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基本都不超過300年,根源何在?

機靈小不懂why


在《三國演義》的卷首有這樣一句話“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很好的詮釋了中國封建王朝的興衰。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很有趣的規律,自秦以後,西漢享國210年,東漢195年,可是兩漢之間隔了一個王莽的新朝,唐朝289年,明朝276年,清朝276年,三百年好像是封建王朝的魔咒,除了兩宋勉強熬過了三百年,其他封建王朝無一列外的都倒在了三百年這個關口上。

其實明朝如果算上南明也超過了三百年大限,但是清朝成為了全國性政權,南明在歷史上連半壁江山都沒有,只是割據形式存在。

或許有人會說,再往前追溯,商朝享國五百餘年,周朝更是八百年,這該怎麼解釋。這正是我要說的農民起義問題。

在秦朝以前的政權更迭基本上都是統治階級內部自行解決,由於民智未開,君權神授的思想深入人心,老百姓並沒有反抗意識。

到了秦朝,隨著陳勝吳廣的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其後很多王朝的滅亡都是由農民起義推動的,比如王莽的新朝亡於綠林,黃巢動搖了大唐國本,元明兩朝更是直接亡於農民起義。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根本原因,之所以會有反抗,除了統治階級內部鬥爭以外,更關鍵的是農民的生存極限問題,在封建體制下土地決定了一切,小農經濟是國家的經濟命脈,在和平時期隨著人口激增固有土地無法滿足糧食需求,所以在開國初期民生凋敝人口減少恢復生產比較簡單,到了中後期都會進入到土地兼併,貧富差距加大這個局面,當百姓的生存面臨威脅,反抗也就應運而生。

這個穩定的週期一般也就一百多年,但是很多王朝發展過程中都會出現一個糾錯階段,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中興”,通過一些改革措施可以延緩衰退,但是無法背離這個根本趨勢,所以在三百年大限上,很多王朝都倒了下去。

宋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特例,他並不是亡於內部的反抗,兩宋也勉強熬過了三百年大限,不是說宋朝沒有出現土地兼併問題,和其他朝代不同的是宋朝在這方面相對比較放任,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不抑兼併”

這樣做首先取得了地主階級的支持,其次變相提高了生產力,失去土地的農民改為租種,相對提高了承受風險的能力。而且宋朝的商品經濟比價發達,農業佔據的比例稍微降低,矛盾並沒有凸顯,同時宋朝不斷面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壓力,內部矛盾被外部矛盾掩蓋,才會造成了宋朝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性。


總結起來看,三百年是封建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輪迴,經濟發展決定了王朝的興衰。


一點點歷史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的王朝都不超過三百多年了,其實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土地兼併

可以說中國自戰國末期就確定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封建社會也就是自己自足的小農經濟。這樣的生產規模非常小,一部分只夠自己吃,另一部分就要交賦稅。

但是隨著王朝的建立,逐漸和平的環境,使地主階級展開了瘋狂土地兼併,政府沒有出臺有效的政策遏制,導致農民無地可種。可以說農民在這種情況下連自己吃飯生存都成問題,還要交沉重的賦稅,在此情況下農民選擇了造反,也就最終導致了王朝的覆滅,這剛剛好兩三百年。


2自然災害

可以說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非常脆弱的,一遇到自然災害就是顆粒無收。

比如說元朝末年全國性的自然災害,農民們沒有東西吃。但腐朽的元朝不僅不開倉放糧食,還收苛捐雜稅,無奈的農民只好站起來反抗。

朱元璋就是這麼走出了的,可以說要是他的父母沒有餓死,他就不會舉兵造反,而當一個老實的農民朱重八。


3苛政

苛政是一個王朝沒有經歷三百年滅亡的重要原因。當王朝經歷,國家和平,統治者就會陷入一種奢靡之風中的生活中,為了修宮殿,選美女,他們就會向老百姓受重稅。

為什麼秦王朝二世而亡了。沒錯,就是因為秦始王和胡亥的暴政。修長城抓民夫。陳勝就是因為貽誤了期限,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才在大澤鄉舉旗反秦。


宇宙通史


如果我們翻閱中國的歷史書籍,我們發現除了記載模糊的夏商時代,還有各種混戰的春秋戰國時代,也就是西周和東周時期。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壽命都不長,大一統時代最長的是兩漢王朝,405年,最短命的是秦朝才14年。


中國封建王朝之所以會無法保持長久的穩定性,主要問題出在繼承人方面,因為無法確保優秀的繼承人控制王朝大局。封建王朝秉持的是血緣的純正性,只有皇帝的兒子或者皇帝的兄弟才有繼承皇位的正統性,但是老皇帝有時候也會看走眼,選擇了比較昏庸無能的繼承人,或者兒孫稀少,選擇範圍比較小。也有一些繼承人雖然即位,但是被一些權臣和宗親成功篡權顛覆的。這些不穩定因素在每一次皇位傳承中都有發生的可能。


另外,在中國封建社會,有一句俗語叫做“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感覺是個人拼搏一下都有成為皇帝的可能,比如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就是個小混混,曹操的子孫篡奪了東漢的皇權,司馬懿的子孫又篡奪了曹魏的皇權,成王敗寇的歷史故事也讓很多人不惜鋌而走險,所以歷朝歷代謀反篡權的事情屢有發生,無法停止。這也是王朝壽命普遍不長的一大原因。


科壇春秋精選


不誇張的說,你的這個問題如果寫本三十萬字的書,一點沒問題。當然,今天我試著用千字左右來簡單回答這個問題。


中華四千年,夏商時代屬於部落聯盟,沒法討論。周朝雖然八百載,但是前期也是部落聯盟,後期邦國林立,成周不過苟延殘喘,也不能作為討論範疇。然後扣除動亂時期,也不過是這幾大統一王朝。其中兩漢都是兩百年,唐明清都是三百年不到,兩宋加在一起勉強三百年。秦晉隋則都是二世而亡,轉瞬即墨。總結這些,我想大概三個方面。

首先,人口膨脹。馬爾薩斯人口陷阱大家應該都聽說,大家可以查一下古代人口,兩漢時期到了四五千萬後就一直徘徊了一千五百年,知道清朝才破億這個數字。為何?其實很簡單,土地有限,生產力有限,農作物有限。土地上實際古代中國的核心就是漢地十八省,生產力上其實到了唐朝曲轅犁出現才開始開發南方地區,而古代中國人口的頂峰期就是出現在唐朝天寶年間。至於說農作物大家應該都清楚袁隆平的貢獻。如果仔細去讀歷代人口變化圖就會發現當人口到六七千萬的情況下,必然就到王朝崩盤的時候了。如西漢初年人口不過1500萬,到了西漢末年6300萬。而過了幾十年東漢初年人口2700萬,再到桓帝時期人口又回到6700萬。然後就是黃巾起,三國興。以後歷代莫不如此,答案其實很明顯,就是人太多,很多人被社會拋棄,心中滿是憤恨。社會就變成一個火藥桶,這時候只要一點就著。這也是王朝末年民變四起的原因。



這裡說兩個題外話,一個是關於每個王朝初期盛世之治的原因。其實根本就是經過上個朝代的人口淘汰,王朝初期地廣人稀,君主只要自己不作,無為而治。經歷一兩代人的人口繁衍,人口紅利出現,那時候時候將會是人口對於這塊最佳匹配,必然經濟發展,盛世出現。所以說這跟某些君王聖明真的關係不大,自然由之。

二個話題是說說太平天國。清朝因為玉米紅利,在1741年人口1.4億,然後人口突然井噴,五十年後人口就過了3億,道光年間人口過4億。人口膨脹的背後不是欣欣向榮,而是社會不堪重負。這是在馬爾嘎尼訪華的見聞錄有清晰記載的,他們普通百姓普遍營養不良,流民到處都是。具體可看張宏傑的《盛世下的真相》。所以幾十年後為什麼洪秀全為什麼能夠席捲大半中國也不足為奇了。

回到主題,剛才我說了人口陷阱的問題。接下來要說的跟這個相似,我給他起名是統治階層的陷阱。最典型的就是明朝的老朱家子孫,朱元璋的時候這些加起來不過千,而到了萬曆年間到了三十萬,而天啟就到了六十萬。這幾乎佔了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一,但是他們消耗的確遠遠大於這個數。所以有人說明朝就是被這些王爺吃窮的。其實除了這些,冗官冗員現象歷代都有,而且這種想象是不可逆的。因為官僚是國家統治的基礎,而官位又是國家獎勵的最重要獎品,所以必然造成官員越來越多。但是官員本身並不創造社會價值,而是消耗。這就必然給社會的負擔越來越重。


還有最後,這個是根據上一點引申而來。統治力的下降!冗員的結果必然造成國家核心和社會基層的距離拉大,這樣的後果則是統治力下降。何為統治力,就是國家核心發出的命令能否實行的執行力。歷代建國之初,官員少而精,但是執行力高。但是到了後期,卻往往政令不出京城。而且恐怖的時候當核心權利的缺失,龐大的官僚網會自發的構成區域權利中心,這樣這架權利機構就會失控。舉例來說把,安史之亂的時候,唐玄宗一道聖旨可以殺了在外統軍的高仙芝封常清。但是百年之後黃巢進長安幾乎不費勁,因為地方的軍為了自保幾就放黃巢進京的。這就是說明唐皇的的命令沒人聽了,也就是統治力下降了。所以不過二十年,輕鬆被朱溫代之。而清末的東南互保也是典型,中央政府對外宣言,下屬地區居然說是保持中立,這難道不是說明清政府的威信喪失?所以不過十年,武昌槍響而全國獨立,其實在當年的東南互保就看得出端倪了。明末的也是如此,北方雖然被搗碎,但是江南確幾乎完好的。但是縱觀整個明末,江南都好像一直在作壁上觀,直到清朝南下。這就是我的第三個觀點,統治力下降。所以末日王朝就像個脆弱的胖紙,一推就倒。

以上三點,從人口陷阱出發,推倒統治階層負擔增大,進而統治力下降。這就是我認為王朝不過三百載的原因。如果有什麼不足的地方,歡迎大家指正。謝謝。同時歡迎大家關注!一起博古談今。


大胖工具


中國封建王朝三百年週期律自有其內在力量的推動。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獨尊儒家思想的中央集權封建體制完美運行興衰敗亡的週期性規律。這和現代資本主義週期性經濟危機是一個原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運行規律。

周易所揭示宇宙天道數理運行法則,足數則生,增數則長,減數則衰,盡數則亡。這是宇宙天下萬事萬物運行的法則。天道運行,天下大勢久分必合,合久必分!天下大事,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一切風雲變幻,世間世事,都是因緣聚合離散,天道而成,天意為之。用現代科學解釋,宇宙天體運行的力量和規律影響著地球上萬事萬物的運行發生週期性的規律事件。

我們再來看,天上金木水火土五星或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星,週期性運行對地球生物的命運產生週期性影響作用。二十八星宿,十二生肖,及西方的十二星座運行都會對地球萬事萬物運行產生週期性影響。這是促使封建王朝三百年週期性更朝換代的天道天時因素。

而其內動力便是,儒家思想文化根植於民,封建王朝中央集權強壓於民。形成了一個專制文化社會閉合的諧振系統,產生週期性社會振盪。而振動的頻率受天體運行天道輪迴及建立在儒家思想之上的封建中央集權專制內外合力推動所致為三百年一個週期。在沒有社會外力改變的情況下,這個週期律受幾乎長時期一成不變穩定的封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推動和制約。使這個週期達到一個成熟穩定運行狀態!

在這個運行體系中,儒家思想為血液,封建中央專制集權為骨架,封建宗法禮教為經絡,牢牢控制著百姓思想和行為。當一個封建王朝運行三百年後,政府腐敗,民不聊生,官逼民反。農民揭竿而起,起來推翻它,重新建立一個新的封建王朝。一次次農民起義改朝換代,換湯不換藥,導致一個個王朝重蹈覆轍,週期性更迭!



送你一個長安


一般來說,一個王朝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

一、開國明君,以武力奪取天下,一般都是正當壯年,其子會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出力。

二、其後二、三代因為親歷了先帝當年爭奪天下的不易,所以多半都很勤政,這時王朝會出現盛世之象。

三、接後的四、五、六代由於生於盛世,危急意識薄弱,但祖先治下的和平盛世,積累的人力、財力也夠支持一時的,所以帝王們開始講求享樂。

四、接下來七、八、九代,由四、五代埋下的危機開始突顯,政吏腐敗代來的惡果開始明顯了。一般如有外族入侵或有內亂多半在這幾代。

五、再接下來十、十一代,一般會有一箇中興的過程。這是因為朝政日亂,王朝日漸式微,帝王就會生出整治的想法。但是這時候的帝王多半會受制於宦官或外戚,是心有餘但力已不足。外戚或宦官當權也是在四、五、六代埋下的伏筆,那時帝王忙著享樂,政事皆委派臣子,他們的力量就一點點的壯大起來。在七、八、九代平定內亂或外族入侵時,外戚或宦官多半是主力,所以在接下來,他們才會有興風作浪機會。

六、十一代之後,已是亡國之象,再有中興的想法,也無回天之力。這時候多半會有政權的更替,上一任皇帝很年輕就死了,小不點孩子被扶上龍椅。此時離亡國也就不遠了。

皇帝在位時間長短不同,但總體來說,開國——盛世——無為——式微——中興——亡國這個過程大同小異。也就300年左右。


不言講歷史


中國封建王朝的興衰和更替,可以從制度和人地關係的角度來看。

從制度的角度看,中國自秦朝起,廢分封設郡縣,一套中央集權的統治體系開始建立起來,由皇帝是天子,代表上天統治萬民。聖旨上“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就是體現。

但是,皇帝一人畢竟精力有限,無法直接統治眾多平民,就需要人來幫忙。於是,官僚機構就誕生了。皇帝來管理官僚,官僚來管理平民,這是基本的統治結構。然而,皇帝、官僚、平民,三者看起來是統治與被統治關係,實際上還存在博弈關係。

一般是這樣的,王朝建立初期,馬上皇帝有威望有才能,對官僚系統有很強的約束力,官僚也相對盡職盡責,一般會有一段上升期,也就是盛世。歷代的明君也大多是前幾代皇帝。

幾十年一過,皇帝和官僚系統都大換血,新皇帝是在宮廷里長大,可能未經歷練,即使有好老師,但才能和威嚴往往遠不如其祖上,對官僚的約束力減弱。官僚系統內隨著約束減弱,可能也歷經奪嫡、黨爭,腐敗之風比之前嚴重,王朝也進入一段平庸期。歷史書上,對王朝中期的記錄也較少,這期間的明君也很少。但好在有之前的底子,可以維持相當一段時間。

又過了百十年,民眾的不滿到了一定程度,這時候朝廷統治能力、水平都很弱了,接近臨界點。如果再有自然災害、北部少數民族入侵、流民起義,那麼王朝很可能就崩潰了。

從人地關係角度看,王朝的建立初期,往往剛剛平定戰亂,人口較少,土地較為廣闊,“人少地多”,人力資源稀缺。人人有地種並不是一件難事,即使沒有地的人,被僱傭的工資也會相對較好,加上新王朝初期肯定會休養生息、促進生產,平民在幾十年內肯定相對富足,很可能會有嬰兒潮。

隨著人口增多,人地關係越發緊張。同樣的一塊土地養活不起更多的人,於是有實力的會搞到更多土地,沒實力的可能吃不飽飯甚至失去土地,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地主”和“貧農”。人口過剩,人力價格也是很便宜,“自食其力”可能都很難,於是成為流民。

而一當遭遇自然災害、戰爭等,朝廷要解決問題必然要加稅,平民的負擔就會加重,這對於掙扎在生存線上的廣大“貧農”“流民”而言是災難性的,可能一下子就活不下去了,於是就會爆發起義、內亂。朝廷收不上來稅,自己也無法組織起來資源來應對挑戰,最終也逃脫不掉滅亡的結局。即使不被滅亡,也可能像宋一樣,失去半數領土,成為局部性的政權。


潤l溪


封建時代的中國,似乎存在著一個規律,那就是《三國演義》中開頭的一句話——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強盛的朝代持續時間都不超過300年,最多在接近三百年的時候就滅亡了。西漢(210年),東漢(195年),唐朝(289年),明朝(276年),清朝(268年)。

合久必分是歷史必然?

為何眾多的王朝持續的時間都不超過300年?真的有一個週期在左右著歷史的進程嗎?有自然方面的原因,也有人為方面的原因,但是最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封建時代的最大特色——土地私有制。

首先,在政治制度上,進入封建時代後,封建國家就存在著一種矛盾,那就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矛盾。

中央集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並不是一夜之間就摸索出來的。秦代開創了郡縣制的先河,有效瞭解決了夏商周以來分封制的弊端,國家開始進入大一統時代。過快的在六國推行郡縣制,加上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暴政,讓統一的國家迅速走向了再次的分裂。

大一統的西漢

隨後的兩漢,在繼承郡縣制的基礎上,一定程度上又恢復了分封制度,讓地方勢力又一次抬頭。與此同時,刺史和州牧的設置,以及豪強地主日益壯大,原本試圖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也大大的削弱了中央集權。東漢末年以後,國家陷入長期的混戰,三國兩晉南北朝,紛爭戰亂幾百年。

三國鼎立

隋唐之後,國家再次大一統,相應的政治制度使得封建社會經濟達到了封建時代的新高峰。但是唐代中期,隨著節度使的設置,再次讓地方權利擴大,隨後國家又一次陷入長期的戰亂。到了宋代,對地方官員的權利進行了重大調整。此後,農民起義雖然時有發生,但是地方割據開始逐漸退出中國歷史。元明清三朝,行省制度傳承,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到了清代可以說中央集權達到頂峰,地方分裂逐漸消失。但清朝之後,民國時期又一次軍閥混戰,持續多年。

清朝前期

可以看到,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歷朝歷代長期摸索的結果。但是由於國家領土遼闊,人口也眾多,地方始終存在著分權的狀況,一旦中央政府衰落或者出現問題,國家就會出現分裂與戰亂。

土地兼併

第二,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制的存在,是封建王朝走向滅亡的必然。

農業社會里,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創造價值的根本來源。但是由於土地私有制存在,使得土地兼併是遲早發生的事。封建社會生產力落後,也沒有社會保險與福利,伴隨著自然災害的多發,單個家庭在對抗天災人禍方面的能力畢竟是非常有限的,因災致窮,因病致貧的現象時常發生。就算沒有這些天災人禍,總有好吃懶做的人。

耕者有其田的均田制

歷朝歷代開國時,因為前朝末年的戰亂,人口大量減少,多數農民基本上都能分到土地。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總有人會失去土地。土地兼併勢不可擋,越來越多的自耕農失去土地,社會矛盾逐漸加大,這個時候,國家就比較危險了。如果統治者相對開明,做出一些調整,保障農民的基本生存,朝代持續的時間可能就會稍長一點,但是也不可能永遠續命,除非統治者犧牲權貴,革自己的命。如果統治者無動於衷,視而不見,那麼農民起義的時間也就不遠了。

陳勝、吳廣起義

所以只要土地私有制度存在,土地兼併就無法避免。國家的土地就那麼多,能養活的人口也就那麼多,封建時代的國家也沒有任何政策保障下層民眾的最基本生存,因而到了一定時期,就不可避免的會發生戰亂。

第三,歷朝歷代的稅收制度,最終都在盤剝最困苦的勞動人民。

國家要想發展,必須要有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稅收是封建時代中央政府的最主要收入。歷朝歷代在稅收上雖然各不相同,但是基本上都是以人頭來徵稅和服徭役的。雖然個別朝代在一定階段也試圖按照財產來收稅,但是不管怎麼說,古代社會里隱瞞財產的難度肯定要遠遠小於隱瞞人口。

明清時期的攤丁入畝

因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朝代在剛剛興起時,多數農民都是自耕農,擁有土地,因而可以正常的進行農業生產,為國家提供賦稅,國家財政正常運轉,社會就會正常發展。即便賦稅重一點,但是隻要有土地,總還有活路。不過一旦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農民失去土地,壓力就變大了。財產集中到了地主和富商的手裡,稅收的任務卻要讓無地農民承擔,下層民眾日益艱辛困苦,農民失去了活路,國家的財政也會惡化,而多數朝代越是財政惡化,就越是荒淫無道,賣官鬻爵,吏治更加敗壞,官員上任前都是花錢上臺的,上臺後肯定變本加厲盤剝百姓,國家也就進入了死亡倒計時了。

最後,季風氣候的中國,自然災害頻率非常高。

中國是典型的季風氣候,降水的年變化非常大。古代中國以耕種業為主,降水變率大就要求水利設施要弄好。普通家庭是沒有能力承擔水利設施建設的,因而中央政府要合理使用民力來搞好農業水利建設。統治階級開明的情況下,國家在這一塊搞得就比較好。而統治者如果昏庸無能的話,水利設施往往就會荒廢,農業生產就會受到影響,農業社會里,如果農業荒廢了,國家也就離滅亡不遠了。

古代中國的氣候波動

同時,不同歷史時期,整體氣候的水平也不盡相同,氣候成波動變化,有的時期整體溫暖,有的時代整體寒冷,例如,秦漢與隋唐氣候相對溫暖,而明清時期,氣候異常寒冷。氣候的變化,直接影響著農業產量,進而影響古代中國的經濟發展和人口變化,也是影響王朝興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矛盾,使得中國歷史上呈現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規律。而由於私有制的存在和長期以來按照人頭來徵稅的不合理的稅收制度,造成了各朝代剛剛建立時,社會矛盾相對較小,而發展到一定階段,隨著土地兼併的愈演愈烈,國家出現危機,如果統治者採取改革,緩和社會矛盾,國家還能維持一段時間的太平。如果統治者破罐子破摔,各種自然災害的發生,整個國家將迅速走向衰亡。因而命長者200多年(不到300年),命短者可能就十幾二十年。

公平與效率

從古代王朝的興衰中,也告訴我們後人,一個國家要想強盛和統一,必須妥善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一個國家要想長治久安,必須要有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下層民眾基本的生存。國家可以存在貧富差距,但是一定要把公平和效率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此外,稅收制度一定要合理,高收入者高稅收,低收入者低稅收。只有這樣,國家才能持續發展,百姓才能安居樂業,永享太平。


徽南城意


中國從秦朝開始就不再是一封建社會,而是皇權專制社會,然後再談皇權社會的300年週期律。

首先要定義清楚什麼是封建王朝。所謂封建,就是封邦建國,要有諸侯,還得是貴族化的諸侯。中國歷史上唯一嚴格的封建王朝是西周。

自從秦始皇之後,中國歷史上就沒有真正的封建王朝了。

中國自秦始皇之後,是一個皇權官僚郡縣社會,2000多年來都沒有變化。所以譚嗣同說:皆秦政也。

所謂的週期律只不過是皇權的週期律。因為皇權社會的樞紐是皇帝,而皇帝是通過直系血統來繼承的,明君的兒子不一定是明君,每個朝代都會出現昏君,這是人口生殖因素決定的。

中國的皇權是沒有一個決定因素(議會之類的)來制約的,說白了,皇帝想咋幹誰也沒權力攔住。

而官僚社會,會有一個逐漸僵化腐敗的過程,這是官僚科層的性質所決定的。官僚制度,是一個條塊化的規章所規定的,官僚們只是一堆螺絲,只負責自己螺母的這一部分工作。而所有的規章制度都是與現實有部分脫節的。封建貴族不同,他們有強大的自由裁量權。古代官僚只接受官僚系統自己的內部約束。所以古代官僚的僵化腐敗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一個昏君與一個腐敗僵化的官僚集團相疊加,就會導致天下大亂,王朝更替。如唐僖宗,宋徽宗,崇禎。

一個昏君與一個清明的官僚集團疊加時,不一定天下大亂。如明英宗。

一個明君與一個腐敗僵化的官僚集團相疊加,也不一定天下大亂。如唐宣宗。

本人認為,對歷史階段的劃分,不必糾結於一個固有模式,或者糾結於歐洲中心主義。而是要切實地分析本國的歷史,抓住主要的穩定因素,暫且不考慮局部或暫時措施。一國曆史早期階段的劃分標準,不過是兩點:

一,政治制度(主要是官制)。包括三個主要方面

1,皇帝天子的權力。最高統治者的權力界限

2,中央官制。天子與官員的主要關係。

3,地方官制。中央與地方的主要關係,中國是大國,這一點很重要。

二,土地制度。古代社會以土地的佔有和使用權為最重。中國古代土地的名義所有權是天子所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從唯識史觀看,地制主要屬於社會色法,官制主要屬於社會名法,兩者是相互依持的關係,並沒有誰決定誰的關係。所以我們必須綜合考慮地制、官制,才能判斷一個社會形態。

夏朝以前是一個階段,這裡姑且不談。

夏商是一個向宗法社會過渡階段。

1,周朝是一個天子宗法封建井田社會,天子與中央官制都是宗法制,對地方採用封建制,土地採用井田制。有些細節當然可以討論的,但主體歷史就是如此。

春秋戰國是一個過渡,禮崩樂壞,宗法、封建、井田全部被逐漸破壞。

2,秦漢是一個皇帝察舉郡縣名田社會(秦朝是一個軍功國家,戰爭過渡期無法向和平過渡),皇帝集權,宰相與官吏分權,官員的主要採用察舉徵辟和任子制,選拔機制還比較初級,封建制被逐步廢除(西漢七國之亂),郡縣逐漸佔據主導,土地採用名田制。

東漢末年和三國是一個過渡,皇權衰落。

3,兩晉南北朝隋唐前期是一個皇帝門閥郡縣均田社會,皇帝與門閥共治天下,九品官人法。隋唐開始了科舉制,但還不佔主流。

晚唐五代,門閥衰落。

4,宋元明清是一個皇帝科舉郡縣私田社會,皇帝逐漸加強中央集權,官員以科舉為主流,土地已經私有化為主。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說到底是食利階層的壯大,生產力跟不上,王朝自然就蹦了!

開國時大家都是一窮二白,自然抓生產,前面痛苦的記憶猶新,吃飽飯已是幸福。

隨著王朝的發展,財富越來越向著食利階層集中,而他們的隊伍因為天下太平不斷生育壯大。

天下多了那麼多不幹活吃閒飯的人,社會必然發生矛盾。

最後奉上一句,沒有什麼事物能永恆,你現在看到的一切,認同的一切,在未來都會消失,想想也是感覺奇特,估計後人會在相同的一個午後,評價我們這個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