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四郎探母》到底有沒有故事原型?


“四郎探母”講述的是金沙灘之戰後,已改名換姓、流落番邦十五載的楊延輝,衝破重重阻力,回宋營匆匆探母的故事。無論是劇情的悲歡離合,還是旅律的鏗鏘激盪,都堪稱經典。在沉醉於“快馬加鞭一夜還”的同時,我經常萌生出這樣一個想法:宋朝到底有沒有類似的真實故事呢?

京劇《四郎探母》到底有沒有故事原型?


查閱史料發現,還真有。王繼忠的經歷就與其頗為相仿。王繼忠是宋初開封人,其父王統是武騎指揮使,除了“高幹子弟”這一身份外,繼忠年青時,還曾隨侍過當時尚為太子的宋真宗,也就是說,王曾是趙恆的藩邸舊人,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政治資本。真宗繼位後,王繼忠的仕途自然是順風順水,先後擔任鄆州刺使、殿前都虞候等要職,又以軍職坐鎮定州。

鹹平六年遼軍南侵河北望都,王繼忠率軍出定州向北禦敵,在友軍畏敵不前的情況下,仍奮力拼殺,終因寡不敵眾,被遼軍南院宰相耶律奴瓜生俘於白城。戰事結束,被押解至幽州,蕭太后壯其膽色形貌,很是欣賞,史載“太后知其賢,以族女女之”。按現在話說,王繼忠非但沒有被投入集中營,還混得風生水起,獲得了一份異國情緣,僅一年後,宋景德元年秋,遼軍再次大舉南征,直抵黃河之濱的澶州附近,此時王繼忠亦在軍中。宋方名相寇準挾真宗御架親征,南軍以強弩射殺北國大將蕭達覽,遼軍士氣頓衰,加之身後的河北各地附而又叛,蕭太后急於罷兵,宋真宗也急於議和,王繼忠作為雙方都能接受的人物,再次被推上歷史前臺,發揮關健作用,他以書信勾通宋廷,參與談判,最終達成百年和平的“澶淵之盟”。

王繼忠隨遼軍回撤幽州後,被遼主封為楚王,賜名耶律顯忠,後來每當宋使至遼,他都多次表達過歸宋的意圖,但真宗怕擔上破壞盟約的罪名,未予答覆,致使繼忠終老北國、魂斷異鄉。

王繼忠雖不曾作過附馬,也不曾回營探母,但在歷史的關健節點上,探視過祖國這個更加偉大的母親,憑此一點,即不辱戲曲中的楊四郎。


分享到:


相關文章: