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均勝電子三季報高增長——在外秀肌肉,回家打點滴

寒冬來臨的時候,有人選擇冬眠,有人還在冰天雪地裡秀肌肉。

底特律的凋零早已宣告了汽車業寒冬將至。近幾個月來,全球汽車業萎靡難振:美國車市螺旋式下滑正在加速,中國車市,連續第三個月負增長。

主打汽車安全和汽車電子的零部件供應商均勝電子,這幾年卻迎來“草長鶯飛”的二月春。

2018年三季報,均勝電子再傳捷報:前三季營收同比增長103%,歸屬扣非淨利潤同比增長47.12%。

近幾年來,均勝電子高槓杆收購海外汽車業資產,資產規模從114億,做到2018年三季末的526億元。

槓桿助推下,業績的肌肉也是秀得槓槓地。2015年至2018年前三季末,三年又三期實現的淨利潤分別為4.17億、6.75億、7.42億、12.23億,今年前三季已經早早超過去年一年的盈利,看來2018年淨利潤較去年翻一番,妥妥地。

淨利潤來自於大刀闊斧的海外收購,前幾年來均勝電子斥資100億元,先後收購德國普瑞、IMA、QUIN、美國KSS、德國TS道恩,2018年上半年再斥資超過100億,收購日本高田。

知更君上文分析過,

均勝電子海外併購取得的淨利潤,並非來自於海外資產經營的細水長流,而是來自於海外併購本身——每年都通過海外併購或相關交易,一次性實現大量非經常性收益。

評均勝電子三季報高增長——在外秀肌肉,回家打點滴


今年上半年斥資110億買的日本高田,因為買價比評估淨資產價值低 ,一下子就為均勝電子報表添了4個億的利潤;2016年斥資61億收購的百利得(美國KSS),雖然2016年給均勝電子添了4個多億的歸母淨利潤,但2017年發現,均勝電子還是當了冤大頭,實際收購成本其實不是61億,而是69億,也就是說均勝電子為了要美國KSS這4億歸母淨利潤,又花了8個億的代價。如果不是關聯公司來當救兵,從均勝電子手中溢價400%收購另一項海外資產IMA,2017年淨利潤至少比現有數減少一半。

上述三項海外併購事項,表明均勝電子收購的海外資產質量不咋地。相對應地,到2018年三季末,均勝電子有息負債超過188億,其中長期借款121億(較2017年末翻倍),短期借款47億,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10億,資產負債率提高到67.26%。

200億的代價,換來的是均勝電子賬面高達82億的商譽,商譽是企業花費比賬面淨資產更高的代價買來的資產,是歷史已經花出去的費用,卻作為未來有望變現的資產放在賬面,實質無非是以歷史的資金,指望換取未來的收益,扮靚未來的利潤表。

以均勝電子現有的盈利水平,均勝電子未來要7-8年才能填補歷史費用的窟窿,才可能將這已經花出去的82個億商譽資產變現。

200億的代價,對應的是2018年前三季度12億的淨利潤,考慮到這12個億其中有4個億的利潤來自於一次性買賣所得,所以未來年份這些資產能不能實現一年12億的淨利潤,要打一個大問號。

即使淨利潤能實現預期,淨利潤的質量卻十分堪憂。2018年前三季度的淨利潤,對經營性佔款依賴嚴重:2018年三季末的應收票據和應收賬款,較2017年末翻倍,從48億到93億;存貨也從37億,增長到68億。

結果是,經營活動產生的淨現金流同比下降。雖然2018年前三季扣非淨利潤同比增長47.12%,但經營活動產生的淨現金流,卻由上年同期末的19億元,下降到本期末的13億元。

2016年、2017年及2018年前三季,均勝電子合計產生的自由現金流為-86億,自由現金流為經營活動產生的淨現金流,減去投資活動產生的淨現金流。這表明,均勝電子近三年的投資,不僅花光了上市以來積累的自由現金流10億元,還花光了近三年經營產生的現金流14億,另外還欠債權人86億元。

在全球車市逆向行駛的寒流中,均勝電子仍大手筆海外並資,僅美國KSS的9300萬賬面淨資產,均勝電子就花70億代價,再聯想到王首富的海外投資,知更君懷疑均勝電子逆產業生命週期而動的高溢價收購,到底是正兒八經的海外投資,還是向海外轉移資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