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行話和術語(三)

京劇行話和術語(三)

[六場]

指京劇樂隊。 主要有胡琴,月琴,三絃,單皮鼓,大鑼,小鑼6件伴奏樂器組成。 胡琴,月琴,三絃又稱作“文三場”; 單皮鼓,大鑼,小鑼有稱作“武三場”。 對六種主要伴奏樂器都能掌握運用的人稱作“六場通透”。 有時也引申為指那些兼擅表演和音樂的多面手。

[文三場] [武三場] [六場通透] 同見上條。

[水詞]

行話。 指在不同劇目中經常出現的一些通用唱詞或唸白, 如“怒從心頭起, 惡相膽邊生”; “冷水澆頭懷抱冰”; “看奸賊把我怎開銷”,等等。 水詞缺乏個性, 淡而無味, 在新編劇目中應儘量避免。

[不夠一賣]

行話。 指藝術上分量不足, 難以滿足觀眾欣賞上的需求。

[打卦]

行話。 原指占卜卦象算命, 藉以諷刺某些演員借名演員的招牌混飯吃, 並無真實本領。 他們學習流派, 只追求形似, 而真正的神韻卻不能掌握。

[皮兒厚]

行話。 1. 指戲的情節進展緩慢, 精彩的表演段落很晚才出現, 好象肉餡被厚厚的皮包裹著一樣。 2. 指一些劇情過於複雜紛繁, 人物關係不清, 觀眾難於理解的戲。

[沒譜]

行話。 “譜”作規範或規格解。 指演員的演出不按規範, 隨意胡來。

[么鵝兒]

行話。 專指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

[象牙飯桶]

行話。 光有較好的外形條件, 而沒有內在藝術修養的演員稱之為象牙飯桶。 類似俗語中的繡花枕頭一包草“。

[柴頭]

行話。 指無用之材。 京劇界常把藝術上不開竅的演員稱作柴頭。 參見棒槌。

[棒槌]

行話。 原指一種實心的木棒, 藉以諷刺表演藝術拙劣的人。 參見上條。

[羊毛]

行話。 京劇界對外行的稱呼, 帶有諷刺不懂京劇之意。

[金鐘罩]

行話。 原指一種刀槍不入的武功。 現借用來諷刺只能唱唱唸念, 不能動刀動槍演武戲的演員。

[死臉子]

亦稱整臉子。 指演員面部表情呆板, 缺乏生氣。 一個死字, 揭示出這種藝病的嚴重性: 不會演戲。

[整臉子] 見上條。

[吃栗子]

亦稱吃螺螄和奔瓜。 因心情緊張或臺詞不熟, 演員在表演中將臺詞唸錯, 或念得結結巴巴。

[吃螺螄] [奔瓜] 同見上條。

[吃素]

行話。 指演出時, 觀眾反應冷淡, 缺乏應有的劇場氣氛, 舞臺上下沒有情緒交流, 演員得不到臺下觀眾的呼應, 演出情緒受到影響。

[科介]

行話。 “科”和“介”義同。 原指表演動作, 後用作劇本中對動作,表情和效果等的舞臺提示。 北雜劇多用科, 南戲和傳奇多用介。 近代戲曲有時仍沿用。

[科諢]

亦稱插科打諢。 指可使觀眾發笑的言語和表演動作。 清李漁在《閒情偶記 * 詞曲部 *論科諢》中認為, 科諢應戒淫褻,忌俗惡, 要運用得自然。

[插科打諢]

見上條。

[馬前]

行話。 意為要求舞臺上演出的演員, 通過減少唱唸,壓縮身段動作和加快節奏的辦法,使演出提早結束。 催場時也常用此語。 與馬前相對的行話是馬後, 要求正相反, 以達到延長演出時間的目的。

[馬後]

行話。 臺上演員使演出時間延長。 參見上條。

[馬詞]

也作碼詞或抹詞。 指演員在演出過程中, 無故減少唱唸的臺詞。 一般來說, 是一種演出態度不認真,不顧演出完整性的表現。

[碼蔧] [抹詞] 同見上條。

[捋葉子]

行話。 指學習別人表演上的長處, 拿來為我所用的做法。 當然, 對那些不加任何變化, 直接盜用的抄襲行為, 則要加以反對。

[要菜]

行話。 亦作要彩。 原指演員演出時不顧劇情, 無謂的擺譜,任意自我表現的行為。 後主要指表演時,演員以買弄技巧來討得觀眾的喝彩。

[要彩]

見上條。

[奔]

行話。 指演員為獲得觀眾的掌聲而賣力表演。 如果得到預期的效果,贏得觀眾的喝彩, 可以說“奔了兩個好”,或“奔了三個好”。

[噱頭]

噱, 為吳地方言, 發笑的意思。 噱頭指演員為營造劇場氣氛, 活躍觀眾而臨場發揮的即興表演, 如運用恰當, 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運用不恰當, 或脫離劇情和人物譁眾取寵, 就只能使觀眾感到厭煩。

[餿哏]

行話。 演出中, 演員以不健康的笑料迎合一部分觀眾的需要, 製造劇場氣氛。

[灑狗血]

行話。 脫離戲的規定情景, 不顧人物形象, 以過火的表演, 故意把“戲”強化,渲染, 來迎合一部分觀眾的欣賞趣味, 這種表演稱之為“灑狗血”。 相傳, 如以狗血灑於變成人形的妖物身上, 便可使之現出原形。 借“灑狗血”的說法, 諷喻演員對藝術不負責任的心態“現原形”。

[懈場]

演員在表演時, 由於思想不集中或精神懈怠, 造成遊離於劇情之外的表現。

[鬧鬼]

行話。 亦稱鬼打牆。 演員在演出某個戲時曾出現失誤, 或唸錯,或唱錯, 以後每演這個戲, 因為心理緊張, 便不可遏止地在同一個地方有犯同樣的錯誤。

[鬼打牆] 見上條。

[拿賊]

行話。 演出中, 演員或因為戲詞不熟, 或因為嗓音不佳等原因, 臨場出現一種手足無措,極不順暢的緊張狀態。

[啃臺欄杆]

行話。 指用力不是地方之意。 是對演員過分賣力, 以至形成喧賓奪主,破壞整體效果的諷刺之詞。

[蹺轍]

轍, 作韻解。 京劇唱詞每句的末一個字要求押韻, 單數句為仄聲, 雙數句為平聲。 如果雙數句未押韻, 就稱為“蹺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