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京劇《三孃教子》的引領教化作用

《三孃教子》是一出青衣同老生應工的戲,改編自明末清初戲曲家、小說家李漁的《無聲戲》中《妻妾敗綱常 梅香完節操》一回,又名《機房訓》、《王春娥》,屬於《雙官誥》中的一折。故事講述的是明代,儒生薛廣前往鎮江營業。家中有妻張氏,妾劉氏、王氏。劉氏生有一子,乳名倚哥,家中還有老僕薛保。薛廣在鎮江適逢同鄉人,便以白金五百兩託帶回家,不料,同鄉人起義不良吞沒白金,購買一具空棺,停厝荒郊,謊稱薛廣靈柩,回鄉報與張氏等知,聞之舉室號啕,遂命薛保運回靈柩安葬。後薛家漸漸衰落,張、劉耐不住貧窮,先後改嫁。三娘王氏鄙視張、劉所為,誓與薛保含辛茹苦撫養倚哥,送他入學,王氏則織布以換升斗之粟。倚哥在學堂受同學譏諷,被稱作無母之兒,氣憤回家,不認三娘為母且言語頂撞,三娘怒不可遏,用刀斬斷機布,以示決絕。多虧了老僕薛保從中竭誠勸導,才使母子和好如初。薛廣在鎮江生意衰敗,後從軍,官至兵部尚書。十幾年後薛倚哥也金榜題名新科狀元。父子得以相認,一家團圓,榮歸故里。而此時倚哥的大媽、親媽又來認夫、認子,被三娘規勸而回,後來,王氏因夫與子的顯赫地位而獲得雙封誥命夫人,滿門榮光。

京劇《三孃教子》的引領教化作用

馬連良、張君秋《三孃教子》

京劇《三孃教子》的引領教化作用

京劇《三孃教子》的引領教化作用

這出戏既不是傳統的帝王將相,更不是才子佳人,而是刻畫一位母親,王春娥是作者著力所要塑造的一個主要人物。應該說,王春娥這個人物塑造的非常成功,後世對她的評價也不一而足。有人說她的形象是絕對正面的,她處在一個艱難的環境下,用中國式的情感詮釋了做一個母親的意義,而且結局也是人能夠看到的。蒼天開眼,善惡有報,最終王春娥鳳冠霞帔受到了旌表;但也有人說王春娥這個人的形象完全是反面的,她無條件地把自己淹沒在封建統治的洪荒之中,義無反顧地遵循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性”的道義,寧可餓死絕不失節。還有的評論者認為《三孃教子》是在為孟母招魂,是其”斷杼教子”的拙劣翻版。

京劇《三孃教子》的引領教化作用

京劇《三孃教子》的引領教化作用

在劇中王春娥有兩個主要的行動線:一個是守節,一個是教子,這兩條行動線是相輔相成的,但同時都要求王春娥心如死灰,身同槁木,這一點從她的出場”打引子”就能看出端倪。“守冰霜貞潔為本,效寡居教子成名”——不僅烘托出當時的環境氛圍,而且也恰到好處地把人物的重量提了起來,通過乾淨利落的故事表現把人物的心情抒發得恰到好處。當我們為王春娥的故事感動時,更多想到的是她所受的苦難,期待她的人生柳暗花明。而不會去思考作為一個女人她是不是應該如此,是否還有更加恰當的生活方式讓她不至於這麼苦。這些,我們都忘懷了。這時候我們能想到的就只是忠孝節義了,我們對王春娥這樣一個受封建禮教荼毒的女人,不僅憤懣而且憐憫,同時又堅信她身上所具有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應該能夠帶她脫離束縛。儘管戲曲故事本身不盡真實,但是戲曲的思想要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勸人向善,先苦後甜的世態炎涼在每個觀眾的嘴裡咀嚼,滿口餘香,很值得去細看,因為它有一個對於生活起落的應對,有一個女人對於愛情、親情、教育的種種思考看法,由此而產生的教化和引導作用似乎是更加實際的。

京劇《三孃教子》的引領教化作用

京劇《三孃教子》的引領教化作用

這出戏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唱腔,生旦對戲尤為精彩,特別適合演出,為眾多的京劇名家、票友所津津樂道。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程硯秋、張君秋等均擅演此劇,老生則以馬連良最為著名。後人聽賞多選以下兩個版本:一是1957年馬連良與張君秋合演的舞臺實況;另一是1962年馬連良與程派傳人李世濟合作的錄音,音響效果極佳。

京劇《三孃教子》的引領教化作用

京劇《三孃教子》的引領教化作用

這裡我們就拿程派的演出來續一個尾,程派《三孃教子》結尾是三孃的丈夫官拜兵部尚書,兒子金榜題名,此時張、劉二氏前來認子行騙,被逐出門,有一段王春娥精彩的唱段,王春娥唱道:“怎知我立志守節、含辛茹苦、忍飢挨餓把薛門的孤兒來教養。才有這夫榮貴、兒登金榜,苦盡甘來我何等榮光”,“春娥女自有容人量,贈銀兩讓她們去度時光”。把自己的艱苦經過這麼一番敘述,今天的光榮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了,贈銀之舉更是為人物增光添彩不少,觀眾情感也隨之達到高潮。

京劇《三孃教子》的引領教化作用

京劇《三孃教子》的引領教化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