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的德國,為什麼迅速崛起引發二戰?

再見理想jay


眾所周知,一戰和二戰的發起國——德國在短短的20年內連續發動了兩次的世界大戰。尤其是在一戰後,受《凡爾賽合約》制約的德國,經濟蕭條,失業率高,通貨膨脹。在這20年內發生了什麼?讓德國迅速崛起。前段日子,我查閱了一些一戰後德國的書籍和資料。驚奇的發現大家從經濟、制度的角度分析了一戰後德國崛起的原因,但與之相輔相成的軍工業的快速發展,更是日後德國軍隊橫掃整個歐洲重要原因。

一戰後德國的軍工企業沒有遭到破壞,成為日後發展重要支柱。

戰敗後的德國雖然割地賠款,盛產煤、鐵的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紡織中心西里西亞大部分割給了新獨立的波蘭。但是他保留了德國西部的主要工業區,這其中就有當時世界上第一大兵工廠——克虜伯軍工廠。克虜伯軍工廠在一戰期間就威名顯赫,它主要以生產大炮為主,在日後德國兵器工業的發展中,它為德軍提供生產了在當時處於世界領先技術的坦克、火炮以及各種槍支彈藥。由於以克虜伯軍工廠為首的德國軍工業體系沒有遭到破壞,併成為了日後德國兵器工業發展的重要支柱。

首先,一戰後的德國軍工基礎工業保存良好。一戰後,西部雖然失去了萊茵區和阿爾薩斯兩個工業省份(它對德國的軍工產業影響不大),但是主體的魯爾工業區被完整的保留下來,這其中就有奔馳、寶馬、大眾、勞斯萊斯、保時捷等德國著名的汽車企業,還有梅塞施密特、西門子電氣、聯合化工、克虜伯鋼鐵、萊因重金屬等世界一流的公司,這都是德國的軍工產業在一戰後能夠繼續發展保證。

其次,德國產業工人的素質高,創造力強。德國的產業工人的素質高,就是放在現在,也是全世界公認的。德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手工業生產史的國家,這使德國十分重視職業教育培訓。遠在公元1717年,就率先在世界上第一個開始實施國民義務教育,尤其是培養具有高水平操作能力並具有一定理論知識的高水平技術工人。使得當時的德國擁有幾百萬的產業工人,其中高級技工的比例就佔到49%,他們的創新能力和製造能力是一戰後德國兵工業發展的強勁動力。

第三,秉承“工匠精神”,科技助力,兵器工業水平進一步提升。“科學是第一生產力”,二戰前德國的柏林科學院就是當時的科學聖地,德國是獲得諾貝爾學獎最多的國家,於是德國的兵器工業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加強,成為軍工科技最發達的國家。德國的產業工人秉承著“工匠精神”,總是嚴謹、精益求精,永遠要做到更好,同時他們對機械製造還有著天生的熱愛和天賦,生產出當時最先進的殺人武器,以至於盟軍士兵對那些沾滿了戰友鮮血的武器沒有絲毫痛恨,反而視若珍寶。

一戰後德國武器設計理念依然領先世界。

一戰後,德國科學技術和兵器工業依然保持的世界領先水平,英法等國用《凡爾賽合約》來制約德國兵器工業的發展,武器生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是這些反而促使聰明的德國人在武器設計上必須另闢蹊徑,創造性的研發出了當時世界上最早的火箭,生化武器,原子武器等等。

一是巧妙規避《凡爾賽合約》的限制,打擦邊球,更加重視武器的先進性。《凡爾賽合約》取消德國海軍、空軍,陸軍只能保留10萬人的規模。於是德國要求從小學就開始軍事訓練,廣開軍事院校,培養軍事人才,二戰伊始,本來10萬人的部隊,迅速變為100多萬軍事素養很高的部隊;空軍藉口辦飛行學校和派遣學生去國外的航空學校去學習;海軍則採取秘密研製的手段,研發最新的戰列艦、潛艇等。同時,大量的軍工技師依然在搞科研,尤其是飛機、軍艦之類的技師,他們並沒有失業。再有1922年4月16日德國和俄國簽訂“友好合作,在經濟上互惠互利”的條約。在簽署的秘密附件中規定德國可在俄國訓練部隊、試驗凡爾賽條約中禁止的坦克和飛機等武器。

二是善於總結戰爭經驗,研發最新的武器成果並加以利用。《凡爾賽合約》要求一戰後的德國不得生產大規模殺傷武器,比如重機槍等,德國的軍工技師們就潛心研發MG42輕機槍(至今不發展重機槍),它1600發/分鐘的射速,比傳統的重機槍快近3倍,是二戰盟軍的噩夢,盟軍聽到MG4輕機槍的槍聲,就會停滯不前或者掉頭逃跑。另外,一戰塹壕戰雙方僵持不下,傷亡慘重,參戰各國都急需一種有效的突防武器來打破這種堅固防禦,於是德國軍工就研發了P-40衝鋒槍,它短小精悍,槍身摺疊以後,僅長62釐米,便於在狹小的空間使用,30發彈夾可以連續射擊,工藝簡單,適合大批量生產,成為塹壕戰的剋星。

三是德國科學家們的民族情緒被激發,轉化為武器發明的優先性。二戰前,德國是獲得諾貝爾學獎最多的國家,像愛因斯坦、馮布勞恩等許多大家熟悉的科學家。然而《凡爾賽合約》讓高傲的日耳曼民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屈辱,掠奪性的制裁嚴重傷害了德國人民的感情,從而激起了全國上下的民族主義和復仇情緒。遭受打擊最重的德國軍人、軍工企業家和軍事科學家更是不約而同的朝著反抗條約、重振德軍的目標開始奮鬥。科學界優先向軍事和兵器工業傾斜,他們優先研發兵器,德國人就是想通過再一次的戰爭來證明自己的強大和恢復民族自尊心。於是德國科學家們研發了導彈、噴氣式戰鬥機、突擊步槍、雷達等等,這些成果被迅速優先發展,比如:德國的飛機制造工廠,在戰爭爆發後年產飛機幾萬架。

注重武器間搭配協同默契,促成新的戰術理論的誕生。

先進武器的發明促使德國戰術理論和軍事技術上的創新,武器間的搭配和協同作戰模式,是一戰後德國軍隊的重點研究方向。於是當時最早的制空權和機械化作戰的概念就是德國率先使用的,以機械化突擊為核心的閃電戰術引發了一場軍事革命,引領戰後各國走上了摩托化、機械化的道路。

第一,總結一戰塹壕戰的教訓,注重步坦協同作戰,集中使用坦克。一戰中的塹壕戰、陣地戰和消耗戰佔據了主導地位,成為了一場漫長而痛苦的折磨。主要原因就是當時的防禦性武器優於進攻性武器。每當發起集團式衝鋒時,就被深長的壕溝、巧布的地雷、密實的鐵網,再加上重機槍形成的防禦體系,使這種進攻方式幾乎失去意義。於是戰後德國吸取教訓,重點研究突破塹壕戰的戰術,在以先進坦克為核心,坦克與步兵協同前進突破敵人防線,步兵依靠坦克的裝甲來躲避敵軍的機槍和火炮射擊,坦克依靠步兵來防禦單兵反坦克攻擊。同時,集中使用坦克快速突破敵人的第一防線,迅速插入敵軍縱深,跟隨的步兵乘坐卡車和裝甲車也迅速跟進,擴大戰果,以到達將敵人分割包圍的戰略。

第二,加大空軍和坦克研發力度,並推進新的的協同戰術的產生。根據《凡爾賽合約》德國空軍被解散,但是大大小小的"飛行俱樂部"在德國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一戰中獲得了豐富作戰經驗的德國空軍飛行員則被編入陸軍繼續服役,正是德國空軍飛行員在陸軍中的服役經歷,使他們充分地意識到了空地協同作戰的重要性。1934年,新的德國空軍成立,其骨幹軍官全部來自於陸軍,而新入伍的新兵也要先進入陸軍接受地面作戰的戰術以及條令訓練。另外,在日常訓練以及定期的演習中,建立了"與陸軍緊密結合"的初步空地協同理論。二戰爆發後,德國空軍和陸軍的聯繫是卓有成效的,無論是在集團進攻規模還是在戰鬥小分隊的規模上,這種聯繫都使德軍的戰鬥力得到倍增,在空地協同這一點上,德國人遠遠地走到了英法等國的前面。

第三,積極探索各武器間相互補位的作用,使他們形成戰術體系。德軍十分重視火力搭配的實效性和實用性。因此,在主要使用的武器方面比較簡潔,非常接近現代化的裝備體系,這對於減輕後勤壓力是有好處的。以一個步兵班為例:在二戰爆發前,一個德軍步兵班是十人,一名班長和9名戰士,班長配發MP-38衝鋒槍,另有一名機槍手,使用著名的MG-34輕機槍,還有一名副機槍手,另外機槍手和副射手都有自衛手槍。另外七名步槍手使用Kar 98k毛瑟步槍。這在二戰初期是各國戰鬥班一級中火力最強的一種搭配,它們相互補位,形成一個很好的戰術體系。

結語: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苛刻的《凡爾賽條約》對德國國防和軍工業進行了摧毀式的打擊。然而僅隔20年,德國再次崛起,在二戰初期橫掃歐洲,所向披靡,取得輝煌戰果。雖然在反動的軍國主義、病態的復仇心理驅使下,使德國逐步走上窮兵黷武的侵略道路,但是德國從嚴酷逆境中重新振作的過程,卻彰顯了德國軍工業卓越的“工匠精神”和優秀的軍事理論,在世界軍事歷史上留下深刻的一筆。


小白楊文化傳媒


一戰和二戰之間的距離之間隔了二十幾年,而經歷過一戰的國家在二十幾年的時間裡還沒有恢復元氣。

比如美國,美國在一戰快要結束的時候介入的,雖說狠狠發了一筆戰爭財,但在國家建設和軍事力量上確實還沒有完全恢復元氣。

眾所周知,德國在一戰中是戰敗國,德國在一戰中戰敗後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力量上都沒有晃過神,那麼為什麼要這麼著急的和日本發動二戰後呢?首先德國是一個非常好戰的國家,再者就是對一戰後的瓜分非常不滿意。

一戰後的德國日子並不好過,其實德國發動二戰也有一種“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意思在裡面,那個時候的德國就想通過二戰來為自己扳回一局。但不得不說的是德國發動二戰時軍工業上已經有了很大的起色。

可德國的如意算盤還是打錯了,最後在二戰中又一次的戰敗,現在的德國已經沒有了過去那種魄力。





淡出煙雲


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以美國為首的協約國陣營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肢解了奧匈帝國,瓜分了同盟國的海外殖民地(特別是德國),向德國要取高額的戰爭賠款導致德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德國人民不甘心受協約國的壓迫,對英法兩國懷恨在心。

其次:一戰前,德國經過鐵血宰相卑斯麥的一系列改革,擁有強大的工業基礎和人才基礎,軍國主義氣息濃厚,德國人民驍勇善戰。

客觀原因:1929年到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使世界經濟萎靡不振,法西斯主義和國家干預經濟手段成為資本主義世界改變的兩種手段,使得法西斯政黨上臺,希特勒經過一系列措施干預國家經濟的措施,德國經濟得到了恢復發展成為了資本主義世界裡僅此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為德國軍工發展進行對外戰爭提供了物質基礎。

外部原因:由於一戰過後,英法兩個主要歐洲大國實力遭到削弱,加上經濟危機的影響國家實力大不如前。又加上綏靖政策不限制德國法西斯主義發展,使德國一而再再而三的侵佔他國領土,讓德國實力得到加強(割讓蘇臺德地區,緊接著佔領了捷克),讓德國的擴展慾望得到實現。

所以在擁有充足的物質基礎和民眾支持,天時地利人和都有了,所以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寫回答,希望多一點鼓勵,歡迎大家斧正


jiege14


德國很注重自己內身的發展,在工業革命後,技術的發展越來越明顯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在技術上落後的其他國家遠不如德國幾十年對科技的發展和關注,即使戰後一片廢墟,但這些技術經驗卻在德國保留了下來,這些都成為了德國發展的資本和動力。德國國內的國民教育以及工業科技的發明進步,利用自己國家的市場發展,和利用自己國家的新技術產品去開拓國外市場,這點經驗就讓德國擁有了自立的意識,區別於其他國家,例如英國和法國,他們在海外都有很多的殖民地,他們不用發展什麼新技術,單靠對殖民市場的掠奪和傾銷就能獲得資本,所以,在戰爭後,失去殖民地的國家發展就遠比德國慢很多了;雖然在一戰中落敗,自身的軍事武器也被戰勝國強制解除,但國家領土除了還了以前一些割地和海外殖民地外完整性還在,總重要是經濟賴以發展的工業結構還在,國家政局也動盪不大,所以在一戰落敗後,德國集中精力發展經濟,迅速恢復了元氣,在二戰前夕,加上英法國家對德國的軍事膨脹和侵略執行“綏靖”政策,造成了德國軍事力量飛速發展,英法帝國主義自吞惡果!


晨曉4


德國在歐洲屬於地大物博的國家,國土面積能排在前面,人口也較多,而且礦產豐富,境內土壤肥沃,德國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文化藝術就很發達,造就了德國人文化素質較高,在一戰之前,藉助這些優勢條件,普魯士德國通過侵略和鐵血政策擴大了領土,實現了統一。社會的穩定帶來工業高速發展,特別是重工業。雖然在一戰中落敗,自身的軍事武器也被戰勝國強制解除,但國家領土除了還了以前一些割地和海外殖民地外完整性還在,總重要是經濟賴以發展的工業結構還在,國家政局也動盪不大,所以在一戰落敗後,德國集中精力發展經濟,迅速恢復了元氣,在二戰前夕,加上英法國家對德國的軍事膨脹和侵略執行“綏靖”政策,造成了德國軍事力量飛速發展,英法帝國主義自吞惡果! 在二戰落敗後,德國的建築和工業確實遭受了很大打擊,但是技術實力還在,而且二戰後德國一分為二:西德(聯邦德國)被英法美接管,東德(民主德國)被蘇聯接管。二戰後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對抗的世界形勢決定了處於陣線中間的德國不會平靜,英法美為了對抗蘇聯,同時美國也為了在歐洲也能有一個牽制英法的國家,都對西德加以重視,一方面替德國掩蓋侵略和拖延戰爭賠款,另一方面對聯邦德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大量貸款和經濟援助。在德國本來就算良好的發展基礎上,聯邦德國的經濟迅猛發展,超過了英法,僅次於美國和日本。而處於柏林牆東側的民主德國由於執行蘇聯發展模式,同時受帝國主義影響,經濟發展較慢,談不上迅速崛起!直到今天,雖然兩德統一很長時間了,但德國東部經濟還是比西部差一些!


無風之鞘


一戰,德國能迅速崛起,發動二戰。

首先,德意志民族是聰明能幹勤奮的民族。

二,德意志民族是戰鬥性很強,不怕輸,不怕流血犧牲的民族。大凡生物戰鬥性強的,都是向高端發展。大凡民族,國家中戰鬥性強的崛起都快。德國,日本,俄羅斯,英國,概莫在外。就是一個家族,一個家庭,凡好戰,凡戰鬥性強的,凡不服輸的,寧可死不認慫的都容易崛起。品性決定前路。

三,不服輸,好戰的民族能充分激發聰明才智,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充分把聰明才智變成技能,變成成果。

四,這個民族有好的組織紀律性,有勇往直前的犧牲精神,德奸,日奸比較少。


朱文亮14


德國在歐洲屬於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了,而歐洲是全球最發達的地區(美國另說),人民的文化素質不低。當然就有了崛起,發展的條件。

一戰後,德國是戰敗國。巴黎和會給予了德國嚴厲的,甚至是苛刻的報復:賠款,割讓土地,裁減軍隊,限制軍備……這些規定和措施肯定影響了人民的生活。

俗話說物極必反,過度的壓制導致了人民的不滿……希特勒利用人民的不滿,打著“爭取德國人的生存空間”的旗號獲得了選民的支持,從而踏上了軍國主義道路……


嚴紅


因為德國是單一民族的國家,為了民族榮譽,百姓就會團結,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所以,就會迅速地治癒戰爭的創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