我看隔壁家小明就不叛逆,特別有禮貌,見到我們總是笑呵呵地打招呼。

還有那個小紅,可聽話啦,每次考試都是一百分。

我孩子班裡的小亮,不僅學習好,還在家裡幫大人幹家務,省心的很。

然而,關於別人家的孩子,我們看到的都是表象。就像我們在朋友圈裡看到的一樣,別人家的老公永遠是最浪漫的,別人家的老婆永遠是最賢惠的,別人家的閨蜜永遠是最能幹的......但當我們真正地深入他們的家庭時,就又會發現,原來,每個人的家裡都是一地雞毛。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說個我小時候的故事吧。我就是開頭提到的別人家的孩子的結合體。在家裡非常聽話,總是作業寫完了才出去玩,見到鄰居總是叔叔阿姨喊個不停,每次考試都是一百分。

那我在學校裡是什麼樣子呢?有一次跟同學發生點矛盾,脾氣火爆的我,就跟同學打了一架。班主任給我媽媽打電話說了我在學校的表現,我媽脫口而出:不可能吧,我兒子那麼乖,怎麼可能打架?雖然我不當時不在班主任旁邊,但我想,他肯定鬱悶死了吧......

為什麼孩子的行為會有這麼大的反差呢?因為人在一種情境中學得的技能不一定可以直接應用在另外一個情境中。我在家裡的乖巧表現,是為了迎合父母,哄哄他們開心。我在學校當然不能這麼乖了,我雖然好好學習,但那只是哄老師開心,遇到矛盾跟同學打架才是我的真實表現,因為我要在同伴中樹立權威。

所以說,孩子在不同場景中的表現是不同的。在家裡乖巧的孩子,在學校可能是個小霸王,同樣的,小時候很乖巧的孩子,以後長大了可能就很有自己的主見,不聽父母的話。


關於“叛逆”的理解,你之前可能都錯了


02孩子視角:孩子們是我們,大人們是他們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學過的課文《少年閏土》嗎?這篇課文節選自魯迅先生的《故鄉》一文。魯迅和少年閏土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了,我就不多贅述。在他們成年後,魯迅先生又回了次家鄉,見到了成年後的閏土。

魯迅見到閏土,“阿!閏土哥,——你來了?……”但閏土呢?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魯迅慨嘆“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但這個時候閏土的兒子水生,怯生生地向魯迅打過招呼後,就和魯迅的侄子宏兒玩了起來,就像小時候的魯迅和閏土。

在船上,宏兒還問魯迅

“大伯!我們什麼時候回來?”“回來?你怎麼還沒有走就想回來了。”“可是,水生約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睜著大的黑眼睛,痴痴的想。

在孩子看來,孩子們是我們,而大人是他們。哪怕是很小的孩子,到了一起,都會很快地融入群體,這才是他們自己人。在孩子們看來,大人才是一群望而生畏、不講道理的奇怪的物種。

所以,當你站在孩子的視角去看待孩子的行為時,你就更能夠理解孩子了。他的語言、髮型、甚至各種舉動,在他們的世界裡是合乎情理的。當然,這並不是說要鼓勵孩子的不良行為。而是說要引導孩子進入一個健康向上的圈子,比如說好學生的圈子裡就比學習成績。而在小混混的圈子裡呢,學習好是要被嫌棄的。


關於“叛逆”的理解,你之前可能都錯了


03一個不舒服的比喻:監獄看守和犯人

美國知名的心理學家、作家哈里斯在她的著作《教養的迷思》中,講到了一個比喻。也就是監獄看守和犯人的例子。她把小孩子比作犯人,把父母比作監獄看守。這可能會讓很多父母感到不舒服,請不要覺得自己被冒犯了,你再往後看,會覺得哈里斯講的很有道理。

監獄看守和犯人是兩種不同的人,而孩子和父母也是兩種不同的人。犯人不會想著成為一名監獄看守,而是要去學習怎麼成為犯人。你可能在很多小說或者影視作品裡都看到過,當一個犯人剛進監獄時,他會主動模仿其他犯人的行為,以便儘快融入這個群體。他還可能會去討好監獄看守,以便時不時地獲得一些便利。但同時呢,他又不能跟看守的關係太好,因為這樣會被其他犯人孤立。

我們的孩子也是這樣啊,他會努力想辦法和父母搞好關係。因為父母有權利、有錢啊,父母心情好了,會給他買玩具、發零花錢、去各地旅遊。但是呢,當孩子長大到一定年齡,就會刻意和父母保持距離,因為和父母黏得太近,會受到同伴的嘲笑。

他也會努力進入同伴的文化圈子。我見過很多孩子,自己本身是不喜歡玩遊戲的,但同學們都在玩,他為了迎合,也開始玩。不僅開始玩,還要玩的很好,因為同學之間會比較段位,不玩不行,玩的太菜還是不行。為了提升技術,只能投入很多時間。但在家長看來,這可能就是沉迷遊戲、玩物喪志的表現。

很多親子關係不好的父母可能都在這個階段犯了同樣的錯誤。孩子追求同輩人的認可,父母卻要求孩子被大人認可,這是矛盾的。更好的處理辦法是先理解他的處境,再給他出出主意,最後再把他引到正確的方向上。


關於“叛逆”的理解,你之前可能都錯了

04做麥田裡的守望者

作為父母,我們必須知道的是,哪怕父母再愛孩子,父母與孩子的利益都可能存在衝突。

對此,著名經濟學者何帆老師說:“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儘快成為集體中合格的一員。越是長大,他們對兒童群體的認同感和忠誠度就越強烈。父母看到孩子們慢慢和自己疏遠,總會覺得心裡難受,但是,你要記住:孩子們的未來不取決於父母有多愛他們,而取決於他們與集體中其他成員能否和諧相處,尤其是和同輩人的相處,因為他們要和同輩人一起生活一輩子。”

那父母應該做什麼呢?美國作家J.D.塞林格在《麥田守望者》裡有一段話:

我將來要當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有那麼一群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玩。幾千幾萬的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做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當好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的角色,讓孩子身體健康,給他設置底線,不要掉下懸崖,你就是一名合格的父母。


育兒路上,無論歡喜與憂愁,荷小喬與你相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