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美國近現代藝術的對比,網友:文化差異是硬傷!

經常有朋友把中國近現代的藝術發展與美國對比

因為文化發展的差異,五千年曆史的華夏文化,與近百年的美國發展,究竟誰輸誰贏呢?我們先來回顧下近現代我們國家的藝術發展道路。

中國與美國近現代藝術的對比,網友:文化差異是硬傷!

中國的現代藝術設計,依照成長和發展的歷程,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兩大歷史階段。

一個就是20世紀初期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時候,這也我國藝術設計的前身,工藝美術從最開始的模仿到恢復,也是轉型的時期了。這個時期雖然遭遇到了很多的困難,但是工藝的美術作為我們很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仍然散發著新的活力。

第二個就是改革開放後,我們國家現代藝術設計的持續發展與更新換代,很快的走向了成熟的時期。

在轉型為新時代的過程中,現代藝術設計獲得了新的發展空間。隨著國際化的進步,特別是在科學技術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下,藝術設計將更加貼近時代和人民的生活需求,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產業。

中國與美國近現代藝術的對比,網友:文化差異是硬傷!

再說到20世紀早期和中期的的建築設計。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是中國建築設計風格發生重大變化的歷史時期。隨著西方文化的引入,中國開發出了與傳統建築不同的新風格。一方面,新建築遵循西歐建築的各種風格,傳統建築也得到了重新認可。中西建築設計的融合為中國現代建築設計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20世紀初,中國推廣西方新古典主義的、文藝復興和折衷主義風格的建築。這些建築大部分都是由西方建築師設計的,並塗有石牆以反映古典建築的動力。此功能體現在上海外灘大廈。例如,英國資助的匯豐銀行於1921年重建,是新古典主義風格的代表。建築立面採用嚴謹的古典主義。古色古香的羅馬科林斯式雙柱和圓頂在中間相呼應。外牆由花崗岩製成。這座建築被英國人譽為“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最優雅的建築”。

中國與美國近現代藝術的對比,網友:文化差異是硬傷!

再來看我們本身的校園建設發展。清華學校成立於1911年,具有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 1916年,美國建築師亨利墨菲為北京大學鹽源設置了清華大學校園規劃的建築主題,並設計了清華學院早期的四座建築:大廳、科學館、圖書館、。被稱為“中國第一建築師”的莊軍共同設計並監督了建築。禮堂採用新古典主義風格,配有羅馬風格的圓形圓頂。、開放式大跨度結構、白色大理石柱廊和青銅門,整座建築雄偉雄偉,是清華的聚集中心。此外,墨菲還主持了廣州嶺南大學、長沙湘雅醫學院、南京金陵女子大學等學校的建築設計,並培養了一批中國建築設計和環境設計人才。墨菲的建築設計學校都是教會大學。為了使教會大學獲得中國社會的認可,教會有意識地將西方設計風格的、工程技術與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相結合。燕京大學於1925年搬到新校區後,請亨利。墨菲設計的學校建築是20世紀初中國建築設計的典範。 (1952年以前北京大學和燕京大學都是中國著名大學。1952年,燕京大學分為幾所大學。其中一些大學以、科學合併到北京大學,前北京大學遷入燕大校區。今天的北京大學仍然位於1925年燕京大學的所在地,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鹽源”。)燕京大學綜合體試圖在外面模仿中國古典建築,美麗的飛簷、華麗的色彩圖案,而主體結構是鋼筋混凝土,內部使用的功能也是先進的設備:吸入、廁所、浴缸。

中國與美國近現代藝術的對比,網友:文化差異是硬傷!

說道這裡不得不說的就說呂彥直,他是一位弘揚傳統民族形象的建築師。他成功地設計並監督了南京中山陵,並主持了兩個大型中國民族廣州中山紀念堂的設計。建築群是中國現代建築中東西方建築技術與藝術融合的典範之一。南京孫中山的設計不僅繼承了傳統,而且具有創造性的突破。它結合了山坡的地形,大的綠色空間和沿著中心軸的寬闊的石階。拱門、 Lingmen、 Stele Pavilion、 Festival Hall、 Base Room整體建築群成為一群雄偉的、莊嚴的、雄偉的整體建築。墓地的設計借鑑了古代帝王陵墓的圖案。一般的飛機是鐘形,它提醒人們“革命沒有成功”的高度精神。主樓採用傳統的官廳風格,結構由鋼筋混凝土和鋼架構成,中國拱門由石頭製成。孫中山的陵墓,正如人們所評論的那樣:“情況和氣質非常類似於中山先生的精神和精神。”此外,由楊廷寶設計的南京體育場和董大喜設計的上海江灣體育館都具有“中國建築精神”和創新精神。

中國與美國近現代藝術的對比,網友:文化差異是硬傷!

中國近現代藝術設計的發展中含有著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而我們再去觀看美國近現代藝術的發展,會發現就有很多不同了。

美國近現代藝術設計的發展,我們如果想要了解的話,最需要知道的就是美國工業設計發展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刺激後,在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中,設計與商業市場的結合是美國設計發展的必然結果。

中國與美國近現代藝術的對比,網友:文化差異是硬傷!

在這種情況下,促進美國早期工業設計發展的力量不是歐洲知識分子的理想主義,也不是社會民主主義,而是全面的商業競爭。 “工業設計”一詞最早出現在1919年的美國,當時一個名叫約瑟夫的設計師開設了自己的辦公室,並在他的信封上印上了這個詞,這個詞很受歡迎。

中國與美國近現代藝術的對比,網友:文化差異是硬傷!

在商業發展很大的社會中,一切都是由市場競爭機制決定的。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公司必須提供儘可能多的產品款式,、包裝,並採用各種手段促進銷售。因此,廣告、企業形象、商標等促銷方式也開始被廣泛採用,針對這一點,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從1929年到1933年,美國陷入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直到羅斯福實施“新政”,政府對市場的大規模干預使美國經濟迅速復甦。美國商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一個歷史上從未存在的經濟主導型社會。它在德國的社會和經濟理想中尚未真正實現現代化,並開始融入美國的商業主義文化。

中國與美國近現代藝術的對比,網友:文化差異是硬傷!

第一代美國設計師與歐洲不同。第一代歐洲設計師基本上是建築師。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建築學的畢業生。他們擁有較高的專業教育基礎,並擁有長期的建築設計經驗,如德國的彼得丶沃爾特等。第一代美國設計師的專業背景是不同的。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在與顯示器設計相關的行業,它們直接與市場一起出售。

中國與美國近現代藝術的對比,網友:文化差異是硬傷!

由於文明發展程度不夠,教育背景也不平衡,許多人甚至沒有高等教育的正式背景。他們的設計對象很複雜,缺乏思考和發展的社會因素比市場更長;他們差不多沒有設計理論或設計理念,也沒有像歐洲同行那樣多的理論工作,但它們的設計數量驚人。包裝、企業形象設計什麼都做,他們的目的是做設計業務,而不是研究設計的社會功能。他們移植了歐洲藝術設計,並努力使設計成為市場推廣、商業競賽的一部分,這被美國市場和企業界所接受。

中國與美國近現代藝術的對比,網友:文化差異是硬傷!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在歐洲發展起來的現代主義設計,在美國發展後,成為戰後國際電子風格的流行風格,並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發展到世界的頂峰,可以聽到在世界上產品、平面設計風格,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主義的風格由於各種原因開始退縮,導致包括後現代主義在內的一系列當代設計運動。

中國與美國近現代藝術的對比,網友:文化差異是硬傷!

總結來說,我們國家近現代的藝術設計發展,大多源於幾千年來文化積累,同時又有著大批的藝術家的努力與進步。而美國就是借組於戰爭的發展,而導致自己商品經濟的發展,從而帶動人們審美的要求,也帶動了藝術設計的發展。文化差異是硬傷,但是這些年的發展,孰好孰壞,沒有定論,只要是發展,就會有道路。希望我們過的藝術設計發展越來越好!

中國與美國近現代藝術的對比,網友:文化差異是硬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