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叛逆,孩子成長的契機

叛逆,孩子成長的契機


如果你的孩子:

1.認為大人的話有漏洞,大人的批評常常引起他們反感,反應激烈;

2.和父母唱反調,不理睬父母,不喜歡按照別人說的去做;

3.如果家長再三叮囑同一件事會使他感到厭煩;

4.破壞性行為過多,比如生氣就撕書,摔東西;

5.跟其他孩子經常發生衝突,容易動手

......

有類似於以上的行為出現,說明你的孩子可能進入了叛逆期。

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叛逆了,意味著:

你越來越無法掌控他,

跟他越來越難以溝通,

他不再事事聽你的,

不再願意分享他和同學之間的趣事或秘密,

有時甚至摔門而去……

你期望他努力學習,

他懶懶散散,

時間全部花在手機和遊戲上;

你希望他穿得大方得體,

他把牛仔褲剪幾個洞,

校服改成緊身衣;

你希望他不要學壞,

他卻跟一些痞氣的朋友廝混,

整天耍酷講義氣……

他就像一頭拉不回的牛,

與你的期望越來越遠,

一不留神就賭氣、沉迷遊戲、

厭學、早戀、離家出走……

在絕大部分家長的印象中,孩子似乎很容易在叛逆期出現各種問題,於是就有很多家長將孩子的叛逆行為視為“洪水猛獸”,頭痛不已,總想找一些什麼辦法,好好“修理”孩子,想方設法打壓孩子的各種叛逆行為。

然而,從心理學本質上來說,叛逆,其實是孩子內心的覺醒,是成長必經的一個階段。孩子在此階段獨立意識逐漸成形,希望建立自我認同,希望擺脫對父母的依賴,表現出自己的獨立和與眾不同;也渴望被成人世界認同,他們叛逆是想向世界昭示自己已經長大,再也不是父母眼裡的小孩子了。

面對孩子的叛逆,作為家長最重要的就是認清事實的真相:並不是誰叛逆了誰,只是有一個渴望長大的孩子想“活出自己”而已。所有的叛逆,都是掙脫繭的束縛。沒有這個掙扎的過程,孩子即使身體長大了,心靈卻還可能是個巨嬰,就像一些從小就一直聽話的孩子,因為沒有經歷完整的叛逆期,所以無法形成獨立的人格,無法建立強大的自我。一直都很聽話的孩子,會很在意別人的感受,習慣壓制自己的慾望,順應別人的想法,其內心往往是痛苦糾結的。他們習慣聽從家長的安排,缺乏主見和原則,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長大的孩子,極容易缺乏創意和批判思維。所以,當孩子的叛逆出現時,我們要為此開心,因為他要長大了。對於孩子一生的成長來說,叛逆不過是暫時的,孩子只有經過這暫時的掙扎與痛苦,才會慢慢成熟,真正地去理解父母的用心。

而提起叛逆期,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就是青春期的叛逆,其實這也是一個誤區。一般來說,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三個叛逆期。

2—3歲:寶寶叛逆期

兩歲左右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英語中有個專門的詞——Terrible Two,中文叫做可怕的兩歲。

不管是餵飯、穿衣還是洗臉刷牙,孩子都鬼哭狼嚎,稍有不滿意就摔東西,撒潑打滾。幾乎所有的媽媽都能在孩子2、3歲時,感受到這樣的煩惱。坐電梯,自己踮起腳按樓層,要是誰幫他按了,就鬧彆扭;進家門,也非得要自己開門,而且誰都不能幫;吃飯的時候也不讓大人,非要自己拿著勺子......總而言之,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字當頭,一哭二鬧,一意孤行,每天都在說著各種不要,而且有著莫名其妙的規則感和固執。

孩子的這些行為的產生,是因為孩子具有了初步的自主意識,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他們的思維大多是單向的,不會變通,想一出是一出。

給父母的建議:

1.理解和耐心

對於這麼小的寶寶,首先父母要調整心態。可以把這些行為理解成孩子想要自主,探索學習,代表著孩子在成長,所以收起脾氣,耐心一點。

2.讓孩子做選擇

多問孩子“你要這樣,還是那樣”。比如孩子不肯吃飯,你可以問他:你要現在吃還是一會兒吃?你要吃包子,還是要吃餃子?

別小瞧選擇的力量,每一個選擇,都意味著對孩子的尊重,孩子會有自己做主的感覺。

3.守住底線

2-4歲孩子已經會看父母的眼色了,有時候哭鬧常常帶著特殊的目的,來試探父母的底線。

這個時候,父母很容易走進兩個極端,要麼是順著孩子鬧,想要什麼就給什麼,要麼就是衝著孩子情緒失控。

其實最好的方法是,對於原則性的事情,家長還是要堅守底線。如果一直向孩子妥協,下次他還用這招治你。

比如孩子想多吃冰淇淋,不給就哭,像這種事情,父母更多是要冷靜,別心軟,等孩子哭完,抱抱他,再看著他的眼睛說:“冰淇淋不能多吃,哭也不能。”

4.制定家庭規則,少去嘮叨說廢話

很多家長忽略制定家庭規則這點,這對於引導孩子遵守家庭教育秩序,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非常不利的。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家庭教育中必須要關注規矩,讓孩子清楚,規矩是大家都共同遵守的,不是給你小孩子一個人用的。當我們的父母都來做遵守規矩的模範時,孩子便也習慣於遵守了。

5.巧妙運用注意力轉移法應對孩子的單向思維

對待“第一反抗期”的寶寶們,家長無需急三火四地給他們講道理,更用不著武力來制止孩子,只需要冷靜一些,用注意力轉移法,將孩子一心想做的事,想要的玩具,或者非要實現的想法給轉移了,便可以讓孩子順著你的思路走了。


6—9歲:兒童叛逆期

當孩子到了6歲之後,又開始迎來獨立意識飛速發展的一個時期,他們離開了幼兒園,開始了小學生活,新的環境,新的學習內容,孩子慢慢覺得自己長大了。最重要的是,他的世界中心不再是爸爸媽媽,而是自己。

於是,孩子在這個階段的叛逆表現為唱反調、頂嘴,而且自尊心很強,很多事情想由著自己性子來,跟父母的衝突也開始多了起來。比如吃不吃蔬菜、能不能出去玩、什麼時候做作業......一句話不對頭,壞脾氣馬上就來了。

這個階段的孩子,叛逆的源頭在於對父母設立的規則的不滿。

給父母的建議:

1.謹慎評價孩子,給孩子正面樹立“好孩子”的評價標準

這個時期的孩子,雖然問題很多,但也很愛面子,開始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特別是父母的評價。

如果出現一些小毛病,闖一些小禍,父母就開始指責抱怨,甚至給孩子貼各種各樣的標籤,如:淘氣包、調皮鬼、闖禍精......孩子的表現也會隨著這些負面標籤變得越來越差。

所以這個時期,父母要懂得給孩子留面子,即使做錯了事情,批評也應該對事不對人。

2.信任孩子

這個時期的孩子,也格外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尊重,同時也很在意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價值。

所以爸爸媽媽要懂得適度放權給孩子。

讓孩子參與家中他能理解的事情的決策,比如出去玩,徵求孩子的意見;給孩子買文具,讓孩子自己挑選等等,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重視和信任。

3.客觀看待孩子頂嘴

6歲左右的孩子,開始會和大人頂嘴,很多大人覺得這是很不應該的,其實頂嘴的孩子並不完全是壞事,反而是孩子成長的一個標誌。這是他們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我們要懂得從孩子的反駁中看到他的需求和感受。

12—16歲:青春叛逆期

如果三個叛逆期,一定要排個名,那麼青春期的叛逆,無疑是最令家長頭疼的。

“兒子越大越不著家,說幾句,就把房門關上,嫌我們嘮叨!”

“女兒自從上了中學,就對我們沒話了。”

“今天和讀高中孩子吵起來,太生氣打了他,我現在該怎麼辦?”

更嚴重的還有一些孩子不學無術,聚在一起吃喝玩樂,喝酒抽菸。

可以說,十幾歲的孩子叛逆起來,最讓父母困惑和無助。這個年紀的孩子,生理到心理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更加嚮往獨立和自由。

給父母的建議:

1.注重溝通的方式方法

青春期的孩子,最容易和父母關係變得僵化,他們常常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

電視劇《小別離》中朵朵一直聽話乖巧,卻在某天也開始對父母大喊大叫:“你們尊重過我嗎?在你們眼裡,除了成績還有什麼!出去!出去!”

其實,不是父母的愛錯了,而是我們表達上出了錯。過多的關注孩子的學業,很少聽孩子內心的聲音,於是他們漸漸關上心門,自然會拒絕管教。

所以孩子在青春期,更要與他保持良好親子關係。

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聽比說重要得多。放棄居高臨下的互動模式,多問問孩子怎麼想的,一定讓孩子明白,不管多大,爸爸媽媽永遠是最值得信賴的朋友。面對親子關係中的矛盾和衝突,要冷處理。

2. 尊重孩子,減少控制

在孩子小的時候,你可以打,可以罵,用盡父母的權威,但當孩子大了,你會發現你打不哭他,嚇不到他,怎麼罵,他都低著頭不說話,然後用他最叛逆的方式去反抗你。這個時期,越高壓,反而反彈的越厲害。

叛逆期的孩子,你越管,孩子越反感。不妨在大原則下,多聽孩子怎麼說,發自內心的尊重、理解和支持孩子,減少對孩子的控制。

正如網上有段話所說:

我愛你

如果前方有一條我曾經跌得面目全非的路

而你卻執意想要去

我希望我愛你的方式不是拉住你、告訴你不能去

而是給你準備好最耐穿的鞋

備好雨傘

告訴你第二個路口地很滑

第五條街道有小偷

去吧

回來家裡有飯

3. 與孩子做朋友,建立平等的關係

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時,不要不經思索就拒絕和評判。即使是非常荒謬的要求,也應在慎重考慮之後,把它“當做一回事”的給予響應與討論,找出充分的理由,讓孩子明白自己的看法。在許多事情上都徵求孩子的意見,即使孩子提出的意見很糟糕,也會認真傾聽並與孩子討論。就算是非常必要的對孩子的要求,最好能用“我希望…”或“我建議…”這樣的語句,在形式上給孩子留下自主的空間,讓孩子有學習、思考、省悟的空間,而不是生硬地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4. 尊重孩子的隱私,保持適當的距離。

就如尊重朋友的隱私一樣,孩子希望有自己的私人空間,不隨意進入他的房間,不翻看手機聊天記錄等等。

5. 學會放手,得體地退出

認識到孩子長大,就是一個離父母越來越遠的過程;不過度干涉,很多孩子需要自己決定的事情就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對於有些好高騖遠、異想天開、處理問題片面直接的孩子,家長可以按照他的思路一同去思考後,再不留痕跡地提出合理化的建設性建議。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當然覺得痛苦,但面對叛逆的孩子,憤怒則大可不必。如果,他走向正確的方向,我們就該以生命傳遞者的心情樂觀其成;若他誤入墮落的深淵,我們就該立即趕過去,幫他從困難中爬起來。

允許自己慢慢放下父母的角色,回到以自己為中心的生活裡來,更多的關注自己、關注伴侶、關注自己的生命質量。

我們並沒有什麼可失落的,因為他雖然是我們的孩子,但他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生命這條旅途上,他終將擁有自己的人生、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總而言之,家長對待叛逆期的孩子,應當是牧羊人放羊式的。圈出一塊地,羊兒滿地跑,適當的指引,告訴他哪塊草肥,哪塊草幹,但不做過多幹涉。

希望每一位爸爸媽媽都能努力做一個有心的家長,對孩子的叛逆行為做到心中有數,及時調整教養角色和教養方式,讓叛逆成為孩子成長的契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