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倔強、叛逆、總是發脾氣?恭喜你!

情商低的大人,是因為小時候沒哭夠。

孩子倔強、叛逆、總是發脾氣?恭喜你!

1

好友琳一大早找優媽吐槽。

琳的孩子四歲,昨晚睡得晚了,早上起床,一臉的不情願。

琳想要給他洗把臉,他煩躁地推開;讓他喝點水,他扭過頭去不理不睬;想給他戴上帽子,他推搪了幾次不願戴。

琳說一定要戴!今天幼兒園要外出活動,這麼曬的天氣不戴帽子怎麼行?

這一下子成了壓倒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孩子一下子爆了。

他把帽子往地下一摔,開始大哭大鬧!眼淚鼻涕橫流,還不準媽媽擦。

最後爸爸出動,強力鎮壓,孩子委委屈屈地收了眼淚去了幼兒園。

琳跟優媽說:我家孩子脾氣太大了,稍有不順心就發作,我和他爸打也打過,道理也講了不少,怎麼也管不好他這個臭脾氣。

2

“愛發脾氣”幾乎是所有媽媽對自家孩子的一致評價。

可實際上,“發脾氣”是有原因的。

朋友圈裡曾經流傳過一句話:“情商低的大人,是因為小時候沒哭夠。”

想想自己什麼時候最愛發脾氣吧,是不是特別急,特別累的時候?是不是不被理解,不被愛,心裡委屈難過的時候?

一個人發脾氣,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是內心脆弱的表現,表面上是在施壓,其實是在求助。

孩子也一樣,他們每一次發脾氣,其實都是在表達某種負面情緒,當他們無法用語言詳盡的闡述那種負面的感覺時,他們唯一的方法就是發脾氣、哭鬧。

在孩子心裡,爸爸媽媽是最愛他們的人,也是可以任由他們“發脾氣”、求助的人。

而且淚水裡包含了皮質醇和應激激素。當我們哭的時候,實際上是從身體裡釋放壓力。

孩子倔強、叛逆、總是發脾氣?恭喜你!

3

面對孩子的這種“求助”和釋放壓力,爸爸媽媽通常會做什麼呢?嚴厲地禁止他哭鬧?冷漠的熟視無睹?打服他,看他還敢不敢哭?

想想都覺得殘忍。

兒童心理學者,《休息、玩、成長:讓學齡前兒童過得更有意義》的作者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說:

“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是。”

優媽在媒體上看到過這樣一件事:

一個叫媛媛的女孩,只有5歲。因為在睡覺前要吃甜食,被媽媽說了一頓。

媛媛不聽話就開始發脾氣,媽媽也不示弱,把媛媛一頓胖揍。因為媽媽工作了一天很累,實在沒法忍住自己的怒氣。

第二天早上,媽媽去叫媛媛起床,可孩子說自己的腿疼不能走,媽媽以為孩子還是在耍性子,執意讓她起來,可媛媛仍就說起不來,媽媽才著急去了醫院。

醫生說是過度驚嚇再加上外力導致腿部間歇性失去知覺,所幸觀察一兩天就沒事兒了。

這是極端的例子。

有一個媽媽跟優媽說,她的孩子好像特別懂事,不管什麼事,都自己壓在心裡,高興的,不高興的,都不喜歡跟別人分享,在學校受委屈,和小朋友鬧彆扭了,這些事,孩子從來沒和她說過。問他也是什麼都不說。

這樣的孩子看上去安靜懂事,其實內心沒有自信,往往找不到自己,容易出現心理方面的問題。

情緒憋在心裡久了,孩子會變得消沉,擁有糟糕童年的人成年後患抑鬱症的概率更大。

4

優媽還經常見到這樣的例子,老話說的:“窩裡橫”。

就像優優和樂樂兩個孩子,在家每天恨不得發飆八百遍,需要我一遍遍耐心地哄、勸、抱。

但他們在外卻得到一致的好評。有時他們去別的同學家玩,優媽特別擔心他們在別人家裡淘氣,但其他家長都反饋說你家孩子很乖很懂事。

後來看到這樣一句話,帕蒂·惠芙勒說:孩子喜歡在家裡表達全部情感,是因為在家裡他能被傾聽和理解。

孩子被理解的越多,以後在外面他就會變現得越好。

“窩裡橫”的孩子,其實是在發脾氣的過程中,一邊情緒得到釋放,一邊培養和加強了他們控制情緒的能力。

孩子倔強、叛逆、總是發脾氣?恭喜你!

5

既然孩子發脾氣是好事,那麼,就由著他發好了?

當然不是。

孩子的發脾氣的過程中需要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是一個可控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可以任由失控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開始得越早越好。

爸媽可以試試以下的方法:

讓孩子體驗父母如何管理情緒

言傳身教是訓練孩子管理情緒的一個重要方式,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蹲下去,柔和地和他親密對話,引導說出他內心的想法,肯定他不高興的理由,再引導他想想為什麼不可這麼做,可以怎麼做。

一方面,我們在引導孩子如何解決眼前的難題;

一方面,我們也在示範怎樣控制情緒。但我們的原則沒變對吧?說“No”還是“No”。

引導孩子學會識別自己的情緒

幫助孩子用語言說出自己的感受,找到一些恰當的與情緒對應的詞語,說出自己的感受有利於讓孩子更清楚地識別自己的情緒。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教孩子學會識別自己的情緒:

1、幫助孩子積累表達感受的詞語。當孩子被別人欺負時,可以對孩子說“你現在很傷心吧”;當孩子被誤解時,可以對孩子說“你是不是很委屈啊”等等。

2、告訴孩子一些關於感受的身體反應,讓孩子瞭解遭遇某種情緒的時候,身體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比如,當人們害羞時,臉會變紅;當人們憤怒時,會咬牙切齒;當人們沮喪時,會垂頭喪氣;當人們高興時,會手舞足蹈等等。

3、利用可視化材料來幫助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通過繪本、視頻、照片或圖片等可視化材料,聲情並茂地告訴孩子別人經歷的不同感受。

優優和樂樂還小的時候,優媽會跟他們一起讀繪本,討論故事中的人物的感受,“艾瑪奶奶走了,思達是不是很難過啊”這樣。

讓孩子為發脾氣的後果負責

“我知道你很生氣,但你可以用嘴巴告訴他你想拿回玩具,而不是用拳頭。”

等孩子平靜下來之後,一定要很嚴肅地告訴他,無論是摔門、扔玩具、攻擊別人或者傷害自己,這些行為都是錯的,並且他需要為此負責。

孩子倔強、叛逆、總是發脾氣?恭喜你!

不要妄想以上的方法可以一次見效,教育孩子從來沒有捷徑。

通過一次次的體驗,孩子會逐漸瞭解到,原來情緒可以這樣處理,原來這樣做我可以更開心、不用你嘮叨,他以後自然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行為。

等孩子真的用更積極的行為來代替發脾氣時,別忘了給他肯定和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