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爲什麼,讓實體經濟成爲被排擠被邊緣化的「雞肋」

近幾年,實體經濟一直都處於被排擠,被邊緣化的位置,彷彿成為一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儘管國家一直都在呼籲讓資本回歸實體,各種會議中也多次強調努力發展實體經濟,但是實際上資本對於實體經濟的興趣越來越小,讓無數的實體經濟企業處於一種極其尷尬的地位,那這樣的結果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早餐君可以給大家逐步分析一下。

到底是為什麼,讓實體經濟成為被排擠被邊緣化的“雞肋”

一、 社會快節奏的推動下,人們更多著眼於來“快錢”的行業

得益於改革開放40年來的不斷“躍進”,各行各業更新迭代變得越來越快,只要走慢一步,就意味著將會被社會淘汰,當然,壟斷行業除外,而能推動更新迭代速度的一種東西,叫做“錢”。為了適應“潮流”,趕上快節奏帶來的“紅利”,人們開始紛紛瞄上“來錢快”的行業,比如金融、比如房地產、比如互聯網。

據統計,中國最賺錢的企業,是各大銀行,在《財富》500強中,我國入圍了共120家企業,其中有111家大陸企業,而上榜的十家國內銀行,就佔據了這111家企業總利潤的50.7%。這就意味著金融帶來的利潤,是遠遠、遠遠超過其他行業的。

除此之外,還有房地產。前幾年是房地產的“風口”,全國各地房價攀升,倒賣房子的利潤無比客觀,於是很多人投身房產行業,短短時間賺的盆滿缽滿。雖然最後在政策苗頭顯露後,很多炒飯客悄然脫離,但留下的樓市“爛攤子”卻始終存在。

最後,還有互聯網。互聯網“紅利”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甚至現在仍有餘溫,近些年更是萌生了無數的新型產業,比如“網遊”,比如“新零售”,比如“搜索引擎”等等。新型產業的出現吸引了無數資本的注意,紛紛向互聯網行業傾斜資金,並且在互聯網行業斬獲頗豐。

金融、房地產、互聯網這三種行業其實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來錢快”。一個實業想靠自身積累完成富裕的目標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對於這些行業來說,這個時間被縮減了太多,比如恆大用了21年,阿里用了20年,一個總資產2500億,一個總資產2700億。

這種資本累計的速度讓無數人眼紅,於是資本和從業者就開始紛紛從實業中脫離,投入這幾大行業之中,也就讓實體經濟的處境更是雪上加霜。

到底是為什麼,讓實體經濟成為被排擠被邊緣化的“雞肋”

二、 實業的弊端和不利地位是不可忽視的“自身缺陷”

當然,實體經濟的處境不僅僅是外部因素造成的,“自身缺陷”同樣不可忽視。絕大多數實體企業都是中小型、小微型的民營企業,無資源、無積累、無本錢是他們的現狀,而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讓實體經濟逐步的喪失話語權,不是被排擠就是被整合重組,失去了競爭的資本。

還有,前文曾提到了“來錢快”的幾大行業讓無數人趨之若鶩,這無數人裡面也是包含著很多“前實體經濟”的從業人員的。苦苦發展自身幾年十幾年,都不如倒手一套房子的利潤高,換做任何人,都會做出選擇。

最後,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實業的稅負,遠比新型產業要沉重的多。對於實體行業來說,他們的實際成本本身就高於新型產業,在加上沉重的稅負,就讓很多實體行業處於一種入不敷出的狀態,更有甚者,只能靠偷稅漏稅來保障收入,勉強生存。

國家曾多次釋放出了要給企業減負,緩解企業壓力,推動中小型企業發展的信號,但很多實體行業從業者仍然看不到太大希望,感覺前途渺茫。

到底是為什麼,讓實體經濟成為被排擠被邊緣化的“雞肋”

這樣的現狀對於我國來說,其實已經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訊號了,因為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就決定了我國不能拋棄實業,更是要以實業為根本,而改變現狀的方法也有,就是靠兩點,“整頓”與“扶持”。

“來快錢”很容易引起隱患,事實也是如此,P2P爆雷、高房價、互聯網亂象等等,成為了如今很棘手的問題,需要極力去整頓,從新規劃行業的健康發展模式。而對於實體行業來說,則需要靠國家的大力扶持,無論是從資金,還是從福利,還是從減負等各方面,國家的流量也應該向實體行業傾斜一些了,不能讓實體行業寒了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